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雅連
HSU YA-LIEN
論文名稱: 探討華語教材的重疊式語法點教學— 以新版《實用視聽華語》和《新實用漢語課本》為例
The Study on Grammar of Reduplication in Chinese- With “Practical Audio-Visual Chinese 2nd Edition” and “New Practical Chinese Reader”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 林雯卿
邴尚白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8
中文關鍵詞: 華語重疊式語法新版《實用視聽華語》《新實用漢語課本》
外文關鍵詞: Mandarin, Reduplication, “Practical Audio-Visual Chinese 2nd Edition”, “New Practical Chinese Reader”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華語重疊式的使用頻率很高,且針對第二語言學習者的重疊式使用偏誤情形 的相關研究也很多,從前人研究中明白第二語言學習者在華語重疊的基本形式上 的掌握度不熟悉,在使用上也遇到了困難。然而,課程教材乃教學者與學習者之 間重要的媒介,其三者的關係密不可分,過去的相關研究僅就學習者使用偏誤的 角度探討,但少有人從教材的角度為出發點,去探討華語重疊式和教材之間的關 係。
    本研究統計新版《實用視聽華語》和《新實用漢語課本》兩部教材中的重疊 式語料和檢視教材中的語法點數量與等級排序,討論教材的重疊式語法點和語料 的比例問題以及教材的重疊式語法點排序是否依據語法難易度排列,並歸納教材 中華語重疊式之語法意義。
    研究結果主要有以下三點發現:一、華語重疊式在兩部教材中的語料和語法 點教學不成正比,重疊式語料在數量上比語法點教學高出許多。二、兩部教材之 華語重疊式語法點教學,有些符合教材的語法等級,有些則超出了教材的語法等 級。三、華語重疊式都有使基式增加或減低程度的變化,且在句法位置或語用情 境不同時,會延伸出不同的語法意義。故教材中語法點教學之舉例說明,應盡量 以完整句子為主,讓學生能夠充分理解其語法意義。
    本論文期望根據新版《實用視聽華語》和《新實用漢語課本》教材的檢視研 究結果,給予未來教材針對華語重疊式語法點教學之編輯建議。


    The reduplication is widely used in Chinese. Meanwhile, many intensive efforts focused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errors of usages in the reduplication for second-language learners. From previous studies, they concluded that second-language learners were unfamiliar with the basic form and facing difficulties in use of the Chinese reduplication. Notably, course materials are a crucial media between teachers and learners,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se three factors is inseparable. However, the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mainly discussed on the usage errors from learners’ perspective. The relevance between Chinese reduplication and its textbooks has been rarely discussed.
    In this work, we organized and compared the texts of reduplication in two important textbooks—“Practical Audio-Visual Chinese 2nd Edition”and“New Practical Chinese Reader”—to examine the quantity and the ranking of grammar usage. Furthermore, we discussed the issue of proportionality between the grammars and texts in reduplications and organized the grammar meaning of Chinese reduplications in the textbooks.
    In this report, we present three important conclusions. Firstly, the teaching Chinese grammar points are not proportional to the texts in Chinese reduplication. Secondly, considering the text materials in the textbooks, some of the teaching grammars points correspond to the grammar levels, but others beyond the grammar levels. Third, compared to the base type, Chinese reduplication has a change to increase or decrease the degree, meanwhile,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may influenced by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yntax position and sentence context. Therefore, in the textbooks, the illustration of teaching grammar points, should provide complete sentences for examples, and made students to fully understand its grammatical meaning.
    In this thesis, we examined and investigated the content materials based two textbooks—“Practical Audio-Visual Chinese 2nd Edition”and “New Practical Chinese Reader”—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in Chinese reduplication for editors of textbooks in future.

    第一章、緒論1 1.1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1.2 研究方法 4 1.3 研究範圍 5 1.4 論文架構 6 第二章、文獻回顧 7 2.1 華語重疊式的相關文獻 7 2.1.1 名詞 10 2.1.2 量詞、數詞 12 2.1.3 動詞 15 2.1.4 形容詞 18 2.1.5 副詞 23 2.1.6 短語重疊 26 2.1.7 綜合統整 29 2.2 華語語法點分級的相關文獻32 2.3 小結.....34 第三章、華語教材的重疊式語料與語法點 36 3.1 教材的重疊式語料之統計依據 36 3.2 教材的華語重疊式詞類與形式統計 40 3.2.1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 40 3.2.2《新實用漢語課本》 42 3.2.3 綜合討論 44 3.3 教材的華語重疊式語料和語法點呈現比例 46 3.3.1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 46 3.3.2《新實用漢語課本》 52 3.3.3 綜合討論 57 3.4 小結 59 第四章、教材的重疊式語法分級與語法意義 61 4.1 教材的重疊式語法點分級 61 4.1.1 語法點分級標準 61 4.1.2 教材和語法分級標準的等級對應 63 4.1.3 教材的重疊式語法點分級 68 4.1.4 綜合討論 73 4-2 教材重疊式的語法意義 76 4.2.1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 76 4.2.2《新實用漢語課本》 87 4.2.3 綜合討論 98 4.3 小結 101 第五章、結論 102 5.1 本文主要發現 102 5.2 研究限制與展望 107 參考文獻 (按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108 附錄一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1~5 冊重疊式語料 112 附錄二 《新實用漢語課本》1~6 冊之重疊式語料 158

    參考文獻 (按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教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1-5。臺北市:正中書局。
    劉珣 (2010)。《新實用漢語課本》1-6。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專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主編)(2005)。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 (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 (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宋玉柱 (1996)。關於量詞重疊的語法意義。現代漢語語法論集(128-134頁)。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宋玉柱 (1996)。關於數詞“一”和量詞相結合的重疊問題。現代漢語語法論集(1-20頁)。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李宇明 (2000)。漢語量範疇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珊 (2003)。動詞重疊式研究。北京:北京語文出版社。
    胡附 (1984)。數詞與量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張文國 (2005)。關於量詞能否重疊的問題。李錦芳 (主編),漢藏語系量詞研究(373-386頁)。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張誼生 (2000)。現代漢語副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郭銳 (2002)。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湯廷池 (1979)。國語句法中的重疊現象。國語語法研究論集(113-132頁)。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湯廷池 (1988)。國語形容詞的重疊規律。漢語詞法句法論集(29-57頁)。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湯廷池 (1992)。漢語詞法句法三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黃光雄、簡茂發 (199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宣範譯 (2008)。漢語語法 (原作者:Charles N. Li & Sandra A. Thompson)。臺北市:文鶴。(原著出版年:1981)
    楊金華 (2012)。外國人漢語語法習得難點研究。上海市:上海大學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 (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 (1989)。質的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鄧守信 (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修訂版)。臺北:文鶴出版社。
    葉蜇聲、徐通鏘(1993)。語言學綱要。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期刊論文
    Kubler, Cornelius C. (1988). Chinese grammar and expression check list.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23(1), 57-85.
    Wirunpat Sriphruethiwong (2012)。泰國學生形容詞重疊形式偏誤分析。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1,115-116。
    王振來 (2009)。現代漢語副詞重疊及偏誤分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 7(5),1-4。
    王麗媛 (2010)。數詞的重疊。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5(1),36-39。
    王繼同 (1988)。說“一點點”。漢語學習,6, 20-22。
    石毓智 (1996)。試論漢語的句法重疊。語言研究,2,1-12。
    吳吟、邵敏敬 (2001)。試論名詞重疊 AABB 式語法意義及其他。語文研究,1, 12-16。
    吳福祥 (1995)。嘗試態助詞“看”的歷史考察。語言研究,2,161-166。
    李人鑒 (1964)。關於動詞重疊。中國語文雙月刊,4,255-263。
    李宇明 (1996)。論詞語重疊的意義。世界漢語教學,1,10-19。
    李宇明 (1998)。論數量詞語的複疊。語言研究,1,30-38。
    李菁菁 (2009)。漢語動詞與形容詞重疊式之量性對比分析。清華學報,39(4), 567-613。
    胡習之 (1995)。試論現代漢語名詞重疊。阜陽師院學報(社科版),1,101-115。
    張敏 (1997)。從類型學和認知語法的角度看漢語重疊現象。國外語言學,2, 37-45。
    張誼生 (1997)。副詞的重疊形式與基礎形式。世界漢語教學,4,42-54。
    彭玉蘭 (2007)。對韓漢語教學中的幾個語法偏誤分析。語文學刊,12,115-116。
    華玉明 (1994)。試談短語重疊。紹陽師專學報,4,84-88。
    華玉明 (1994)。漢語重疊系列之五—試論量詞重疊。邵陽師專學報,3,43-47。
    華玉明 (2002)。漢語重疊理據(一)-重疊動因。紹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1(1), 113-115。
    華玉明 (2002)。漢語重疊理據(二)-重疊的制約因素。紹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1(3),54-59。
    華玉明、王希杰 (1991)。論雙音節動詞的重疊性及其語用制約性。中國語文,6, 425-230。
    楊振蘭 (1995)。形容詞的重疊構形試析。文史哲,3,94-98。
    董為光(2011)。漢語重疊式概說。語言研究,31(2),41-47。
    趙金銘(1994)。教外國人漢語語法的一些原則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2,4-20。
    齊滬揚 (1987)。談單音節副詞的重疊。中國語文,4,262-267。
    劉月華 (1983)。動詞重疊的表達功能及可重疊動詞的範圍。中國語文,1,9-19。
    劉英林、李明 (1997)。《語法等級大綱》的編制與定位。語言教學研究,4,81-93。
    劉珣 (2003)。為新世紀編寫的《新實用漢語課本》。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 1-5。
    研討會論文
    周中天、張莉萍 (2007)。華語文能力分級指標之建立。東亞教育評鑑論壇:新興議題及挑戰」國際會議之論文,臺北。
    張莉萍 (2010)。華語文能力指標難度分析。2010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年會暨研討會之論文,臺灣輔仁大學。
    葉德明 (1982)。華語文教材之現況比較研究。中日中國語言教學研討會論文集,59-9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學位論文
    王佩卿 (2010)。現代漢語語法點等級化初探(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季青峰 (2008)。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形容詞重疊研究(碩士論文)。山東大學,山東省。
    林君穎 (2001)。華語初級教材語法用語及語法點選擇之初探(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姜美玉 (1995)。漢語重疊現象(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姚瑜雯 (2002)。現代漢語動作動詞重疊探討語教學應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秀霞(2008)。漢語動詞分類的句法搭配與教學應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素英 (2013)。國中國文科重疊詞教材應用比較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心怡(2003)。當代臺灣國語的句法結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褚秀麗 (2012)。基於中介語語料庫的動詞重疊式偏誤分析(碩士論文)。吉林大學,吉林省。
    趙晶 (2007)。現代漢語重疊式副詞研究(碩士論文)。天津師範大學,天津市。
    鄭黎輝 (2011)。留學生漢語動詞重疊式的習得考察與偏誤分析(碩士論文)。福建師範大學,福建省。
    鄧麗君 (2011)。華語初級教材語法項目的選擇與排序原則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網路資料
    中研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http://db1x.sinica.edu.tw/kiwi/mkiwi/ (引用日期:2016年6月)
    張晉軍、邱甯、張潔(2009)。HSK 與《國際漢語能力標準》掛鈎研究報告。取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7c11d0100bryk.html#comment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