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鈺婷 Huang, Yu-Ting |
---|---|
論文名稱: |
論畢飛宇後革命時期小說中的暴力敘事 A study about the Violent Narratives of Bi Feiyu’s Fiction in Post-Revolutionary Period |
指導教授: |
蔣興立
Chiang, Hsin-Li |
口試委員: |
丁威仁
Ting, Wei-Jen 賴佩暄 Lai, Pei-Hsu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華文文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inophone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0 |
中文關鍵詞: | 畢飛宇 、文革 、暴力 、創傷 、異化 |
外文關鍵詞: | Fei-yu Bi, Cultural Revolution, Violence, Trauma, Alien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畢飛宇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小說家,多篇小說於中國文壇獲獎無數,可說在當代文學界佔有一席之地。而在他的小說中能看見他對極權、人性以及社會的高度關注,他作為文革時期的旁觀者,以個人獨特視角的文革記憶,深刻地描繪出文革時、文革陰影下政治與權力的鬥爭對人的斲傷與壓迫,其以敏銳的眼光穿透極權之下紛繁蕪雜的景象,感知及審視人性的扭曲,並挖掘人類深層的生存本相。是故,筆者有意以「暴力」作為分析文本的切入點,並輔以傅柯的理論以及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爬梳作品背後的觀點,揭發歷史暴力帶來的沉默傷害,期望藉此深入了解畢飛宇的人文關懷,為畢飛宇的小說帶來不一樣的詮釋視角,從而發現其暴力現象書寫的文學價值及特殊性。
本論文架構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主要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第二章討論文革政治帶來的恐懼與動盪對文革旁觀者畢飛宇的影響,並探討畢飛宇的閱讀經驗與創作理念審視其書寫暴力現象之動因。第三章以〈玉秧〉為討論核心,參照傅科的理論,以身體、精神和性作為切入點解讀文本中的暴力現象,從而分析文革陰影帶來的歷史創傷,以及對人性的扭曲。第四章著重分析改革開放後,金錢、慾望與權力交織出的現實樣貌,並以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揭示消費文化對人的束縛與傷害。第五章結論,整合、歸納各章節的發現與成果,主張歷史創傷被淡忘與漠視,將帶來暴力的循環與綿延,並提出畢飛宇書寫暴力現象之意義,最後反思論文的未竟之處,提出未來可以延伸發展的研究方向。
Fei-yu Bi is a famous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ist who has won numerous awards in Chinese literary circles, considered an influential author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In his novels, he pays high attention to totalitarianism,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As a bystander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e uses his unique perspective to depict the political and power struggles that oppressed and harmed people under the shadow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Meanwhile, Bi also gives an insight into the complicated situation, perceives the human distortions, and reveals the truth of human existence in a totalitarian state. Thus, the researcher intends to use "violen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analyzing the text with Foucault's theory and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 to convey the viewpoints behind Bi’s novels, to expose the silent harm brought by historical violence, hoping to gain an in depth understanding of Fei-yu Bi's humanistic care and bring a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perspective to Fei-yu Bi's fiction. In this way, we can discover the literary value and peculiarity of his writing on violent phenomena.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how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fluenced Fei-yu Bi and explores his writing motivation for the violent phenomena through Fei-yu Bi’s reading experiences and the concepts behind his creation. The following chapter talks about “Yuyang” by interpreting the violent phenomena of the part of body, spirit, and sex in the text and uses Foucault‘s theory as a reference. In the meantime, the historical trauma and the distortion of human nature caused by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ere also analyzed in this chapter. Chapter Fou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lienation of humanity and society and uses Marx's alienation theory to reveal the restraint and harm that the market economy has caused to humanity and society after the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The final chapter, Chapter Five, would be the conclusion, summarizing what has been discussed in previous chapters.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have le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historical trauma cannot be forgotten and ignored; otherwise, violence will never end, which is also shown in Fei-yu Bi’s fiction. At last,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further study.
參考書目
說明:本書目依編著者姓氏筆畫排序,同一著者超過二筆資料,依出版時間編序。
一、 畢飛宇作品
畢飛宇、張莉:《小說生活-畢飛宇、張莉對話錄》,臺北:九歌出版社,2015年11月,初版。
畢飛宇:《大雨如注》,臺北:九歌出版社,2016年2月。
畢飛宇:《充滿瓷器的時代》,臺北:九歌出版社,2017年2月。
畢飛宇:《平原》,臺北:九歌出版社,2017年11月。
畢飛宇:《玉米》,臺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11月。
畢飛宇:《生活邊緣》,臺北:九歌出版社,2020年5月。
畢飛宇:《我有一個白日夢》,臺北:九歌出版社,2019年7月。
畢飛宇:《青衣》,臺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9月。
畢飛宇:《相愛的日子》,臺北:九歌出版社,2018年12月。
畢飛宇:《造日子》,臺北:九歌出版社,2013年8月。
二、 專書
方鳳美:《獨生:中國最激進的社會工程實驗》,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王宏圖:《都市敘事與欲望書寫》,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洪岳:《審美悖反:先鋒文藝新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卡爾‧曼海姆(Karl Mannheim)著、張明貴譯:《意識形態與烏托邦》,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著,周婷譯:《烏合之眾 : 為什麼「我們」會變得瘋狂、盲目、衝動?讓你看透群眾心理的第一書》,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初版。
白睿文(Michael Berry)著,李美燕、陳湘陽、潘華琴、孔令謙譯:《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6年。
石曉楓:《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臺北:里仁書局,2012年。
安東尼・史蒂芬斯(Anthony Stevens)著,薛絢譯:《大夢兩千天:一個人一輩子能做多少夢》,新北:立緒出版社,2019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尚衡譯:《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林志明譯:《古典時代瘋狂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出版社,2011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前言》,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嚴鋒譯:《權力的眼睛:福柯的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艾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弗洛姆著作精選——人性、社會、拯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一九八六年》,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余開偉:《世紀末文化批判》,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
佛洛姆(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人類破壞性之剖析,上冊》,臺北:牧童出版社,1975年。
吳光遠:《性與夢的世界:關於佛洛伊德》,臺北:海鴿出版社,2018年。
汪民安:《福柯的界線》,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汪國訓:《反右派鬥爭的回顧與反思》香港:香港國際學術文化資訊出版公司,2005年。
李銀河:《王小波十年祭・我希望善良,更希望聰明》,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
李銀河:《王小波研究資料(上)・王小波筆下的性——常態與變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
李澤厚、劉再復著:《告別革命:二十世紀中國對談錄》,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著,梁永安譯:《動機與人格:馬斯洛的心理學講堂》,臺北:商周出版社,2020年。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物體系》,臺北:麥田出版社,2018年。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劉成富譯:《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於可訓著,宋如珊編:《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史》,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洪治綱:《中國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
紀登斯(A. Giddens)著、簡惠美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著,孫愷祥譯:《健全的社會》,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年。
徐賁:《統治與教育:從國民到公民》,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
祝勇:《反閱讀:革命時期的身體史》,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8年。
張均:《小說的立場——新生代作家訪談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志揚:《創傷記憶-中國現代哲學的門檻》,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莫言:《紅高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年。
陶東風:《當代中國文藝思潮與文化熱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凱西・卡露絲(Cathy Caruth):《Trauma Explorations in Memory》(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年。
童慶炳、程正民:《文藝心理學》,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賀照田:《革命-後革命:中國崛起的歷史、思想、文化省思》,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年。
雷達:《近三十年中國文學思潮》,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9年。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關鍵字-文化與社會的詞彙》,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著,陳雅馨譯:《液態現代化》,臺北:商周出版社,2018年。
劉小萌:《中國知青口述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魯迅:《吶喊・自序》,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15年11月。
賴俊雄主編:《傅柯與文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朱侃如譯:《權力與無知》,新北:立緒出版社,2016年。
三、 期刊論文
王友琴:〈從受難者看反右和文革的關聯:以北京大學為例〉,《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102期,2007年8月,頁76-85。
王永兵:〈身體的馴順與精神的異化——畢飛宇小說論〉,《揚子江評論》,第5期,2007年,頁71-78。
王鳳才:〈文化霸權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葛蘭西與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辨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第3期,2007年,頁34-42。
田祝:〈異鄉生存之痛-畢飛宇小說「疼痛」母題解讀〉,《山東師範大學學報》,54卷第6期,2009年9月,頁97-100。
宋明煒、畢坤:〈中國當代科幻小說的烏托邦變奏〉,《中國比較文學》,第3期,2015年,頁101-114。
宋雯:〈童年經驗與「六十年代出生作家」小說中的「暴力」書寫〉,《社會科學論壇》,第1期,2017年,頁175-183。
宋劍華、黎保榮:〈試論中國現代文學的「暴力敘事」現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5期,2009年,頁35-48。
杜蘭(Alain Touraine):〈文革是一場反社會運動〉,《二十一世紀評論》,第36期,1996年8月,頁28-33。
汪政:〈熱鬧的畢飛宇〉,《南方文壇》,第4期,2004年4月,頁58。
辛明芳:〈論余華《兄弟》的當代反思——文革創傷與文革後的危機〉《中國現代文學》,第26期,2014年,頁125-146。
徐安輝:〈「鬼文化」的人性學解構——畢飛宇《玉米》的一種解讀〉,《固原師專學報》,第4期,2002年7月,頁16-18。
徐賁:〈後極權和東歐知識份子政治〉,《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62期,2000年,頁76-83。
周文、司婧雯:〈全面認識和正確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上海經濟研究》,第1期,2022年,頁27-36。
荊歌採訪蘇童、葉兆言、畢飛宇、李敬澤、王小帥、陸川:〈五作家關于「性描寫」的一次對話〉,《報刊薈萃》,第7期,2006年,頁1-3。
郜元寶:〈匱乏時代的精神憑弔者——60年代出生作家群印象〉,《文學評論》第3期,1995年,頁51-58。
郝譽翔:〈以肉體殉祭——讀畢飛宇的《玉米》〉,《玉米》,臺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頁7。
馬粉英:〈瘋癲與文明———《李爾王》中的瘋癲意象研究〉,《重慶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12年,頁118-123。
張莉:〈一場災難有多長〉,《讀書》,第7期,2008年7月,頁85-90。
張坤、李云莉:〈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暴力現象探析——在當代審美文化的理論視域中探索「暴力」〉,《陰山學刊》,第1期,2008年,頁19-23。
張鈞、畢飛宇:〈通向中國的寫作道路——畢飛宇訪談錄〉,《小說評論》,第2期,2006年,頁43-47。
溫明忠:〈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民訓育學報》第4期,1995年,頁195-207。
畢飛宇、汪政:〈語言的宿命〉,《南方文壇》,第4期,2002年4月,頁26-33。
畢飛宇、金雯:〈外部不停地在建,內心不停地在拆〉,《視野》,第13期,2015年,頁15。
畢飛宇、賀仲明:〈關於新時期文學現象以及創作的對話〉,《西湖》,第7期,2006年。
郭華:〈從資本與身體的視角解讀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及其意義〉,《東吳學術》,第1期,2021年,頁102-109。
陳志勇:〈「二黃腔」名實考辨——兼論「皮黃合流」的相關問題〉,《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8年,頁55-64。
陳亞萍:〈西皮腔之板式變化研究-以京劇《四郎探母》『坐官』為例〉,《議藝份子》,第1期,1998年,頁78-92。
黃念欣、畢飛宇:〈簡單、豐盈、清澈、深邃〉,《中國作家》,第3期,2012年9月,頁145。
陶東風:〈後革命時代的革命文化〉,《當代文壇》,第3期,2006年3月,頁7-13。
楊丹丹:〈新時期初期「文革小說」中的暴力敘事〉,《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2011年,頁108-112。
歐陽軍喜:〈一二九運動再研究:一種思想史的考察〉,《中共黨史研究》第2期,2014年,頁13-24。
賈中福:〈一二九運動與中國共產黨抗戰社會動員的初步啟動〉,《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第3期,2011年,頁110-112。
四、 學位論文
毛海琴:《論文革創傷記憶對畢飛宇小說創作的影響》,陝西:陝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王永兵:《歐美先鋒文學與中國當代新潮小說》,山東:山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王煥:《畢飛宇小說中疼痛者形象書寫》,長春:長春理工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9年。
李昱萱:《論畢飛宇小說中的人性創傷書寫》,遼寧:遼寧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李暢:《「文革少年」敘事研究-以余華、蘇童和畢飛宇為例》,蘇州:蘇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李禎:《論莫言小說的「暴力美學」及其當下審美文化意義》,新疆: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沈沛緗:《從屈從到協商: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暴力敘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周建華:《新時期以來小說暴力敘事研究》,武漢:武漢大學現當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
畢洋:《畢飛宇小說的疼痛書寫與超克》,牡丹江:牡丹江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5年。
曾瑩:《影響的焦慮與先鋒作家的暴力敘事》,湖南: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劉容雁:《畢飛宇小說發展歷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6年。
樊素敏:《新時期以來「文革」題材小說中的身體敘事》,天津:天津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學位論文,2014年。
鄭志杰:《蘇童與畢飛宇小說創作比較研究》,遼寧:遼寧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8年。
戰荷丹:《論畢飛宇小說的社會反思性》,遼寧:遼寧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盧晶晶:《畢飛宇小說中的鄉村書寫》,江蘇:江蘇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賴佩暄:《盛世危/微言:中國當代長篇小說歷史敘事研究(2000-201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
魏楊斌:《畢飛宇小說中的文學空間解讀》,蘭州:蘭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