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古月琴
論文名稱: 國小中年級學童使用「把字句」與「被字句」之研究─以新竹市西門國小為例
指導教授: 黃陶陶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6
中文關鍵詞: 把字句被字句偏誤分析語法教學
外文關鍵詞: Ba-Construction, Bei-Construction, error analysis, grammar teaching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把字句」及「被字句」均為漢語中的特殊句式,其語義特徵、句式結構、語用條件等均長期以來為語法學家所關注。國小學童在日常表達上的使用頻率亦不低。但現階段有關國小學童對「把字句」及「被字句」使用狀況的考察較為缺乏,因此本研究欲以幾位語法學家的研究結果及語法理論為基礎,調查本校所使用的翰林版教科書一到十二冊裡,這兩種特殊句式的編排情形,及本校中年級學童「把字句」及「被字句」的使用情形,並對學童病句偏誤情形進行研究分析,研究結果盼能對國小語文教學有所助益。

    本研究主要參考劉月華(1996)及張豫峰(2006)的分類方法,分別對「把字句」及「被字句」的主語、謂語動詞、補語、賓語在翰林版教科書及本校中年級學童語料中出現分布的情形進行統計與分析。研究發現翰林版教科書及學童所使用的「把字句」及「被字句」並不是各種類型都會出現,有其慣用的表達類型而缺乏某些類型,如:主語類型大多是「體詞性主語」,而缺乏「謂詞性主語」。謂語動詞後加了「動態助詞”了”」的出現比例在教科書中與學童使用率上都超過了50%。補語方面則大量使用「V結式」與「V趨式」而缺乏「V介式」及「V副式」。賓語方面的使用類型方面,「把字句」偏向於「N2表N1的接受者」、「N2表N1被影響處置後的處所」;「被字句」則偏向於「表示動作使主語產生的變化、結果」、「表示主語被處置後所在的處所」。

    針對學童的偏誤句研究發現,中年級學童使用之「把字句」以「表示心理活動或認知感受的動詞」誤用的頻率最高,其次是不該用「把字句」表達而誤用了「把字句」。「被字句」的偏誤類型,則以應該使用「意義上的被動句」表達卻誤用「被字句」的出現比例最高,其次則是一些明顯表示喜悅、愉快的句子不宜用「被字句」表達卻誤用了「被字句」。

    研究者建議,教科書的內容雖無法編列所有類型「把字句」及「被字句」,但卻應提供學童更多樣化的練習機會,使學童能夠從初步的了解並能模仿造句進而靈活運用。且「把字句」及「被字句」的練習題在翰林版的教科書中僅出現在第三冊,顯然是匱乏的。因此教材中練習題的編列應由低年級至高年級逐漸加廣加深,並且應針對學童容易出錯的題型予以增加。此外,教學者必須具備相當的語法知識,才能不必過度仰賴現有的教材,提出切合學生實際需求的教學方式。


    Abstract
    Both the Ba-Construction and the Bei-Construction are the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on Chinese. Many linguist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se two constructions for a long time. Th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often use them.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y of LUI YUEH WHA (1996) and CHANG WUI FONG (2006). The study surveys the distributed situation of these two constructions in HAI LING textbook and then analyzes how the middle graders of elementary school use them. Four parts, Subjects, Verbs, Complement and Object, a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e study find out that the textbooks don’t offer all types of the Ba-Construction and the Bei-Construction. Therefore, teachers need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methods and should not totally rely on the textbooks. It is necessary to systematically give the students more various practices and to focus on what are frequently misused so that students can learn how to use the language patterns correctly and fluently.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界定………………………………………………3 第四節 研究限制…………………………………………………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把字句」分析…………………………………………5 第二節 「被字句」分析 …………………………………………24 第三節 「把字句」與「被字句」的比較與轉換關係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過程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4 第二節 實施過程 ……………………………………………51 第四章 翰林版教科書中「把字句」及「被字句」編排情形與分析 第一節 翰林版教科書中「把字句」的編排情形與分析……53 第二節 翰林版教科書中「被字句」的編排情形與分析……74 第三節 翰林版教科書中習作部份「把字句」與「被字句」 的編排情形與析 ……………………………………85 第五章 本校中年級學童「把字句」及「被字句」使用狀況與分析 第一節 本校中年級學童使用「把字句」之狀況與分析………87 第二節 本校中年級學童使用「被字句」之狀況與分析………100 第三節 本校中年級學童使用「把字句」與「被字句」偏誤 狀況總分析 …………………………………………11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22 第二節 建議 ……………………………………………………133 附錄……………………………………………………………………140

    參考書目(依作者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一、 專書
    丁聲樹(1999)。《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力著,郭錫良編(2006)。《二十世紀現代漢語”八大家”─王力選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文科(1981)。《教育研究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成器(2002)。《現代漢語語法教程》。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邢公畹(1994)。《現代漢語》。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池昌海(2002)。《現代漢語語法修辭教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宋玉柱(1992)。《現代漢語語法基本知識》。北京:語文出版社。
    宋玉柱(1996)。《現代漢語語法論集》。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李臨定(1986)。《現代漢語句型》。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大中(1996)。《外國人學習漢語語法偏誤分析》。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子雲(1996)。《漢語句法規則》。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呂淑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99)。《漢語語法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何永清(2005)。《現代漢語語法新探》。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陸儉明,馬真(1999)。《現代漢語虛詞散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房玉清(1996)。《實用漢語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張斌主編(2002)。《新編現代漢語》。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張斌主編(2001)。《現代漢語虛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豫峰(2006)。《現代漢語句子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陸儉明,馬真著(1999)。《現代漢語虛詞散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程祥徵(1992)。《現代漢語》。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馮志純(2006)。《現代漢語》。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頁809-831)。台北:東華書局。
    楊慶蕙(1996)。《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法難點剖析》。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賈嬌燕(2003)。《實用漢語語法》。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趙金銘(1997)。《新視角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歐用生(1998)。〈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等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蔣紹愚(1994)。《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娱、故韡(1996)。《現代漢語實用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二、 期刊論文
    于洪應(2008)。〈”動詞+名詞”中的動詞重疊情況及其進入把字句的條件限制〉。《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P.122-125。
    王紅梅(2006)。〈現代漢語動詞帶賓語”被”字句分類初探〉。《長治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P.55-58。
    匡臘英(2007)。〈光桿動詞”被”字句的補償形式〉。《湖南大眾傳撥媒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7卷第1期。P.108-110。
    呂文華(1994)。〈"把”字句的語義類型〉。《漢語學習》。1994年第4期。
    P.26-28。
    何永清(2000)。〈國小國語課本範文的「把字式」探究〉。《國立編譯館通訊》第13卷第4期。P.42-48。
    李潤桃(1996)。〈"被”字句語意問題初探〉。《殷都學刊》。1996年第6期。P.77-79。
    高順全(2001)。〈試論”被”字句的教學〉。《暨南大學語文學報》。2001年第1期。P.29-34。
    高劍華(2008)。〈論”被”字句教學〉。《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P.64-67。
    張寧,劉明臣(1994)。〈試論運用功能法教”把”字句〉。《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1期。P.79-91。
    張 潛(1999)。〈”被字句”研究概述〉。《南京師範學院學報》。第15卷第3期。P.78-86。
    張云徽(1996)。〈”被”字句的變換〉。《開封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P.30-32。
    張言軍(2009)。〈也談”把”字句中補語的語義指向〉。《晉中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P.16-22。
    陶云昌(2007)。〈把字句、被字句句子成分的劃分〉。《語文天地》。2007年04期。P.20。
    喬芸,郭鳯杰(2007)。〈”把字句”的句法、語義、語用研究〉。《語文學刊》。2007年第11期。P.95-100。
    楊 柳(2006)。〈”把字句”與”被字句”〉。《現代語文》。2006年05期。P.64。
    劉培育(2008)。〈把字句不能變換為主動賓句的制約因素〉。《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6期。P.131-134。
    韓 雪(2006)。〈簡述”被”字句中被+施事+謂語常用結構類型〉。《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第23卷第11期。P.96-106。
    聶志軍(2008)。〈”被”字句被動句研究綜述〉。《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11期。P.64-6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