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佳玲 CHUANG CHIA LING |
---|---|
論文名稱: |
師資培育多元化衝擊下師範學院課程調整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詹惠雪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7 |
中文關鍵詞: | 師範學院 、師範學院課程 |
外文關鍵詞: | teachers college, teachers college curriculum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篇研究主要是以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後,師範學院受學校轉型與師資培育多元化、少子化等因素影響下,分析三所已經改制為一般大學的師範學院,與六所改制教育大學前的師範學院,在課程調整的規劃與做法,並進一步分析其課程調整的問題與困境,以作為將來六所教育大學轉型改制課程調整的建議。
因此,首先針對九年一貫課程、師資培育多元化與少子化對師範院校課程的衝擊等文獻資料進行分析與探討,根據研究目的,編製「師範院校課程調整的策略與困境之訪談大綱」作為訪談工具,訪談九所師範院校教師或課程規劃參與者人員。藉由訪談結果與文件分析瞭解師範院校面臨師資飽和的衝擊與師範院校的轉型整併所進行課程調整的背景與作法為何?其中包括:學生的進路規劃、課程架構與比例、開課科目與加強學生競爭力措施的調整等,並進一步瞭解師範院校課程調整所遭遇的策略與困境。
本研究透過上述方法的運用,所獲致的結論分為三部分:一、探討師範學院轉型為綜合大學課的課程調整;二、分析師範學院為因應師資培育多元化與轉型改制的壓力下課程的調整;三、瞭解九年一貫課程後國內九所師範學院課程調整策略與困境。
一、師範學院轉型為綜合大學課程調整的分析結果
(一)課程調整的分析
1.在學生畢業進路的規劃,轉型後的嘉義大學在學生的畢業學分數上明顯較其他二所綜合大學少
2.台東師範學院在轉型前課程已逐漸朝向綜合大學架構設計
3.普通課程比例在師範學院時期相對高於綜合大學時期
4.轉型後普遍提高專門課程,拉近與一般大學的距離
5.其他非教育學類科的課程開設幾乎為零
(二)加強學生競爭力分析
1.師範學院轉型為一般大學後,都開設出屬於自己學校特色的第二專長課程
2.轉型後學校為學生舉辦技能檢定反而變少
二、分析六所師範學院為因應師資培育多元化與轉型改制的壓力下課程的調整
(一)課程調整的分析
1.六所師範學院對學生進路調整幾乎都是以兩軌為規劃
2.各師範學院的特色有的以「普通課程」、「教育專業」、「專門課程」三類為主軸,旁加其他課程,有的則已經改變為一般大學的課程架構
3.目前師範學院課程比例調整幾乎與一般大學課程比例相同
4.有些師範學院已經具前瞻性,開設其他與教育間接相關或無關的學科
(二)加強學生競爭力分析
1.在學生的畢業學分中另外給予學生選修的空間,讓學生可以修其他課程
2.師範學院中沒有學校開設出多學科整合的跨領域學程
3.為增強學生競爭力,師範學院中已經有一半的學校開設增能學程
4.屏師首創學生「教學與輔導的技能檢定」
5.除教師的技能檢定,另增「教學能力學科檢定」
三、瞭解九年一貫課程後國內九所師範學院課程調整策略與困境
1.在課程調整策略上,大都數的師範學院都認為,應該以師範學院舊有的「師範性」特色做擴展,並提供學生多元選擇機會,培養學生多元專長,提升競爭力。
2.教師覺醒不夠、進修第二專長不易、課程本位主義濃厚、經費短絀、以及學校傳統包袱,都是師範學院課程調整的障礙。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若干建議,俾供教師、學校、教育主管行政機關、及有志從事教育研究的後續研究者使用。
關鍵字: 師範學院、師範學院課程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reformed Grade 1-9 Curriculum, with the impact on teachers college by reforming, multiple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dropping of birth rate, analyzing three common universities who had reformed from teachers college and six universities who is reforming to education university for their arrangement and process in curriculum. And further analyzing their problems and difficulty to adjust curriculum, as a result, the six education universities reform and adjust curriculum in future.
At beginning, analyzing and studying literature about affection of teachers college's curriculum resulted from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multiple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dropping of birth rate. Based on the objective, drawn up “Interview outline for the teachers college's strategy and difficulty of curriculum adjustment” as interview gear, and interviewed with, nine teachers colleges, teachers or curriculum planning staffs. Based on the interviewed and literature studied, to recognize that impaction on teachers colleges facing teacher saturation and background and alternation of curriculum caused by teachers colleges' reform and combination. This included student prospect planning,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rate, and adjustments for new courses and improving student competitiveness, and further understand that teachers colleges' strategy and difficulty while adjusting curriculum.
By using the above methods, this research got 3 consequences. The first is discussing the curriculum adjusted by teachers college in order to reform as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The second is that analyzing the teachers college's curriculum adjusting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multiple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the pressure caused by reforming. The third is to understand the 9 teachers colleges' curriculum strategy of adjustment and difficulty.
一、Analyzing the result of curriculum adjustment after the teachers college reformed as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一)Analyzing adjustment of curriculum
1. Regarding the student prospect planning, the transformed Chia-yi university obviously has less graduate credits than the other two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2. The Taitung teachers college's curriculum, before reforming, has progressively designed as structure of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3. The rate of common course in teachers colleges duration is higher tha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duration.
4. After transformed, specialized curriculum were commonly increased. Therefore, it is getting close with common universities.
5. Other non-pedagogical courses were seldom opened.
(二)Analyzing for improving student competitiveness
1. After the teachers colleges have reformed as common university, they have set up their own particular courses of second skill.
2. After reformed, schools held less skill certifications for student than before.
二、Analyzing the six teachers college's adjustment of curriculum in order to adapt multiple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pressure from reforming.
(一)Analyzing adjustment of curriculum
1. The six teachers colleges mostly take two tracks to adjust student prospect planning.
2. The character of each teachers college takes "common curriculum",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l ", "specialized curriculum ", as principal axis and adds other courses beside .Some of schools have altered to common university curriculum structure.
3. Curriculum rate in teachers colleges adjusted presently is almost the same with common university.
4. Some of teachers colleges already had prospect and set up indirect related or irrelevant pedagogy academics.
(二)Enhancing student competitiveness analyzing.
1. Other gives the space in student's graduation school grades which the student takes as an elective, enables the student to be allowed to minor other curricula
2. None of teachers college set up multi-integrated and crossed field curriculum.
3. In order to enhancing student competitiveness, half of teachers colleges have set up reinforced curriculum.
4. The Pingtung teachers college initially established “Certification for pedagogy and assistance”.
5. Except for the pedagogic certification, adding “Certification for pedagogy academic ability”.
三、To understand the nine teachers college adjust the strategy and dilemma of curriculum after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1. Regarding curriculum adjusting strategy, most of teachers college all consider that the traditional teachers college character: "pedagogism" shall be mainly extended, and provide the student with the diverse choice chance, training diverse specialty of student, and enhancing competitiveness.
2. Teachers have not enough introspection, inconvenience to purse second skill, departmentalism intenseness, budget shortage and traditional burden in school, all of these are barriers to adjust curriculum for teachers college.
According to the above-mentioned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puts forward following som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schools, pedagogic executive and persons who focus on the area of education research.
Keywords: teachers college, teachers college curriculum.
參考書目
中文文獻
九年一貫新課程(民92)‧新課程實施配套措施手冊。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9月15日。取自http://140.122.120.230/data/kying/20038121636/920812.htm
人間福報電子網頁(民94)。做好相關配套 讓師資培育減量不減質。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3月22日。取自: http://www.wfdn.com.tw/9406/050615/01-08/061507-3.htm
中央日報(民93)。師資培育多管道逐年遞減。2004年10月12日,第14版。
中國青年報(民93)。師範院校淡化“師範性”“非師範性”界限。2004年10月13日。
中國時報(民89)。七師院改制,併為聯合大學。2000年11月7日,第11版。
中國時報(民91)。師範學生不再保證有工作,半數師院學生後悔。 2003年7月12日A2版
中國時報(民93)。國小新生跌破30萬,創50年新低。2004年2月23日,第 11版。
中國教育報(民91)。學科建設:師範院校轉型的關鍵—北京師範大學學科建設的探索與實踐。2002年6月14日,第3版。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民79)。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民83)。師範教育多元化與師資素質。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無日期)。中華民國教育年鑑。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11月15日。網址http://history.moe.gov.tw/important_list.asp
中華民國課程教學學會(民88)。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出版社:揚智
方德隆(民88)。九年一貫課程之理論基礎。「中等學校之教學與學習」地方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交通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辦,43-57。
王秋絨(民86)。我國國中師資培育學程之建構。台北:師大書苑。
王家通(民 81)。中日師資培育制度比較研究。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 69-123頁)。台北:師大書苑。
王家通(民87)。我國師資問題的比較教育學分析。載於沈慶揚等主編:師資培育與教育研究,頁1-28。高雄:復文。
王家通、吳裕益(民73):師大與師院教育功能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系及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刊,5,頁95-131。
北京師範大學(民94)。教師教育探索:“4+2”教育硕士。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0月11日。取自: http://www.bnu.edu.cn/jsjy/jsjy_index.htm
台東大學(民91)。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報告。台東大學計畫報告,未出版。
台南師範學院 (民92)。師範學院取得正式教師合格比率表【網上查詢】。2004年7月29日取自:http://www.ntntc.edu.tw
全國法規資料庫(民93)。師資培育法。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10月20日。網址:http://law.moj.gov.tw/
全國教師會(民94)。九十四學年度國民小學教師各縣市缺額。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1月20日。網址:http://www.nta.org.tw/exam/
自由時報(民94)。告別「師」塾 6師院確定轉型教育大學。2005年3月11日。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吳文侃、楊漢清主編(民81)。比較教育學。臺北市:五南出版
吳明清(民83)。師資培育變通方案之規劃與實施。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開創師資培育的新局(109-122頁)。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明清(民86)。我國師資培育制度現代化的展望。教育資料集刊,22,頁255-268。
吳清山(民92),師資培育法—過去、現在與未來。教育研究月刊,105期,頁27-43。
吳清基,李俊湖(民90)。推動九年一貫新課程教師成長與研究發展,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新紀元(七)之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出版社: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吳綿(民92)。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教師應具備的能力。研習資訊。20(2),頁93-95。
吳鐵雄、李坤崇(民86)。教師培育與法令變革的省思。台北:師大書苑。
李坤崇(民85)。新制師資培育制度之問題與說明。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10月23日,取自http://www.ntntc.edu.tw/~gac500/ask.html
李怡志(民92)。為師院生找出路,國北師設玩具遊戲設計所。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3月18日。取自: http://www.kl.com.tw/lk/show_news.php?txtNo=357
李國基(民88)。我國中學師資培育專門課程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然堯(民93)。師資供需調節與師院轉型發展演講大綱。台北:全國教師會。
李園會(民90)。台灣師範教育史。台北:南天。
李咏吟(民75)。我國師範院校課程現況及改革芻見。載於師範教育研討會記錄(155-166頁)。台北:國立師範大學。
沈亞梵(民84)。師資培育多元化與教師品管之研究。台北: 師大書苑。
沈翠蓮(民92)。台灣小學師資培育課程、教學與實習制度之研究---從師專到師院時期(II)。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永喜(民75)。師範教育。台北:文景。
花蓮師範學院(民92)。準教師專業智能檢定與授證辦法。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生檢定辦法。未出版。
洪寶蓮(民88)。九年一貫課程與師資培育和進修。載於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337-338頁)。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孫志麟(民89a)。師資培育於教育改革的思考(下)。師友(9),41-45。
孫志麟(民89b)。師資培育於教育改革的思考(上)。師友(8),31-34。
孫志麟(民89c)。師資培育的反思。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承辦,現代教育論壇:師資培育之回顧與前瞻專輯(51-62頁)。
孫邦正(民51)。師範教育。台北:正中書局。
孫邦正(民72)。美國教育。台灣:商務出版。
孫耀永(民85)。師範學院國小師資培育課程教師知識之研究,出版:台中師院
徐明珠(民91)。全球化時代,台灣高等教育之改革與創新。國政研究報告,教文(研)092-008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2/EC-R-092-008.htm。
徐超聖(民87)。迎接九年一貫課程:師資培育課程改革之初探。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八十七年度「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學術研討會。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務處課務組(民91)。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結構與教學科目。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張世忠(民87)。多元智慧與師資培育,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2),70-77。
張玉成(民88a)。師資培育多元化與教師素質之提升。高中教育,7,4-6。
張玉成(民88b)。師資培育配合九年國教一貫課程知配套措施。載於中華民國教材協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邁向課程新紀元(300-305頁)。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張玉成、張芳全(民92)。師範學院的定位與發展。載於我國小學師資培育的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2-123頁)。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張芬芬(民81)。我國師範教育中的意識型態。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359-408頁)。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民92)。師範教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05期,頁12-13。
張煌熙(民88)。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問題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論文集下冊。台北:教研學會。
張德銳(民88)。從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談師資培育機構因應策略。教育研究資訊,7(1):33-38。
教育部(民89a)。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9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工作輔導手冊理念、配套措施與行政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9c)。試辦九年一貫課程配套措施方案。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10月6日。網址: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php
教育部(民9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輔導小組(國小組)【試辦成果評估總報告書】。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10月8日。網址:http://teach.eje.edu.tw
教育部(民90b)。國立大學校院區域資源整合發展計劃。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民91)。規劃因應高等教育發展專案小組研議報告。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民92)。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2003編修版。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國教司(民93)。因應學齡人口減少,未來國民教育努力方向應為「繼續推動小班計畫、減低教師授課節數以提升教學品質」【新聞稿】。2004年2月22日,取自:http://www.edu.tw/index.htm
教育部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民 85)。《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統計處(民92)。各級學校概況。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11月6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index.htm
許素梅(民89)。老師快跟上—從九年一貫課程談教師的專業成長。北縣教育,30,49-52。
許彩禪(民87)。中美幼兒教育師資培育制度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南投市。
許維芳(民 92)。臺灣師範大學轉型定位與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為藩(民72)。能力本位教育與人文心理學在師範教育上的意義。輯於黃光雄等主編:能力本位師範教育(3-25頁)。高雄:復文。
陳伯璋(民74)。潛在課程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璋(民88a)。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1-13。
陳伯璋(民88b)。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輯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之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輯(10-18頁)。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陳伯璋、劉錫騏(民83)。師範校院改制為綜合師範大學的構想。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開創師資培育的新局(57-66頁)。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陳伯璋、黃光雄、謝小芩(民84)。師範院校通識教育課程架構之研究。教育部顧問室委託研究計畫,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執行,未出版。
陳奎熹(民69)。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陳宣伯(民90)。國民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意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陳添球(民82)。英國國小師資培育。載於「師範學院系所結構調整與發展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專案研究。
陳雪麗(民92)。師資培育機構面臨九年一貫課程得挑戰與因應策略-兼論華梵大學教育學程經驗。輯於九年一貫與師資培育(71-105頁)。台北:五南。
陳嘉彌(民89)。促進師資培育機構與實習學校合作成功的先備條件。教育實習輔導季刊,6(2),53-61。
曾美娟(民89)。國民小學教師職前教育階段教育實習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憲政(民88)。九年一貫課程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教育研究資訊,7(1),39-45。
游家政(民88a)。再造「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的圖像-課程綱要的規劃構想與可能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6,4-18。
游家政(民88b)。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內涵及其對教師的衝擊。花師院刊,29。
湯維玲(民78)。我國中學師資培育專業教育課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湯維玲(民86)。我國中學師資培育制度與專亦教育課程。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資料集刊第22輯師資培育專輯(179-206頁)。台北:教育資料館。
舒緒緯(民87)。師資培育法制定過程及其內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光雄、歐用生(民83)。師範校院課程與教學的改革。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 開創師資培育的新局(123-147頁)。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政傑(民74)。課程改革,台北:文景。
黃政傑(民80)。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民93)。課程改革的師資配合措施。教育研究月刊,122期,73-84。
黃政傑、吳清山(民91)。中小學師資培育。載於群策會編印:邁向正常國家(329-352頁)。台北:群策會。
黃炳煌(民75)。從理論觀點談師範教育問題,現代教育(1),頁91-108。
黃淑苓(民92)。「盲」、「茫」、「忙」-「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對師資培育機構之衝擊。輯於九年一貫與師資培育(17-36頁)。台北:五南。
黃琬婷(民91)。師資人力市場轉變與教育改革:政策開放後的師範校院。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源河(民92)。美國師範教育的經驗與教訓。教育研究月刊,105,14-25。
黃嘉莉(民86)。美國教育學院的歷史演進及未來展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世百(民90)。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復文。
楊宗仁(民89)。多元智慧理論及其教育意涵。北縣教育,37期,36-43 頁。
楊益風(民88)。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革新。輯於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主編,九年一貫新課程手冊(48-63頁)。台北: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
楊深坑(民84)。英美德各國師資培育制度改革動向,技職雙月刊,26,10-15。
楊深坑(民91)。從專業理念的新發展論我國師資培育法之修訂。教育研究月刊,98期,頁79-90。
楊朝祥(民91)。師資培育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國家政策論壇,2(1),155-159。
溫明麗(民89)。師資培育機構能否不戰而勝。教育研究,73,32-52。
葉名祥(民92)。我國師範學院整併為教育聯合大學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解惠婷(民91)。台灣國小師資培育制度與其課程演變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校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詹志禹(民86)。師資職前教育的課程與評鑑。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5(上),67-98。
詹志禹、陳舜芬、黃坤錦(民85)。大學院校辦理師資教育學程的相關政策、現況與困難。台北:張榮發基金會教育學程所面臨的挑戰。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的挑戰與展望(79-84頁)。台北:師大書苑。
詹惠雪(民89)。因應「九年一貫課程」師範校院課程統整之探究,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台北:揚智。
詹惠雪(民91)。九年一貫課程變革對師範校院課程之挑戰與因應,載於黃炳煌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師專業發展(253-277頁)。台北:師大書苑。
福島大學(民94)。福島大學教育組織圖。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0月11日。取自: http://www.fukushima-u.ac.jp
臧聲遠(民94)。告別流浪,歡喜轉行師範生,誰說你只能當老師?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2月6日。取自:http://media.career.com.tw/industry/industry_main.asp?CA_NO=351p046&INO=48 。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民76)。省(市)立師範學院課程總綱與各學系(組)課程表。台中市:作者。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民76)。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師範教育篇(上)。台中市:作者。
鳴門教育大學(民94)。鳴門教育大學初等教師養成課程。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2月10日。取自: http://www.naruto-u.ac.jp/
劉巧麗(民91)。我國國小師資培育制度規劃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劉玲芳(民89)。我國小學英語師資培育課程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慶仁(民88)。美國師資培育的挑戰與改革,文教新潮 4(3 ),5 -13。
劉錫麒、林清達、陳添球(民82)。師範學院系所結構調整與發展之研究。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委託專案研究報告(未出版)。
歐用生(民70)。課程研究方法論—課程研究的社會學分析。高雄:復文。
歐用生(民87)。開放與卓越-台灣師資培育的改革與發展。載於沈慶揚等主編,師資培育與教育研究(29-56頁)。高雄:復文出版。
蔡英姝(民91)。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清田(民88)。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展之探究。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145-170頁)。台北:揚智。
蔡清華(民 86)。美國師資培育改革研究。高雄:復文出版。
蔡清華(民89)。師資培育課程比較研究。載於新世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頁185-199。高雄:麗文文化。
鄭世仁(民84)。一場靜默的社會革命―我國師範教育改革的社會學分析。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師範教育(1-28頁)。台北:師大書苑。
鄭玉卿(民89)。國小師資培育理念取向發展初探。初等教育學刊,8,頁1-23。
鄭瑞澤(民76)。當前我國師範教育一元化與多元化問題的商榷。載於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記錄,頁62-81。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蕭如珊(民93)。教師需求少師範院校轉型大考驗。中正e報第77期。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3月15日。取自: http://enews.ccu.edu.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49
賴清標(民94)。日本師資培育與小學教育考察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1月6日。取自: http://open.nat.gov.tw/OpenFront/report/show_file.jsp?sysId=C09403395&fileNo=001
韓清林(民92)。積極推動師範教育轉型構建開放式教師教育體系。教育研究,24(3),54-60。
瞿立鶴(民69)。美國的師範教育。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明日的師範教育。台北:幼獅文化。
顏國樑(民91)。教育法規。高雄:麗文出版。
饒見維(民86)。師資培育的理念取向與典範之評析。教育集刊,22,59-84。
饒見維(民88a)。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教育實習輔導,4(4),33-38。
饒見維(民88b)。從九年一貫課程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的同步發展策略。研習資訊,16(6),13-24。
西文文獻
Darling-Hammond, L.(1989). Teacher Supply, Demand, and Standards. Educationa Policy, 3(1), 1-17.
Feiman-Nemser, S. (1990). Teacher preparation:Structural and conceptalternative.In Houston, W. R.; Haberman, M.; Sikula, J. (Eds.), Handbook of alternative.In Houston, W. R.; Haberman, M.; Sikula, J.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a project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212-233).New York: Macmillam
Howey, Kenneth R. & Zimpher, Nancy L.(1989). Profiles of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Katz , L. G. & Raths, J.(1992). Six dilemmas in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3(5), 376-385.
Loewenberg, D. & Cohen, D.(1999).Developing Practice, Developing Practitioners: Toward a Practice-Based Theory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L. Darling-Hammond & G. Sykes(Eds.), Teaching as the Learning Profession: Handbook of Policy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obert Tabachnick & Kenneth Zeichner(1991).Issues and Practices in Inquiry-Oriented Teacher Education.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Sadovink,A.R.,Cookson,P.W.Jr.,& Semel, S. F.(2001). Exploring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MA: Allyn & Bacon.
Spangler, M. S.(2003).Caught in "upward drift": An assessment of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U.S.; California. Retrieved 2003/4/22 . from http://search.epnet.com/direct.asp?an=ED333777&db=eric&tg=AN
Williams,A.(1994).Perspectives on Partnership-secpndary Iniaial Teacher Training(ed.).London:the Falmer Press.
Zeichner, K. M.(1983).Alternative paradigms of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4(3),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