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溫雯琪
論文名稱: 國小學童身體意象量表的發展及其與重要他人評價的關係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dy Image Scale for Children in Taiwan and the Scale’s Validation
指導教授: 王振世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身體意象身體質量指數重要他人的評價
外文關鍵詞: body image, BMI, Peers and Parents’ evalu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欲編製一份適用於國小高年級學童且信效度優良的身體意象量表,以瞭解高年級兒童身體意象的現況,並探討重要他人評價與身體意象的關係。以九十七學年度就讀於桃園縣市、新竹縣市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童780人為研究樣本,每位學童皆填寫「國小學童身體意象量表」及「對重要他人評價的知覺量表」,共得到有效問卷724份,有效回收率為92.8%。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國小學童身體意象量表」包含「體能自我評估與重視程度」、「重視外表程度」、「重視健康程度」、「健康自我評估」、「外表自我評估」、「身體各部份的滿意程度」,以及「自我身體評估」,共有41題。各分量表的α係數介於.63 ~ .89之間,隔兩週重測信度介於.68 ~ .86之間。並以因素分析、內部相關法、效標關聯法等進行效度考驗,結果皆顯示量表具有不錯的建構效度。
    二、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身體意象屬於中等偏正向,對自我健康的評估與重視程度評價最高。
    三、國小高年級學童的BMI多屬於正常,但男生過重或肥胖的情況比女生來得嚴重。
    四、女生比較關注於自己的外表,而男生比較重視體能;年級與BMI在身體意象上並無顯著差異;社經地位較高者的外表評估較正向,而且較重視自己的健康狀況。
    五、「對重要他人評價的知覺」與「國小學童身體意象」之間呈現顯著的低相關;對重要他人評價知覺中的「身體健康的評價」、「同儕的評價」,與身體意象中的「健康重視程度」與「外表自我評估」呈現正相關。
    六、整體而言,BMI為預測學童身體意象的最佳變項。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the body image scale for children, and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s and parents. The samples are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from Taoyuan and Hsinchu county. There were 724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y completed the Body image scale and the Peers and Parents’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The major findings in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

    1. There were 41 5-points scale items in the body image scale. The subscale’s α coefficient between .63 to .89, test-retest reliability between .68 to .86.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body image scale were quite well.
    2. The body image for children is median and positive.
    3. Most children had normal range of BMI, but the boys are overweight and fat than girls.
    4. The girls care about their appearance, and the boys care about their fitness. The fifth graders care about appearance and health than sixth graders. The overweight students had positive body image than others. The higher SES also had positive appearance evaluation and care about their health.
    5. The “health evaluation” and “peer’s evaluation” within the perception toward peers and parents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health orientation” and “appearance evaluation” within the body image scale.
    6. Overall BMI is the best indicator of predictability for body image.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名詞釋義……………………………………………………………4 第五節 研究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身體意象………………………………………………………………7 第二節 對重要他人評價之知覺相關研究 ………………………………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23 第二節 研究假設……………………………………………………………24 第三節 研究樣本……………………………………………………………24 第四節 研究工具……………………………………………………………26 第五節 實施程序……………………………………………………………37 第六節 資料處理……………………………………………………………3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39 第一節 研究工具之信效度 ……………………………………………… 39 第二節 學童身體意象與BMI之現況 …………………………………… 40 第三節 學童身體意象與背景變項之分析 …………………………… 49 第四節 學童身體意象與對重要他人評價相關分析 ………………… 57 第五節 背景變項、對重要他人評價對學童身體意象之預測分析 … 6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4 第一節 結論 ………………………………………………………………74 第二節 建議 ………………………………………………………………78 參考文獻………………………………………………………………………80 中文部分……………………………………………………………………80 英文部分……………………………………………………………………84 附錄……………………………………………………………………………87 附錄一 預試問卷內容……………………………………………………87 附錄二 正式問卷內容……………………………………………………94 附錄三 CBIS作者同意函……………………………………………… 100 表目錄 表2-1 國內身體意象相關研究擷取部份MBSRQ使用情形 ………………15 表2-2 BMI範圍對照表……………………………………………………17 表3-1 正式樣本預覽表……………………………………………………25 表3-2 社經地位換算表……………………………………………………27 表3-3 身體意象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29 表3-4 身體意象因素分析之摘要表………………………………………31 表3-5 對重要他人評價知覺之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34 表3-6 對重要他人評價之知覺量表因素分析之摘要表…………………36 表4-1 學童身體意象量表各分量表之Cronbach α值…………………39 表4-2 對重要他人評價之知覺量表各分量表之Cronbach α值………40 表4-3 學童身體意象量表各分量表之重測信度…………………………40 表4-4 對重要他人評價之知覺量表各分量表之重測信度Pearson值… 41 表4-5 學童身體意象量表之內部相關………………………………………42 表4-6 不同體重學童在身體意象各分量表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43 表4-7 體重自我評估ANOVA考驗摘要表…………………………………… 43 表4-8 不同身材學童在身體意象各分量表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44 表4-9 身材自我評估ANOVA摘要表………………………………………… 45 表4-10 不同發育學童在身體意象各分量表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46 表4-11 發育自我評估ANOVA摘要表…………………………………………46 表4-12 不同體型間距學童在身體意象各分量表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47 表4-13 不同體型間距之身體意象ANOVA摘要表………………………… 47 表4-14 研究對象身體意象的得分情形…………………………………… 48 表4-15 研究對象身體各部份滿意度情形………………………………… 50 表4-16 研究學童自評體重之次數分配表………………………………… 50 表4-17 不同性別學童在自評體重之卡方分析摘要表…………………… 51 表4-18 研究學童自評身材之次數分配表………………………………… 51 表4-19 不同性別學童在自評身材之卡方分析摘要表…………………… 52 表4-20 研究學童自評發育情形之次數分配表…………………………… 52 表4-21 不同性別學童在自評發育之卡方分析摘要表…………………… 53 表4-22 研究學童知覺體型與期望體型之差異分析……………………… 53 表4-23 研究學童身高、體重平均值之摘要表…………………………… 54 表4-24 研究學童BMI值之次數分配表………………………………………55 表4-25 不同性別學童BMI之卡方分析摘要表………………………………56 表4-26 不同年級學童BMI之卡方分析摘要表………………………………56 表4-27 不同社經地位學童之BMI分配摘要表………………………………57 表4-28 性別與學童身體意象之差異分析……………………………………58 表4-29 性別與學童身體各部位的滿意程度之差異分析 ………………… 59 表4-30 年級與學童身體意象之差異分析……………………………………60 表4-31 年級與身體各部位的滿意程度之差異分析 ……………………… 60 表4-32 BMI值與「身體意象總量表」(不含37~41題)之差異分析…… 61 表4-33 BMI值與「外表自我評估」之差異分析……………………………61 表4-34 BMI值與「外表重視程度」之差異分析……………………………62 表4-35 BMI值與「體能自我評估與重視程度」之差異分析………………62 表4-36 BMI值與「健康自我評估」之差異分析……………………………62 表4-37 BMI值與「健康重視程度」之差異分析……………………………63 表4-38 BMI值與「身體各部份滿意度」之差異分析………………………63 表4-39家庭社經地位與學童身體意象之差異分析 …………………………64 表4-40對重要他人評價之知覺量表與國小學童身體意象量表的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65 表4-41 以身體意象總量表為效標變項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68 表4-42 以外表自我評估分量表為效標變項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69 表4-43 以外表重視程度分量表為效標變項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70 表4-44 以體能自我評估與重視程度分量表為效標變項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70 表4-45 以健康重視程度分量表為效標變項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71 表4-46 以身體各部份之滿意度分量表為效標變項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72 表4-47 身體意象總量表(不含健康自我評估)為效標變項逐步迴歸分析摘要73 圖目錄 圖2-1 影響身體意象發展的因素之模式 …………………………………8 圖2-2 男孩CBIS ……………………………………………………………12 圖2-3 女孩CBIS ……………………………………………………………12 圖3-1 研究架構圖 ……………………………………………………………23 圖4-1 學童身體意象與對重要他人評價知覺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 ……… 67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尤嫣嫣(2002)。大學生體型及其身體意象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中原大學新生為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文星蘭 (2004)。高中職學生身體意象與減重意圖之研究。台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 (2001)。心理學。台北:學富文化事業公司。

    王麗瓊(2001)。國中生身體意象之相關因素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食品資訊網兒童網(2008)。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2008年11月7日,取自:http://food.doh.gov.tw/children/children/fat1.htm

    吳怡欣、張景媛(2000)。青少年與重要他人的情感關係和其自尊之相關研究暨訪談內容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1),15-40。

    吳美慧(2006)。內省智能、偶像明星及重要他人對國中生身體意象的影響:以台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碧霞、陳靜敏(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意象、自尊與身體活動之研究。醫護科技學刊,7(1),43-55。

    卓旻怡(1999)。青少年運動能力與同儕關係發展。中華體育學刊,13(3),52-59。

    奇摩新聞(2008年9月3日)。身體大調查 國人最關心胖瘦。2008年11月28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903/1/15ajx.html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林宜親(1998)。青少年體型意識與節制飲食行為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宜親、林薇(2004)。台灣地區青少年節制飲食行爲及其影響因素初探。家政教育學報,6,1-21。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教育部統計處(2005)。性別統計指標【公告】。2009年7月9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168。

    莊文芳(1998)。影響台北市青少年對身體意象認知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靜如(2000)。國小六年級學童之身體意象:以一個班級為例之質性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鵬仁、卓俊伶(2005)。兒童身體活動量與同儕關係。台灣運動心理學報,7,103-113。

    黃上芙(2005)。影響國小學童體位因素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淑貞、洪文綺、殷蘊雯(2003)。大學生身體意象之長期追蹤研究:性別差異的影響。學校衛生,43,24-41。

    黃雅婷(2000)。國中女生早晚熟與身體意象、自尊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蕙欣(2003)。價值澄清法應用於國一學生身體意象教學介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瓊慧 (2006)。台北市國中生休閒活動對身體意象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囇莉、張錦華(2005)。台灣民眾的身體意象及其預測因子:人際壓力、媒體信任作為中介變項。中華心理學刊,47(3),269-287。

    賈文玲(2001)。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社會因素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杏汶 (2006)。國中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以高雄縣某完全中學國中部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雪娥(2002)。國小早熟女生生理變化之心理與調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麗雪(2006)。國民小學學生內外控傾向、學生能力與外表吸引力對同儕關係之影響-社交技巧的調節效果。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簡介瑞(2003)。某國小學童對父母飲食教養方式的認知和同儕團體的認同與飲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惠丹 (2004)。某技術學院女生身體意象與社會文化因素對體重控制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惠丹、姜逸群(2007)。大學女生身體意象、社會文化因素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相關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28,17-42。

    泰勒、裴羅、希爾斯(1999)。社會心理學(張滿玲譯)。台北:雙葉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4年)

    葛羅根(2001)。身體意象(黎世鳴譯)。台北:弘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年)

    二、 英文部分
    Ben-Tovim, D. I., & Walker, K. (1991). Women’s body attitudes: A review of measurement techniqu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10, 155–167.

    Chia, R. C., Allred, L. J., Grossnickle, W. F., & Lee, G. W. (1998). Effects of attractiveness and gender on the perception of achievement-related variable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38(4), 471–477.

    Coughlin, J. W., Heinberg, L. J., Marinilli, A., & Guarda, A. S. (2003). Body image dissatisfaction in children: Prevalence and parental influence. Healthy Weight Journal, 17(4), 56-60.

    Cash, T. F., Winstead, B. A., & Janda, L. H. (1986).Body image survey report:The great American shape-up. Psychology Today, 20(4), 30-37.

    Grief, E.B., & Ulman, K.J.(1982).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menarche on early adolescent females :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hild Development, 53, 1413-1430.

    Grogan, S.(1999). Body image-understanding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men, women and children. New York: Routledge.

    Higgins, E. T.(1987). Self-discrepancy: 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affect. Psychological Review, 94, 319-340.

    Lokken, K., Ferraro, F. R., Krichner, T., & Bowling, M. (2003). Gender differences in body size dissatisfaction among individuals with low, medium, or high level of body focus.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130(3), 305-311.

    Moretti, M. M., & Higgins, E. T. (1990). Relating self-discrepancy to self –esteem: The contribution of discrepancy beyond actual-self rating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6, 108-123.

    Schilder, P. (1950). The image and appearance of the human body.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Slade, P. D. (1994). What is body image?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 32(5), 497-502.

    Turnbull, J. D., S. Heaslip & H. A. Macleod (2000). Pre-school children's attitudes to fat and normal male and female stimulus fig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4(12), 1705-1706.

    Thelen, M. H., Powell, A. L., Lawrence, C., & Kuhnert, M. E. (1992). Eating and body image concerns among children.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21(1), 41-46.

    Truby, H., & Paxton, S. J. (2002).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ren's Body Image Scale.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1, 185-203.

    Thompson, J. K., Shroff, H., Herbozo, S., Cafri, G., Rodriguez, J., & Rodriguez, M. (2007).Relations Among Multiple Peer Influences, Body Dissatisfaction, Eating Disturbance, and Self-Esteem: A Comparison of Average Weight, At Risk of Overweight, and Overweight Adolescent Girls.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32(1), 24–29.

    Thompson, J. K., & Altabe, M. N. (1991). Psychometric qualities of the Figure Rating Sca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10, 615–619.

    Whincup, P. H., Gilg, J. A., Odoki, K., Taylor, S. J. C., & Cook, D.G. (2001). Age of menarche in contemporary British teenagers: Survey of girls born between 1982 and 1986.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2(7294), 1095-1096.

    Wyshak , G., & Frisch, R.E. (1982).Evidence for a secular tread in age of menarche. The New England of Medicine, 306, 1033-1035.

    Mackey, E., & La Greca, A. (2007). Adolescent eating, exercise, and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Does peer crowd affiliation play a role?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32, 13-33.

    McCrae, D., Summerfield, A., & Rosen, B. (1982). Body image: A selective review of existing measurement techniques.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55, 225-233.

    O’Dea, J. A., & Caputi, P. (2001).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weight, age and gender, and the body image and weight control practices of 6- to 19-year-ol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16(5), 521-53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