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仁潔
論文名稱: 公共藝術創作者理念與民眾解讀關係之研究─以新竹地區公共藝術為例
指導教授: 林麗真老師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公共藝術公共性創作理念民眾解讀
外文關鍵詞: public art, public, creative concept, society apprehension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公共藝術創作者理念與民眾解讀關係之研究
    -以新竹地區公共藝術為例

    對藝術創作活動而言,公共藝術不再只是個人感情的發洩與風格的展現,它將包含更廣的思考層面,除了創作者的個人風格、專業背景之外,公共藝術創作還要面對複雜且直接的大眾問題。無法與民眾產生共鳴的公共藝術創作,也就是忽略了使用者角度的思考,將會喪失公共藝術設置的目的與意義,因此作為一個公共藝術創作者,如何兼顧藝術性與公共性,是值得省思的課題。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在探討公共藝術創作者的創作理念,並調查其與民眾解讀間之關係。研究過程中以文獻分析法找出公共藝術相關議題的研究狀況,並建立公共藝術創作的理念基礎;其次,透過創作者訪談來取得公共藝術的實際創作思考及原創理念;最後,輔以對一般民眾進行公共藝術解讀的問卷調查,以獲得民眾對公共藝術作品解讀結果之資料,來回印證研究觀點。

    本研究根據訪談內容及問卷調查結果之分析,提出研究之結論為:
    一、 公共藝術創作者思考面向為:(1)藝術性面向上,多以作品放置的週遭環境因素為考量重點。(2)空間環境面向上,會以周圍環境的「物質環境」與「非物質環境」提出的創作思考,並適時加入作品特性的考量。(3)公共性面向上,多以強調觀者在視覺美感經驗上以及觸覺親近性上的感受。
    二、 公共藝術創作者會遇到的「公共性」困難有:(1)行政方面:行政程序的繁瑣、公共藝術設置時程與建築無法協調、執行單位將公共藝術視為一項工程、創作者理念評審或主辦單位意見的不同。(2)個人方面:尋找材料與工廠、媒材製作上因量體過大而不好掌握。而為其所做的改變與解決方法有:(1)行政方面:成立或加入公共藝術團隊、尋求熱心的主辦單位。(2)個人方面:培養創作者的耐性與溝通能力,以及創作心態上的調整。
    三、 公共藝術創作者理念與民眾解讀間的差異及平衡之道為:(1)藝術性面向上,以表現形式與色彩看法較易一致,而對作品主題與內容的理解力不同;平衡方式為創作者的創作理念以民眾共同意識為出發點,並適時加入有詳細解說之作品說明牌。(2)環境空間面向上,對設置地點環境特質與空間需求的認知有落差;平衡方式為創作者事前對民眾的環境認知要有深入的調查了解。(3)公共性面向上,以視覺互動為重的表現方式多能達到預期效果;除了保有視覺接觸的互動方式外,創作者可讓作品延伸出聽覺、觸覺等其他感官的互動方式。

    根據上述之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對公共藝術創作者、公共藝術執行單位以及後續研究等方面之建議。

    關鍵詞:公共藝術、公共性、創作理念、民眾解讀


    in the case of public art work,the creation of art is not strictly a release of personal emo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style, but also includes more profound thoughts. Besides the art worker’s personal style and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public art needs to express and face complicated and direct problems of its society. The public art which can’t establish a communicational relationship with its society, which ignores the society’s perspective, would lose its purpose and meaning. Therefore, it is a thoughtful topic that a public artist in his works should maintain a balance, expressing both artistic and public aspect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urvey is to understand the public art workers’ thought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works and the surrounding societal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I tried to determine the main topics and ideas relevant to public art.
    The tools I intend to use to answer the aforementioned questions are; literature analysis of many artist’s works and their biographies in order to bui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ublic art creation, personal interviews trying to determine public art workers’ creative concepts and their original notions, and questionnaire-based research in order to acquir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public’s apprehension of public art works related to my main research topic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urvey are extracted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The following presents a summary of the findings:
    1.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that the public art workers should consider when creating their works. From an artistic aspect, public artists take major consideration of the place where their works are to be exhibited. From a spatial aspect, drawing from the “tangible environment” and “intangible environment” that physically surrounds the work of art, the workers also intent to shape their works in such a way so as to craft public art works that suit these surroundings. Moreover, from a public aspect, they aim to call attention to the viewers’ aesthetic visual receptiveness and provoke in an emotional and sentimental manner.
    2. The public art workers faced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public aspect. Firstly, excessive bureaucracy and red-tape. Secondly, the public art works and the buildings or other surroundings couldn’t keep in harmony. Thirdly, the government tended to misinterpret public art works as engineering. Fourthly, the art workers and the executive administrations had different perceptions about the works. Fifthly, seeking materials and factories sometimes was not easy to find because of the great quantities needed. In that case, the solutions were joining public art work teams, looking for enthusiastic administration, developing the art workers’ patience and communicative abilities and altering the art workers’ mindset.
    3. The differences of perception of the public art works between the workers and the viewers focuses o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titles and contents of art works, as well as their perception concerning the locations and the space of the public art works. For balance to be maintained, the workers should take the viewers’ consciousnes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then create detailed explanation boards for their works. Furthermore, the art workers should investigate the public’s perception concerning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before starting the work.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I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concerning the public art workers, the administrations as well as future researche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公共藝術相關論述 11 第二節 公共藝術的創作者思考面向 34 第三節 公共藝術的民眾解讀面向 4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選擇 5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2 第四節 實施步驟與程序 65 第四章 創作者訪談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公共藝術創作背景之分析 68 第二節 公共藝術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之分析 87 第三節 參與公共藝術的感想 104 第四節 公共藝術的成效與建議 109 第五節 案例作品創作理念 121 第五章 公共藝術民眾解讀問卷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案例作品「悅」之民眾解讀問卷結果 125 第二節 案例作品「圓素」之民眾解讀問卷結果 132 第三節 案例作品「科學家說…」之民眾解讀問卷結果 139 第四節 案例作品「風與書」之民眾解讀問卷結果 147 第五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15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6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72 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分 177 二、英文部分 182 附錄 一、公共藝術創作者訪談專家效度問卷 183 二、公共藝術創作者訪談表(正式) 186 三、公共藝術民眾解讀問卷 188 四、文化藝術獎助條例 190 五、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施行細則 195 六、公共藝術設置辦法 197 附圖目次 圖1-1 研究架構圖 6 圖3-1 研究步驟圖 66 圖3-2 研究進度甘梯圖 67 圖4-1 創作者A設置完成之公共藝術作品 75 圖4-2 創作者B設置完成之公共藝術作品 77 圖4-3 創作者C設置完成之公共藝術作品 78 圖4-4 創作者D設置完成之公共藝術作品 80 圖4-5 創作者E設置完成之公共藝術作品 81 圖5-1 進入此空間目的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26 圖5-2 進入此空間頻率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26 圖5-3 在此空間停留時間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27 圖5-4 受測前對案例作品瞭解程度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27 圖5-5 「悅」藝術性理念解讀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28 圖5-6 「悅」空間環境理念解讀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30 圖5-7 「悅」公共性理念解讀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31 圖5-8 進入此空間目的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33 圖5-9 進入此空間頻率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33 圖5-10 在此空間停留時間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34 圖5-11 受測前對案例作品瞭解程度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34 圖5-12 「圓素」藝術性理念解讀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35 圖5-13 「圓素」空間環境理念解讀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37 圖5-14 「圓素」公共性理念解讀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38 圖5-15 進入此空間目的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40 圖5-16 進入此空間頻率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40 圖5-17 在此空間停留時間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41 圖5-18 受測前對案例作品瞭解程度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41 圖5-19 「科學家說…」藝術性理念解讀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42 圖5-20 「科學家說…」空間環境理念解讀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44 圖5-21 「科學家說…」公共性理念解讀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46 圖5-22 進入此空間目的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47 圖5-23 進入此空間頻率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48 圖5-24 在此空間停留時間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48 圖5-25 受測前對案例作品瞭解程度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49 圖5-26 「風與書」藝術性理念解讀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50 圖5-27 「風與書」空間環境理念解讀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53 圖5-28 「風與書」公共性理念解讀百分比分配直方圖 155 圖5-29 受測者基本特性之「目的」部分綜合直方圖 157 圖5-30 受測者基本特性之「頻率」部分綜合直方圖 157 圖5-31 受測者基本特性之「停留空間」部分綜合直方圖 158 圖5-32 「作品了解程度」部分綜合直方圖 159 圖5-33 民眾解讀「主題符合地緣性」部分綜合直方圖 160 圖5-34 民眾解讀「內容傳達環境特質」部分綜合直方圖 160 圖5-35 民眾解讀「形式輕鬆、愉快」部分綜合直方圖 162 圖5-36 民眾解讀「顏色吸引人群」部分綜合直方圖 162 圖5-37 民眾解讀「作品符合環境需求」部分綜合直方圖 163 圖5-38 民眾解讀「作品讓空間環境更有趣」部分綜合直方圖 164 圖5-39 民眾解讀「作品與周圍環境互相呼應」部分綜合直方圖 165 圖5-40 民眾解讀「作品讓人想親近」部分綜合直方圖 166 圖5-41 民眾解讀「作品與民眾有互動」部分綜合直方圖 166 附表目次 表2-1 公共藝術學者專家定義整理 20 表2-2 公共藝術的特質 23 表2-3 公共藝術的功能 27 表2-4 帕森斯的四向五階美術鑑賞能力發展 51 表2-5 社會解讀差異的因素 54 表3-1 新竹地區近三年設置完成之公共藝術作品一覽表 58 表3-2 公共藝術創作者訪談建議名單 59 表3-3 公共藝術創作者理念訪談對象一覽表 60 表3-4 問卷回收率統計表 61 表3-5 問卷整體架構表 63 表3-6 公共藝術民眾解讀問卷例 64 表4-1 公共藝術創作者參與創作之機緣 68 表4-2 公共藝術創作者參與創作之動機 71 表4-3 訪談對象之創作風格特色 82 表4-4 公共藝術創作者共同合作之對象 82 表4-5 公共藝術創作歷程 87 表4-6 公共藝術創作之藝術性思考 94 表4-7 公共藝術創作之空間環境性思考 95 表4-8 公共藝術創作之公共性思考 97 表4-9 困難與解決方法 98 表4-10 與個人藝術創作差異的看法 104 表4-11 參與公共藝術對個人藝術創作的影響 106 表4-12 對藝術創作者的影響 109 表4-13 對藝術創作環境的影響 110 表4-14 對公共藝術創作者的建議 111 表4-15 對公共藝術政策的建議 114 表4-16 案例作品之創作理念 12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文建會(1998)。公共藝術設置作業參考手冊。台北市:文建會。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市:史博館。
    石瑞仁(1995)。公共藝術系列座談─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運用及其所扮演的角色。藝術家,40:4=239。404-409頁。
    朱惠芬(2002)。各國性公共藝術計畫案例—專題報告。空間,141/142。29-33頁。
    朱曉芳(2001)。以創作生成與大眾解讀來看當代的公共藝術。斗六市: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怡瑩譯(2004)。藝術原理與應用。台北市:六合。Otto G. Ocvirk, Robert E. Stionson, Philip R. Wigg, Robert O. Bone, David L. Cayton (1997).Art Fundamentals: Theory and Practice .
    吳思慧(2002)。公共藝術十年總體驗—關於「民眾參與」與「公共化過程」。空間,141/142。166-171頁。
    呂佩怡(2005)。藝術能做什麼?─從「台北城市行動」談起。藝術家,60:3=358。180-211頁。
    呂清夫(1998)。曲高和眾的公共藝術。台灣建築報導雜誌,34。34-41頁。
    呂清夫(2002)。公共藝術:大眾美感提升的歷程─論壇引言。空間,141/142。138頁。
    李佳育(2004)。台北捷運公共藝術設計與民眾互動之研究。台北市: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李俊賢(2005)。全民書寫:常民公共藝術=Civic Public Art。台北市:文建會。
    李美蓉(1993)。視覺藝術概論。台北市:雄獅圖書。
    居延安編譯(1988)。藝術社會學,台北市:雅典。Hauser, Arnold. (1958). Social History of Art.
    林佩純(2003)。不可能空間的再造。藝術家,57:3=340。184頁。
    林金龍(2002)。「公共藝術」:空間、文化與實踐。建築師,28:4=329。96-101頁。
    林保堯(1997)。公共藝術的文化觀。台北市:藝術家。
    林崇宏(1995)。造形基礎。台北市:藝風堂。
    林崇傑(2003)。城市空間中的公共藝術。空間,143/144。113-117頁。
    林熺俊(2001)。公共藝術的執行與理論的差距。美育,120。34-38頁。
    林熺俊(2005)。街頭美學─設施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
    林芳怡(2000)。公共藝術是一種設計。八十八年公共藝術年鑑。台北市:文建會。
    南條史生著,潘廣宜、蔡青雯譯(2004)。藝術與城市─獨立策展人十五年的軌跡。台北市:田園城市。
    姚孟吟譯(2002)。藝術介入空間:都會裡的藝術創作。台北市:遠流。Catherine Grout (2000). Pour de l'art dans notre quotidian:des oeuvres en milieu urbain.
    洪致美(2003)。雕塑與公共藝術。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台北市:藝術家。
    胡寶林(2002a)。台灣推動公共藝術「新」課題。空間,141/142。8-13頁。
    胡寶林(2002b)。本質與省思─公共藝術與本土城市藝術的遇合。建築師,28:10=335。72-77頁。
    胡寶林(2003)。解下公共藝術的真善美外衣。典藏今藝術,132。63-67頁。
    范姜明道(2002)。多元創作—公共藝術經驗談。九十年公共藝術年鑑。台北市:文建會。
    倪再沁(1997)。台灣公共藝術的探索。台北市:藝術家。
    倪再沁(2003)。十年磨劍─台灣公共藝術的荊棘之路。藝術家,56:2=333。138-139頁
    倪再沁(2005)。藝術反轉──公民美學與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
    夏鑄九、吳思慧(2001)。創作者如何讓使用者表達意見?—公共藝術生產的使用者參與操作模式及心法。美育,120。25-33頁。
    酒井 隆著,賴虹燕譯(2004)。問卷設計、市場調查與統計分析實務入門。台北縣汐止市:博誌文化。
    高山青(1999)。春城無處不飛花─融入生活中的公共藝術。建築師,25:1=289。114-117頁。
    高薰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市:心理。Joseph A. Maxwell (1996).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張書豹(2002)。各國性公共藝術計畫案例—主持人總結。空間,141/142。29-33頁
    郭少宗(1995)。公共藝術系列座談─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運用及其所扮演的腳色。藝術家,40:4=239。404-409頁。
    郭少宗(1997)。認識環境雕塑。台北市:藝術家。
    郭少宗(1998)。八十七年公共藝術年鑑。台北市:文建會。
    郭文昌(2004)。公共藝術的美學思維─公共藝術的轉角美學。高雄市,春暉。
    陳木子(1997)。藝術的創造鑑賞批評。台北市:寰宇。
    陳其南(2000)。對公共藝術在台灣的幾點省思。典藏今藝術,98。142-144頁。
    陳建北(2004)。公共藝術政策的現況與未來-座談會記錄。九十二年公共藝術年鑑。台北市:文建會。
    陳健(2002)。創意的過程—由創作者觀點看公共藝術。九十年公共藝術年鑑。台北市:文建會。
    陳章瑞(1993)。美術館外之公共藝術。都市開放空間與都市美學。台北市:藝術家。
    陳惠婷(1997)。公共藝術在台灣。台北市:藝術家。
    陳惠婷(2004)。與場域對話的公共藝術。九十二年公共藝術年鑑。台北市:文建會。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台北市:五南。
    陸蓉之(1994)。公共藝術的方位。台北市:藝術家。
    曾英棟(2004)。布丁美學—在地‧關懷‧省思的公共藝術。美育,137。20-27頁。
    曾崢(2004)。記第五系統:後規劃時代的公共藝術。藝術家,58:2-345。448-455頁。
    黃才郎(1994)。公共藝術與社會的互動。台北市:藝術家。
    黃承令(2003)。作品自明性—議題、基地、場域的公共藝術。藝術家,57:3=340。192-196頁。
    黃金福(1996)。公共藝術的環境思考。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季刊,11。4-10頁。
    黃浩德(1997)。一股新的藝術風潮正在國內開始蔓延─淺談「公共藝術」。科技博物,1:3。76-79頁。
    黃健敏(1992)。美國公眾藝術。台北市:藝術家。
    黃健敏(1994)。百分比藝術─美國環境藝術。藝術家,台北。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竹影城跡:新竹市公共藝術示範〈實驗〉計畫實錄。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台北市:亞太圖書。
    葉依菁(2003)。從公共藝術形式探討人、作品、環境之互動關係-以台北地區為例。台中市: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振平(2004)。公共藝術部是工程的創作觀。美育,137。14-19頁。
    鈴木朋幸(1998)。藝術家取向的公共藝術。藝術家,47:2=279。312-316頁。
    劉文潭(1976)。現代美學。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市,藝術家。
    劉瑞如(2001)。當藝術走向公眾—談公共藝術「公共性」之落實。美育,120。41-47頁。
    慕心,戴育賢譯(1999)。美國公共藝術評論。台北市:遠流。Harriet F. Senie & Sally Webster (1992). Critical Issues in Public Art.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鄭乃銘(1997)。藝術家看公共藝術。台北市:藝術家。
    賴芷儀(2003)。公眾不只要藝術—以廣告及傳媒觀點檢視公共藝術。藝術觀點,19。62-67頁。
    賴純純(2005)。我們共同的情感、記憶與夢想。美育,145。12-18頁。
    賴新龍(1997)。公共藝術在台灣。公眾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簡逸珊譯(2000)。藝術‧空間‧城市。台北市:創新。Miles Malcolm(1997). Art, Space and the City.
    顏名宏(2004)。92年公共藝術台灣現象。九十二年公共藝術年鑑。台北市:文建會。
    顏名宏(2005)。場域游走─互動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
    吳瑪琍等譯(2004)。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台北市:遠流。Suzanne Lacy(1995). Mapping the Terrain: New Genre Public Art.
    蘇振明(2002)。公共藝術:大眾美感提升的歷程─論壇引言。空間,141/142。136-143頁。
    蘇晃毅(1999)。從「人、作品、空間」之互動,探討公共藝術在台北捷運空間的角色。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rnstein, S. (1969). The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American Planners, Vol. 35, No. 4. P216-224.
    Basil Bernstein(1990). Class,codes and control(volume 4):The structuring of pedagogic discourse. London:Routledge.
    Benjamin F. Crabtree & William L. Miller (1999).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Michael Quinn Patton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SAGE.
    Phillips Patricia, C. (1989). Temporality and Public Art. Art Journal, Vol.48 Issue 4. p33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