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敏勝
Lin, Min-Sheng
論文名稱: 六朝「大地」之多元思想及其詮釋
指導教授: 陳啟雲
Chen, Chi-Yun
傅大為
Fu, Da-Wei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2
中文關鍵詞: 六朝大地地理學園林陰陽五行風水
外文關鍵詞: Six Dynasties, The Great Earth, Geography, Landascape, Yin-Yang Wuxing, Feng-shui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自古幅員遼闊,黃河、長江兩大河流域及其水系,以及太行山、秦嶺、南嶺等山脈險阻,各地區的土壤、氣候、物產及民俗風情的不同,分劃出若干的文化區域,因此中國自古即出現「多元文化」的現象。由於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以及歷史傳統的影響,加上南北的長期分裂割據,民族間的遷移轉徙,使得六朝時期,南北地區發展出各自不同的特徵與表現。南北之間的政治、經濟、社會、宗教、學術思想、以及風俗習慣等,無不受到「地域環境」之影響,而作為反映各個層面的文化現象,乃帶有鮮明的南北地域的差異。
    六朝「大地」思想的淵源來自於《漢書•地理志》與《淮南子•地形訓》,角色上代表著官方地理學與私家地理志兩大系統;內容上涵涉了政區、地方、人文、自然、天文、神話、陰陽五行等多元範疇。六朝時期的「大地」思想,一方面承襲先秦兩漢之思想脈絡,一方面產生了新的詮釋。在地理學、園林農學、宇宙論和陰陽五行、風水學說四大領域之間,以類似的語彙與同理類推的知識,互相串連,構成了彼此之間的對話空間。
    中國自東漢末年起四百年間,政治與社會上起了重大變局,時代思想亦在此時為因應變局而起了蓬勃的發展。六朝「大地」思想也因時代因素而演變與融合。
    在園林農學部門,不管是施肥、播種與收割,亦或是園林的景觀與佈置,都與山水及土地息息相關;而佛道莊老之思想滲透,使得士人以接近自然山水為樂;文藝風潮之變革,使得六朝藝術以寫繪山水大地為標榜;受到戰禍延宕之影響,使得人們對於土地之感情更加濃厚。六朝時期對於環境的選擇尤重視親水土、慎擇居、重生命等細膩的環境思考,並重視環境中的風與水的配置關係;對於墾荒闢地與保鄉衛民,有功於鄉里之賢耆事蹟也更加讚頌。六朝宇宙論爭之盛行,使得六朝對於天地觀察之深刻與天地關係之深化;觀星、分野、與陰陽五行學說的交融,使得六朝瀰漫著星占制君的作用;而六朝對於天、地、人、生物、宇宙之探究,重視宇宙與大地之中諸氣的轉化與感應,且常參附陰陽五行以作為預測吉凶與災異祥瑞的徵示。凡此種種,皆可見六朝「大地」思想之多元樣貌。


    (甲)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3 一、 時代斷限 3 二、 文獻材料 4 (一)正史典籍 4 (二)詩賦文集 4 (三)農林園藝 4 (四)風水典籍 5 (五)天文星占 5 (六)方志地理 5 三、 研究論題與架構 6 (一)六朝「大地」思想之性質與淵源-- 以《漢書•地理志》與《淮南子•地形訓》為中心 7 (二)分裂時期的南方與北方--六朝「大地」之環境 16 (三)六朝「大地」思想之多元發展 19 第二章 六朝的地理學與「大地」思想 33 第一節 六朝時期的地理學與地圖學 34 一、 六朝時期的正史地理志 35 二、 六朝時期的地圖學 37 (一)六朝以前地圖學的發展 38 (二)裴秀的地圖學理論 42 (三)六朝地圖學的其他面向 43 第二節 六朝時期的方志學 46 一、 全國總志 48 二、 州郡地記 50 三、 都邑文物 55 四、 山水地志 58 五、 異物風俗 61 六、 域外行記 63 七、 先賢耆舊 65 第三節 酈道元《水經注》與「大地」思想 67 一、 酈道元與《水經注》 68 (一)地理大交流的時代 68 (二)酈道元的生平 69 (三)《水經注》的成書 70 二、 《水經注》的史料運用 71 三、 《水經注》與「大地」思想 72 (一)文化本位、客觀記錄 72 (二)訪瀆搜渠、實地考察 75 (三)綜合旁通、備其宣導 75 (四)水德含和、變通在我 77 (五)山水朋友、自然之愛 78 本章小結 79 第三章 六朝的園林、農學與「大地」思想 81 第一節 六朝的土地與山澤:分配與佔領 81 一、 〈占田令〉與六朝的土地分配 81 (一)〈占田令〉的史料 82 (二)占田的歷史沿革 84 (三)〈占田令〉的歷史意義 87 二、 〈占山法〉與六朝的山澤佔領 88 (一)六朝的山澤開放 89 (二)墅的營建與地產 91 (三)墅的生產和經營管理 93 第二節 六朝的園林與農學 96 一、 六朝的園林發展與大地 96 (一)六朝園林之規模與遊賞--起宅邸舍、有足賞翫 96 (二)六朝園林之景觀與意象--調和山水、有若自然 98 (三)六朝園林之空間與佈局--窮極借景、工於巧思 101 二、 六朝的農學發展與大地 107 (一)六朝的農政與地利 107 (二)六朝的農地與水利 109 (三)六朝的農業經營 110 第三節 六朝時期的大地與自然-- 以謝靈運〈山居賦〉為中心 113 一、 六朝的環境與自然 113 (一)山水文學與自然 114 (二)山水畫與自然 116 二、 謝靈運〈山居賦〉中的景觀與自然 121 (一)謝靈運與〈山居賦〉 121 (二)始寧山居的環境 126 (三)始寧山居的景觀 132 本章小結 143 第四章 宇宙論、陰陽五行與六朝「大地」思想 145 第一節 中國的宇宙論與大地思想--先秦到六朝的歷史回顧 145 一、 天地學說中的「大地」論述 145 (一)時空與大地 145 (二)地方思想 147 (三)地中思想 150 二、 星占、分野與大地 152 (一)分野模式略論 154 (二)〈天文志〉分野史料分析-- 分野、星占與「大地」思想之考察 158 第二節 六朝的陰陽五行與「大地」思想-- 以《五行大義》為例 164 一、 蕭吉與《五行大義》 165 (一)蕭吉的生平與術業 165 (二)《五行大義》的章節與架構 166 二、 陰陽五行與「大地」思想-- 五行之「體性」與「方位觀念」之展開 171 (一)五行之「體性」 171 (二)五行與「方位觀念」 174 三、 陰陽五行與「空間分割」思想之論述 175 (一)「八卦」與「八風」 175 (二)「九宮」與「九州 」179 (三)「七政」與「七星」 180 四、 陰陽五行與「對應思想」-- 人、體、命:五靈與卅六禽 182 (一)人體與臟腑 183 (二)五靈與卅六禽 191 本章小結 196 第五章 六朝的風水學說與「大地」思想 199 第一節 六朝的歷史環境與風水學說 201 一、 六朝的歷史發展與風水 202 二、 六朝的墓葬與風水 206 第二節 六朝的都城選址與風水 210 一、 南方的都城選址與風水--以建康為例 212 (一)南方的都城選址 212 (二)建康的選址與定都 215 二、 北方的都城選址與風水--以洛陽為例 225 (一)北方的都城選址 225 (二)洛陽的選址與定都 226 第三節 郭璞《葬書》與「大地」思想--理論與傳承 230 一、 郭璞與《葬書》 230 (一)郭璞其人 230 (二)《葬書》其書 234 二、 《葬書》的內容 237 (一)內篇 237 (二)外篇 238 (三)雜篇 238 三、 《葬書》的理論與傳承 239 (一)氣化論 239 (二)感應論 241 (三)崇水論 242 (四)形勢論 244 本章小結 248 第六章 結論 253 附錄一:六朝時期「全國總志」存目表 259 附錄二:六朝時期「州郡地記」存目表 260 附錄三:六朝時期「都邑文物」方志存目表 263 附錄四:六朝時期「山水地志」存目表 264 附錄五:六朝時期「異物風俗」方志存目表 265 附錄六:六朝時期「域外行記」方志存目表 266 附錄七:六朝時期「先賢耆舊」方志存目表 267 附錄八:六朝正史〈天文志〉「分野」記錄史料表 268 參考書目 273 (乙)表次 表1-1:「六朝」各種說法一覽表 3 表1-2:漢代全國經濟區分劃圖 10 表1-3:《史記•貨殖列傳》與《漢書•地理志》 記載全國12大都會表 11 表2-1:二十五史地理志表 33 表2-2:南北朝濫置州郡統計表 36 表2-3:兩漢時期地圖史料表 41 表2-4:《隋書•經籍志二•史部》統計表 47 表2-5:《水經注》引用文獻統計表 71 表2-6:《水經注》記載「南朝年號」史料表 73 表3-1:歷代賦體「紀錄多種生物」記載比較表 133 表4-1:《晉書•天文志》「二十八宿分野表」 157 表4-2:分野占測「時間遞延」分析表 163 表4-3:《五行大義》章節名稱統計表 167 表4-4:八風、八神配對表 177 表4-5:八方、八節、八卦、八風配對表 179 表4-6:七星、古州配對表 181 表4-7:《五行大義》臟腑配對表 185 表4-8:《五行大義》五靈配對表 192 表4-9:《日書》、《論衡》十二禽與後世十二生肖比較表 194 表4-10:三十六禽配屬表 195 (丙)圖次 圖1-1:研究架構圖 6 圖3-1:四川成都畫像石 119 圖3-2:四川畫像磚〈農作圖〉 119 圖3-3:四川畫像磚〈收穫弋射圖〉 119 圖3-4:〈洛神賦圖〉之一 120 圖3-5:〈洛神賦圖〉之二 120 圖3-6:〈洛神賦圖〉之三 120 圖4-1:分野系統圖 154 圖4-2:面部十二月分布圖 188 圖4-3:面部九州分布圖 188 圖4-4:人體黃道圖 190 圖5-1:南朝都城建康總圖 223 圖5-2:建康都城形勢圖 223 圖5-3:龍盤虎踞圖 224 圖5-4:金陵山水圖 224

    一、古籍(含後人注疏)

    《二十五史補篇》,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74年6月。
    《九家舊晉書輯本》,〔清〕湯球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
    《十三經全文標點本》,吳樹平等點校,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12月。
    《三國志》,〔晉〕陳壽,台北:鼎文書局,1993年6月。
    《三國會要》,〔清〕楊晨,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3月。
    《三才圖會》,〔明〕王圻,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山海經》,〔晉〕郭璞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月。
    《水經注校釋》,〔北魏〕酈道元,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文選》,〔梁〕蕭統編,北京:中華書局,民國1996年1月。
    《文心雕龍》,〔梁〕劉勰,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4月。
    《文獻通考》,〔元〕馬端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1月。
    《六朝事迹編類》,〔宋〕張敦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月。
    《太平御覽》,〔宋〕李昉等,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4月。
    《太平御覽》,〔宋〕李昉等,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太平廣記》,〔宋〕李昉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5月。
    《太平寰宇記》,〔宋〕樂史,台北:中華書局,2000年1月。
    《太平寰宇記》,〔宋〕樂史,永和:文海出版社,1993年2月。
    《太平御覽經史圖書綱目》,收入《四庫全書》冊893,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五行大義》,〔隋〕蕭吉,錢杭點校,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12月。
    《中國畫論》,張勁秋校注,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1995年9月。
    《中國方術概觀•占星卷》,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12月。
    《白虎通疏證》,〔漢〕班固,吳則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北史》,〔唐〕李延壽,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9月。
    《北齊書》,〔唐〕李百藥,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7月。
    《北堂書鈔》,〔唐〕虞世南,台北:新興書局,1978年1月。
    《北堂書鈔》,〔唐〕虞世南,孔廣陶校注,台北:宏業書局,1974年10月。
    《世說新語》,〔劉宋〕劉義慶,台南:大行出版社,1992年5月。
    《世說新語校箋》,〔劉宋〕劉義慶,徐震堮校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9月。
    《老子校釋》,朱謙之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8月。
    《列子集釋》,楊伯峻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7月。
    《江文通集》,〔梁〕江淹,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11月。
    《江淹集校注》,〔梁〕江淹,俞紹初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
    《初學記》,〔唐〕徐堅等,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
    《宋書》,〔梁〕沈約,台北:鼎文書局,1993年10月。
    《周書》,〔唐〕令狐德棻,台北:鼎文書局,1993年6月。
    《抱朴子內篇校釋》,〔晉〕葛洪、王明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7月。
    《抱朴子外篇校箋》,〔晉〕葛洪,楊明照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長安志》,〔元〕駱天驤,黃永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
    《法苑珠林校注》,〔唐〕釋道世,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
    《荀子集釋》,李滌生集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10月。
    《南史》,〔唐〕李延壽,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9月。
    《南朝宋會要》,〔清〕朱銘盤,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7月。
    《南朝齊會要》,〔清〕朱銘盤,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11月。
    《南朝梁會要》,〔清〕朱銘盤,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7月。
    《南朝陳會要》,〔清〕朱銘盤,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11月。
    《南齊書》,〔梁〕蕭子顯,台北:鼎文書局,1993年5月。
    《建康實錄》,〔唐〕許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
    《拾遺記譯注》,〔晉〕王嘉,孟慶祥、商溦姝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
    《庾子山集注》,〔北周〕庾信,許逸民校點,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
    《晉書》,〔唐〕房玄齡等,台北:鼎文書局,1995年6月。
    《晉會要》,〔清〕汪兆鏞,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稿本,未署出版年月。
    《荊楚歲時記》,〔北周〕宗懍,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6月。
    《荊州記九種•襄陽四略》,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
    《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王洪圖、李雲點校,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年1月。
    《莊子譯詁》,楊柳橋譯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
    《梁書》,〔唐〕姚思廉,台北:鼎文書局,1993年1月。
    《陳書》,〔唐〕姚思廉,台北:鼎文書局,1993年5月。
    《董仲舒集》,〔漢〕董仲舒,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7月。
    《陶淵明集》,〔晉〕陶潛,逯欽立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4月。
    《陶淵明集校箋》,〔晉〕陶潛、楊勇校箋,台北:正文書局,1987年1月。
    《博物志》,〔晉〕張華,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7月。
    《淮南鴻烈集解》,〔漢〕劉安等,劉文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
    《淮南子校注譯》,陳一平校注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
    《國語》,台北:里仁書局,1971年7月。
    《通典》,〔唐〕杜佑,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11月。
    《通典》,〔唐〕杜佑,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1月。
    《通志》,〔宋〕鄭樵,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
    《隋書》,〔唐〕魏徵,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7月。
    《堪輿集成》,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年5月。
    《搜神記》,〔晉〕干寶,收入台北:木鐸《搜神記.搜神後記》,1985年7月。
    《新唐書》,〔宋〕歐陽修,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2月。
    《新譯尹文子》,徐忠良注注譯,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1月。
    《新譯管子讀本》,湯孝純注譯,李振興校閱,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7月。
    《新譯楚辭讀本》,傅錫任註譯,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12月。
    《新譯呂氏春秋》,朱木嘉、蕭木注譯,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8月。
    《新譯西京雜記》,曹海東注譯、李振興校閱,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8月。
    《新譯洛陽伽藍記》,劉九洲注譯、侯迺慧校閱,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3月。
    《新譯文心雕龍》,羅立乾注譯、李振興校閱,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4月。
    《新譯孔子家語》,羊春秋注譯、周鳳五校閱,,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7月。
    《新譯顏氏家訓》,李振興、黃沛榮、賴明德注譯,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9月。
    《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隋〕天台智凱講述,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81年11月。
    《園冶》,〔明〕計成,台北:明文書局,1993年8月。
    《景定建康志》,〔宋〕周應合,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3月。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台北:宏業書局,1993年10月。
    《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9月。
    《詩品譯注》,〔梁〕鍾嶸,趙仲邑譯注,台北:貫雅文化公司,1991年7月。
    《嘉泰會稽志》,〔宋〕施宿,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3月。
    《論衡校釋》,〔漢〕王充,黃暉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1月。
    《漢書》,〔漢〕班固,台北:鼎文書局,1997年10月。
    《漢唐地理書鈔》,〔清〕王謨,台北:中華書局,1961年9月。
    《劉孝標集》,〔梁〕劉峻,台北:貫雅文化公司,1991年2月。
    《魏書》,〔北齊〕魏收,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7月。
    《算經十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歷代宅京記》,〔清〕顧炎武,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2月。
    《墨子集釋》,張純一注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月。
    《謝宣城集》,〔南齊〕謝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
    《謝靈運集》,〔宋〕謝靈運,李運富校注,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8月。
    《謝靈運集校注》,〔宋〕謝靈運,顧紹柏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4月。
    《魏晉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叢刊•謝靈運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舊唐書》,〔後晉〕李百藥,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2月。
    《戰國策譯注》,錢超塵譯注,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7月。
    《藝文類聚》,〔唐〕歐陽詢等,台北:西南書局,1977年8月。
    《讀史方輿紀要》,〔清〕顧祖禹,賀次君、施金和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

    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8月。
    王庸,《中國地理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10月。
    王庸,《中國地圖史綱》,北京:三聯書店,1958年6月。
    王三山,《中國建築與園林》,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
    王玉德,《風水術注評》,中和:雲龍出版社,1994年2月。
    王成祖,《中國地理學史:先秦至明代》,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12月。
    王深法,《風水與人居環境》,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年4月。
    王振復,《風水聖經:宅經•葬書》,台北:恩楷公司,2003年12月。
    王重光、陳愛娣,《中國帝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年2月。
    中研院經濟所,《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台北:中研院經濟所,1995年6月。
    中國古都學會編,《中國古都研究》第二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
    中國古都學會編,《中國古都研究》第三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
    中國古都學會編,《中國古都研究》第四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畫像石全集》,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6月。
    中國畫像磚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畫像磚全集》,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年1月。
    史念海,《中國古都和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
    朱偰,《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
    朱偰,《金陵古蹟圖考》,收入《民國叢書》第四編,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12月。
    朱大渭,《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8月。
    任常泰,《中國陵寢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6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6月。
    江曉原,《星占學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
    江曉原、鈕衛星,《中國天學史》,上海:世紀出版公司,2005年8月。
    江曉原,《12宮與28宿:世界歷史上的星占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李文初,《中國山水詩史》,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
    李文初,《中國山水文化》,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
    李約瑟,《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
    李森南,《山水詩人謝靈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
    杜正勝,《古代國家與社會》,台北:允晨文化,1992年10月。
    杜石然,《中國科學技術史稿》,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7月。
    阮浩耕,《立體詩畫--中國園林藝術鑑賞》,台北:書泉出版社,1994年1月。
    何曉昕,《風水探源》,台北:博遠出版公司,1995年8月。
    竺可楨,《竺可楨全集》,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金祖孟,《中國古宇宙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
    金應春,《中國地圖史話》,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年6月。
    吳功正,《六朝園林》,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年11月。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使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3月。
    周武忠,《中國園林藝術》,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93年1月。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12月。
    周瀚光、戴宏才,《六朝科技》,南京:南京出版社,2003年8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王城崗與陽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1月。
    俞孔堅,《理想景觀探源--風水的文化意義》,台北:田園城市,1998年2月。
    俞孔堅,《生物與文化基因上的圖式風水與理想景觀的深層意義》,台北:田園城市,1998年2月。
    胡寶國,《漢唐間史學的發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1月。
    胡欣、江小群,《中國地理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2月。
    唐長孺,《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7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使論叢續編》,台北:帛書出版社,1985年7月。
    袁有根、蘇涵、李曉庵,《顧愷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
    徐金堤,《中國山水畫史錄》,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12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4月。
    海野一隆,《地圖的文化史》,香港:中華書局,2001年5月。
    郝潤華,《六朝史籍與史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
    陳水雲,《中國山水文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陳玉峰,《台灣生態史話》,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12月。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8月。
    陳啟雲,《荀悅與中古儒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陳啟雲,《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1月。
    陳琳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3月。
    陳橋驛,《酈道元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
    陳遵嬀,《中國天文學史》,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
    傅大為,《異時空裡的知識追逐--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10月。
    莊慶信,《中國哲學家的大地觀》,台北:師大書苑,1995年8月。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1月。
    萬繩南編:《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演講錄》,中和:雲龍出版社,1995年2月。
    張淵量,《葬經圖解》,中壢:三泰出版社,1998年11月。
    張家驥,《中國造園史》,台北:博遠出版公司,1990年8月。
    黃雲,《中國山水畫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
    劉沛林,《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12月。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10月。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
    楊寬,《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
    楊新、班宗華,《中國繪畫三千年》,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1月。
    趙伯陶,《十二生肖面面觀》,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5月。
    蔡達峰,《歷史上的風水術》,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漢寶德,《風水與環境》,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12月。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聯經圖書,1993年6月。
    盧良志編,《中國地圖學史》,北京:測繪出版社,1984年7月。
    鄭欣,《魏晉南北朝史探索》,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年8月。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台北:萬卷樓圖書,2002年3月。
    鄭欽仁等,《魏晉南北朝史》,蘆洲:國立空中大學,1998年8月。
    鄭炳林、王晶波,《敦煌寫本相書校錄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12月。
    劉國忠,《五行大義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10月。
    劉樂賢,《簡帛數術文獻探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謝敏聰譯•著,《中國古代的城市與建築》,台北:大立出版社,1985年1月。
    謝敏聰,《北京的城垣與宮闕之再研究:1403--1911》,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3月。
    謝敏聰,《中國歷史旅遊文集--建築•城市•考古•地理訪查17年》,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10月。
    謝敏聰,《盛世皇都旅遊--隋唐長安與明清北京對比探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9月。
    羅宗真,《六朝考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羅宗真、王志高,《六朝文物》,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年7月。
    羅雋、何曉昕,《風水史》,台北:華成圖書公司,2004年12月。
    龐樸,《穰莠集--中國文化與哲學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
    顧陵岡,《地理天機會元》,台北:武陵出版社,1989年8月。
    《古史辨》第五冊,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3月。
    〔美〕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日〕小尾郊一,《謝霊運--孤独の山水詩人》,東京:汲古書院,1983年9月。
    〔日〕大川富士夫,《六朝江南の豪族社會》,東京:雄山閣,1987年3月。
    〔日〕丸山敏秋,《気--論語からニューサイエンスまで》,東京:東京美術,1989年7月。
    〔日〕中村璋八,《五行大義》,東京:明德出版社,1991年4月。
    〔日〕吉川忠夫,《六朝精神史》,京都:朋成社,1989年10月。
    〔日〕丹波康賴,高文鑄校注,《醫心方》,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11月。〔日〕安居香山,《緯書と中国の神秘思想》,東京:平河出版社,1988年9月。
    〔日〕安居香山編,《讖緯思想の綜合的研究》,東京:国書刊行会,1984年2月。
    〔日〕村上嘉實,《六朝思想史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1976年3月。
    〔日〕坂出祥伸,《中國思想研究》,京都:關西大學出版部,1999年9月。
    〔日〕岡崎文夫,《魏晉南北朝史》,東京:弘文堂,1933年7月。
    〔日〕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1992年10月。
    〔日〕渡邊欣雄,《風水思想と東アジア》,京都:人文書院,1990年3月。
    〔日〕渡邊欣雄,《風水--気の景観地理學》,京都:人文書院,1995年3月。
    〔日〕賴惟勤,《賴惟勤著作集Ⅱ》,東京:汲古書院,1989年8月。
    〔日〕《陰陽道叢書》,東京:名著出版社,1991年9月。
    Eitel, E.J., Feng-Shui: The Science of Sacred Landscape in Old China,Tucson: Synergetic Press.
    Graham, A.C., Yin-Yang and the Narture of Correlative Thinking, Th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ers, Occasional Paper and Monograph Series No.6, 1986.
    Henderson, J.B., The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Chinese Cosmology, Columbia, 1984.
    Yang, L.S., Studies in Chinese Institutional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

    艾蘭(S.Allan),〈「亞」形與殷人的宇宙觀〉,《中國文化》(上海:三聯書局,1992年),第4期,頁32。
    朱淵清,〈《五行大義》版本述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6:2(長春,1996.03),頁29-30。
    李勇,〈對中國古代恆星分野和分野式盤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11:1(1992),頁22-31。
    宋德熹,〈中古門第觀念探微〉,《興大歷史學報》,第五期(1995.06),頁14。
    宋德熹,〈「關隴集團」中的代北外戚家族的角色與地位〉,《大陸雜誌》,85:6(台北,1993.01),頁3-7。
    宋德熹,〈參透風流二字禪--「風流」詞義在中國社會文化史上的遞變〉,《淡江大學中文學報》創刊號,頁41-55。
    何茲全,〈魏晉時期莊園經濟的雛形〉,《食貨半月刊》1:1(1934.12),頁6-10。
    吳功正,〈六朝莊園經濟與美學結構之關係〉,《貴州社會科學》(1994.02),頁59-65。
    林敏勝,《六朝園林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6月。
    胡厚宣,〈釋殷代求年於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復旦學報》(上海:復旦大學,1956:1),頁49-86。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史料評說〉,《歷史地理》12輯(上海,1995.03),頁237。
    孫仲明,〈戰國中山王墓「兆域圖」的初步探討〉,《地理研究》,1982年1卷1期。
    陳久金,〈渾天說的發展歷史新探〉,《科技史文集》第1集,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年,頁59。
    陳啟雲,〈漢代中國:經濟、社會和政府的權力〉,《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一輯,西安,1999.06。
    陳啟雲,〈地理與人文動態互應考析之一:中西地理環境的比較〉,《蘭州大學學報》,35:2(蘭州,2007.03),頁4。
    陳啟雲,〈商周中原文化對長江流域古代社會文明化進程的影響〉,《學術月刊》,38:7(上海,2006.07),頁131-134。
    陳啟雲,〈跨學科與超領域的研究〉,《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海,2006.09),頁39-42。
    陳麗桂,〈漢代的氣化宇宙論及其影響〉,《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1995年11月。
    傅大為,〈論《周髀》研究傳統的歷史發展與轉折〉,收入傅大為,《異時空裡的知識追逐--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10月,頁3-5。
    傅大為,〈對「周髀研究傳統」一文的補註〉,收入傅大為,《異時空裡的知識追逐--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10月,頁66-67。
    郭黎安,〈魏晉南北朝都城形制試探〉,收入《中國古都研究》第二輯,頁52-55。
    陶希聖,〈齊民要術裡田園的商品生產〉,《食貨半月刊》3:4(1936.01)。
    黃正藩、田澤濱,〈六朝時期江南的山墅〉,《魏晉南北朝史》(1988.02),頁3-13。萬繩楠,〈南朝時代江南的田莊制度〉,《歷史教學》(1965.11),頁42-45。
    萬繩楠,〈南朝田莊制度的變革〉,《安徽師大學報》(1980.02),頁47-53。
    崔振華,〈分野說探源〉,收入《中國科學技術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頁22-26。
    楊鴻勛,〈戰國中山王陵及兆域圖研究〉,《考古學報》,1980年1期。
    鄭欣,〈東晉南朝的世族莊園制度〉,《文史哲雙月刊》(1978.03),頁33-44。
    薩孟武,〈中國歷史上的國都〉,《大陸雜誌》,台北,1952年10月。
    譚其驤,〈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歷史教學問題》,北京,1982年7月。
    饒宗頤,〈法譯五行大義校注序〉,《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4,台北,1991
    年12月。
    劉毓璜,〈論漢晉南朝的封建莊園制度〉,《歷史研究》(1962.03),頁116-133。
    閻萬英,〈魏晉南朝地主田莊經濟在江淮地區開發中的積極作用〉,《中國農史》(1988.04),頁14-2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王城崗遺址的發掘〉,《文物》(1983年第3期),頁16。
    Bennett, Steven J., “Patterns of the Sky and Earth: A Chinese Science of Applied Cosmology” Chinese Science,3(1978),pp.1-26.
    Berger, Kenneth J. E., “Is Feng Shui an Early Form of Ecology?” Asian Culture,
    Vol.XXII,No.3(Autumn,1994),pp.3-12.
    Fu, Daiwie, “An Early Geomantic Theory and its Relation to Compass Deviation”.
    Storia Della Scienza--Cina, India, Americhe(Enciclopedia Italiana, 2001),pp.119-122.
    Henderson, J.B., “Cosmology”, manuscript, pp.1-24.
    Métaillé, George, “Some hints on ‘Scholar Gargens’ and plants in traditional China ”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Gardens & Designed Landscapes, 18:3(Autumn,1998), pp.248-256.

    四、網路資料

    http://rub.ihp.sinica.edu.tw/ 中研院史語所,「漢代石刻畫像拓本」網站。
    http://www.chiculture.net 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漢畫像石與畫像磚」網站。http://www.shangyu.gov.cn上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http://www.sznews.zj.cn嵊州新聞網。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Cong/030/960-977.htm
    http://www.zmk.uni-freigurg.de/rheineintern/Elvin.htm Mark Elvin, ‘Nature as revelation: a reading of Xie Lingyun’s “Living in the Hills” as the first Chinese poem on the environment’.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