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容容 chuangjungjung |
---|---|
論文名稱: |
引導發現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成就與學習遷移之研究︱以「張廖家廟建築裝飾藝術」課程為例 The Effect of Guided Discovery o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Transfer of Grade 5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s--Taking The Course of "The Art of Architecture Decoration in Chang-Liao's Temple" ad Example |
指導教授: | 林麗真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6 |
中文關鍵詞: | 引導發現教學 、學習成就 、學習遷移 、正遷移 、張廖家廟建築裝飾藝術 、色彩配色運用 、適形造形 、對稱形式 |
外文關鍵詞: | guided discovery, learning achievement, learning transfer, positive transfer, The art of architecture decoration in Chang-Liao's temple, color combinations, adaptive sculpt, symmetrical form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引導發現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成就與學習遷移之研究
--以「張廖家廟建築裝飾藝術」課程為例
本研究以「張廖家廟建築裝飾藝術」為主題,其形式表現與內容之傳達,蘊
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及民族感情、信仰與思想的傳達,引導學生細察體會,可培養
學生具備人文素養的審美觀,進而建立文化認同,激發愛鄉之情懷,且能類比於
生活週遭之廟宇建築裝飾藝術,擴大生活視野。
本研究將主題內容分為「色彩配色運用」、「適形造形」、「對稱形式」三
部分。採前-後測實驗組--控制組研究設計方法,班級為單位的不等組設計。以台中市西屯國小,五年級四個班級,136名學童為研究對象,隨機取兩班,實施引導發現教學為實驗組;另兩班實施一般傳統教學為對照組,兩組皆進行研究者自編之「張廖家廟建築裝飾藝術」課程。
本研究架構,以教學方法(引導發現教學及一般傳統教學)為自變項,以學
習成就及學習遷移為依變項,以教學單元、時間、教學者、教學環境、學生智力
學業成績、學生家庭背景為控制變項,探討透過引導發現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
生學習成就與學習遷移之影響。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引導發現教學法能增加學生「色彩配色運用」的能力。
(二)引導發現教學法能增加學生「適形造形」的能力。
(三)引導發現教學法能增加學生「對稱形式」的能力。
(四)在「色彩配色運用」,引導發現教學法對高成就群有較佳正遷移;對低成就群則不如一般傳統教學。
(五)在「適形造形」,引導發現教學法對高低成就群的正遷移,皆不如一般傳統教學法。
(六)在「對稱形式」,引導發現教學法對高成就群有較佳的正遷移;對低成就群則不如一般傳統教學。
Abstract
The Effect of Guided Discovery o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Transfer of Grade 5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s
–Taking The Course of “The Art of Architecture Decoration in Chang-Liao’s Temple” as Example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art of architecture decoration in Chang-Liao’s temple.” Its presentation and content contain abundant traditional cultures and transmissions of national sentiment, belief, and thought. If we guide our students in the observation and experience, their taste with humanities can be established and then the culture identity can be set up. At the same time, their love to the hometown may be excited. Students can also compare the decoration of temples with the architectures in their life and broaden their field of vision.
The subject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color combinations, adaptive sculpt, and symmetrical forms. Pre-test and post-test of tes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re adopted. The designs are nonequivalent group designs based on classes. 136 pupils from four grade five classes in Hsi-tun Primary School are engaged in the study. Two of the classes are selected randomly to be the test group, on which the guided discovery is applied. The other two groups become the comparison group, on whic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is applied. Both two groups participate the course of “The art of architecture decoration in Chang-Liao’s temple”,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researcher.
In the study, we take the teaching method (guided discovery or traditional teaching) as independent variable,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transfer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and teaching units, duration, teacher, teaching environment, students’ IQ, their achievement as well as family backgrounds as controlled variables to find out the effect of guided discovery o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transfer of the fifth grade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s.
Here are the conclusions:
1. Guided discovery enhances the students’ ability on color combinations.
2. Guided discovery enhances the students’ ability on adaptive sculpt.
3. Guided discovery enhances the students’ ability on symmetrical forms.
4. In the aspect of color combinations, guided discovery has better positive transfers than traditional teaching for the students with high achievement; but for the students with low achievement, traditional teaching is better.
5. In the aspect of adaptive sculpt, the positive transfers on the groups with both high and low achievement generated by guided discovery are worse than traditional teaching.
6. In the aspect of symmetrical forms, guided discovery has better positive transfers than traditional teaching for the students with high achievement; but for the students with low achievement, traditional teaching is better.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 歷史與理論研究室(1992)。台中市三級古蹟 張廖家廟。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2001)。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創新。台北:楊智文化。
王文科 主譯(1989)。 學習心理學- 學習理論導論。台北:五南。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秀雄(1998)。鄉土美術的特質與其鑑賞要點探釋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
教育的學理與實務。 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無邪(1999)。平面設計原理。台北:雄獅
王德育譯(1990)。創造與心智的成長。台北:文泉。
丘永福(1990)。設計基礎。台北:藝風堂。
朱則剛(1996)。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之意義。教育研究,49卷,39-45。
何政廣(1991)。中國民間藝術下冊。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余名樺(2003)。藝術童話國。台北市:藝術圖書。52-53。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概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振聲(1979)。中國建築裝飾藝術。台北:文哲出版社。
呂桂生(1996)。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南一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李美蓉(1999)。視覺藝術概論。台北:雄獅。
李乾朗(2001)。台灣廟宇裝飾。台北市:傳藝中心籌備處。 115-127。
李聰超(1995)。鄉土教學與社區資源的運用。教師天地,76卷,41-45。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心理。
沈 六(1990)。教學法研究。台北市:五南。
侍建宇、施静菲譯(1996)。國民小學藝術教育 。台北:五南。
林曼麗(1996)。北新國小美勞科課程開發事例介紹。國民教育,36:4,47-53。
林曼麗(2000)。 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課程理念之思考。美育,113期,71-80。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獅。
林清山譯(1990)。認知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清平(1999)。藝術類科教學評量研究-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學報,30期
邵瑞珍譯(1995)。教育的歷程。台北:五南。
林維佳( 2002)。實作評量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運用研究-以國小主題課程
實施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林鶴貞(2003)。國小五年級視覺藝術色彩教學研究-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之應用。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美嬌(2000)。國小鄉土美勞課程與教學研究-以高雄市光武國小美勞科教學為
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世澤(1995)。「台灣鄉土藝術」文化價值及落實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中等教育,
第46卷第4期,111-126。
洪伯溫(1995)。台灣鄉土教材及教學實務。台北:龍文出版社。4-5。
凌嵩郎(1981)。藝術概論。台北:國立藝專印刷。
夏 勳(1979)。設計教育理論與實踐 。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39。
袁汝儀(2002)。國民藝術教育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思考。現代教育論壇,6
期, 234-242。
馬素梅(2002)。屋脊上的願望。香港:三聯書店。
張弓長(1998)。中國古典花樣圖案畫典。台北:常春樹書舫。
張世忠(2003)。建構取向教學-數學與科學。台北:五南。
張春興(198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 三化取向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東華。219-222。
張愛卿(2001)。放射智慧之光-布魯納的認知與教育心理學。台北:貓頭鷹。
張繼文(1994)。結合鄉土文化的美勞教學。高世文教,52卷,4-7。
張繼文(1994)。應用鄉土教材的美勞科設計教學。高世文教,107卷,26-32
張繼文(2003)。鄉土視覺藝術教學之意義:地方視覺文化與地方文化認同。國教
天地,153期, 20-28。
教育部(1998 )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 。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要 。台北市
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台北市:教育部。
許淑虹(2002)。國民小學視覺藝術創作教學評量的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
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博州(2000)。美勞教育在「環境」之中。美育,113期,81-95。
郭博州(2002)。台灣鄉土藝術導賞教學手冊。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郭禎祥譯 (2002)。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文景。Elliot E.Eisner 。Education
Artisticvision 。
陳奇祿(1996)。台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台北:南天書局。165-185。
陳峰津(1982)。布魯納教育思想之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浙雲(2001)。活用社區資源,深化課程內涵台北縣社區有教室方案之理念與實
施。研習資訊,7-17。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331-351。
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教育園地,59/60期,63-69。
黃壬來(1991)。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黃光雄 蔡清田(1999)。 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光雄(1989)。教學原理。台北:師大。
黃政傑(1984)。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李隆盛主編(1995)。鄉土教育。台北:漢文。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
黃政傑(1998)。教學原理。台北:師大。
黃淑惠(2003)。國小視覺藝術創造思考課程與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
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騰,原瑞玲(2002)。後現代與台灣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教育研究,102卷,5-12。
楊淑芳(1998)。國小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
究所碩士論文。
葉劉天增(1997)。中國紋飾研究。台北:南天書局
董琬君(2000)美勞科教學評量。中師國教輔導。
雷圭元(1986)。中國圖案作法初探。台北:丹青
廖財聰主編(2004)。萬和宮志。財團法人台中市萬和宮 萬和文教基金會。
劉豐榮(1989)。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
樊雪春、劉子鍵、鄭明長、陳秀碧陳正昌、孫志、郭俊賢 譯(1996)教學設計原
理。台北:五南。Robert M.Gagne,Lesline J.Briggs,Waiter W.Wager著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design,4th ed.
鄭英敏等編(1993)。鄉土教材教法。台北:北市教師中心。
鄭靜瑜(2001。資訊科技融入引導式發現教學對國小五年級不同能力學生學習成
就與學習保留之研究-以「槓桿」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
所碩士論文。
黎曉安(2002)。檔案評量策略在視覺藝術課程實施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
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啟泉、黃志誠合編(1999)。美國教學論流派。台北:商鼎文化。1-49。121-151。
鍾聖效(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顏澤賢(1993)。現代系統理論。台北:遠流。
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編(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台北新店:桂冠。 559-577。
二、 英文部份
Ausubel, D. P.(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t,Rinehart,and Winston.
Bruner, J. S.(1973). The Relevance of Education , Anita Gill , New York:Norton.
Nancy R.Smith(1983). Experience and art Teaching Children to Paint, 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