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智華 Yang Chih- Hua |
---|---|
論文名稱: |
運用動畫短片進行國小二年級說話教學 A Study on the Use of an Animation Instructional Program to Improve Elementary Second Graders’ Speaking Performance |
指導教授: | 簡紅珠教授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9 |
中文關鍵詞: | 動畫 、說話教學 、說故事 、設計實驗法 |
外文關鍵詞: | animation, speaking instruction, storytelling, design experim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研究者運用動畫短片進行說話教學之實施過程,以及其對學
生的影響。基於研究目的,研究者採用設計實驗法,以任教班級15 名學生為研
究對象。研究者用八部動畫短片,設計一系列的動畫短片說話教學課程,以研究
者的教學省思札記、自編的說話表達能力評定量表、學生意見調查表作為資料蒐
集的方法,並採用量化與質化並重的研究方式進行資料分析。針對研究目的,本
研究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實施動畫短片進行說話教學,可以明顯提升學童的說話表達能力。
二、研究者以掌握故事表現的「口語表達」、「故事結構」、「表現技巧」及「創意
改編」四個項目為動畫短片說話教學之教學目標。
三、動畫短片說話教學活動的困境有:難以掌控課程實施的時間;學生學習態度
不佳及個別差異大;訓練不足、座位和場地的限制。
四、說話表達能力原屬低程度的學童,在接受說故事活動後,「故事結構」的進
步非常顯著。在說話能力前測得分屬中等及表現較優者,在「表現技巧」方
面的進步最多。
五、學生最喜愛的動畫短片是故事內容不長、簡單及有趣的。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ign an animation instructional program and
to implement it to a class of elementary second graders, and then to explore its impact
on the students’ speaking performance.
In this research, “design experiment” was adopted, and a class of 15 second
grader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teach the students
how to tell a story to improve their speaking performance, the teacher/researcher
planned a serie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based on eight animations which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core speaking abilities required of elementary lower graders. The
teacher/researcher also examined if the students improved their speaking performance
after implementing the program. Research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pre-and
post-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storytelling, the researcher’s reflection journal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students’ feedback questionnaire. The data were then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The results were the followings:
1. Speaking performance of elementary second graders could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using animation as teaching material and storytelling as teaching
activity.
2. It was essential that oral expression, story structure, speaking performance skill, and
creativity-- four of the criteria of storytelling performance, be emphasized as
instructional goals when teaching children speaking .
3. Major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e researcher while implementing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were: (1) hard to control adequately the pace of teaching; (2) students’ bad
learning attitude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 the constraints of instructional time,
students’ speaking skill training and classroom space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4. Low speaking performance student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on the criterion of story
structure. Medium and high speaking performance students improved greatly on
IV
the criterion of speaking performance skill.
5. Animation of a story which is short, interesting, and easy to understand was favored
much more by children.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peaking instruction
and further studies were given.
王玉川(1967)。國語說話教學法教材及教學過程。臺北:復興書局。
王玉川(1970)。怎樣講故事。臺北:國語日報出版社。
王永洪(1999)。中國現代動畫電影美學特徵初探。兒童文學學刊,2,183-215。
王金蓮(1977)。如何實施說話教學。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王振鵠(1978)。兒童圖書館(頁4180)。台中:台灣省教育廳。
王國元(1936)。小學說話教學法。臺北:正中書局。
王淑俐(1991)。語言表達你我他:說話的禮儀、演講與辯論。臺北:幼獅文化。
白碧華(2008)。「大聲說故事」:如何說好一個故事的技巧。臺北:菁品文化。
朱美如(2003)。國小一年級看圖說話提升口語表達能力之實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臺北。千華出版公司。
何三本(1997)。說話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何燊(1968)。視聽教育輔助工具的製作與運用。臺北:臺灣書店。
吳幼妃(1980)。社經地位、智力、性別及城鄉背景與兒童語言能力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2,93-119。
吳培源(1979)。排行、社經地位、親子交互作用與兒童語言行為的關係。師大特殊教育研究所集刊,21,127-170。
李宇明(1995)。兒童語言的發展。中國: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宇明、陳前瑞(1999)。語言的理解與發生:兒童問句系統的理解與發生的比較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秀美(2004)。概念構圖對提升國小學童說話能力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恆惠 (2004)。由說話引導寫作之教學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科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李漢偉(1993)。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索。高雄:麗文。
周國光、王葆華(2001)。兒童句式發展研究漢語研習得理論。中國: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林文寶( 1987)。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高雄:復文。
林巧芳(2003)。大班幼兒對動畫訊息的解讀-以「企鵝家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若男、李錦英(1996)。小學語文教育研究。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
林寶山(1990)。教學論-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林寶貴(1994)。語言障礙與矯治。臺北:五南。
洪慧娟(2000)。幼兒說故事內容及結構之分析研究---以一個全語言幼稚園為例。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慧瑄(2007)。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口語流暢力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曉菁(2000)。說故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郭宜男(1977)。兒童教育中故事教學之研究。實踐家政學報,8,101-125。
梁仲容(1998)。從聽說活動歷程談國小說話教學。國教之友,50(1),34-40。
莊光明(2001)。電影英語片名教學。敦煌英語教學雜誌,31,47-50。
莊曉君(2006)。英語卡通影片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就、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臺南縣。
張允中(2002)。做一個人見人愛的說故事高手。台北:宇河文化。
張恬君、王鼎銘、葉立誠與孫春望編著(1997)。映像藝術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張書玲(1983)。怎樣用說故事的方法教說話。華文世界,29、30期合訂本,56-57。
張淑娥(1993)。從說話談起-淺談國民小學的說話教學。國教之友,45(1),5-10。
張清榮(1995)。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
張湘君 (2003)。我的孩子不會講中文?! 。臺北:新手父母出版。
張智惠(2005)。國小聽說教學研究。台北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張霄亭(1991)。視聽教育與教學媒體。臺北:五南。
張霄亭、朱則剛(1998)。教學媒體。臺北:五南。
張鴻苓(2000)。中國當代聽說理論與聽說教學。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張馨云(2000)。說故事教學應用於國小語文課程中之探究。教師之友,41(4),38-43。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九十五年國民中學學生寫作測驗試辦實施方案。臺北:教育部。
陳人慧(2005)。國小學童說故事之行動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北縣。
陳弘昌(1999)。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陳淑琦(1988)。說故事的技巧。臺北:時報文化。
陳淑娟、劉祥通(2002)。國小班級數學討論活動可行方案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10(1),87-107
陳筑筠(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對電視卡通人物之認同與其相關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儀君(2004)。說故事活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口語表達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蓉、王念念、劉蘋蘋 (1989)。影帶教學。英語教學,23 (4),43-55。
黃玉珊(1996)。卡通動畫再探—動畫的起源和發展。影響電影雜誌,74,49-73。
黃名川(1996)。聽講故事學寫作文。北京:中國物價。
黃瑞枝(1997)。說話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鈺惠(1998)。台灣動畫電影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黃繼仁(1996)。美國小學全語言之研究。臺北:台灣師範大學教研所。
傅素君(2001)。從國語文學習領域談改進說話教學。翰林文教雜誌,19,10-14。
彭聃齡 (1991)。語言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臺北:五南。
楊淑華(2008)。說話教學。載於國語文教學理論與應用(頁100-147)。臺北:洪葉文化。
楊榮棠(2005)。不同字幕的英語卡通影片觀賞對學生聽力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瑞枝(1992)。兒童語言表達面面觀-談國小階段的「說話教育」。國教世紀,28(1),55-57。
葉慈芬(2001)。淺談兒童說故事教學。國教天地,143,90-93。
靳久誠(1983)。視聽教育。臺北:環球書局。
劉力、李志強(1995)。聽說活動過程的心理學分析及其對教學的啟示。載於國立臺東師範學院(主編),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9-153 頁)。國立臺東師範學院。
劉金花主編(1999)。兒童發展心理學。臺北:五南。
歐用生(1994)。做一個有反省能力的現代教師。研習資訊,11(5),1-6 。
鄧有立(1983)。卡通影片製作。臺北:武陵。
鄭 蕤(1973)。故事教學漫談。國教輔導,13(3),3-4。
蔡尚志(1989)。兒童故事原理。臺北:五南
蔡麗芳(1998)。說故事在兒童諮商中的應用。輔導季刊,34(3),33-39。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
薛梅、薛映譯(2000),Patricia McAleer Hamaguchi原著。兒童語言發展遲緩問題:如何辨識聽說能力的發展障礙並尋求協助。臺北:遠流。
戴寶雲(1995)。實用小學語文教學90法。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簡紅珠(2007)。證據本位與教學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0(2),53-64。
魏瑛娟(2004)。有聲故事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口語表達能力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羅秋昭(1996)。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顧大我(1991)。國小說話教學方法探討。國教月刊,37(5-6),19-22。
龔如菲、陳姣伶、李德芬、游淑芬(2005)。嬰幼兒發展與輔導。臺北:啟英文化。
貳、英文部分
Allan, M. (1991). Teaching English with video. New York: Longman.
Baddock, B.(1996).Using films in the English class. London: International Book Distributors Ltd.
Hendrickson, J.M.(1992). Storytelling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ner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5 824)
Livo,N.J., & Rietz,S.A.(1986). Storytelling:Process and Practice. Littleton, Colo:Libraries Unlimited, Inc.
Lonergan, J. (1984). Video in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sola, C. A. (1991). Culture in the elementary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4(4), 331-46.
Strickland, D. S., & Morrow, L. M. (1989). Interactive experiences with storybook reading. The Reading Teacher, 322-323.
Zobairi, N. & Gulley, B. (1989). The told tale: Oral storytelling and the young childre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319 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