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鄧筱君
論文名稱: 王安石的周公之夢──論《周官新義》的政治制度與政治倫理觀
指導教授: 侯道儒
口試委員: 林素芬
李卓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5
中文關鍵詞: 王安石周官新義政治官職倫理人法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要解決的問題是:王安石的《周官新義》代表著什麼樣的政治思想?王安石如何重新闡述《周官》經典原文的官制、文字系統與人法關係,宣揚其理想政治倫理;其中亦牽涉《周官新義》與北宋中後期在政治與學術環境上的對治關係。
    《周官新義》是王安石為統一經典詮釋及闡述新政思想而作,目的在於說明周公盛世的政治之道,期望以此書統一士人的道德思想與改善社會的風俗習慣。 然而傳統士人皆以王注是否符合經典原意、先王之實政,或與大家之注是否有出入為標準以發出貲議,忽略了王安石寫作此經注的用心乃在於導正北宋一代的政治文化風俗。
    是故,本論文欲藉由概述《周官新義》官職系統結構原則、歸納官職的文字意涵等工作,稍稍廓清其政治制度與倫理樣貌,解讀王安石眼中的政治典範,並嘗試說明王安石欲在此注書中籌劃的理想政治系統與維繫此系統的重要核心概念。另外,再談及《周官新義》意旨中有意對治北宋政治環境的人法弊端處,以期更深入地理解 《周官新義》的理想官吏素質與其政治倫理基礎。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 第二節 回顧與本論文相關之歷來王安石研究文獻 第三節 本論文之章節安排與寫作要旨 第二章 宋代的《周官》論爭與《周官新義》的寫作立場 第一節 概述宋代士人對《周官》的研究與爭議 第二節 《周官新義》的寫作立場及其書內容之論爭 第三章 制而用之存乎法:《周官新義》呈現的系統性結構與意義 第一節 原文官職排列的啟發 第二節 官職文字的觸發 第三節 本章小結並參照其他士人的說法 第四章 推而行之存乎人:《周官新義》的人法倫理觀 第一節 其人足以任官:對士與吏的要求 第二節 其官足以行法:人與法的關係 第三節 本章小結並參照其他士人的說法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各章概要與全文總結 第二節 本論文的寫作限制與未來研究展望 參考書目

    說明:本書目各部份研究資料皆以作者姓氏筆劃數排序。

    一、 古籍文獻與注譯資料

    王安石撰 李之亮箋注:《王荊公文集箋注》,四川:巴蜀書社,2005年。
    李之亮:《王荊公詩注補箋》,成都:巴蜀出版社,2002年。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 : 中華書局,2004年。
    林尹:《周禮今注今譯》,北京 : 書目文獻,1985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市 : 商務 , 1986年。
    程元敏輯:《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三)周禮上、下》,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二、近代研究王安石資料

    (一) 王安石的歷史地位

    1. 歷史觀

    陳潤葉:〈王安石的歷史觀〉,《湘潭師院學報》,1993年1期,頁48-53。
    陳潤葉:〈評王安石的史論〉,《史學史研究》,1993年9月3期,頁62-73。

    2. 對當代政治社會背景的認知

    王榮科:〈王安石變法中的政治文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年S1期。
    王榮科:〈北宋政治文化與王安石變法〉,《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4期。
    方元珍:〈王荊公散文與其時代之關係〉,《空大人文學報》,1992年4月1期,頁25-42。
    方震華:〈唐宋政治論述中的貞觀之政--治國典範的論辯〉,《臺大歷史學報》 ,
    2007年12月40期,頁19-55。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市 : 允晨文化,,2003年。
    李華瑞:〈論北宋政治變革時期的文化〉,《文獻》,1999年2月2期,頁121-134。
    祝平次:〈評余英時先生的《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成大中文學報》,2007年12月19期,頁249-251+253-297。
    陶緒:〈宋代吏人晉級制度初探〉,《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1期。
    楊天保、文春霞:〈科舉與社會流動性——看王安石論宋人「自進」〉,《玉林師範學院學報》, 2004年4期,頁32-39。
    劉子健:〈以財持國的宋代〉,《歷史月刊》,1990年9月32期,頁128-132。
    劉子健著,劉靜貞譯:〈宋代的傳統新生和新傳統時期〉, 《歷史月刊》,1989年5月 16期,頁116-118。
    劉子健:〈試論宋代行政難題〉,《大陸雜誌》, 1964年4月28卷7期,頁1-3。
    劉子健著,劉靜貞譯:〈宋人對胥吏管理的看法〉,《食貨月刊》,1984年5月14卷2期,頁126-139。
    蕭慶偉:〈論熙豐、元祐黨爭的文化背景〉,《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1期。

    3. 熙寧變法的宗旨、實踐與影響

    刁忠民:〈試析熙寧之際御使台的畸形狀況〉,《歷史研究》,2000年8月4期,頁119-126。
    王祥雲:略論王安石變法的實學思想,《開封大學學報》,1999年1期。
    白自東:〈從〈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看王安石的人才政策──論王安石人才思想的形成和實踐〉,《西藏民院學報》,1984年4期。
    皮作瓊:〈關於王安石人事制度思想的研究〉,《人事行政》,1951年12月1卷,頁18-24。
    平田茂樹:〈宋代銓選制度の一考察-王安石の改革を中心に〉,《歷史》,1987年69期。
    朱鳳祥:〈論王安石對教育的改革及其歷史作用〉,《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1年15卷3期 ,頁12-15。
    江舉謙:〈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明道文藝》,1990年1月166期,頁23-28。
    江和元:〈從地方行政制度與地方官對新法的實施看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史苑》,2000年5月60期,頁61-79。
    佐伯富:〈王安石的新法〉,《歷史學報》,1976年4期,頁179-196。
    李雅鳳:《王安石人才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5年碩士論文。
    東一夫:〈王安石の人物養成方針〉,《歷史教育》,1963年9月11卷9期。
    范振興:〈王安石的雇役法--讀宋史札記之一〉,責善半月刊, 1941年5月2卷4期,頁11-15。
    俞啟定:〈宋代太學三舍法評述〉,《教育評論》,1988年3期。
    荒木敏一:〈王安石と制科〉,收於《宋代科舉制度研究》,京都:京都同朋合,1969年。
    帥鴻勳:《王安石新法研述》,台北 : 正中書局,1973年。
    夏長樸:〈論王安石的致用思想〉,《幼獅學誌》,1981年12月16卷4期,頁36-51。
    夏長樸:《王安石的經世思想》,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0年博士論文。
    張希清:〈論王安石的貢舉改革〉,《北京大學學報》,1986年4期。
    張希清:〈論宋代科舉取士之多與冗官問題〉,《北京大學學報》,1987年5期。
    陳石:〈王荊公之人事制度〉,《人事行政》,1953年12月4卷,頁26-30。陳安仁:〈王安石的政治思想〉,收於《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5月。
    黃碧端:《王安石政治思想之研究》,台北:臺灣大學政治系1971年碩士論文。
    黃復山:〈王安石三不足說考辨〉,《漢學研究》,1993年6月11卷1期總號21,頁209-252。
    程元敏:<三經新義與字說科場顯微錄>,收入《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一)尚書》下編。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7月初版。
    楊鴻銘:〈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正反論〉,《孔孟月刊》,1990年4月28卷8期總號332,頁7-8。
    楊世利:〈試論王安石的內聖外王之道〉,《中州學刊》,2000年7月4期,頁1459-153。
    萬斌生:〈王安石「禮義治國」的思想與實踐〉,《撫州師專學報》, 2002年9月3期 ,頁1-4,。
    熊公哲:《王安石政略》,台北:台灣商務,1970年。
    蔡哲修:〈北宋「市易之獄」淺探--熙寧政爭研究〉,《中興史學》,2007年6月13期,頁27-44。
    鄭小江:〈論王安石的學術思想與變法實踐〉,《孔孟學報》,2006年9月84期,頁165-194。
    劉子健:〈王安石、曾布與北宋晚期官僚的類型〉,《清華學報》, 1960年5月2卷1期,頁109-129。
    劉坤太:〈王安石建設新型官僚隊伍的嘗試〉,《史學月刊》,1986年5期。
    賴瓊:〈熙寧官制改革論〉,《湛江師範學院學報》, 2003年4月2期,頁44-48。
    謝幸芳:《以傳統中國人生活互動特質看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2002年碩士論文。
    龍棫林:〈王安石論人事〉,《人事行政》,1974年6月39期,頁71-76。
    羅傳奇:〈王安石的「三舍法」〉,《江西教育科研》,1985年4月。
    譚佛佑:〈王安石人才教育改革思想芻議〉,《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88年
    12月4期,頁61-66。

    (二)王安石的學術地位

    1. 學術淵源

    王書華:〈荊公新學的學術淵源〉,《文史哲》,2001年第3期,頁70-74。
    楊柱才:〈李覯的禮論及其現實意義——兼論對王安石的影響〉,《南昌大學哲學系學報》,2001年1月,頁114-121。
    楊天保、徐規:〈走近學術生成的社會知識背景——王安石學術淵源考中的一種轉向〉,《江西社會科學》 ,2005年4期 ,頁234-242。
    劉成國:〈關於王安石的師承與後裔〉,《河北學刊》,2003年23卷4期。
    劉成國:〈王安石的學術淵源考論〉,《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 2003年5期,頁90-96。

    2. 哲學觀

    井澤耕一:〈王安石の性情命論〉,收於《中國古典學論(村山吉廣教授古稀紀念集)》,東京:村山吉廣教授古稀紀念中國古典學論集刊行會, 2000年 。
    王鳳嶺:《王安石人才思想論稿》,瀋陽:遼寧大學, 1990年。
    李伏虎:〈王安石的人才觀〉,《晉陽學刊》,1982年2期。
    李之鑒:《王安石哲學思想初論》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吳雲生:〈淺探王安石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撫州師專學報》,1984年2期。
    林素芬:〈「道之不一久矣」──論王安石的「道一」說〉,《臺大中文學報》,2002年12月17期,頁125-159。
    姚振黎:〈唐宋儒學比較教育--以韓愈、柳宗元與王安石三家教育觀為例〉,《清雲學報》, 2005年3月 ,25卷1期,頁407-426。
    俞啟定:〈論王安石的人才觀及人才標準〉,《齊魯學刊》,1983年2期。
    苗春德:〈讀王安石〈材論〉〉,《中州學刊》,1983年4期。
    苗春德:〈試論王安石的人才思想〉,《史學月刊》,1982年5期。
    徐貴忠:〈王安石才論略談〉,《內蒙古社會科學》,1982年3期。
    張先覺:《王安石之教育思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程德林:〈王安石教育思想淺探〉,《江西師院學報》,1982年2期。
    劉崇漢:〈談王安石的人才思想〉,《撫州師專學報》,1985年1期 。
    鮑國順:〈王安石性命思想探究〉,《中山人文學報》,1999年10月9卷,頁45-56。
    韓強:〈王安石哲學思想研究〉,《國內哲學動態》,1985年2月。

    3. 對於傳統經學的貢獻

    于大成:〈王安石三經新義〉,《孔孟月刊》,1972年9月11卷1期,頁23-27。
    庄司莊一:〈王安石“周官新義”の大宰について〉,《東洋學集刊(東北大學)》,1979年5月23卷。
    李祥俊:〈王安石的經學觀與經學解釋學〉,《中國哲學史》, 2002年4期,頁74-78。
    吾妻重二、小南一郎:〈王安石(周官新義)の考察〉,收於《中國古代禮制史研究》,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5年
    林菁菁:《王安石對於典籍之詮釋與應用》,淡水: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02年碩士論文。
    姚瀛艇:〈宋儒有關於周禮的爭議〉,收於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
    徐振亞:〈王安石的經學概論初稿〉,《學藝》,1935年9月14卷7期,頁25-32。
    廖育菁:〈王安石「三經新義」初探〉,《文與哲》,2003年6月 2 期,頁1-38。
    廖育菁:《王安石《周官新義》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4年碩士論文。
    劉坤太:〈王安石〈周官新義〉淺識〉,《河南大學學報》,1985年4期。

    4. 對於諸子學說的表述

    王明蓀:〈王安石的王霸論〉,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2年2月15卷2期,頁6-12。
    李祥俊:〈王安石的儒學人物評價及其道統觀〉,《江西社會科學》 ,2002年7期。
    林裕學:《王安石尊孟思想與北宋孟學》,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2007年碩士班論文。
    林裕學:〈王安石尊孟思想與北宋儒學--由〈性情論〉、〈王霸論〉、〈大人論〉來探討〉,《孔孟月刊》,2008年4月46卷7/8期,頁20-27。
    施輝煌:《王安石與北宋孟子學》,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1999年碩士論文。
    黃士恆:〈王安石《老子注》的道論與天人關係〉,《清華中文學報》,2008年12月2期,頁17-44。

    5. 新學的成立與內容

    方師鐸:〈王安石字說〉,收於《刨根兒集》,臺北:文星書局,1965年1月。
    肖永明:〈荊公新學的兩個發展階段及其理論特點〉,《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1期。
    肖永明:〈荊公新學的治學成就與學術地位〉,《學術論壇》, 2002年1期,頁110-113。
    呂雲飛:〈宋代學術史上的荊公新學〉,《河南社會科學》,1996年4期。
    林翠玟:《王安石「字說」之價值》,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6年碩士論文。
    范立舟、徐志剛:〈論荊公新學的思想特質、歷史地位及其與理學之關係〉,《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 2003年5月3期 ,頁86-91。
    徐時儀:〈王安石《字说》考论(上)〉,《辭書研究》,1992年7月4期,頁110-120。
    徐時儀:〈王安石的語言文字觀〉,《江西社會科學》,1992年5期。
    徐時儀:〈王安石《字说》考论(下)〉,《辭書研究》,1992年9月5期,頁124-131。
    徐時儀:〈王安石《字說》的文獻價值述略〉,《文獻》,1993年4月2期,頁199-213。
    徐時儀:〈王安石《字說》的成書時間和版本流傳考〉,《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1期。
    徐規、楊天保:〈走出「荊公新學」——對王安石學術演變形態的再勾勒〉,《浙江大學學報(人社版)》, 2005年35卷1期 ,頁33-39。
    曹錦炎:〈王安石及其《字說》︰介紹張宗祥輯本《熙豐字說輯》〉,《浙江學刊》,1992年6期。
    陳濤:〈評王安石的字學理論及其他〉,《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 05期 。
    陳本源:〈王安石《字說》散論〉,《蘇州教育學院學報》, 1999年 Z1期 。
    黃復山:《王安石字說之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1982年碩士論文。
    黃復山:〈王安石字說考述〉,《銘傳學報》,1985年3月22期,頁293-315。
    黃建榮:〈王安石《字說》說解字義的特點和以「會意」說解字義的原因〉,《撫州師專學報》, 2001年6月20卷2期 ,頁64-69。
    蕭永明:〈論荊公新學的治學特點〉,《中州學刊》, 2001年2期3月 ,頁152-157。

    6. 學術思想綜論

    于大成:〈王安石著述考〉,《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1968年1月1卷3期,頁42-46。
    土田健次郎:〈王安石學術的結構〉,收於《道學之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方元珍:〈王安石著作考述〉,《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1992年12月25卷2期,頁133-150。
    李慕如:〈由王荊公古文析論其學術思想與經世思想〉,《屏東師院學報》,1992年5月,頁1-44。
    李祥俊 :《王安石學術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0年。
    吳玲玲:〈淺談王安石散文中的政治思維〉,《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年18卷8期。
    夏長樸:《李覯與王安石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郭春輝:《王安石政論文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6年碩士班論文。
    崔際銀:〈論王安石文學活動之「政治」特徵〉,《新亞論叢》,2009年6月10期,頁81-85。
    樂文華:〈李覯和王安石的禮學思想比較〉,《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11期。
    饒國賓:〈王安石系統思想初探〉,《撫州師專學報》,1985年2月。

    (三) 王安石的生平研究

    1. 年譜

    周憲文:〈王安石年譜〉,《銘傳學報》,1980年3月17期,頁269-275。
    詹大和等:《王安石年譜三種》,北京 : 中華書局,1994年。

    2. 傳記

    王明蓀:《王安石》,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
    李之亮:《王安石》,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
    李浩:《王安石》,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年。
    李勤印:《王安石》,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4年。
    林擇明:《王安石》,臺南:光田出版社,1998年
    柯敦伯:《王安石》,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
    孫殷:《王安石》,香港:中華書局,1959年。10
    許春在:《王安石》,天津:新蕾出版社,1993年。11
    張白山:《王安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1
    梁啟超:《王荊公》,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11
    趙瓊:《王安石》,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13
    雷飛龍:《王安石》,臺北:華國出版社,1962年。13
    廖吉郎:《王安石》,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14
    劉君祖:《王安石》,臺北:牛頓出版社,1991年。14
    盧芷芬:《王安石》,上海:開明書局,1935年。15
    龔延明:《王安石》,北京:中華書局, 1986年。16

    3. 日錄

    丁則良:〈王安石「日錄」考〉,《清華學報》,1941年10月13卷2期,頁 (7)1-(7)12。

    4. 人格特質

    李祥俊:〈王安石對自我的體認〉,《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4期。
    任樹民:〈從宋人筆記看王安石的人格〉,《撫州師專學報》,2001年6月第20卷第2期,頁1-4。

    (四)王安石整體研究
    王晉光:《王安石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江西省撫州王安石研究會:《王安石研究資料彙編(一)》,江西:撫州王安石研究會,1986年。
    江西省紀念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籌委會:《王安石研究文輯》,江西:歷史學會,1986年。
    林敬文:《王安石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79年碩士論文。
    東一夫:《王安石事典》,東京巿:書刊行會,1980年。
    孫玨:《王荊公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中文系1961 年碩士論文。

    (五)歷來王安石研究之回顧整理

    李華瑞、郭志安:〈評鄧廣銘、漆俠五十年來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的研究〉,《河北學刊》,2003年23卷3期。
    朱瑞熙:〈20世紀中國王安石及其變法的研究〉,《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2期。
    陳韋哲:〈近年王安石學術思想研究述評〉,《國文天地》,2009年4月24卷11期總號287,頁94-97。
    廖育菁:〈兩岸王安石研究回顧與未來發展(1949-2007)〉,《漢學研究通訊》,2008年11月 27卷4期,頁21-32。

    三、 其他

    吳萬居等 編著:〈宋代之《周禮》學〉,收錄於《宋代三禮學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頁51-192。
    侯家駒:《周禮研究》,台北:聯經,1987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