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潘惠玲
論文名稱: 國小五年級學生紙本與電子動畫童書閱讀理解之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 林紀慧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紙本書電子動畫書閱讀理解能力閱讀學習態度
外文關鍵詞: traditional print book, electronic animation book,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reading learning attitude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紙本書和電子動畫書教學對學生閱讀理解及學習態度之差異情形。研究者以新竹縣之ㄧ所公立小學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抽取兩班學生,採用準實驗研究方式,設計紙本書教學、電子動畫書教學兩種教學方法,並透過自編的「閱讀理解成就測驗」與「閱讀學習態度量表」蒐集資料。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獨立樣本雙因子單共變量數共變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 不同組別的學生在閱讀理解後測結果中的文字理解達到顯著差異。紙本組教學的學生優於電子動畫組的學生。
    (二) 不同性別的學生在閱讀理解後測結果中的推理理解達到顯著差異。電子動畫組的女生優於紙本書組的女生。而接受電子動畫組的女生優於電子動畫組的男生。
    (三) 不同性別的學生在閱讀理解後測結果,其總分達到顯著差異。電子動畫組的女生優於紙本書組的女生。而且接受電子動畫組的女生優於電子動畫組的男生。
    (四) 不同性別的學生在閱讀理解後測結果中的客家精神的分數達到顯著差異。電子動畫組的女生優於紙本書組的女生。而電子動畫組的女生優於電子動畫組的男生。
    (五) 不同父母籍別的學生在閱讀理解後測結果的文字理解達到顯著差異。父母均為客家人的學童在不同教法上,紙本組學童優於電子動畫組。父母均不是客家人的學童在不同教法上,紙本組學童優於電子動畫組。
    (六) 不同父母籍別的學生在閱讀理解後測結果的推理理解達到顯著差異。電子動畫組學童優於紙本組。
    (七) 不同性別的學生在閱讀學習態度上沒有達到顯著差異。閱讀學習態度並不會受到不同性別和不同閱讀教學法的影響而有所差異。
    (八) 不同父母籍別的學生在閱讀學習態度上達到顯著差異。父母均是客家人的學童的閱讀學習態度優於父或母有一方是客家人及父母均不是客家人的學童。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對教材選擇與教學方法提出建議。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learning attitude of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traditional print book and electronic animation book. The researcher has adopted those Grade 5 students in a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of Hsinchu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sampled students from 2 classes and adopted the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to design the teaching methods: the traditional print book teaching and the electronic animation book teaching.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er has made use of the self-edited “Reading Comprehension Performance Test” and “Reading and Learning Attitudes Scale” to collect the data. Then, conducted the analysis on the collected data by using these following statistic methods, such as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homogeneity of with-in regression coefficient, and independent two-way analysis of covariance, etc.,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1) It has reach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aracter comprehension within the results of post-test for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groups. Students of the traditional print book teaching group have better character comprehension than the students in the electronic animation book teaching group.
    (2) It has reach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results of post-test for reasoning comprehension of different genders students. The girl students in the electronic animation book teaching group have a better comprehension than the girl students in the traditional print book teaching group. In addition, the girl students who received the electronic animation book teaching have better comprehension than the boy students of the electronic animation book teaching group.
    (3) The total score will be reach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results of post-test for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different gender students. Girl students in he electronic animation book teaching group have better comprehension than the girls in the traditional print book teaching group. In addition, the girl students who received the electronic animation book teaching method have better comprehension than the boy students in the electronic animation book teaching group.
    (4) The score of Hakka spirit within the results of post-test for reading comprehension has reach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 students. Girl students in the electronic animation book teaching group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e girl in traditional print book teaching group. In addition, the girl students in the electronic animation book teaching group are better than the boy students in the electronic animation book teaching group.
    (5) It has reach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aracter comprehension within the results of post-test for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students whose parents with different origins. In terms of students whose parents are Hakka people, the students of the traditional print book teaching group have better character comprehension than the students in the electronic animation book teaching group. On the other hand, both parents are not Hakka people, then the students of traditional print book teaching group have better character comprehension than the students in electronic animation book teaching group。
    (6) It has reach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asoning comprehension within the results of post-test for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students whose parents with different origins. Students in the electronic animation book teaching group are better than students of the traditional print book teaching group.
    (7) It has not reach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 students for the reading learning attitudes. The reading learning attitudes will not be different without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genders and different reading teaching methods.
    (8) It has reach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tudents whose parents with different origins on reading learning attitudes. Students, whose parents are Hakka people will have better reading learning attitudes than those students whose parents are either a Hakka people, or neither of them is not a Hakka people.
    At las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er has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of the op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待答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紙本書與電子書的比較 8 第二節 閱讀理解 14 第三節 閱讀學習態度 24 第四節 相關研究分析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實驗設計 36 第三節 研究假設 37 第四節 測驗工具 38 第五節 研究樣本 48 第六節 研究實施程序 49 第七節 資料分析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4 第一節 研究樣本之資料分析 54 第二節 不同性別與不同教學法在閱讀理解測驗後測的二因子共變數分析 58 第三節 不同籍別與不同教學法在閱讀理解測驗後測的二因子共變數分析 74 第四節 不同性別與不同教學法在閱讀態度量表的比較分析 88 第五節 不同籍別與不同教學法在閱讀態度量表的比較分析 90 第六節 閱讀理解測驗、閱讀學習態度歸納表 93 第七節 討論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8 第一節 結論 98 第二節 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2 中文部分 102 英文部分 105 附錄 106 表次 表2-1-1 各學者對電子書的定義 10 表2-4-1 兒童閱讀理解與學習態度的相關實證研究 27 表3-2-1 準實驗設計模式 37 表3-4-1 「新埔義民廟閱讀理解成就測驗」預試前試題分析之雙向細目表 39 表3-4-2 「新埔義民廟閱讀理解成就測驗」預試前試題難度與鑑別度分析表 40 表3-4-3 「新埔義民廟閱讀理解成就測驗」預試前試題難度分析難度題數分析表 42 表3-4-4 「新埔義民廟閱讀理解成就測驗」預試前試題項目區分度分析表 42 表3-4-5 「新埔義民廟閱讀理解成就測驗」正式測驗用試題分析之雙向細目表 44 表3-4-6 閱讀學習態度量表問卷內容 46 表3-4-7 兩種教學方法比較 48 表3-5-1 電子動畫書組和紙本童書組的樣本特質 49 表4-1-1 研究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 54 表4-1-2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閱讀理解測驗後測平均數、標準差分析表 55 表4-1-3 父母籍別在閱讀理解測驗後測平均數、標準差分析表 56 表4-1-4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閱讀態度量表的平均數、標準差分析表 57 表4-2-1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58 表4-2-2 不同性別接受不同組別在閱讀理解測驗後測(文字理解)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 59 表4-2-3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60 表4-2-4 不同性別接受不同組別在閱讀理解測驗後測(推理理解)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 60 表4-2-5 不同性別接受不同組別在閱讀理解測驗後測(推理理解)之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 61 表4-2-6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62 表4-2-7 不同性別接受不同組別在閱讀理解測驗後測(總分)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 62 表4-2-8 不同性別接受不同組別在閱讀理解測驗後測(總分)之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 64 表4-2-9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65 表4-2-10 不同性別接受不同組別在(識字理解)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 65 表4-2-11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66 表4-2-12 不同性別接受不同組別在(故事結構)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 67 表4-2-13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68 表4-2-14 不同性別接受不同組別在(義民廟的認識)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 68 表4-2-15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69 表4-2-16 不同性別接受不同組別在(義民廟的活動)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 70 表4-2-17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70 表4-2-18 不同性別接受不同組別在(客家精神)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 71 表4-2-19 不同性別接受不同組別在(客家精神)之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 72 表4-3-1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74 表4-3-2 不同籍別接受不同組別在閱讀理解測驗後測(文字理解)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 75 表4-3-3 不同性別接受不同組別在閱讀理解測驗後測(文字理解)之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 76 表4-3-4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77 表4-3-5 不同籍別接受不同組別在閱讀理解測驗後測(推理理解)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 77 表4-3-6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78 表4-3-7 不同籍別接受不同組別在閱讀理解測驗後測(總分)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 79 表4-3-8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80 表4-3-9 不同籍別接受不同組別在(識字理解)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 80 表4-3-10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81 表4-3-11 不同籍別接受不同組別在(故事結構)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 82 表4-3-12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83 表4-3-13 不同籍別接受不同組別在(義民廟的認識)義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 83 表4-3-14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84 表4-3-15 不同籍別接受不同組別在(義民廟的活動)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 84 表4-3-16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85 表4-3-17 不同籍別接受不同組別在(客家精神)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 85 表4-4-1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88 表4-4-2 不同性別接受不同組別在閱讀態度量表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 89 表4-4-3 不同性別的學生在閱讀學習態度量表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 89 表4-5-1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90 表4-5-2 不同父母籍別接受不同組別在閱讀態度量表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 91 表4-5-3 不同性別的學生在閱讀學習態度量表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 91 表4-6-1 閱讀理解測驗之交互作用、單純主要效果、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事後比較對照表 93 表4-6-2 閱讀態度量表之交互作用、單純主要效果、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事後比較對照表 94 圖次 圖2-3-1 Rosenberg & Hovland的態度概念圖 26 圖3-1-1 研究架構 35 圖3-6-1 研究流程圖 50 圖3-6-2 準備工作流程圖 51 圖3-6-3 執行工作流程圖 52 圖4-2-1 總分的估計邊緣平均數圖 63 圖4-2-2 客家精神的估計邊緣平均數圖 72 圖4-3-1 文字理解的估計邊緣平均數圖 75 附錄 附錄一‥‥‥‥‥‥‥‥‥‥‥‥‥‥‥‥‥‥‥‥‥‥‥‥‥‥106 附錄二‥‥‥‥‥‥‥‥‥‥‥‥‥‥‥‥‥‥‥‥‥‥‥‥‥‥111 附錄三‥‥‥‥‥‥‥‥‥‥‥‥‥‥‥‥‥‥‥‥‥‥‥‥‥‥116 附錄四‥‥‥‥‥‥‥‥‥‥‥‥‥‥‥‥‥‥‥‥‥‥‥‥‥‥117 附錄五‥‥‥‥‥‥‥‥‥‥‥‥‥‥‥‥‥‥‥‥‥‥‥‥‥‥118 附錄六‥‥‥‥‥‥‥‥‥‥‥‥‥‥‥‥‥‥‥‥‥‥‥‥‥‥119 附錄七‥‥‥‥‥‥‥‥‥‥‥‥‥‥‥‥‥‥‥‥‥‥‥‥‥‥123 附錄八‥‥‥‥‥‥‥‥‥‥‥‥‥‥‥‥‥‥‥‥‥‥‥‥‥‥127 附錄九‥‥‥‥‥‥‥‥‥‥‥‥‥‥‥‥‥‥‥‥‥‥‥‥‥‥129

    參考文獻
    ㄧ、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宏德(2005)。後閱讀時代來了-e時代的大眾閱讀習慣趨勢探索。收錄於行政院新聞局編印。2005 年出版年鑑,頁336。
    王小惠、梁庭芝(2001)。風起雲湧的市場電子書發展的情況。第三波雜誌,229:128-133。
    王甫昌(2003)。台灣當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學群出版公司
    王瓊珠(1992)。國小六年級閱讀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認知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尹萍譯( 1999)。高科技.高思惟。臺北市:時報文化(Naisbitt ,J.原著)
    朱敬先(1986)。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利亞蒨(2002)。網路輔助教學在國小數學學習領域學習成效、學習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淑琴(1999)。幼兒之多媒體電子動畫童書閱讀行為分析。第五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廿一世紀的亞洲兒童文學論文集,頁148-151。
    杜麗琴(2005)。數位閱讀製作面面觀。出版年鑑2005,台北: 行政院新聞局。
    沈韜(2005)。當代閱讀認知理論概說。中教育星多媒體教育資料庫&平台。2005/09/12取自 http://202.97.254.113/RESOURCE/Article/ JYLW/ 3/307/ lw009605.htm
    何萬貫(1996)。提高學業成績稍遜中學生讀、寫能力的教學策略─多讀多寫。教育學報,24 (2),81-96。
    李美枝(1984)。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美枝(1986)。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出版社。
    呂惠紅(2005)。資訊融入國小四年級月相概念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
    林宏欣(2002,9)。中文電子書爆發億萬商機,點燃大中華市場戰火。管理雜誌, 327,頁108。
    林岳蓉 (2005)。幼兒閱聽電子動畫童書之歷程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怡欣、陳淑芳(2000)。大班幼兒電子動畫童書閱讀行為研究。K-12語文教育與統整性課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林淑貞(1999)。電視電子媒體對兒童閱讀行為的影響。第五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二十一世紀的亞洲兒童文學論文集,144-147。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林秀貞(1997)。國小六年級學童社會科閱讀理解研究。 高雄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宛霖(2002)。台北市幼兒對圖畫書及電子動畫童書之調查與反應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姿君(1999)。國小六年級學童社會科閱讀理解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譯(1991):教育心理學 ─ 認知取向。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林錦鈴(1998)。電子書行銷成功因素之探討。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造紙印刷研究所印刷組碩士論文。
    林麗娟 (1994)。兒童閱讀與電子媒體新思考。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卷11,期3,頁86-87。
    阿丹(2001)。電子書大未來。網路通訊,122:116-119。
    凃翠珊(2008)。芬蘭教育為何第一。2008/05/03引自http://blog.pixnet.net/carol0/post/13293223
    柯正峰(1989)。升大學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對補習班態度及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柯華葳(1995)。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永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307-349。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洪文瓊(1999)。電子動畫童書對傳統童書的挑戰及其教育價值。出版界,56,頁42-47。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台北:心理。(Goodman,K.S.原著出版於1996)。
    洪美珍(1999)。電子動畫童書閱聽型態及其對兒童閱讀影響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洪唯竣(2002)。新一代電子書規格-OEBPS。生活科技教育,35(5):28-34。
    計惠卿、蔡佩璇(2003)。互動電子故事書之教學設計模式。2003ICICE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僑務委員會、台灣師範大學。
    凌健(2008)。閱讀豐富人生。2008/05/07引自http://www.e-foundation.org.tw/page1.aspx?no=142425&step=1&newsno=51763
    祝佩貞(2003)。電子動畫童書與紙本童書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及閱讀態度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研究所。
    教育部(2000)。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台北:教育部。
    莊佳伶(無日期):閱讀史面臨挑戰?傳統出版與電子書之比較。2007/09/25引自http://ma.ntua.edu.tw/dmaa/conferences/applied_media_2004/a13/a13/intro.html
    陳慧卿(2002)。國小二年級學童對電子動畫童書與紙本童書之閱讀能力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韻予(2001)。兒童參與網路童書創作之研究─以圖畫書為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子樟(1999)。媒體互惠共榮的年代。第五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廿一世紀的亞洲兒童文學論文集,頁92-94。
    張世宗(1997)。電腦媒體在未來美勞藝術教育之角色定位。八十五學年度師範院校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5,頁37-48。國立台東師院。
    張玉茹(2001)。如何看得更清楚-談閱讀教學。教育研究資訊,9(3),32-51。
    張毓玲、黃婉玉、郭峻宏、謝杏芬(無日期)。電子書、電子文本、電子出版、線上閱讀。2007/09/23引自 http://www.nhu.edu.tw/~publish/researches/course/cultural_study/a.htm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楊國樞(1998)。心理學(15版)。台北:三民書局。
    曾永美(2004)。多元智能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社會領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蘊嘉(2002)。網路時代的新閱讀風貌:電子書。全國新書資訊月刊,42:8-11。
    葉宛婷(2005)。互動式繪本教學提升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羨文(1997)。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葳威、林紀慧、梁丹青(2006)。台灣學童兩性態度形塑與網路使用行為探討,第三屆「數位創世紀 —e 世代與數位傳播」學術實務研討會論文。台北。
    黃寶心(2001)。挑戰閱讀史-電子書破繭而出。Internet Pioneer 網際先鋒,83:82-87。
    蔡淑玲(2006)。國小學童家庭環境.班級閱讀環境與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蔡銘津(1997)。學童閱讀能力的測驗與評量。特殊教育季刊,65,頁23-28。
    錡寶香(民88)。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分析。國教學報,11,頁100-133。
    謝美寶(2003)。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藍慧君(1991):學習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與理解策略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海峰(2002)。中國考試發展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二、西文部分:
    Gagne',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K. R.(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l earning(2nd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Geaheart, B. R., & Geaheart, C. J.(1989). Learning disabilities:Educational strategies. Columbus: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Guilford, J. P. (1954). Psychometric methods. New York: McGraw-Hill.
    Flood,J. & Lapp,D.(1981). Language/Reading Instruction for the Young Child. NY: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 , 358-36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