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彭宏君
Peng,Hung-Chun
論文名稱: 新竹市國小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Athletes’ Motivations and Constraints of Track and Field Team Members in Hsinchu City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 劉先翔
Liu,Xian-Xia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0
中文關鍵詞: 國小學童運動代表隊田徑選手參與動機阻礙因素
外文關鍵詞: lementary Students, Athletes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新竹市國小田徑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差異及相關。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為「新竹市國小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調查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94%。以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法事後比較、典型相關進行分析後發現:,不同性別、訓練時間及畢業後是否繼續參與田徑的選手,在「技術需求」、「健康適能」、「社會需求」與「成就需求」層面上達顯著;不同年級選手,在「健康適能」、「社會需求」及「成就需求」層面上達顯著;參與團隊時間不同的選手,在「技術需求」、「健康適能」與「成就需求」層面上達顯著;不同成績表現的選手在「技術需求」與「成就需求」層面上達顯著,參賽層級不同的選手在「成就需求」層面上達顯著。二、阻礙因素方面,不同性別、年級、參與團隊時間不同的選手,在「個人勝任」、「外在環境」、「團隊支持」與「內在心理」層面達顯著。而參賽層級、成績表現、訓練時間不同以及畢業後是否繼續參加田徑隊的選手在「個人勝任」、「團隊支持」與「內在心理」層面達顯著。三、新竹市國小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間達顯著負相關。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otives and constraints of participation of athletes in track and field sports in Hsinchu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is conducted by a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research tool is "The Questionaire of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Athletes' Motivations and Constraints of Track and Field Team Members in Hsinchu City Elementary School." The valid recovering rate is 94%. The data was process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OVA, Scheffe method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erived:
    1. In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among motives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 Needs, the Health Fitness Needs, the Social Support Needs, and the Achievement Needs by gender groups, training time, and athletes whether they continue joining track and field team after graduatio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on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 Needs, the Health Fitness Needs, and the Achievement Needs by comparing athletes who joining the team on different ti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on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 Needs, and the Achievement Needs by comparing athletes who have different scor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on the Achievement Needs by comparing athletes who join different level competition.
    2. In comparing the dif ferences among the constrain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w on Capability, Outside Condition, Team Support and Internal Mentality by gender groups, grades, and the time joining the team.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Capability, Team Support, and Internal Mentality by comparing competition levels, scores, different training time, and athletes who continue joining track and field team after graduation or not.
    3. There wa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thletes' Motivations and Constraints of track and field Team Members in Hsinchu city elementary school.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II 目次………………………………………………………….…………...………III 表次…………………………………………………………………………..……VI 圖次…………………………………………………………...............……….……VI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名詞解釋…...…………………………………………………………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貳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田徑運動的沿革與發展..…………………………………………7 第二節 運動參與動機理論與相關研究….…………….…………………9 第三節 運動阻礙因素理論與相關研究….……………...……………………14 第四節 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17 第參章 研究方法….…………………………………..……………………20 第一節 研究架構…………………..…………………………………………20 第二節 研究程序…………………..…………………………………………22 第三節 研究對象…………………..…………………………………………23 第四節 研究工具…………………..…………………………………………2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30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31 第一節 人口背景資料…….…...………………………………………………31 第二節 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描述統計分析…….…………...………36 第三節 人口背景對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差異分析…………………41 第四節 典型相關分析結果.…...………………………………………………54 第伍章 結論……..….…………………………………..……………………57 第一節 結論…….…...…………………………………………………………57 第二節 建議…….…………...…………………………………………………64   第肆章 參考文獻….…………………………………..……………………66 中文文獻………….…...…………………………………………………………66 英文文獻…….………………...…………………………………………………70 附錄 ………………...…………………………………..……………………71 附錄一 運動參與動機量表使用同意書………………………………………71 附錄二 阻礙因素量表使用同意書……………………………………………72 附錄三 新竹市國小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調查問卷(預試)……………………………………………………………….……73 附錄四 新竹市國小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調查問卷(正式)……………………………………………………………….……77   表 次 表3-1 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信效度預試.......................................................……26 表3-2 田徑選手運動阻礙信效度預試…...........................................................……26 表3-3 運動參與動機量表各構面信度...............................................................……27 表3-4 阻礙因素量表各構面信度…...................................................................……27 表3-5 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量表效度.................................................................. 28 表3-6 田徑選手運動阻礙量表效度...........................................................................29 表4-1 樣本性別分佈表...............................................................................................32 表4-2 樣本年級分佈表...............................................................................................32 表4-3 樣本參加學校田徑隊年資分佈表...................................................................33 表4-4 樣本參加過最高層級之田徑競賽分佈表................................................. .....34 表4-5 樣本榮獲最佳運動競賽成績分佈表...............................................................34 表4-6 樣本一星期投入訓練時間分佈表...................................................................35 表4-7 樣本畢業後願意繼續參加田徑校隊分佈表... ...............................................35 表4-8 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量表描述統計分析...................................................37 表4-9 田徑選手運動阻礙量表描述統計分析...........................................................40 表4-10 性別對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41 表4-11 年級對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42 表4-12 參加田徑隊年資對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43 表4-13 參加田徑競賽類型對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44 表4-14 個人最佳成績對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44 表4-15 每週練習訓練時間對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45 表4-16 畢業後繼續參加田徑校隊對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46 表4-17 性別對阻礙因素之差異分析.........................................................................47 表4-18 年級對阻礙因素之差異分析.........................................................................48 表4-19 參加田徑隊年資對阻礙因素之差異分析.....................................................49 表4-20 參加田徑競賽類型對阻礙因素之差異分析.................................................50 表4-21 個人最佳成績對阻礙因素之差異分析.........................................................51 表4-22 每週練習訓練時間對阻礙因素之差異分析.................................................52 表4-23 畢業後繼續參加田徑校隊對阻礙因素之差異分析.....................................53 表4-24 運動參與動機和阻礙因素檢定結果.............................................................54 表4-25 運動參與動機和阻礙因素的典型相關分析摘要.........................................55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20 圖3-2 研究流程圖…...........................................................................................……22 圖4-1 運動參與動機和阻礙因素之典型相關分析圖...............................................56 圖6-1 運動參與動機量表使用同意圖.......................................................................71 圖6-2 阻礙因素量表使用同意圖.............................................................................72

    中文文獻
    王智賢(2008)。臺北市國小田徑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朱珮瑩(2012)。國中小韻律體操代表隊選手運動餐與動機與運動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樹德科技大學。
    呂德鈞(2009)。臺北市中等學校游泳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何涵君、鄭國銘(2010)。日治前期臺灣田徑運動發展之研究(1985年至1920年)。2010年體育運動史學術研討會暨紀念蔡禎雄教授論文集(49-62頁)。臺東市:臺東大學。
    吳文忠(2013)。田徑賽運動的起源及其演進。林玫君、錢紀明編修。體育史-編修版(482-490頁)。新北市:正中書局。
    吳明欽、江書良(2006)。提高學校體育活動參與的理念與做法。學校體育(97),16(6),35-41。
    吳明燕(2014)。舞動人生:大臺北地區國小學童運動舞蹈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吳章明(2004)。國立華僑高中排球隊。學校體育(81),14(2),35-41。
    李玉琳(2012)。探討臺北市文山運動中心潛在成年女性客群之運動阻礙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李昭慶(2003)。田徑運動教材教法之研究。淡江體育,(6),31-38。
    李旭旻(2005)。臺北縣立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李建霖(2012)。臺南市國小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
    林呈樺(2012)。臺北市國小學童手球運動團隊社會支持與運動餐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林金松(2009)。臺北市北區國小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林季樺(2011)。臺北市市民運動中心高齡者休閒運動動機、涉入與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曉怡(2005)。臺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周紹忠、岑漢康(2000)。體育心理學(146-152頁)。臺北市:亞太圖書。
    徐三恭(2014)。臺南市國小排球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
    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29-30頁)。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銘麟、黃娟娟(2015)。國民小學女童躲避球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興大體育季刊,(14),1-13。
    教育部體育署(2013)。101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
    教育部體育署(2013)。中華民國102年運動統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許樹淵(1992)。田徑論。臺北市:偉彬體育研究社。
    許樹淵(2000)。運動生理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院。
    陳文良(2012)。臺南市國小羽球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
    陳俊玄、趙國賓(2008)。全國運動會發展之社會過程研究(1946-2006)。97 年度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7-25。
    陳信勳(2012)。屏東縣國小棒球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陳香珍(2013)。雲林縣高中體育班田徑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亞洲大學。
    陳慶宜(2011)。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樂樂棒球的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春興(2004)。心理學概要(重修版,216-218頁)。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素珠(2004)。新竹地區田徑運動的回顧。新竹體育風雲(11-19頁)。新竹市:清大出版社。
    曾俊達(2014)。南投縣埔里鎮國小教師休閒運動阻礙及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朝陽科技大學。
    曾茂山(2004)。落實學校體育-培養健康活力青少年。學校體育(85),14(6),30-41。
    黃文賢(2007)。國小排球選手參與動機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楊欽城、柳立偉、房世昕、馮育豪(2014)。臺中市國小棒球運動代表隊之參與動機、阻礙因素與運動承諾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3(1),99-109。
    廖文偉(2009)。臺北縣國小學童對民俗體育舞龍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
    廖燕燕(2006)。臺北市國小扯鈴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蔡佳和(2009)。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蔡秀華(2012)。厚植競技體育根基-健全學校優秀運動人才培育。學校體育(128),22(1),38-41。
    鄧人慈、王建峻(2014)。新北市國中角力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3),168-182。
    鄧瑞芳(2008)。國小排球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院。
    錢家慧(2007)。臺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動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鍾月圓(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英文文獻
    Cohen, J. (1983). The cost of dichotomization.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7, 249-253.
    Comrey, A. L., and Lee, H. B. (1992), A First Course in Factor Analysis (2nd ed.),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rawford, D. W., & Godbey, G. C.(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ure Sciences, 9(2), 119-127.
    Deci, E. L., & Ryan, R. M. (1991). 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 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38, 237-288.
    Guieford, J. 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4th ed.).N.Y.: McGraw-Hill.
    Jackson, E. 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 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10, 203-215.
    Keller, J.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 striation. In C. Rie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Hillsdale, NJ: Erlbaum.
    Kotler, P.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 planning, and Control (7th ed. ).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Ryan, E. D. (1977). Attributi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athletics. In L. I.Gedvelas & M. E. Kneer (Ed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346-353. Chicago: Office of Publications Serves
    Stipek, D. J. (1993). Motivation to lear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