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東任
論文名稱: 桃園縣國小女性教師參與規律運動行為意圖之研究
指導教授: 許建民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女性教師計畫行為理論
外文關鍵詞: Female Teacher,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為研究架構,探討「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桃園縣國小女性教師參與規律運動行為意圖之影響。透過問卷調查法,以桃園縣國小女性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分層立意取樣,共發出問卷700份,回收680份,有效樣本共654份。回收問卷後運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Scheffe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如下:
    一、本研究受訪者對於參與規律動的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都偏向正面的反應。
    二、不同年齡、收入、婚姻狀況、職務、過去運動經驗、自覺健康狀況、有無受健康威脅、有無小孩的受訪者在部分計畫行為理論模式變項與信念交乘積存在顯著差異。
    三、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三者與參與規律運動行為意圖之相關達顯著水準,其中以知覺行為控制最高、態度次之,最小的則是主觀規範。
    四、知覺行為控制、態度、主觀規範可解釋規律運動行為意圖53.3%的變異量,其中,又以知覺行控制對意圖的影響最大,態度次之,而主規觀範卻無法有效預測意圖;至於在間接測量上,各信念的交乘積僅可解釋意圖的19.1%。


    In this research,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was applied as a research theory for studying female teachers’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participating in regular sports. Us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approach, this research targeted at female teachers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70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680 were recovered and 654 of them were valid. After recovering the questionnaire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in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 Post-Hoc Test,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e as following:

    1. Subjects of this Research are all in positive response in participating regular exercise, Tncluding attitude toward behavior, subjective norm,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
    2. Subjects of different demography, age, income level, marital status, with or without child, job, previous sports experience, awareness of health condition and subject to health threat,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Variables.
    3. The correlations of attitude toward behavior, subjective norm and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were positive, among them,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was the highest then were attitude toward behavior and subjective norm.
    4.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attitude toward behavior and subjective norm could predict 53.3% variance in Regular Exercise Behavioral Intention, effect behavior intention strongly, following was attitude toward behavior, subjective norm and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Subjective Norm can not effectively predict inten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名詞解釋……………………………………………………………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規律運動行為 ………………………………………………………6 第二節 計畫行為理論………………………………………………………17 第三節 計畫行為理論的相關研究…………………………………………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29 第三節 研究工具……………………………………………………………31 第四節 研究流程……………………………………………………………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國小女性教師背景變項資料………………………………………44 第二節 理論架構個變項之描述統計………………………………………47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女性教師參與規律運動的理論變項之 差異…………………………………………………………………52 第四節 理論各變項與其構成信念之關係…………………………………82 第五節 理論各變項對意圖的影響…………………………………………86 第六節 討論…………………………………………………………………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93 第二節 建議…………………………………………………………………94 中文參考文獻 …………………………………………………………………96 英文參考文獻…………………………………………………………………103 附錄一…………………………………………………………………………105 附錄二…………………………………………………………………………106 附錄三…………………………………………………………………………111 附錄四…………………………………………………………………………115

    一、中文部分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1)。運動情形男女有別 98年度國民運動行為調查結果說明。2011年1月19日,取自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PressShow.aspx?No=201101190001
    牛玉珍(1997)。教師規律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以交通大學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文豐(2001)。台北市國小學童生活壓力與其身體活動量及健康體適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王淑芳(2000)。影響婦女孕期運動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王菊霞(2003)。台北市高中生參與服務性休閒活動意圖之研究---以師大附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朱俶儀(2003)。國民中學教師其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江欣霓(2002)。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慧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何奇叡(2003)。台中市國小體育教師休閒運動行為與專業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縣。
    何鑫憲(2004)。國民小學教師規律運動行為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縣。
    余宗龍(2004)。大學生從事規律運動行為意圖之研究-以淡江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吳承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吳筱雯(2005)。桃園縣國中已婚女性教師生活壓力與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呂宛蓁、鄭志富(2008)。職棒觀眾觀賞行為意圖模式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10(3),57-71。
    呂淑美(2005)。大學生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國立宜蘭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文題(2001)。國中教師的代間流動及影響其休閒參與之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李柏慧、劉淑燕(2005)。民眾從事健走行為意圖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1),147-156。
    李思招(2000)。護理學生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素箱(2005).台中地區社區民眾運動情形與健康狀況調查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1),131-145。
    李勝彰(2003)。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退休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嘉慶(2002)。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李碧霞(1998 )。臺北市某高中男生從事規律運動意圖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邢逸玲(2002)。預測與解釋國立東華大學學生從事跑步、唱KTV、上網咖三種休閒行為-計畫行為理論的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周正秋(1998)。高雄市專業人員休閒態度與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季力康、許哲彰(2005)。以計畫行為理論預測國小教師健身運動行為之研究。台
    灣運動心理學,7,115-129。
    季瑋珠、符春美(1992)。社區民眾從事體能活動之研究。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協會雜誌,11(4),328-340。
    林佑真、溫啟邦、衛沛文(2007)。台灣地區成年人之休閒運動行為與健康行為、健康狀況、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關係探討。台灣衛生公共雜誌,26(3),218-228。
    林昌國、伍為瓊、溫漢雄(2007)。軍訓教官參與休閒運動現況之研究。中華人文社會學報,7,106-125。
    林昭男(2001)。國小初任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貴福、盧淑雲(1998)。認識健康體能。師大書苑。台北市。3(3),35-41。
    林新龍(2005)。大學教師的健康狀況與規律運動。運動休閒管理學報,2(2),55-65。
    林靖斌(2000)。國中學生規律運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宜蘭縣文化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輔瑾(1996):專科學生從事規律運動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麗鳳(1994)。社區民眾參與健康體能活動後的效益評估。中台醫專學報,8,125-146。
    林麗鳳(2004)。大學生運動行為改變之研究:跨理論模式之追蹤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錫波(2008)。以計畫行為理論及階段行為改變模式探討大學生在中華職棒之觀賞意圖。大專體育學刊,11(2),57-68。
    邱柏鈞(2009)。運動彩券購買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義烜(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覺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洪朱璋(2003)。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洪榮昌(2003)。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翁誌誼(2007)。大學新生規律運動行為意圖相關因素之研究一以靜宜大學為例。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4,307-314 。
    高毓秀、黃奕清(2000)。成年人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路徑分析.護理研究,8(4),
    435-446。
    張千培、鄭志富(2009)。高中階段學生運動社團參與意圖模式之研究。體育學報 ,42(3),95-112。
    張俊一、許建民(2008)。影響學童參與暑期運動育樂營意圖之研究-以新竹市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大學論叢,19(2),73-87。
    張淑紅(2005)。社會階層、社會心理因素對大學生運動行爲之影響。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4(4),325-334。
    張淑紅、張珏、高月梅、蕭雅竹,吳麗瑜(2006)。桃園縣社區民眾運動行為影響
    因素之探討。實證護理,2(1),73-81。
    張瓊丹、陳靜敏、鄭綺、林貴福(2005)。太極拳運動訓練對改善老年高血壓個案之健康狀況成效。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2,103-118。
    梁玉芳(2004)。彰化地區國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和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許建民(2004):以計畫行為理論預測學童參與運動代表隊意圖之研究。國立
    體育學院論叢,14(2),11-26。
    許哲彰(1999)。國小教師從事規律運動意圖、行為之預測及影響因素之探討-
    驗證計畫行為理論(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運動,桃園縣。
    許泰彰(2000)。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郭慧珍(2008)。高雄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郭曉文(2000)。學童母親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秀蓮、鄒治儉、陳美蓉(2009)。運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準爸爸對陪產之行為
    意向。北市醫學雜誌,6(6),474-488。
    陳忠誠(2005)。大學生參與現場觀賞SBL 超級籃球聯賽行為意圖之研究-以文
    化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明月(2009)。板橋市民權社區居民休閒運動需求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芮淇(2001)。新竹市某高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勇欽(2004)。老年人規律運動習慣與生活品質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彥光(2007)。花蓮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瑪莉(2002)。公務人員休閒認知、休閒需求與休閒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曉菁(2009)。金門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陳麗娟(2002)。臺中市高中職教師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陳麗如(2010)。台北市某區三高個案規律健走的行為意圖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香梅(2006)。氣功介入對中年婦女身體質量指數、更年期困擾症狀、睡眠品
    質改變成效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彭淑美(2003)。無規律性運動中老年人運動介入成效評估研究。台灣衛生公共雜誌,22(1),1-9。
    彭臺臨(2006)。臺灣地區國民運動行為與其政策意涵之研究。行政院體委會,臺北市。
    游淑如(2003)。彰化縣國小教師休閒需求、阻礙、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游錫霖(2009)。桃園縣國小教師生活型態與休閒運動參與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黃貝玉(2005)。研究生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PRECEDE-PROCEED Model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建璋(2007)。台中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熊柏鈞(2009)。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消費行為意圖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趙信賓(1999)。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
    以台中縣國小學童參加休閒運動育樂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蔡佳宏(2002)。應用跨理論模式於老人運動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中山區長青學苑學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明憲(2002)。長期規律運動對全身脂肪分佈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美月(1996)。台北市某活動中心六十歲以上老人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培村(1992a)。從教育的價值談休閒生活。教育實習輔導通訊,3,73-80。
    蔡培村(1992b)。教師休閒生活的價值與規劃。教育實習輔導通訊,3,16-24。
    蔡嘉仁(2008)。宜蘭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盧俊宏(2005)。運動心理學在健康促進上的角色。國民體育季刊,146,15-23。
    蕭淑芬(2004)。中老年人迎向動態生活。淡江體育,7,144-146。
    蕭淑芬(2003)。中老年人運動行為與醫療就診記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妙純(2004)。應用健康促進模式探討大學生運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秀怡(2006)。長青學苑老人規律運動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蕙君(2000)。嘉義市國中教師終生學習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計劃行為理論的驗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龍炳峰(2000)。國民小學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29,91。
    謝堂益(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謝嘉珍(2009)。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老人預防跌倒行為意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鍾東蓉(2000)。台北市立高中導師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魏米秀、陳建宏(2002)。大專學生運動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某技術學院為例。學校衛生,40,50-65。
    羅慶徽、羅元婷、嚴嘉楓、林金定、呂學琳、徐尚為、朱明若、林雅雯、賴朝英(2006)。醫院員工身體質量指數與運動習慣之現況分析。臺灣家庭醫學雜誌,16(3),167-180。
    二、英文部分
    Ajzen, I. (2005). Attitude,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Ajzen, I. (2002). Residual effects of past on later behavior: Habituation and reasoned action perspectiv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6, 107- 122.
    Ajzen, I. (2001). Nature and operation of attitud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27-58.
    Ajzen, I. (1991).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 50, 179-211.
    Ajzen, I., & Driver, B. L. (1991). Predic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from behavioral, normative, and control beliefs: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Leisure Sciences, 13, 185-204.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Azjen, I., & Fishbin, M. (1976). Belief, attitud,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M A: Addison-Wesley.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2006). Benefits and risks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activity. In: M. H. Whaley, et al. (Ed.)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l: 3-18. Maryland, USA.
    Bamberg, S., Ajzen, I., & Schmidt, P. (2003). Choice of travel mode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e roles of past behavior, habit, and reasoned action.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5(3), 175-187.
    Caspersen, C. J., Powell, K. E., & Christenson, G. M. (1985).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s, 100(2), 126-130.
    Downs, D. S., & Hausenblas, H. A. (2005). Elicitation studies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xercise beliefs.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6, 1-31.
    Humpel, N., Owen, N., Iverson, D., Leslie,E., & Bauman, A. (2004).Perceived environment attributes, residential location, and walking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6, 119–125.
    Humpel, N., Owen, N., & Leslie, E. (2002).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ults’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 A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2, 188 –199.
    Lalonde, H. M. (1974):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 Working document of national health and welfare.
    McCormack, G., Giles-Corti, B., Lange, A., Smith, T., Martin, K., & Pikora, T. J. (2004). An update of recent evide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jective and self-report measures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urs.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7, 81-9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