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琇葉
論文名稱: STS教學模式配合問題解決教學歷程融入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對學童問題解決能力及科學態度之影響研究
指導教授: 蘇宏仁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STS教學問題解決能力科學態度
外文關鍵詞: STS Teaching, Problem-Solving Capablity,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是以STS教學模式配合問題解決教學歷程融入一年級生活科自然與生活科技部份,經由八週的教學後,探討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及科學態度的影響。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控制組32人依照現有教材採「一般教學」方式教學;實驗組33人依照現有教材再將「STS教學模式配合問題解決教學歷程」的教學方式融入,研究期間配合教室觀察、錄影、教學日誌、文件蒐集、問卷調查等多樣的方式蒐集資料。研究工具有「問題解決測驗量表」及「對科學的態度量表」,資料的分析主要是單因子共變數分析、t檢定及wilcoxon符號檢定。研究結果如下:
    一、STS教學模式配合問題解決教學歷程的教學能提升學童的問題解決能力
    二、STS教學模式配合問題解決教學歷程的教學對不同性別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影響是相同
    三、STS教學模式配合問題解決教學歷程的教學能提升學業高成就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四、STS教學模式配合問題解決教學歷程的教學對學童的「對科學的態度」沒什麼特別的影響
    五、STS教學模式配合問題解決教學歷程的教學對不同性別學生的對科學的態度影響是相同
    六、STS教學模式配合問題解決教學歷程的教學對學業高低成就學生學生的對科學的態度影響是相同
    並且發現多數學生喜歡學習單、小組討論、查資料、發現問題、想出解決問題方法、進而能預防問題等等,大部份小朋友喜歡能引發他們好奇心的教學方式,若能再加強教導他們對知識的應用,他們的求知欲會更盛。
    對於自己上課時的表現:發言、查資料、合作學習、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參與感等均有半數以上的同學肯定自己。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及發現做一綜合論述,並提出幾項建議以作為教師未來教學及研究的參考。


    Abstract
    This research was to apply STS teaching model with Problem-Solving teaching procedure to the instruction to the part of the 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 of the first grader’s life subject, and after 8 weeks of instruction, the researcher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n the students’problem-solving capability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in this research. The controlled group of 32 pupils was using current materials under the current general instruc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33 pupils was using current materials under the instruction method of
    “STS Instruction Model with Problem-Solving I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data were
    gathered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 video taping, classroom journal taking,document
    collection, questionnaires survey and etc.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Research tools included
    “Problem-Solving Test Measurement Table” and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Measurement
    Table,” and the data were mainly analyzed through Analysis of Covariance, t-test, and “Wilcoxon Symbol Test.”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were listed below.
    1. STS Instruction Model with Problem-Solving Instruction Process can enhance the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capability.
    2. The effects of STS Instruction Model with Problem-Solving Instruction Process o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are the same.
    3. STS Instruction Model with Problem-Solving Instruction Process can enhance the upper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capability.
    4. There is no special effects on the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from STS Instruction Model with Problem-Solving Instruction Process.
    5. The effects of STS Instruction Model with Problem-Solving Instruction Process on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for male students are the same.
    6. The effects of STS Instruction Model with Problem-Solving Instruction Process on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for upper and lower students are the same.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found out that most students liked the learning sheet,group
    discussion, looking up information, finding questions, figuring solution, further preventing
    problems and etc., and that most students liked curiosity arousing teaching method, and that
    more than half of the students affirm themselves.
    Finally, the researcher draws a general concluding state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makes certain suggestion for future teaching and further researches.

    Key Words and Phrases:STS Teaching, Problem-Solving Capablity,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目錄 封面……………………………………………………………………………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Ⅳ 目 錄………………………………………………………………………Ⅵ 表 次………………………………………………………………………Ⅸ 圖 次……………………………………………………………………ⅩⅤ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名詞釋義………………………………………………………4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STS的歷史背景以及教學模式……………………………… 7 第二節、生活課程及其相關研究………………………………………23 第三節、問題解決能力及其相關研究…………………………………33 第四節、科學態度及其相關研究………………………………………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49 第一節、研究架構及流程………………………………………………49 第二節、研究設計………………………………………………………53 第三節、研究者的背景資料與研究對象………………………………53 第四節、研究工具………………………………………………………56 第五節、課程的設計……………………………………………………61 第六節、資料的分析與處理……………………………………………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7 第一節、以STS教學模式配合問題解決教學歷程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67 第二節、以STS教學模式配合問題解決教學歷程對學生科學態度的影響 …………………………………………………………………83 第三節、學生接受實驗教學的情形 …………………………………100 第四節、對整個研究過程的省思………………………………………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3 第一節、 結論……………………………………………………………123 第二節、 建議……………………………………………………………126 參考文獻………………………………………………………… 128 中文部份…………………………………………………………………128 英文部份…………………………………………………………………135 附錄……………………………………………………………… 138 附錄一……………………………………………………………………138 附錄二……………………………………………………………………142 附錄三……………………………………………………………………144 附錄四……………………………………………………………………146 附錄五……………………………………………………………………151 附錄六……………………………………………………………………152 附錄七……………………………………………………………………154 附錄八……………………………………………………………………158 附錄九……………………………………………………………………162 附錄十……………………………………………………………………164 附錄十一…………………………………………………………………166 附錄十二…………………………………………………………………173 附錄十三…………………………………………………………………18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大修(2001):九年一貫新課程---生活領域。台中縣中華國小九年一貫系列----生活課程研習活動演講稿,2-3頁。
    王澄霞(1995):STS活動中之「學」與「教」。科學教育學刊,3(1),115-137。
    王貴春(2000):STS教學與國小學生創造力及學習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萬清(1987):電腦輔助問題解決課程對兒童問題解決能力及程序思考能力之影響。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王真麗(2003):國民小學低年級生活課程相關理論之探究。屏東師院學報,第十八期,41-80。
    方崇雄(1995):國民中學生活科技教育問題解決模式課程設計與實驗研究。台北:中華民國工藝教育學會。
    朱美玲(2004):STS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探討。 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大偉(1996):是慎重考慮實施S-T-S教育的時機了。中學工藝教育,29(8),2-7。
    李坤崇、歐慧敏(2000):統整課程理念、設計與實例。統整課程理念、設計與實例(李坤崇、歐慧敏及林殿傑著),1-41頁。臺北市:仁林文化公司。
    李美枝(1994):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隆盛(1999):國教九年一貫科技領域的課程、教學與評鑑。生活科技教育,32(5):2-6。
    李隆盛(1995):國中工藝/生活科技教學策略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
    李震甌(2001):高低學習成就學童科學問題解決能力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雅惠(2005):國小低年級學童問題解決歷程之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
    李戊益(2001):九年一貫生活課程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以「玩具DIY」模組為例 。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汪榮財(1991) :資賦優異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教學。台南學報,24,27-38。
    佘曉清(1994):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四)----美國的科學-技術-社會(STS)教育。科學教育月刊,171,12-17
    何俊彥(2002):合作學習的探究式實驗對實驗室氣氛的影響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
    吳璧純(2001):科學-技術-社會(STS)教育思潮及教學取向。教育研究月刊,92,69-76
    吳穎沺(2002):建構主義式的科學學習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認知結構之影響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英豪(1999):國小學生對養動物與種植物之科學態度調查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金盾(2000):九年一貫「自然科課程的理念與實務」之我見。科學教育月刊,231,17-19。
    林榮聰(2000):設計科系學生學習態度之探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女(2003):生活教科書課程統整之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珮珍(2002):生活化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在問題解決能力方面的評鑑方式之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文東(2003):國小「酸鹼」與「氧化還原」教學模組設計及學童創造力之實作評量。屏東師院學報,18,495-532。
    施惠(2000) :STS教學模組對國小教師教學專業知能成長的研究。科學教育學刊,第八卷第四期,335-355。
    施懿珊(2001):國小一年級教師對生活教科書內容屬性意見之研究 。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侯孜宜(2002):國小生活教科書「自我觀」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葆琦(2001):國民小學生活課程之內涵及教學設計分析。九年一貫生活課程設計與教學研討會。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
    郭重吉(1997):迎接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教育。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第十期。
    郭重吉(1988):從認知的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期,335-363。
    郭金美(2003):提昇學童批判思考能力教學之探討-以啟發式科學寫作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國科會科教處計畫。
    郭喻心(2003):國民小學低年級生活課程實施檔案評量之行動研究 。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郭玉詩(2004):低年級兒童的智能特質與科學問題解決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典(2002):生活化課程設計。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資源中心。科教網http://www.naer.edu.tw/nstsc/first_explore.htm。
    陳美芳(1994):學生因素與題目因素對國小高年級兒童乘除法應用問題解題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陳泰然(2001):生活課程教材綱要之教材研發理論與實務。載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政策與執行整合研討會—生活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手冊,頁72-75。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金萍(2002):九年一貫生活課程教學與教師信念關係之探討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英豪、葉懋堃、李坤崇、李明淑、邱美華(1991):國小學生科學態度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38,125-136頁。
    陳淨宜(2001):環境教育融入生活課程模組開發之行動研究 。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美珍(2003):在國小一年級實施以自然科為主軸的生活課程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娟(1996):小學自然科學教師教學表徵與學生科學學習的有關的態度之研究(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張美玉(2003):從問題解決過程探究國小兒童的學習策略與概念學習:生物/化學相關概念(Ι)。國科會科教處計畫。
    張振松(2001):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1) :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世璿(2001):國小STS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春峰(1998):師院普通化學實驗STS教學模組。新竹師院學報,11,157-186。
    許順欽(2002):科學玩具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以促進學童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之行動研究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銘欽(2002):認識九年一貫課程中的生活課程。九年一貫課程特刊,第一輯,南一版。www.nani.com.tw
    許德發(2000):專科學生對科學的態度、生物學科的自我效能與其營養健康信念表徵、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民陽、王郁軒(1999):國小運用STS教學模式-天象與時空概念教學模組之探討-以高年級看星星單元為例。STS科學教育研討會論文彙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23-28。
    黃光雄、蔡清田( 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鴻博(1998):以STS教育理念改進國小自然科教學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12,頁3-17。
    黃萬居(1997):STS教師之培育與國小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STS科學教育研討會」。
    黃萬居(2002):國小中年級九年一貫生活化之自然與生活科技在解決問題能力方面課程發展與評鑑研究(Ι)。國科會科教處計畫。
    曾逸鳴(2004):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對科學的態度影響之研究--以「水中生物」單元為例 。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美、吳武典(1991):問題解決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詹秀美(2002):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變項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詹志禹(1996):「認識與知識:建構論vs. 接受觀」。教育研究雙月刊,49,頁25-26。
    詹焜能(2000):合作開發九年一貫生活課程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 。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莊嘉坤(1998):從社會認同理論探討國小學生對科學的態度。高雄:復文書局。
    楊思偉(2001):小學生活領域課程理念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85,頁92-96。
    楊燕玉(2000):科學故事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本質觀與對科學的態度影響之研究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龍立(1999):科學學習的分類與啟示。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特刊,23-34頁。
    廖靜玫(2001):STS教學與認知風格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之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1998):課程與教學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2):國小生活課程的理念與設計。國民教育,42(3),頁7-13。
    劉倖君(2003):以社區資源進行環境教育融入國小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南投縣鹿谷鄉鳳凰國小為例 。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南坤(2003):STS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問題解決態度之影響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怡吟(2001):遊戲型態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之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湧涇、楊坤原(民84):對生物學的態度量表之發展與效化。科學教育學刊,3(2),189-211。
    賴慶三(2000):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的課程統整之探討。國民教育,40(5),40-46。
    賴鈺麒(2002):國民小學一年級生活教科書之內容分析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龍麟如(1997):國小學生對科學的態度與相關變相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美娟(1999):國中資深教師與初任教師運用生活實例於教學之個案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一先(1997) :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應用於國民中學生活科技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魏明通(1994a):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一)-----英國SIS及SISCON計畫。科學教育月刊,168,2-19。
    魏明通(1994b):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二)-----英國SATIS計畫。科學教育月刊,169,12-20。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台北:五南。
    魏秀蓮(1998):STS教學模組應用於國小科技教育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淑惠(2001):生活課程的特色。南一版,國小生活課程九年一貫課程特刊第一輯。
    蘇靜芳(2003):以科學寫作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提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 。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育任(1997):建構主義是教育的迷思與省思。國民教育研究集刊,5,頁121-139。
    蘇育任(1999):運用STS模組學習活動以促進國小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STS科學教育研討會論文彙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頁55-63。
    蘇宏仁(1996):科教課程模式---科學、技學、社會之研究。科學教育月刊,190,頁2-12。
    蘇宏仁(1997):美國科學教育的改革、回顧、前瞻與借鏡。科學教育月刊,200,頁2-10。

    二、英文部份
    Ausubel, D. P. & Robinson, F. G.(1969).Schooling Learning: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 Y:Holt,Rinehart,& Winston,p.59-72.
    Brandsford,J.& Stein,B(1984).The Ideal Problem Solver.N.Y.W.H. Freeman.
    Bruner,J.S.(1960).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Cheek, D. W. (1994). Students and learning: Student concepts of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Workshop on STS approach in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Cutcliffe,S.H.(1989).The emergence of STS as an academic program.Research in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9. 287-301.
    D’zurilla, T.J. & Nezu, A.M.(1987).The Heppner and Krauskopf approach:A model of personal solving or social skills?Counseling Psychologist,15(3), 463-470.
    Elliott,J(1991).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 Change .Phi.︰Open University Press
    Graham,C.S.(1986).STS in middle/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One state response. S-STS Reporter.2(5),1-4.
    Gagne, R. M.(1972). .Domains of Learning.Interchange, Vol.3 No.1,p.3-4.
    Gagne, R. M.(1980). Learnabl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5(2),84-92.
    Gardner, P. L.(1975). Attitudes to science:A review. Studies to science education 2,1-41.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94).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In Husen T., & Postlethwaite, T.N.(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England: Elsevier Science Ltd.

    Harms, N. C. (1977). Project synthesis: Aninterpretative consolidation of research identifyneeds in natural scienc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Koballa, T. R. & Crawley, F. E.(1985). The influence of attitude on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85(3), 222-232.
    Koballa, Jr. T. R.(1995).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learning science. In Glynn,S.M.& Duit, R.(Eds.), Learning Science in theSchool:Research Reforming Practice(pp.59~84).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Kromhout,R.& Good,R.(1983).Beware of societal issues as organizers for science education.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83(8),647-650.
    Matthews, M. R.(1994).Science teaching:The role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New York:Routledge.
    Martin, R., Sexton, C., Wagner, K., & Gerlovich,J.(1994). Teaching Science forAll Children . Allyn and Bacon, Boston.
    McComas,W.F.,& Yager,R.E.(1989).The Iowa assessment package for evaluation in five domains of science education. Iowa City,IA:The University of Iowa Science Education Center.
    Mitchener.C.P,& Anderson,R.D.(1989).Teacher’s perspective: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a STS curriculum.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6(4),351-369.
    Rosenberg, M. J. & Hovland, C. I.(1960).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Components ofAttitudes. Inc.
    Roby, R. K.(1981).Origin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 movement.The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 Journal,27(2),7-12.
    Rubba, P. A. & Wiesenmayer, R. L.(1988)Goals and competencies for precollege STS education:Recommendation based upon recent literature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4),38-44.
    Ryan, A. G.(1994)VOSTS. A way of expanding classroom assessment to the STS agenda in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In 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主編,科學---技術---社會(STS)科學教育研習會會議資料Ⅲ-6,台北:台灣師大。
    Simpson,R .D.,Koballa, T. R., Oliver, J. S., & Crawly III, F. E.(1994) In Gabel's "Handbook of Besearch on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211-234.
    Solomon J.(1993). Teaching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Open University Press,Buckingham,Philadephia.
    Susan Loncks-Horsley et al.(1990).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for the 90’s. Andover,MA:Network.
    Victor E.(1989). Learning and Child Development Science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6th ed).P22-31.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Inc
    Wheatley, G. H. (1991).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Science Education, 75, 9-21
    Yager, R. E.(1992).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Model:A must for STS classrooms. ICASE Yearbook,14-17.
    Yager, R. E., & Penick, J.E. (1984). What student says about science teaching and science teachers.Science Education,68(2),143-152.
    Yager, R. E.(1991).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model:Towards real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The Science Teacher,58(6),52-57.
    Yager, R. E. (1994).Instructional Outcomes Change with STS. Workshop on STS approach in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Yager,R.E.,& Martha,V.L.(1995).STS to enhance total curriculum.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95(1),28-3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