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戴碧蓮 |
---|---|
論文名稱: |
國小學生參加校外視覺藝術補習班、學業成就表現與藝術態度關係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葉忠達 教授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藝術態度 、學業成就 、視覺藝術補習班 |
外文關鍵詞: | Art attitude, Learning achievement performance, Extracurricular in visual art classe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生參加校外視覺藝術補習班、學業成就表現與藝術態度之相關性,研究目的有:一、瞭解國小學生參加校外視覺藝術補習班之現況;
二、瞭解國小學生藝術態度之現況;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學生藝術態度之差異性;四、探討有參加校外視覺藝術補習班與沒有參加校外視覺藝術補習班的國小學生其學業成就表現之差異情形;五、探討國小學生是否參加校外視覺藝術補習班對其藝術態度的影響;六、探討不同學業成就表現的國小學生其藝術態度的差異情形;七、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作為教師在從事視覺藝術教學時的省思與參考。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為主,訪談為輔,以桃園縣一所公立國民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家庭社經地位調查表」與「學生藝術態度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所得結果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卡方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學生參加校外視覺藝術補習班的人數約佔全部人數的三分之一,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二、整體而言,目前國小學生藝術態度具有積極傾向,但仍不理想。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學生藝術態度之差異性
(一)性別在藝術態度整體及各層面的影響均有顯著差異存在,女生呈現出比男生積極的態度。
(二)年級在藝術態度「參與藝術活動的態度」層面影響有顯著差異,但在整體及其餘層面均沒有顯著差異存在,顯示不同年級的學生其藝術態度是差異不大的。
(三)家庭社經地位在藝術態度整體及「對藝術學習的態度」、「對藝術價值與認知的態度」、「對參與藝術活動的態度」層面上,具有顯著差異存在,高家庭社經地位的學生表現比中低家庭社經地位的學生積極。
四、有參加校外視覺藝術補習班的學生與沒有參加的學生在學業成就上的表現具有顯著相關性,有參加的學生通常有比較優秀的學業表現。
五、有參加校外視覺藝術補習班的學生與沒有參加的學生在藝術態度整體及各層面均有顯著差異存在,有參加學生的表現比沒有參加的學生積極。
六、不同學業成就表現的學生在藝術態度整體及「對藝術價值與認知的態度」、「對藝術生活實踐的態度」、「對多元文化與藝術家的態度」三個層面上具有顯著差異存在,高學業成就的學生表現比中低學業成就的學生積極。
基於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學校推動視覺藝術教育、教師視覺藝術教學、教育行政單位、學生家長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藝術教育教學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participating in extracurricular visual art classes, learning achievement performance and art attitude in elementary students.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are:
(1) to know the participation in the extracurricular visual art classes of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2) to know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art attitude
(3) to explore the art attitude differences in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4)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attended extracurricular visual art classes and not attended extracurricular visual art classes
(5) to explore the art attitud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attended extracurricular visual art classes and not attended extracurricular visual art classes
(6) to explore the art attitud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performances
(7) to bring up effectiv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he study results , for the reference and introspection of the visual art teachers’ teaching
The study is mainly based on questionnaires, accompanied with assistant interviews. The study targets are the third-grade and fifth-grade students at the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The study tools are “the family social status investigation form” and “the art attitude questionnaire”. The study results are analyzed by the statistic methods: description statistics, t-test, chi-square test and one way ANOVA statistic metho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One –third of the students in the schools attend the extracurricular visual art classes. And the participant elementary students have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2)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art attitudes are generally aggressive, but not marvelous.
(3) The art attitude differences of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 Gender difference causes obvious differences. Girls are more aggressive than boys.
b.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 particularly on art attitude in participating art activities. But the correlation is not strong in other aspects.
c. The family social status causes extreme differences in “art learning attitude”, “art value recognition attitude” and “participating art activities attitude”.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in higher social status family are more aggressive than those in lower social status family.
(4) Generally,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extracurricular visual art classes have better learning achievement performance.
(5)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extracurricular visual classes have more aggressive attitude.
(6)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higher learning achievement performance have more aggressive attitude than those with lower learning achievement performance on the “art value recognition attitude”, “art life execution attitude”, “attitudes towards multiple culture and artists”.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study compresses the suggestions for schools, teachers, administers, parents and future study in implementing visual art education and teachers’ visual art teaching.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2)。國民中學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研究。台北市:教育部教育
研究委員會。
王克先(1989)。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
王秀雄(2003)。美學與藝術教育。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123-154。
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雅蘭(2003)。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意見調查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王鍾和(1998)。打破才藝競賽的迷思。學生輔導,56期,68-75。
內政部統計處(2001)。台閩地區受訪兒童上才藝班情形。台閩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90年12月,74。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江佳樺(2004)。彰化地區家長對其子女選擇安親才藝班消費決策傾向之探討。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吳正榮(2003)。「課後托育中心」服務於消費者保護法之適用與解釋。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幸宜譯(1996)。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市:心理。Margaret E.Gredler
(1991).Learning and Instruction.U.S.A.:Macmillan Inc.
吳政峰、陳姿伶(2002)。影響兒童才藝費用因素之探討-以台灣地區為例。國教輔導,41卷,6期,16-22。
吳倖瑱(2004)。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執行成效與困境之評析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明昌(1997)。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威伸(2003)。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美枝(1991)。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大洋。
林生傳(1985)。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復文。
林生傳(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生傳(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社會學評析。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1-28。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市:雄獅。
邱定雄(2001)。國小學生課後安親班服務市場消費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邱欣雁(2005)。父母期望與國小高年級學童才藝學習、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孫邦正(1996)。教育概論。台北市:台灣商務。
高廣孚(1991)。杜威教育思想。台北市:水牛。
張春興(1987)。心理學概要。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紹瑞珍、皮連生(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莊淑惠(2007)。彰化縣國小學生藝術態度及其背景因素之研究。大葉大學造型藝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莊鳴鳳(1998)。國中學生美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生玉(1997)。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精華。
郭惠蘭(2003)。中部地區國小學生藝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禎祥譯(1998)。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市:文景。ELLIOT W. Eisner(1989).Educating Artistiv Vision.New York:Harper&Row.
陳月英(2001)。提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國教輔導,41卷,2期,21-26。
陳李綢(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市:五南。
陳英三(1981)。臨床學習心理學-以學業不振兒童為中心。台北市:大洋。
陳家如(2006)。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國偉(2003)。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方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盛政(1997)。國小學生視覺藝術美感判斷能力之分析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中市。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台北市:五南。
陳朝平(2003)。藝術學與藝術教育。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99-122。
陳朝平、黃壬來(1999)。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黃中天、洪英正(1992)。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曾翠虹(2006)。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藝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傅佩榮(1999)。論語。台北縣:立緒文化。
湯芝萱(1995)。讓孩子 多才多藝起來-兒童才藝教育座談會。文訊月刊,76期,29-33。
黃壬來(2003)。全球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的改革。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65-98。
黃珮瑛(2007)。國小學生對學校與民間視覺藝術課程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瑞煥(1982)。國小低成就學生抱負水準之實驗研究。高雄市:復文。
黃德祥(1996)。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黃薈樺(2004)。國小學童與家長對課後托育服務之看法。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未出版,台中縣。
楊洲松(1999)。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哲學分析-後現代的觀點。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29-52。
楊淑雯(2005)。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才藝教育價值的認知與學齡兒童參加才藝班的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葉玉玲(2006)。新移民女性子女家庭閱讀環境與學業成就、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葉雅馨(1988)。校外才藝補習教育與學齡兒童學業成就、創造力、自我概念及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永健(2001)。從混沌理論談班級內學習低成就學生的輔導。學生輔導,77期,96-101。
劉安彥(1986)。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劉振源(1999)。回顧與展望-一個退休美術教師的期盼。美育,110期,20-29。
劉豐榮(1991)。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市:水牛。
潘盈君(2002)。民間兒童美術補習班個案研究:以永和BJ兒童美術教育中心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清中(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市。
鄭琴(2007)。國小美術資優班學生美術態度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美貴(1987)。兒童教育的理念與輔導。台北市:師大書苑。
盧淑貞(1991)。過多的才藝學習,扼殺學習樂趣。學前教育,14卷,9期,32-33。
謝攸青(2006)。後現代藝術教育-理論建構與實例設計。嘉義市:揚智文化。
謝里法(1998)。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市:藝術家。
謝效昭(1986)。大台北地區兒童才藝班之消費行為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黨士豪(1987)。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水牛。
二、西文部分
Alnamlah, M.A.(1994).Identifying college students’attitudes toward the art world in Saudi Arabia.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urdue.DAI-A55/08A,2254.
Caldas, S.J.(1993).Reexamination of input and process factor effects on public school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b(4), 206-214.
Crabbe, A.B.(1997).A study of the attitudes toward art of 210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s they relate to grade, age, and sex. University of Nebraska.DAI-B39/07,3992.
Desevova, P.& Verma, P.(1979). Sociometric status as related to achievement, anxiety, and intelligence. Psychological abstracts,61,365.
Furgus(1987).The development of a three subscale attitude instrument for the visual ar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urdue. DAI- A48/152,p.3036.
Hauser, R.M., Tsai, S.L.&Sewell, W.H.(1983).A model of stratification with response error in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56,20-47.
Hogg, J.C.(1982).A study of the influences on attitude formation process of fine art major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hio State. DAI-A43,3190.
Hurov, J.T.(1987).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ding, computational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academic success in fundamental of Chemistry. ERIC.ED 286569.
Kalmijn, M.(1994).Mother’s occupational status and children’s school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9,257-275.
Moye, C.S.(1991).A study to identify family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academic success in a group of children from single-parent families.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Parcel, T.L.& Geschwender, L.E.(1995).Explaining southern disadvantage in verbal facility among young children. Social Force,73(3),841-872.
Peng, S.& Wrighr, D.(1994).Explanat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Asian American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87(6),346-352.
Petty, R.E. & Cacioppo, J.T.(1986).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of persuasion. In L. Berkowitz(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Vol.19,p.123-305).New York :Academic Press.
Qualls, G.S., Crain, S. & Ayers, J. B.(1980).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art: An intervention program.(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95477).
Tilton, C.L.C.(1983).A comparison of the attitudes of fourth, 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 toward the art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ina.DAI-A44/05,1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