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涵茵
論文名稱: 佛教藝術中女性形象研究-以觀音及度母為例
Study on Feminine Images in Buddhist Art:examples of Avalokitesvara and Tara
指導教授: 高榮禧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7
中文關鍵詞: 觀音度母原型大母神集體無意識女性形象
外文關鍵詞: Avalokitesvara, Tara, archetype, great mother goddes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feminine image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榮格分析心理學的原型理論為架構,以觀音和度母的女性形象分析為題材,探討原型透過意象對於人類心理產生作用的現象。榮格在神話中發現了原型,這個發現為神話和真實生活中的心理活動搭起橋樑,認識原型在人類心靈的作用等於認識了神話對人生發生的影響。
    宗教來自於神話,透過宗教之中的原型線索,我們可以打開心理活動的一扇窗,看到影響人生的神話元素。將觀音和度母的女性形象透過原型來聚焦,可以發現佛教藝術善用女性原型,賦予女神對人類的心靈產生巨大影響的力量。
    榮格集體無意識的主要原型中有一個母親原型,神話中的女神是其主要的形象表現。自性是榮格分析心理學中最重要的原型,指意識和潛意識心靈的整體和全部精神的中心。宗教體驗也是自性原型的一種體驗,在佛教的心識系統之下,宗教體驗也是心理的作用。心靈之中經過整合之後的意識進入無意識的境界,達到兩者融合的心理效應,這也是與根本智慧融合的過程。宗教經驗亦是心理自我完善的過程。
    大母神原型的女性意識起於象徵,透過該象徵及其暗示、聯想可激發意識運用其全部功能去同化對立因素予以結合,觀音和度母的女性形象,從無意識到意象創造的過程,其中所隱含的大母神原型就這樣反應著人類心靈中的真實。經過探討,讓現代女性更加認識女性形象在人類心靈的重大影響,應該用更加開闊的視野,以追求自性圓滿為生活核心,重塑當代神話,通過自己的情感理智來深入探索,那些顯得最為天然、自在、無可懷疑的原型力量,從內到外徹底映顯現象本身,達到啟動心靈的效果。

    關鍵字:觀音、度母、原型、大母神、集體無意識、女性形象


    This thesis is structured by the archetype theory of analytic psychology, as proposed by C. G. Jung and deals with feminine image analysis of Avalokitesvara and Tara as its subject. Jung discovered archetype motives in the myth and helped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myth and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in real life. Try to learn how archetype functions in our spiritual life is equal to know how myth could affect our human life.
    Religion comes from myth. By examining the archetype motives in religion, we can open a window for our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as to see elements of myth that affect our life. Through archetype viewpoint that focusing on various feminine images of Avalokitesvara and Tara, we can find that the Buddhist art is adept in using feminine images and empower goddesses to give impact on our inner life.
    One of Jung’s main archetype of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is the great mother goddess archetype, which could easily be found in many myths . Self is the most important archetype in Jung’s analytic psychology. It constitutes the core of our entire conscious and subconscious and our integrated spirit. Religious experience is one that reflects such self archetype as well. Under the cognitive system of the Buddhism, religious experience is one function of psychology. In our interior life, the consciousness which after integration goes far into the boundary of unconsciousness, arriving at a blend of both for satisfying our psychological needs. This is also a course that blends with our fundamental intelligence as well. And such religious experience runs the same course for our psychological self perfection.
    Our feminine consciousness of great mother goddess archetype is derived from symbol, which through suggestion and association could raise our conscious mind to assimilate those contradictary factors for a new synthesis. The feminine images of Avalokitesvara and Tara were concretized from our unconscious level to our conscious operation of image creation. And their implied great mother goddess archetype reflects the authentic reality of our human mind. This research of my thesis aims to help modern women recognize the remarkable influence of foresaid feminine images on human inner life, by adopting a comprehensive vision to pursue one’s self completion as central goal of life. By renovating myth to its contemporary sense, and exploring our emotion and reason to utilize those most natural, spontaneous, and unsusceptible archetype power, we come to grasp the phenomenon itself from bone to skin as to accomplish the effect of our activating mind.

    Key words: Avalokitesvara, Tara, archetype, great mother goddes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feminine imag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二、 研究限制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 佛教 二、 分析心理學 三、 原型 四、 阿尼瑪原型 五、 阿尼姆斯原型 六、 大母神原型 七、 神話 第四節 文獻探討 一、 宗教史及佛教史的文獻 二、 榮格的原型、神話、及諾斯洛普.弗萊的原型批評 三、 觀音研究資料 四、 度母研究資料 五、 宗教藝術、佛教造像法 六、 藝術理論、美學及其他 第五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女神形象與宗教中的原型 第一節 原型理論與宗教 一、 人類心靈的神話原型 二、 榮格的原型理論與宗教體驗 三、 宗教與當代之神話心理投射 第二節 女神信仰的原型 一、 母神崇拜 二、 母神的原型形象 第三章 佛教藝術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以觀世音菩薩為例 第一節 觀音在中國宗教中的文化脈絡 第二節 觀音菩薩的傳說 一、 觀音的來歷 二、 觀音的性別 第三節 繽紛多樣的觀音形象 一、 不同地區的觀音造型 二、 展現愛與美的觀音造型 三、 豐饒和慈愛的觀音形象 四、 蓮花手觀音的造型 第四節 觀音信仰中的母親和兒童 第五節 劃時代的多頭多臂形象 第四章 佛教藝術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以度母為例 第一節 多樣的印度文化與宗教的脈絡 第二節 度母信仰的演化 第三節 生命女神-度母 第四節 遊戲在形與色的象徵—唐卡中度母的女性形象 第五章 從心理原型看觀音和度母的形象 第一節 神力的展現與原型 一、 宗教經驗與心理原型的關係 二、 心靈透過象徵創造宇宙 第二節 女神的救度力來自心靈的創造 第三節 觀音和度母形象的比較 一、 相同 二、 相異 第四節 兩位入世救度的宗教女性形象 一、台灣的觀世音菩薩-證嚴法師 二、印度的度母-德雷莎修女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附圖目錄

    (一)期刊
    1.鄭志明,〈台灣民眾宗教信仰的生死關懷與靈驗性格〉,《輔仁宗教研究》,第三期,2006年,頁22。
    (二)書籍(含論文集抽印本)
    1.Briffault,Robert.The Monthers.London and New York,1927.3 vols.
    2. Jung, C﹒G﹒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he Monther Archetype, the Archetype and the Collecctive Unconscious, Routiedge,1968。
    3.Childe,V. Gordon.New Light on the Most Ancient Near East.London,1934.
    Cassirer,Ernst.The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Translated by Palph Manheim Vol.Ⅲ:The Phenomenology of Knowledge.New Hanen and London,1957.
    4.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新店市:立緒文化,民88年。
    5.(美)大衛.雷.格里芬《後現代宗教》,孫慕天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
    6.方鄒怡,《明清寶卷中的觀音故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民90。
    7.王儷蓉,《普門化紅顏──中國觀音變女神之探究》,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92。
    8.石庵,《大地別冊8風采大地典藏特輯中國佛像藝術─雋永的容顏》,台北市:大地地理,2000。
    9.(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著;張敦福、趙蕾譯《未發現的自我》,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
    10.(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2000),《未發現的自我》(張敦福、趙蕾譯)
    全佛編輯部,《觀音寶典》,臺北市:全佛文化,1999。
    11.李貞德,《婦女與宗教-跨領域的視野》,台北市:里仁,2003。
    12.李翎,《藏密觀音造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13.李素平,《女神、女丹、女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14.李玉珍、林美玫(編著),《婦女與宗教--跨領域的視野》,臺北市:里仁,民92。
    15.余秋雨,《藝術創造論》台北市:天下遠見,2006年。
    16.施春榮,《心靈本體的探討--神秘的原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17.高睿哲,《清初觀音畫譜《慈容五十三現》版畫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民94。
    18.張育英,《中西宗教與藝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9.許明銀,《觀音信仰及其圖像研究﹘以千手千眼觀音為例》,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民92。
    20.埃利希.諾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李以洪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21.馮契、徐孝通(主編),《外國哲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22.諾斯洛普.弗萊《偉大的代碼-「聖經與文學」》(郝震益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3.榮格著,李德榮(編譯)《榮格性格哲學》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24.釋厚重,《觀音與媽祖》,永和市:稻田,2005。
    25.邢莉,《觀音-神聖與世俗》,北京:學苑出版社,1995。
    26.(清)曼陀羅室主人,《觀音菩薩的故事》,台中市:好讀,2004。
    27.顏素慧(編著),《觀音小百科》,臺北市:橡樹林文化,2001。
    28.更敦群培(2004),《西藏慾經》(傑佛瑞˙霍普金斯、宇妥.多杰玉珍譯注;中譯:陳琴富)
    29.(德)西美爾,《現代人與宗教》(曹衛東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3。
    30.葉舒憲,《文學與人類學:知識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研究》鮑宗豪(主編)《人文與社會-文化哲學.宗教.歷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31. 諾斯洛普.弗萊。《神力的語言-「聖經與文學」研究續編》吳持哲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
    32.葉舒憲,《千面女神》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33.(美)阿蘭.都迪斯編,《西方神話學讀本》(朝戈金等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4.(德)阿多諾著,王柯平譯,《美學理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35.(英)莉茨.格林 朱莉葉.沙曼著,李斯譯《神話之旅》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36.(美)波利.揚—艾森卓《性別與慾望--不受詛咒的潘多拉》(楊廣學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7.曼陀羅室主人,《觀音菩薩的故事》,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38.馬書田編撰《觀音菩薩》臺北市:藝緣堂,2004。
    39.劉耀中、李以洪《榮格心理學與佛教》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
    40.西上青曜《觀世音菩薩圖像寶典圖【第1冊】》臺北市:唵啊吽,民87。
    41.羅丹‧葛塞爾《羅丹藝術論》傅雷譯。新店市:新地文學出版社。1993年。
    42.吳鳳《藝術符號美學:蘇珊.朗格符號美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43.Nancy J.Chodorow《母職的再生產:心裡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張君玫譯。臺北市:群學,2003。
    44.閻國忠《美是上帝的名字:中世紀神學美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45.歐東明,《佛地梵天---印度宗教文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46.蔡東照,《女尊˙天眾˙護法尊曼荼羅》,臺北市:唵啊吽出版社,民86。
    47.吉布,《唐卡中的度母明妃天女》,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48.尕藏加,《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
    49.馬書田編撰《觀音菩薩》臺北市:藝緣堂,2004。
    50.吳鳳《藝術符號美學:蘇珊.朗格符號美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51.潘煊《證嚴法師--琉璃同心圓》台北市:天下遠見,2004。
    52.Lucinda Vardey編《一條簡單的道路:德蕾莎修女的質樸之道》高志仁、曾文儀、魏德驥譯。新店市:立緒文化。民85。
    53.鄭開《道家形而上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三)網路資料
    1.慈濟功德會http://www2.tzuchi.org.tw,〈證嚴法師〉,(23 May 2007)
    2.鄒保祿編寫〈德蕾莎修女年譜簡介〉,民國88年5月《教友生活周刊》,參考Jose Luis Gonzalez-Balado寫的"Mother Teresa:Her Life, Her Work, Her Message"199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