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志宇
論文名稱: 西方公共領域發展的社會想像根源--Charles Taylor的觀點
指導教授: 王崇名
張維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5
中文關鍵詞: 社會想像個體觀語言溝通公共領域Charles Taylor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西方的公共領域,以及西方人對於語言溝通的重視,皆非西方社會既定存在的事實,相反地,其經歷了一連串歷史的發展過程才逐漸形成。描繪此發展過程便是本論文所要努力的重點所在。
    對此,本文做的便是從Charles Taylor所提出的「社會想像」此概念出發,藉由討論知識份子與大眾的社會想像之傳遞與轉變過程,以由此談出發展於歷史脈絡之中「個體觀念」的兩特點,即「分解理性個體」與「內在本性個體」的形成與相互交錯,以及隨著這兩特點發展而來的語言特徵,即「指謂性語言」與「表達性語言」。
    而此個體觀念兩特點的形成與交錯,及其所帶來的語言特徵,便是本文討論西方公共領域之所以興起的基礎,以及說明西方人為何可以在公共領域中「清楚地」「表達出」自身觀點,並形成共識的原因。


    目錄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動機……………………………………3 二、西方公共領域的特徵與功能………………5 三、研究提問……………………………………15 第二章  社會想像與實踐 一、社會想像與實踐……………………………20 二、社會想像的形成過程與特點………………25 三、本文討論「西方公共領域興起」的基礎與章節安排…………34 第三章  現代社會的「個體觀念」--形成於知識份子之間的社會想像 一、現代個體觀念的誕生前景--Plato到Augustine………39 二、分解理性個體的形成過程…………………………………44 三、內在本性個體的形成過程…………………………………51 四、Shaftesbury與Hutcheson--對分解理性個體的首次進攻與交錯……………54 五、小結…………………………………………………………56 第四章  現代社會的「個體觀念」--形成於大眾之間的社會想像 一、新教改革與日常生活的肯定…………………………………59 二、日常生活的肯定--私人領域與個體觀念的形成…………61 三、資產階級所具有的雙重身份…………………………………74 四、小結……………………………………………………………75 第五章  公共領域中的語言基礎 一、做為確立自身與構建思想的語言……………………………79 二、現代性語境中的語言--兩種語言的交錯…………………83 三、小結……………………………………………………………84 第六章  代結論--促成公共領域形成的社會想像 一、公共性與公共領域……………………………………………87 二、未完的故事……………………………………………………97 參考書目……………………………………………………………99

    參考書目

    Ariés, Philippe and Duby, Georges等
    2008a,《私人生活史:激情 III》,周鑫等譯。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2008b,《私人生活史:演員與舞台 IV》,周鑫等譯。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Ariés, Philippe
    1962, Centuries of Childhood: A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 Translated by Robert Baldick. New York: Vintage Books.

    Becker, Marvin B
    1994, The Emergence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 privileged moment in the history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France.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Coontz, Stephanie
    2009,《婚姻簡史》,秦傳安等譯。北京:中央。

    Descartes, René
    1980,《我思故我在》,錢志純譯。台北:志文。
    2004a,〈沉思錄〉,黎惟東譯,收錄於《沉思錄》,頁15-124。台北:志文。
    2004b,〈哲學原理〉,黎惟東譯,收錄於《沉思錄》,頁127-251。台北:志文。

    Dunn, John
    1969,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John Lock: an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argument of the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ias, Norbert
    2005,《莫札特:探求天才的奧秘》,呂愛華譯。台北:聯經。

    Emden, Cecil Stuart
    1956, The People and the Constitution, 轉引自Habermas,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等譯。台北:聯經。

    Goody, Jack
    2003,《家庭史:第三冊》,袁樹仁等譯。北京:三聯。

    Gray, John
    2005,《自由主義》,曹海軍等譯。長春:吉林。

    Habermas, Jürgen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Translated by Thomas Burger.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等譯。台北:聯經。

    Heyden-Rynsch, Verena von der
    2003,《沙龍:失落的文化搖籃》,張志成譯。台北:左岸。

    Heywood, Colin
    2004,《孩子的歷史》,黃煜文譯。台北:麥田。

    Hutcheson, Francis
    1969, An Essay on the Nature and Conduct of the Passions and Affections, with Illustrations upon the Moral Sense. Gainesville: Scholars Facsimile Reprints, 1969. quoted in Charles Taylor, 1989, Sour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Ident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luxen, Kurt
    1956, Das Problem der politischen Opposition, 轉引自Habermas,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等譯。台北:聯經。

    Locke, John
    2005,《教育片論》,熊春文譯。上海:世紀。
    Macfarlane, Alan
    2007,《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管可穠譯。北京:商務。

    Man, John
    2004,《古騰堡革命》,樂為良譯。台北:商周。

    Montaigne, Michel
    2006,《蒙田經典文存》,李瑜青譯。上海:上海大學。

    Montesquieu, Baron de
    1998,《論法的精神》,張雁深譯。台北:商務。

    Morgan, Edmund
    1966, The Puritan Family: Religion & Domestic Relations in Seventeenth-Century New England. New York: Harper & Row.

    Morris, Leon
    1976, 1 Corinthians. London: Inter-Varsity Press.

    Orr, John
    2008,《英國自然神論:起源與結果》,周玄毅譯。武漢:武漢大學。

    Reill, Peter and Wilson, Ellen
    2004,《啟蒙運動百科全書》,劉北成等譯。上海:人民。

    Schmitt, Carl
    1938, Verfassungslehre, 轉引自Habermas,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等譯。台北:聯經。

    Stone, Lawrence
    2000,《英國十六至十八世紀的家庭、性與婚姻(上)》,刁筱華譯。台北:麥田。

    Taylor, Charles
    1985, Human Agency and Language: Philosophical Papers I.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Sour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Ident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The Ethics of Authentic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Modernity and the Rise of the Public Sphere.” in The Tanner Lecture On Human Value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a,〈呼求市民社會〉,宋偉杰譯,收錄於《文化與公共性》,汪暉等編,頁:171-198。北京:三聯。
    2005b,〈承認的政治〉,董之林等議,收錄於《文化與公共性》,汪暉等編,頁:290-337。北京:三聯。
    2008,《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李尚遠譯。台北:商周。

    Thomson, Garrett
    2003,《笛卡爾》,張世英等譯。北京:中華。

    Tocqueville, Alexis de
    1955, The Old Régim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Translated by Stuart Gilbert.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Watkins, Frederick
    1999,《西方政治傳統:近代自由主義之發展》,李豐斌譯。台北:聯經。

    Watt, Ian
    1994,《小說的興起》,魯燕萍譯。台北:桂冠。

    Weber, Max
    1991,《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于曉等譯。台北:唐山。

    Weischedel, Wilhelm
    2002,《通往哲學的後門階梯:34位哲學大師的生活與思想》,鄭志成譯。台北:究竟。

    尤淑嬿
    2005,《台灣廣播媒體與公共領域之討論¬-以TNT寶島新聲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士文
    2004,《咖啡精神》,台北:果實。

    王世宗
    2008,《現代世界的形成:文明終極意義的探求》,台北:三民。

    王崇名
    2006,《社會的概念》,台北:稻鄉。
    2008,《現代社會與公共性的根源》,台北:稻鄉。

    朱偉誠
    2003,〈同志•台灣:性公民、國族建構或公民社會〉,《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5:115-151。

    江明修、陳定銘
    2001,〈台灣社區大學的創發與建構公民社會〉,《二十一世紀》,65:122-129。

    吳介民、李丁讚
    2005,〈傳遞共通感受:林合社區公共領域修辭模式的分析〉,《台灣社會學》,9:119-163。

    李丁讚
    2004a,〈導論—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在台灣的發展〉,收錄於《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李丁讚等著,頁:1-62。台北:桂冠。
    2004b,〈公共領域中的親密關係-對新港和大溪兩個造街個案的探討〉,收錄於《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李丁讚等著,頁:357-359。台北:桂冠。

    李子儀
    1993,《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月旦。

    沈清松
    1998,〈論公民德行的陶成〉,《哲學與文化》,25〈5〉:406-418。

    郭博文
    2000,《社會哲學的興起》,台北:允晨。

    陳其南
    1990,〈公民國家的宗教信仰和社會倫理:從盧梭的《社約論》談起〉,《當代》,54:66-83。

    陳弱水
    2004,〈傳統心靈中的社會觀-以童蒙書、家訓、善書為觀察對象〉,收錄於《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李丁讚等著,頁:63-109。台北:桂冠。

    陳素秋
    2005,〈一個實現公共性的社會機制:談Habermas公民社會理論〉,《公民訓育學報》,17:107-120。

    陳錦煌、翁文蒂
    2003,〈以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終身學習、建構公民社會〉,《國家政治季刊》,2〈3〉:63-90。

    馮朝霖
    2000,〈生命尊嚴、人權教育與公民社會〉,《教育研究》,71:16-20。

    鄧正來
    2001,《市民社會》,台北:揚智。

    鄧宗聖
    2004,〈誰在近用媒介?初探報紙讀者投書的文化資本生態〉,《中華傳播學刊》,6:195-239。

    聶松齡
    1998,《差異與承認--Taylor的多元文化論及其省思》。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學系碩士論文。

    顧忠華
    2004,〈公共領域的社會基礎〉,收錄於《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李丁讚等著,頁:147-175。台北:桂冠。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