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探討「台灣異性戀年輕男女是如何談戀愛?」,試圖分析當代戀愛的公開故事與個人經驗中不同的愛情論述,以及這些論述如何影響研究對象的親密關係型態、生活與他們的性別關係。藉由分析專門討論愛情的大眾文本和訪談二十四位20-34歲的異性戀男女,本研究發現浪漫愛仍是指導當代異性戀青年男女戀愛的最主要論述,只是出現不同的分歧:一為愛神情話(love myth):偶像劇、言情小說、愛情電影中轟轟烈烈、一見鍾情、相信愛能夠超越克服一切的愛;一為現實主義的愛(prosaic-realism):相對於前者而定義,認為愛情並非瞬間可知的決定,強調日常生活的相處以及互惠、平等、健康且成熟的關係。這兩個互相競爭也互相矛盾的愛情論述,是左右當代台灣異性戀年輕男女戀愛與結婚過程的關鍵因素。不過,這兩種論述又有共同的終結,那就是導向浪漫愛的異性戀婚姻,因此「戀愛-婚姻-家庭」連續體更加鞏固。本研究也發現不管是愛情神話或現實的愛,兩者都是性別化的浪漫愛論述。愛情神話往往建立在刻板的性別特質要求與性別分工的預期,而即使是被認為更「進步」 、「平等」的現實之愛論述,其所主張的性別中立也僅是一種去性別的想像,藉由沒看到親密關係中的性別政治,反過來合理化本質化的性別差異論述。從其對於「進步」的需求以及將「平等」納入關係的要求中,可看出台灣年輕人親密關係型態相對於前世代的轉變,不過,此所要求的「平等」,因為忽視結構性的性別不平等,只一味要求表面平等,反而造成女性作為性別結構上不平等的一方受到更不平等的對待,男性作為社會養成而較沒情感能力的一方,也難從親密關係中找到自信與滿足。真正的親密關係平等,仍然需要建立在具有性別平等的社會中。
Bauman, Zygmunt (2003) Liquid Love: On the Frailty of Human Bond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eauvoir, Simone de (1949) the second sex, Random House Inc
Chesler, Phyllis (1999)《寫給年輕女性主義者的信》(嚴韻譯),台北:女書文化。
Clatterbaugh, Kenneth (2003)《男性氣概的當代觀點》(劉建台、林宗德譯),台灣:女書文化。
Duncombe, Jean & Marsden, Dennis (1993) Love and Intimacy: The Gender Division of Emotion and `Emotion Work':A Neglected Aspect of Sociological Discussion of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s. Sociology May 1993 vol. 27 no. 2 221-241
Ehrenreich, Barbara (2012)《失控的正向思考》(高紫文譯),台北:左岸文化。
Firestone, Shulamith (1972) the Dialectic of Sex: The Case for Feminist Revolution, Farrar Straus & Giroux
Giddens, Anthony (1993)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Jackson, Stevi (1993) Even Sociologists Fall in Love: An Exploration in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 Sociology May 1993 27: 201-220.
── (2008) Materialist feminism, the pragmatist self and global late modernity: some consequences for intimacy and sexuality. GEXcel Work in Progress Report Vol. III. University of Örebro, 2008. 53 p
Jamieson, Lynn (1997)《親密關係: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蔡明璋譯)。台北:群學。
Kipnis, Laura (2003)《反對愛情》(李根方譯)。台北:行人出版社。
Kung Lydia (1983) Factory Women in Taiwan.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Kindlon, Dan &Thompson, Michael (2000)《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忍文化!》(吳書瑜譯)。台北:商周出版
MacKinnon, Catharine A. (1991) Toward a Feminist Theory of the Sta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dition Unstated edition
Rawls, John(1999) A Theory of Justic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evised Edition
Seidman, Steven (1991) Romantic Longings: Love in America, 1830-1980.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Okin, Susan Moller (1991) Justice, Gender, And The Family. Basic Books.
Swidler, Ann (2003) Talk of love: How culture matter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U. Beck & E. Beck-Gernsheim (1990)《愛情的正常性混亂》(蘇峰山,陳雅馨,魏書娥等譯)。台北:立緒出版社。
九把刀(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台北:春天。
女王(2007)《我是女王──那些好女孩不懂的事》,台北:圓神
──(2009)《我是女王2--那些壞男人教我的事》,台北:圓神
王瑞霙(2007)〈大學生網路/實境間親密關係的差異探討〉《應用倫理學刊》第二卷第一期。
石芳瑜(2011)《花轎、牛車、偉士牌:台灣愛情四百年》,有鹿文化。
朱偉誠(2009)〈性別主流化之後的台灣性別與同志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七十四期,頁419-424。
李元貞(2010)〈開花結果和待完成的革命:回顧台灣婦運20年(1990-2010)〉,回顧台灣社運二十年(1990-2010)研討會論文。
李紹良(2012)〈十五萬人的BBS是如何煉成的:批踢踢實業坊技術演變歷程之研究(1995-2008)〉,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李維菁(2012)〈老派約會之必要〉《老派約會之必要》,台北:印刻。
林芳玫(2006)《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灣商務。
──(2005)〈性別主流化在台灣: 從國際發展到在地化實踐〉,第一屆性別研究與公共政策學術研討會,台北: 世新大學。
林宗弘、洪敬舒、李健鴻、王兆慶、張隆義等(2011)《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台北:台灣勞工陣線(群學經銷)
林歆婕(2011)〈從雜草到敗犬:台灣偶像劇中的性別意識與形象建構〉,中興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林顯宗(1998)〈兩性親密關係的建立-談如何提高戀愛生活品質〉《社區發刊季刊》,第八十四期
周孟蓁(2010)〈無法給予結婚承諾的適婚年齡女性在親密關係中經驗之探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金庸(1996)〈太極初傳柔克剛〉《倚天屠龍記》,台北:遠流。
徐孟芳(2010)〈「談」情「說」愛的現代化進程: 日治時期臺灣「自由戀愛」話語形成、轉折及其文化意義── 以報刊通俗小說為觀察場域〉,台灣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徐哈克(2012)《男人愛扣分,女人愛加分?戀愛,是場至死方休的RPG!》,台北:趨勢文化。
胡美珍(1982)〈擇偶的理論〉《社會研究》,121期P84-89。
張愛玲(1991)〈愛〉《流言》,台北:皇冠。
范雲(2003)〈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第五期》,第五期,頁133-194。
──(2001)〈從「無政黨的政治」(politics without parties)到「有政黨的政治」(politics with parties):政治轉型中的婦女運動,1980s-1990s〉《組織、認同與運動者:台灣社會運動研究研討會論文》。台北:中研院。
──(2010)〈靜默中耕耘細節的婦運革命〉《秩序繽紛的年代》,台北:左岸出版社。
畢恆達、彭渰雯(2008)〈保護?矯正?排除?-女性專用車廂的性別意涵〉《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二十五期,頁89-125。
黃淑玲、游美惠(2007)《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主編(2010)《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台北:群學。
黃玉生(1982)〈約會行為-一個架構分析及實例說明〉《社會研究》, 21期P80-83。
黃宗堅(2010)〈大學生親子三角關係類型與親密關係適應之研究〉《中華心理學刊》51:2。
彭渰雯(2008)〈當官僚遇上婦運: 台灣推動性別主流化的經驗初探〉《東吳政治學報》,2008。
楊婉瑩(2004)〈婦權會到性別平等委員會的轉變: 一個國家女性主義的比較觀點分析〉《政治科學論叢》。
趙庭輝(2005)〈電視偶像劇《薰衣草》:愛情神話的建構與再現〉《朝陽人文社會期刊》3.2:131-172。
貴婦奈奈(2008)《我愛質男:貴婦奈奈的愛情進化論》,台北:圓神。
葉鳳儀(1982)〈以社會學觀點談異性間愛情關係〉《社會研究》,121期P74-79。
陳秀菁、吳麗娟、林世華(2004)《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人際親密能力與親密感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2期。
陳詩潔、吳麗娟(2008)〈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自我感受與愛情關係品質之相關研究〉《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 40卷1期,P.153~178。
陶晶瑩(2009)《我愛故我在》,台北:圓神。
蔡明君(2011)〈成年前期未婚女性在親密關係中情感出軌經驗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鍾宜吟、蔡明璋(2008)〈婚前同居、婚姻價值與婚姻滿意度: 台灣民眾的分析〉,《研究台灣》5:43-72。
鄧惠文(2011)《非常關係》,台北:平安文化。
──(2012)《直說無妨:非常關係2》,台北:平安文化。
鄭筠樺(2012)〈大學生同居議題與親密關係教育需求〉《家庭教育雙月刊》36期:P16-22。
鄭匡宇(2006) 《脫離好人幫》,台北:紅色文化。
──(2007)《搭訕聖經》,台北:麥田。
──(2007)《正妹心理學》,台北: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