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梨玲
Li-Ling Chiu
論文名稱: 國小高年級學童視覺藝術鑑賞美感形式分析能力之研究
The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Senior Graders' Aesthetic Ability in Art Appreciation Education
指導教授: 王鼎銘
Ding-Ming Wa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6
中文關鍵詞: 藝術教育藝術知識藝術鑑賞美感形式分析能力
外文關鍵詞: Art Appreciation Education, Art Knowledge, Aesthetic Forms, Analytical, Capabilit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小高年級學生對美感形式的敏銳度已經具備進行藝術鑑賞的基礎,同時進入美感知識與形式能力統合的關鍵期。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不同生活背景經驗對「藝術知識概念」與「視覺藝術鑑賞之美感形式分析能力」的影響,以及兩者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首先依照文獻探討結果,自行研發「藝術知識概念」與「視覺藝術鑑賞之美感形式分析能力」兩份問卷為主要調查工具。其次,依照立意取樣方式,選取桃園縣內六所國小高年級學生,每校隨機抽取五、六年級各一班,共計355位學生為研究樣本,進行問卷。問卷調查所收集的資料,隨後以統計軟體SPSS12.0,進行描述統計、變異數分析、t檢定、Scheffe法等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藝術知識概念」上的表現主要受到年級、性別、家庭社
    經地位、城鄉差距、學校有無藝術作品展示空間、是否參加美術才藝班與參觀美展次數等因素的影響。
    二、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美感形式分析能力」上的表現受到性別、家庭社經地位與城鄉差距等因素的影響。
    三、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藝術知識概念」表現與「美感形式分析能力」兩者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研究同時發現,對簡單的媒材、技法和藝術相關術語認知較深的學童,其美感形式分析能力也較好。藝術知識概念表現較佳的學童,相對的其線條樣式、空間架構、質感類別三面向的美感分析能力也較優於其他學童。
    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從作中學」是視覺藝術鑑賞學習不可偏廢方式的建議。同時環境對孩子美感能力的養成影響甚鉅;學童所具備的「藝術知識」,必須經過「適切的環境與足夠的時間」雙重的淬湅後,才能逐步轉換為「美感形式分析的能力」。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 at elementary schools have developed their aesthetic sensitivities and have reached the critical stage where they are able to integrate the aesthetic knowledge and formative ability in art classroom which provide the base for art appreciation instruction. The aim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udents’ artistic conceptual knowledge and the aesthetic capability of analyzing the forms in visual art appreciation based on the students’ different backgrounds.
    Two survey questionnaires were developed in 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review of literature. The “Artistic Conceptual Knowledge” and “Aesthetic Capability of Analyzing the Forms in Visual Art Appreciation”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as the main tools. By using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six elementary schools within Tao-yuan County were chosed and two classes were randomly picked from the 5th and 6th grade respectively as the sample from those six schools.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sample was 355 students. SPSS12.0 was used as statisitical tool to analyize the data by running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 variable analysis, T-test, Scheffe and other methods to manage and analyze the data. Finding and conclusions from this research was presented as follow:
    1. For the senior graders, the artistic conceptual knowledge” was influenced by grade, gender, family and social status, difference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their works being displayed in school or not, attending art tutoring courses or not, and the frequency of attending art tutoring courses.
    2. The “Aesthetic Capability of Analyzing the Forms in Visual Art Appreciation” was influenced by gender, family and social status, and difference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3. Ther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tistic Conceptual Knowledge” and “Aesthetic Capability of Analyzing the Forms in Visual Art Appreciation” are positive.
    This research also found that students who have knowledge on simple media materials, skills and artistic terms tend to perform better in analyzing the aesthetic forms. Those who perform better in artistic conceptual knowledge also have better aesthetic analytical capabilities in linear forms, space structure and quality category, compared to other students. The environment definitely has a huge impact on the forming of their aesthetic ability. The artistic knowledge, that the students possess, will be transferred into “Aesthetic Capability of Analyzing the Forms in Visual Art Appreciation” only through the appropriate environment and enough time give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實施 …………………………………………………………8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視覺藝術教育之意義與內涵 ……………………………………………12 第二節 藝術鑑賞理論與教學 ……………………………………………………21 第三節 藝術知識與美感形式 ……………………………………………………43 第四節 「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藝術鑑賞內涵 …………………………………54 第五節 鑑賞與審美的相關研究 …………………………………………………6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設計 …………………………………………………………………66 第二節 研究架構 …………………………………………………………………6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3 第五節 研究程序與實施 …………………………………………………………85 第六節 資料整理與統計分析 ……………………………………………………8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第一節 不同生活背景經驗學童在藝術知識概念上的差異分析 ………………90 第二節 不同生活背景經驗學童在美感形式分析能力上的差異分析…………100 第三節 藝術知識概念與美感形式分析能力相關分析…………………………110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12 第五節 研究發現總結……………………………………………………………11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21 第二節 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36 ※附錄 ……………………………………………………………………………141

    中文書目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之應用。台北:五南。
    王秀雄(1990)。美術與教育。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秀雄(2006)。藝術批評的視野。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王麗雲(2006)。視覺藝術鑑賞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繪畫空間表現之影響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二卷,第二期,
    李長俊譯(1985)。安海姆 著。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市:雄獅圖書
    李美蓉(1993)。視覺藝術概論。台北市:雄師圖書公司。
    呂燕卿(1994)。談美勞科教學評量及作品評量(上),藝術教育,p40-46
    呂燕卿(1994)。談美勞科教學評量及作品評量(下),藝術教育,p41-48
    林玉山(1983)。葛德納兒童繪畫發展研究與認知發展之探。當代美勞教學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林泱秀(2004)。國小兒童美術館之參觀經驗。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市:雄獅圖書。
    林雪卿(1994)。台灣地區國民小學版畫教育之教學實況調查與時代意義。亞洲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卓翠香(2003)。美術館學習單內容分析與藝術鑑賞教育之關聯性。臺北市立教
    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建平 譯(2005)。藝術即經驗 . Dewey, J.著(1934)Art as Experience. 北京:商務印書館。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莊連東(2000)。童心童話 兒童畫欣賞篇。台北市:文建會。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我國國民中小學學生藝術鑑賞能力評估研究 。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領域。台北:教育部。
    張春興(1996)。 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連彩伶(2005)。 鑑賞導向創作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繪畫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惠蘭(2003)。中部地區國小學生藝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曾肅良(2004)。 視覺藝術概論。台北:空大。
    郭榮瑞(2002)。 談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國教新知,第四十九卷,第二期,台
    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編印。
    郭榮瑞(2004)。藝術與人文能力指標轉化之前提—以視覺藝術為例 。教師天地-藝術與人文,第130期,p4-13。
    郭禎祥.楊須美(1988)。以艾斯納(E. W. Eisner)「學術本位的美術教育」(DBAE)為理論基礎探討現今我國國民美術教育。師大學報,33 期, 575-592。
    郭禎祥(1990)。談藝術鑑賞教學與評量的某些理論與實務。師大學報,35 期, 311-324。
    郭禎祥(1991)。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市:景文。
    郭禎祥(1993)。當前我國國民美術新趨勢。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郭禎祥 譯(1993)。Efland,Arthur 著 美國學校的藝術與美感教育 台灣美術,
    第五卷,第三期,p53-59。
    郭禎祥(1999)。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一九九九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新藍圖論文集。
    傅斌暉(2004)。審美知能測驗研究-以九十二學年度台北縣國民中學美術班聯合招生甄試審美知能科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道一 編 (1998)。美術鑑賞。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
    梁福鎮(2001)。審美教育概念的分析。教育研究月刊,83期,48-62。
    梁瑞育(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參與藝術空間作品展覽對其藝術學習態度影響
    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壬來、陳朝平(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黃壬來(2003)。藝術與人文教育(下冊)。台北:桂冠。
    黃冬富(2002)。視覺藝術史概述,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台北:桂冠。
    黃宣勳(1996)。開啟美展之門---如何引導兒童觀賞美展。台北:國立臺灣藝術
    教育館。
    黃美賢(2001)。成人如何自我導向學習繪畫鑑賞。美育,119 期,81-90 頁。
    黃銘祝(1996)。 如何鑑賞水彩、油畫、壓克力作品。國民小學美術欣賞叢書(10)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陳玲萱(2003)。批判性思考應用於藝術鑑賞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聖政(1997)。國小學生視覺藝術美感判斷能力之分析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瓊花(2002)。大學通識教育之藝術鑑賞課程設計。視覺藝術,5,27-70
    陳瓊花(2004)。台灣民眾美感素養發展與藝術教育改進之研究期末報告。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楊馥如(2001)。從「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中美術課程的改變—談美術教師的因應策略。美育,119,頁91-96。
    滕守堯 編(2006)。美國藝術教育新台階。中國:四川人民出版社。
    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豐榮(1991)。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
    錢初熹 編(2006)。迎接視覺文化挑戰的美術教育。上海:準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鍾生官(2003)。口頭對話在美術鑑賞教學之應用。美育雙月刊,131 期,70∼75。
    謝攸青(1995)。藝術鑑賞教學內容應有的範疇與方向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羅美蘭(1993)。美術館觀眾特性與美術鑑賞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兆慧(2001)。國小兒童色彩排序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振明(1999)。加強鑑賞教育—提升國民美感素質。美育,第106 期,p25-28。
    蘇振明(2000)。美術導賞的理念與策略研究。現代美術,第93 期,p51-61。
    鄭明憲 譯(2004)。N. H.Freeman,M.J.Parsons著 兒童對圖畫的直覺性理解。美育,第139 期,p4-22。
    藝術與人文教師手冊(2006)。1- 8冊,康宣版。台北:康宣文教事業。

    英文書目
    Broudy, H.S.(1961).Building a Philosophy of Education.N.J.:Prentice-Hall,Inc
    Eisner, E.W.(1972). Education artistic vision. New York : The MacMillan Puslishing
    Company.
    Hamblem, K. A.(1984). An art criticism questioning strateg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Bloom's taxonomy.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5(4),41-50.
    Parsons, M. J.(1987).How We Understand Art.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