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曉萍 HSU HSIAO-PING |
---|---|
論文名稱: |
台灣早期歌仔戲之語文美研究-以陳旺欉口述劇本《本地歌仔山伯英台》為例- language of beautiful research the early time taiwanese opera - accounts orally the script take chen wang cong "local opera of the butterfly lovers " as the example – |
指導教授: | 董忠司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14 |
中文關鍵詞: | 梁祝 、山伯英台 、歌仔戲 、本地歌仔 、宜蘭歌仔 、修辭 、語言風格 |
外文關鍵詞: | Liangzhu, the butterfly lovers, opera, local opera, Ilan local opera, rhetoric devices, language feature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本篇論文以陳旺欉先生口述,經由諸位本地歌仔老藝人實際演唱的《本地歌仔山伯英台》為研究主題,論文分為六章。
第一章為緒論,包括研究動機、研究方法、研究範圍、研究目的、文獻探討與回顧。
第二章從本地歌仔的源流與與演出型態,探討《本地歌仔山伯英台》的時代背景,並從共時、歷時兩種角度來進行梁祝歌仔冊、歌仔戲劇本比較。
第三章為《本地歌仔山伯英台》的語言研究,從唱詞來分析其用韻技巧與宜蘭腔特色,進一步從韻部的平仄規律,歸納出本地歌仔的時代特色。
第四章從語文角度來看《本地歌仔山伯英台》劇本,從台灣修辭學特色-辭格,來探討早期歌仔所呈現出的樸質修辭技巧特色。
第五章從語言、文化角度來分析《本地歌仔山伯英台》劇本中的語音風格、詞彙風格、句法風格、語言表現風格。
第六章為結論,歸納前面篇章的論述,從劇本表現出的時代意義、創新與傳承意義、鄉土語文教育意義來看待《本地歌仔山伯英台》突顯的台灣民間文學生命價值。
Abstract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local opera of the butterfly lovers " dictated by Chen, wang cong and performed by local senior folksong singers. I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includ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methods, scope, purpose,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 second chapter, on the basis of the source and performing types of the local folksong,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local opera of the butterfly lovers ", and compares the booklets and scripts of the folksong from the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s the language of the song, i.e., analysis of the rhyme skills and local Ilan features from its libretto. And furthermore, it concludes the time features of the local opera from the rules of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in the rhymes.
The fo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script of the butterfly lovers from th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analyzes the simple rhetoric skills embodies in early folksongs from the Taiwan rhetoric features-- figures of speech.
The fifth chapter analyzes the vocal, lexical, syntax, and linguistic expression styles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in which what have been discussed are concluded, i.e., views the life value of Taiwan folk literature showcased in the butterfly lovers from its significance in time, innovation and inheritance, local Chinese education.
參 考 書 目
王育德著、黃國彥譯 1993 《台灣話講座》,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王良友2003《「河洛歌子戲團」劇本語言之研究》,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中文所 。
王幸華1992《台灣閩南語兒童歌謠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中文所。
王秋桂 1980《中國民間傳說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王秋桂 1995《中國地方戲曲叢談》,新竹,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王振義1988〈從歌仔調的歌唱特色──談「樂合詩」與「詩合樂」的歌唱傳統〉,《復興劇藝學刊》,第20期,頁31~49。
王振義1993〈歌仔平仄規律實質意義的探討〉,《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27期,頁47~51。
王振義1997〈歌仔調的「樂合詩」歌唱傳統與性質初探〉,《民俗曲藝》,第45期。
王順隆1993〈談臺閩「歌仔冊」的出版概況〉,《臺灣風物》,第43卷第3期,頁109~131。
王順隆1994〈閩南「歌仔冊」書目、曲目〉,《台灣文獻》,第45卷第3期,頁109~135。
王順隆1996〈「歌仔冊」書目補遺〉,《臺灣文獻》第47卷第1期,頁73~100
王順隆1997〈從七種全本「孟姜女歌」的歌詞、文體看「歌仔冊」的進化過程〉,《台灣文獻》,第48卷第2期。
王順隆1997〈閩南語歌仔冊的詞彙研究〉,《第五屆國際閩南語方言研討會論文》。
王順隆1999〈歌仔冊的韻字的研究〉,《第三屆台灣語文論文發表會論文》。
王順隆2002〈「歌仔冊」的押韻形式及平仄問題〉,《民俗曲藝》,第136期,頁201~215。
王嵩山 1988《扮仙與作戲》,台北,稻鄉出版社。
白懿馨1999《呂蒙正故事研究》,碩士論文,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
石安石1994《語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介凡 1984《俗文學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朱介凡1984《中國歌謠論》,香港,中華書局。
朱自清1976《中國歌謠》,香港,中華書局。
江武昌等編 2000《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宜蘭,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竹碧華1991《楊秀卿歌仔說唱之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何進忠、謝進炎2000《鄭成功傳奇性的一生》,台南市,世鋒出版社。
吳守禮1987《綜合台灣閩南語基本字典初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吳守禮1995《閩台方言研究集(1)》台北市,南天書局。
吳守禮1997《福客方言綜誌》,台北市,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出版。
吳守禮1998《閩台方言研究集(2)》台北市,南天書局。
吳守禮2000《國台對照活用辭典》,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吳守禮2001《明萬歷刊荔枝記戲文校理》,台北市,南天出版社。
吳守禮2001《明嘉靖刊荔枝記戲文校理》,台北市,南天出版社。
吳守禮2001《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校理》,台北市,南天出版社。
吳守禮2001《清光緒刊荔枝記戲文校理》,台北市,南天出版社。
呂淑湘2001《語文常談》,香港,三聯書店。
呂晶晶2002《臺灣鹿港諺語的調查語研究》,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台語所。
呂訴上1961《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社 1961
呂興昌1995〈白話中的台灣文學資料〉,《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63~278,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宋炳初2000《閩南語聲調變化規則》,嘉義縣,嘉義縣文化局。
李安和1989〈論台灣「唸歌-歌仔戲」的戲曲語言時數所據-從音樂、語言美學的觀點來探討〉,《民俗曲藝》,第8期,頁5-53。
李泳泉 1998《台灣電影閱覽》,台北,玉山社。
李珮君1997《現今舞台歌仔戲劇本之探究舉隅》,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
杏橋主人等 1975《梁祝故事說唱合編》,台北,古亭書屋。
沈 謙1995《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汪景壽1997《說唱:鄉土藝術的奇葩》,台北,淑馨出版社。
周長楫、歐陽憶耘1998《廈門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
周長楫1996《詩詞閩南話讀音與押韻》,高雄市,敦理出版社。
周長楫1996《閩南語的形成發展及在臺灣的傳播》,台北市,凌閣文化事業公司。
周青樺1987《梁祝故事研究》,台北,中國民俗學會複印。
周振鶴、游汝杰1990《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市,南天書局。
周純一1991〈「臺灣歌仔」的說唱形式應用〉,《民俗曲藝》,第71期,頁108~143。
周雪美2000《台灣客家傳統歌謠的語言研究》,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中文所。
周靜書1999《梁祝文化大觀》,北京,中華書局。
官宥秀2000《台灣閩南語移民歌謠研究》,碩士論文,花蓮師範大學民間文學所。
林文松、許聞智1999《新台灣人通用字典》,台北縣,松霖印刷廠。
林明德1996〈歌仔戲與心靈淨化-以台灣幾齣名作為例〉,《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49~359。
林明輝1997《梁祝戲曲與音樂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勃仲、劉還月1990《變遷中的台閩戲曲與文化》,台北,臺原出版社。
林春菊1998《歌仔戲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所反映的台灣社會--以本地歌仔《山伯英台》《呂蒙正》為例》,碩士論文,中興大學中文所。
林美清1980《梁祝故事及其文學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大學中文所。
林茂賢2001〈本地歌仔研究〉,《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頁38~55。
林香薇1995《閩南語自成音節鼻音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中文所。
林香薇2000〈閩南語語素融合初探〉,《台灣人文》,第四號,頁277~291。
林香薇2000〈論閩南語「並列式複合詞」的詞素序〉,《台灣人文》,第五號,頁339~358。
林香薇2001《臺灣閩南語複合詞研究》,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中文所。
林峰雄1995《中國戲劇史論稿》,台北,國家出版社。
林素春1994《宜蘭本地歌仔之研究》,台北,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
林慶勳1997〈台灣歌仔簿押韻現象考察-以「人心不足歌」為例〉,《第五屆國際閩方言研討》頁172~187。
林慶勳1999《問路相褒歌》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林慶勳2001《臺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鋒雄1988《台灣戲劇中心研究規劃報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林寶卿1999《閩南語方言語古漢語同源辭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林鶴宜2003《台灣戲劇史》,台北,空中大學。
竺家寧2001《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邱坤良1992《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舊劇與新劇》,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邱坤良1997《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台北,臺原出版社。
邱春美1993《台灣客家說唱文學「傳仔」的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中文所。
金秀炫1993《中﹑韓梁祝故事之演變與比較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中文所。
姚榮松1995〈閩南語書面與使用漢字類型分析-兼論漢語分言文字學〉,《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7~192,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姚榮松2000〈台灣閩南語歌仔冊的用字分析與詞彙解讀-以「最新落陰相褒歌」為例〉《國文學報》第29期,頁193~229。
施如芳1997《歌仔戲電影研究》,碩士論文,台北藝術大學傳研所。
施炳華2000〈談歌仔冊的音字語整理〉《成大中文學報》第8期,頁207~228。
施炳華2001《行入台語文學的花園》,台南市,真平企業有限公司。
施博爾1965〈五百舊本歌仔冊目錄〉《台灣風物》,第15期第4捲,頁41~60,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
洪宏元2000《台灣閩南語流行歌謠語文研究》,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台語所。
洪進鋒1998《台灣民俗之旅》,台北市,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紀慧玲1999《廖瓊枝--凍水牡丹》,台北,時報文化。
徐亞湘2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書局。
徐麗紗1987《台灣歌仔戲唱曲來源的來源的分類研究》,碩士論文,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國家電影資料館 1994《電影歲月縱橫談》,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張 靜2000《漢語語法疑難探解》,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張志公1998《漢語語法常識》,香港,三聯書店。
張屏生1999〈台灣閩南話歌謠的形式特點〉,《第三屆台灣語文論文發表會》,台灣語文學會主辦。
張炫文1988〈「七字調」在台灣民間歌謠中的地位〉,《民俗曲藝》第45期,頁78~96。
張炫文1998《歌仔調之美》,台北,漢光文化。
張美薰1991〈客家諺語修辭〉《傳習》,第9期,頁31~57。
張德明1995《語言風格學》台北: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曹甲乙1983〈雜談七字歌仔〉《台灣風物》,第33卷第3期,台灣省文獻會。
莫光華1992〈臺灣歌仔戲歌調之介紹〉,《臺灣文獻》,第43卷第1期,頁149~161。
莫光華1999《臺灣各類型地方戲曲》,台北市,南天書局。
許世英1998《中國文法講話》,台北市,台灣開明書局。
許極燉1992《臺語文字化的方向》,台北市,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許極燉1998《臺灣語概論》,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連 橫 1981《台灣語典》,台北,國立編譯館。
陳 修 1991《台灣話大辭典》,台北,遠流出版社。
陳正之1993《草台高歌--台灣傳統戲劇》,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陳秀娟1987《台灣歌仔戲的演變過程--一項人類學的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陳俊玉1999《廖瓊枝歌仔戲舞台演出本之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陳姿听2002《台灣閩南語相褒類歌仔冊語言研究--以竹林書局對歌仔冊十種為例》,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台語所。
陳耕、曾學文1995《百年坎坷歌仔戲》,台北,幼獅文化。
陳健銘1989《野台鑼豉》,台北,稻鄉出版社。
陳健銘1996〈從歌仔冊看臺灣早期社會〉,《臺灣文獻》,第47卷第3期,頁61~100。
陳望道1989《修辭學發凡》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進傳1999〈本地歌仔研究的回顧〉,《宜蘭文獻雜誌》,第38期,頁134~158。
陳進傳等2000《宜蘭本地歌仔-陳旺欉生命紀實》,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陳進傳等2000《陳旺欉宜蘭本地歌仔劇目選粹》,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陳瑞明2002《台灣閩南語諺謠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
陳雍穆2002《孟姜女歌仔冊之語言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
章太炎2001《國學概論》,香港,三聯書店。
傅庚生1979《中國文學欣賞舉隅》,台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
曾子良1988〈台灣閩南語說唱文學-歌仔的內容即期反應之思想〉,《民俗曲藝》第45期,頁57~73。
曾子良1990《台灣閩南語說唱文學「歌仔」之研究及閩臺歌仔敘錄與存目》,博士論文,東吳大學中文所。
曾永義1980《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
曾永義1988《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
曾永義1995《歌仔戲劇本整理計畫報告書》一~四冊,台北,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曾永義2000《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立緒文化。
曾慧佳2000《從流行歌曲看臺灣社會》,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曾學文1996〈歌仔戲傳統劇目與閩南歌仔曲目的關係〉,《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7~153。
湯廷池1999《閩南語語法研究試論》,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焦桐1990《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台北,臺原出版社。
程祥徽1999《語言風格初探》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華東戲曲研究院編輯1954《梁山伯祝英台(越劇》,上海,新文藝出版社。
賀學君1995《中國四大傳說》,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黃仁1994《悲情台語片》,台北,萬象圖書。
黃心穎1998《臺灣的客家戲》,台北,台灣書店。
黃秀如1991《台語片的興衰起落》,碩士論文,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黃勁連1995《台灣國風》,台北,台語文摘譗誌社。
黃宣範1983《漢語語法》,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黃得時1953〈台灣歌謠之型態〉,《台灣文獻卷3期》。
黃慶萱1990《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
黃慧琥2001〈民權歌劇團古路戲的音樂運用-以《山伯英台》為例〉,《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頁230~250。
會論文集》,頁172~187,1994年四月,南大學出版社。
楊秀芳1991《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楊秀芳1991《台灣閩南語語音教材》,台北,大安出版社。
楊素晴1993《文化的源頭活水-民間文學之重要性》,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楊馥菱1999《台灣歌仔劇》,台北,漢光文化。
楊馥菱2001《台閩歌仔戲之比較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楊馥菱2001《台閩歌仔戲之比較研究》,博士論文,輔仁大學中文所。
楊馥菱2002《台灣歌仔戲史》,台中,晨星出版社。
溫秋菊1994《台灣平劇發展之研究》,台北,學藝出版社。
葉秋凰2004《台灣囝仔歌之詞彙與句式分析—兼論文學語言分析在語文教學上的應用》,碩士論文,新竹師院台語所。
葉桂桐1998《中國詩律學》,台北,文津出版社。
葉龍彥2001《台灣唱片思想起: 1895-1999》,台北,博揚文化。
董忠司1996《「臺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北市,臺灣語文學會。
董忠司1996《臺灣閩南語語音教材初稿》,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董忠司1997《續修新竹縣志 語言篇.閩南語章》。
董忠司1998《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新竹市,教育部。
董忠司1998《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新竹市,教育部。董忠司2000《臺灣語語音入門》,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董忠司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閩南語概要》,上、下冊,台北,文建會。
董忠司2001《臺灣閩南語辭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董忠司2002〈台灣韻部與民間歌謠—以日據時代早期歌謠集為討論中心〉,《第四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高雄,中山大學。
詹伯慧1991《現代漢語方言》,台北市,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路工編1985《梁祝故事說唱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史小組1994《電影歲月縱橫談》,台北,電影資料館。
廖嘉裕2000《臺語常用詞》,台北市,海洋台語文學會。
臧汀生1979《臺灣民間歌謠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中文所。
臧汀生1984《台灣閩南語歌謠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臧汀生1988〈試論台灣閩南語民間歌謠之文字記錄〉,《民俗曲藝》,第55期。
臧汀生1990〈台灣民間歌謠韻字之討論〉。《民俗曲藝》,第57期,頁87~102。
臧汀生1989《臺灣閩南語民間歌謠新探》,博士論文,政治大學中文所。
臧汀生1993〈台灣車鼓歌詞抄本異文校刊舉隅〉,第一屆訓詁學會議。
臧汀生1996《台語書面化研究》,台北,前衛出版社。
劉秀庭1995《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專輯》,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劉秀庭1999《賣藥團--一個另類歌仔戲班的研究》,碩士論文,台北藝術大學傳研所。
劉南芳1988《由拱樂社看台灣歌仔戲之發展與轉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中文所。
劉美芳1993《陳三五娘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中文所。
劉美菁1999《歌仔戲概論》,台北,學海出版社。
劉美菁2000《由劇團看高雄市歌仔戲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學海出版社。
鄭英珠1999〈概述本地歌仔〉,《宜蘭文獻雜誌》,第38期,頁159~178。
盧廣誠1999《臺灣閩南語詞彙研究》,台北市,南天書局。
錢南揚1956《梁祝戲劇輯存》,上海,上海古典文學社。
簡上仁1992《臺灣民謠》,台北市,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簡上仁1998《臺灣福佬糸民謠-老祖先的臺灣歌》,台北縣,漢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嚴立模1996〈歌仔戲的押韻現象-以廖瓊枝女士的劇本為例〉,《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3~191。
蘇碩斌1992《戰後台灣歌仔戲流變的社會學分析》,碩士論文,台灣大學社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