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俊儒
Tsai Chun Ju
論文名稱: 學前教師工作動機調查研究
The study of preschool teachers' work motivation.
指導教授: 許玉齡
Hsu Yu Li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6
中文關鍵詞: 學前教師工作動機
外文關鍵詞: preschool teacher, work motiv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究學前教師內在工作動機與外在工作動機的因素與現況,以及工作動機是否因個人背景變項不同而有所差異。本研究以桃園、新竹地區103所幼稚園及托兒所全體教師為樣本,採自填式問卷進行施測,得有效樣本567份,回收率84.7%。所得資料以因素分析、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法事後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分析。結果如下所述:

    一、學前教師外在工作動機的層面包含四個層面。其中「注重和諧工作氣氛」得分最高,而「在意個人的基本生存條件」得分最低。
    二、學前教師內在工作動機的層面包含四個層面。其中「自我要求」得分最高。
    三、私立園所學前教師服務總年資越長,人數呈現遞減趨勢
    四、內在工作動機與外在工作動機呈現中等程度正相關
    五、年資較少的學前教師在「在意個人的基本生存條件」層面顯著高於年資較多的學前教師
    六、非師範院校背景的學前教師在「報恩」與「在意他人看法」兩層面之得恩顯著高於「師範院校」之學前教師。
    七、公立幼稚園學前教師於外在工作動機中「在意個人的基本生存條件」、「報恩」、「在意他人看法」層面得分顯著較低。
    八、學前教育服務總年資較高之學前教師,於內在工作動機「感到勝任感」、「感到挑戰性」、「自我要求」層面得分顯著較高
    九、目前園所服務年資較高之學前教師,於內在工作動機「感到勝任感」、「感到挑戰性」與「感到自主性」層面得分顯著較高。
    十、公立幼稚園學前教師於「感到勝任感」與「感到自主性」層面得分高於私立幼稚園與私立托兒所教師。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做為園所經營者、教育主管機關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among preschool teachers and examined whether their work motivation varied by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sample comprised of teachers in 103 kindergartens in Taoyuan and Hsinchu. The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was adopted. A total of 567 valid responses were obtained, and the valid response rate was 84.7%. These responses were analyzed using factor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Scheffe's test,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The extrinsic motivation of preschool teachers consisted of four dimensions, and among which “valuing harmonious work atmosphere” scored the highest, while “caring about individual basic conditions for survival” scored the lowest.
    2.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preschool teachers also consisted of four dimensions, among which “self requirement” scored the highest.
    3.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duration of service and number of teachers with that duration of service existed among preschool teachers in private kindergartens.
    4.A moderate and positive relationship was observed betwee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5.Preschool teachers with a shorter duration of service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aring about individual basic conditions for survival” than those with a longer duration of service.
    6.Preschool teachers not graduating from universities of education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ying back” and “caring about others’ views” than those graduating from universities of education.
    7.Preschool teacher in public kindergartens scored significantly lower in “caring about individual basic conditions for survival”, “paying back”, and “caring about others’ views” among the dimensions of extrinsic motivation.
    8.Preschool teachers with a longer total duration of service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ense of being competent”, “sense of being challenged”, and “self requirement” among the dimensions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9.Preschool teachers with a longer duration of service in their current school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ense of being competent”, “sense of being challenged”, and “sense of being autonomous” among the dimensions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10.Preschool teachers in public kindergarten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ense of being competent” and “sense of being autonomous” than those in private kindergartens and day-care centers.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this study proposed specific suggestions to administrators of kindergartens and day-care centers, education author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respectivel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工作動機之相關理論 ……………………………9 一、工作動機之定義 ………………………………………9 二、工作動機理論 …………………………………………11 (一)需求層級理論 ………………………………………… 11 (二)ERG理論 …………………………………………………13 (三)激勵-保健理論 …………………………………………14 (四)公平理論 …………………………………………17 (五)期望理論 ………………………………………………18 (六)自我決定論 ……………………………………………19 (七)個我取向與社會取向成就動機 ………………………21 三、小結…………………………………………………………23 第二節 內外在工作動機………………………………………24 一、外在工作動機之內涵………………………………………24 (一)講求人情與報恩 ……………………………………….24 (二)在意他人的看法 ……………………………………… 25 (三)注重和諧的工作氣氛 ………………………………… 26 (四)在意個人的基本生存條件 …………………………… 26 二、內在工作動機之內涵 ……………………………………27 (一)感到勝任教師工作 ……………………………………28 (二)感到具挑戰性 …………………………………………28 (三)感到具成長性 ………………………………………….28 (四)感到自主性 …………………………………………… 29 (五)自我要求 ……………………………………………… 29 三、內外在工作動機關係 …………………..………………30 第三節 工作動機之測量………………………………………32 一、工作與家庭問卷……………………………………………32 二、工作偏好量表………………………………………………32 三、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成就動機量表………………………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37 一、研究樣本的數量………………………………37 二、選擇研究樣本…………………………………38 第二節 研究工具………………………………………………40 一、量表初稿編擬………………………………………………40 二、量表初稿效度………………………………………………42 三、調查問卷之建立……………………………………………47 四、項目分析……………………………………………………48 五、探索性因素分析……………………………………………52 六、信度分析……………………………………………………54 第三節 資料處理 ……………………………………………55 一、資料量化處理………………………………………………55 二、統計方法……………………………………………………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57 一、有效樣本之基本資料…………………………57 二、背景資料交叉比較……………………………59 第二節 工作動機現況分析……………………………………60 一、 學前教師外在工作動機現況………………………………60 二、 學前教師內在工作動機現況………………………………61 三、 外在工作動機與內在工作動機相關情形…………………65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外在工作動機與內在工作動機差異分析 …67 一、 外在工作動機………………………………………………67 二、 內在工作動機………………………………………………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研究結論…………………………………………………………79 第二節 研究建議…………………………………………………………88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91 二、 英文文獻 ……………………………………………………………96 附錄一:學前教師工作動機量表 附錄二:樣本來源及數量 附錄三:問卷請託函 附錄四:問卷信封說明(橫式) 附錄五:回函信封樣式 表目錄 表2-1-1 成就動機的概念模型 ……………………………………………21 表2-2-1 學前教師外在工作動機構面之內涵及概念來源 ………………27 表2-2-2 學前教師內在工作動機層面之特性及概念來源 ………………30 表2-3-1 內部一致性係數與重測信度 ……………………………………32 表2-3-2 內部一致性係數與詳細的重測信度係數………………………34 表3-1-1 問卷發放情形 ………………………………………………… 37 表3-1-2 有效樣本來源與數量 …………………………………………39 表3-2-1 外在工作動機構面 ……………………………………………40 表3-2-2 內在工作動機構面 ……………………………………………41 表3-2-3 學前教師外在工作動機與內在工作動機量表項目數量 ……42 表3-2-4 學前教師外在工作動機與內在工作動機量表項目數量 ……43 表3-2-5 學前教師外在工作動機量表 …………………………………45 表3-2-6 學前教師內在工作動機量表 …………………………………46 表3-2-7 外在工作動機項目分析 ………………………………………50 表3-2-8 內在工作動機項目分析 ………………………………………51 表3-2-9 學前教師外在工作動機量表 …………………………………53 表3-2-10 學前教師內在工作動機量表 ………………………………54 表4-1-1 有效樣本之基本資料………………………………………… 58 表4-1-2 學前教育服務總年資與目前服務園所類型交叉表 …………59 表4-2-1 學前教師外在工作動機各層面的平均數及標準差 …………60 表4-2-2 「報恩」層面的平均數及標準差…………………………… 60 表4-2-3 「在意他人看法」層面的平均數及標準差………………… 61 表4-2-4 「注重和諧的工作氣氛」層面的平均數及標準差………… 62 表4-2-5 「在意個人的基本生存條件」層面的平均數及標準差…… 62 表4-2-6 學前教師內在工作動機各層面的平均數及標準差 …………63 表4-2-7 「感到勝任感」層面的平均數及標準差……………………63 表4-2-8 「感到挑戰性」層面的平均數及標準差……………………64 表4-2-9 「感到自主性」層面的平均數及標準差……………………64 表4-2-10 「自我要求」層面的平均數及標準差…………………… 65 表4-2-11 內外在工作動機相關係數表………………………………65 表4-2-12 學前教師內在工作動機與外在工作動機各層面的相關係數…66 表4-2-13 相關年資與內在工作動機、外在工作動機相關情形…………66 表4-3-1 「學前教育服務總年資」於外在工作動機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67 表4-3-2 目前園所服務年資於外在工作動機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 68 表4-3-3 幼兒教育背景於外在工作動機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 69 表4-3-4 目前服務的園所類型於外在工作動機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 71 表4-3-5 「學前教育服務總年資」於內在工作動機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 73 表4-3-6 目前園所服務年資於內在工作動機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 74 表4-3-7 幼兒教育背景於內在工作動機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 76 表4-3-8 目前服務的園所類型於內在工作動機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 77 圖目錄 圖 2-1-1 Maslow需求層級………………………………………………12 圖 2-1-2 激勵保健理論與傳統理論比較 ………………………… 15

    中文文獻:
    王百能(2006)。國小教師之成就動機、制握信念、工作倦怠與體罰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怡云(2005)。幼稚園園長領導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俊民(1989)。國民中學教師成就動機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巨材(2007)。激勵保健因素與公立高職兼職行政工作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余安邦、楊國樞(1987)。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4︰51-98。
    李莉莉(2003)。台北市國民小學激勵策略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佳蓉(2002)。幼兒教師任教職志、工作壓力及社會支持之質性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宗賢(2008)。國小教師激勵因素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邱奕光(2002)。國民小學啟智班教師成就動機、學校組織氣氛知覺與其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邱皓政(2000)。工作動機的內生性與外生性: 台灣與美國大學生動機內涵之計量研究。應用心理研究(7),221-251。
    邱皓政(200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
    洪瑞斌、劉兆明(2003)。工作價值觀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211-250。
    洪碧珠(2004)。激勵管理在學校行政應用上的理論與實務。學校行政,29,137-149。
    洪碧珠、吳明隆(2005)。國民小學兼任行政教師知覺校長激勵策略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35,72-94。
    唐意瑩(2005)。學校行政人員激勵-保健因素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境之大學校院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孫良誠(2007)。以激勵保健理論探討學前教保人員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教育研究,161,64-75。
    孫若梅(2005)。臺北市幼稚園實施園本教師績效獎賞之調查研究─以教師參與行動研究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路弘(2007)。國際觀光旅館宴會部大學工讀生激勵因素研究。東海學報,48,173-181。
    孫寶蓮(2004)。初任期國中教師工作激勵、角色相對重要性與職業倦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徐莉琪(2006)。比較新世代教師與非新世代教師之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投入。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徐瑋伶(2003)。工作動機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19),89-113。
    翁慧茹、鄭彩鳳、吳季龍(2004)。激勵保健因素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南部大學校院學生事務工作人員為例。長榮大學報,11(2),43-65。
    郝遼鋼、劉健西(2003)。激勵理論研究的新趨勢。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8:5,12-17。
    馬文華(2005)。學前教師壓力之研究---以台北縣私立幼兒園帶班教、保人員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正林(2002)。組織政治知覺與工作態度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瑞真(2001)。國小未婚教師性別角色、成就動機與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經遠(2006)。管理激勵理論述評及應用。科學與管理,26(4),73-75。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台北市:五南。
    張儷馨(2003)。高中職學校職員激勵認知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玉齡(2003)。幼兒園的領導與變革。來!說我們的故事-幼教師的專業成長(頁287-299)。台北:心理。
    許志瑋(2007)。高中職教師激勵因子及保健因子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碧唫(1995)。私立幼稚園教師工作動機因素之研究。幼兒教育年刊,8,123-133。
    陳佩汝(2002)。台北地區托兒所保育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怡如(2001)。高屏地區國民小學教師激勵之研究-以herzberg理論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恆鈞(2003)。士氣激勵之研究:社會資本觀點。人事月刊,37(5),20-32。
    陳煜清(2007)。論激勵理論對學校領導者的啟示。教師之友,48(3),42-52。
    陳嬿如(2006)。國小兼行政教師知覺激勵保健因素與行政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童雅華(2006)。台中縣市私立幼稚園園長經營理念與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光國(1993)。人情與面子: 中國人的權力遊戲, 楊國樞主編。台北:桂冠。
    黃光國(1995)。儒家價值觀的現代轉化: 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3),276-338。
    黃英凡(2004)。激勵保健因素對高屏原住民地區國小教師專業承諾影響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楊子恆(2004)。F. Herzberg雙因子理論與教師教學效能之實證研究分析-以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國樞(1993)。中國人的心理與社會行為—理念及方法篇。台北: 桂冠。
    廖相如(2003a)。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成就動機、制握信念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廖相如(2003b)。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成就動機、制握信念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8,99-125。
    劉兆明(1992)。工作動機理論的發展。應用心理學報,1,39-51。
    劉兆明(1993)。發展工作動機理論的初步實徵研究。應用心理學報, 2,1-24。
    劉兆明(1996)。組織中的情感報︰初步的觀點分析。應用心理學報, 5︰1-34。
    劉兆明(2001)。工作動機的整合模式: 概念架構的發展與初步分析。中華心理學刊,43(2),189-206。
    歐姿秀(2008)。促進專業發展的倫理領導趨勢。幼兒教育,289,65-78。
    蔡宜貞(2004)。組織創新氛圍、教師工作內外在動機對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行為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驗。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鄭伯壎(1995)。家長權威與領導行為之關係: 一個台灣民營企業主持人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學刊, 79︰119-173。
    鄭彩鳳、張儷馨(2003)。學校職員激勵認知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以南部五縣市高中為例。高雄師大學報,15(1),135-161。
    賴淑華(2005)。資深幼教工作者留任因素之探討─ 娃娃國裡的前行力量。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第三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韓梅馨(200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動機與專業成長取向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蘇怡之(2001)。幼托人員整合與人員素質提昇之政策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內政部(2009),統計通報。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9824.doc

    英文文獻:
    Alderfer, C. P. (1969). 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4(2), 142-175.
    Amabile, T. M., Hill, K. G., Hennessey, B. A., & Tighe, E. M. (1994). The Work Preference Inventory: Assessing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5), 950-967.
    Black, A. E., & Deci, E. L. (2000). The effects of instructors' autonomy support and students' autonomous motivation on learning organic chemistry: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Science Education, 84(6), 740-756.
    Chaney, S. (2003). Six Best and Worst Incentiv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elta Kappa Gamma Bulletin, 70(2), 10-14.
    Claude, F. (2008). The Work Tasks Motivation Scale for Teachers (WTMST).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6(2), 256-279.
    Davis, J., & Wilson, S. M. (2000). Principals' Efforts to Empower Teachers: Effects on Teacher Motivation and Job Satisfaction and Stress. Clearing House, 73(6), 349.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The general causality orientations scale: Self-determination in personal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9(2), 109-134.
    Deckop, J. R., & Cirka, C. C. (2000). The Risk and Reward of a Double-Edgedsword: Effects of a Merit Payprogram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9(3), 400.
    Diamantes, T. (2004). What Principals Think Motivates Teachers.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31(1), 68-70.
    Gagne, M., & Deci, E. L. (2005).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work motiva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6(4), 331-362.
    Haslam, S. A., Powell, C., & Turner, J. (2000). Social Identity, Self-categorization, and Work Motivation: Rethink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Group to Positive and Sustainable Organisational Outcomes.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49(3), 319-339.
    Maslow, A.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McShane, S. L., & Von Glinow, M. A. Y. (200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cGraw-Hill/Irwin Boston.
    Muchinsky, P. M. (2000). Psychology applied to work: an 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Paul M. Muchinsky.
    Neves de Jesus, S., & Lens, W. (2005). An Integrated Model for the Study of Teacher Motivation.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54(1), 119-134.
    Owens, R. G.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and School Reform.
    Pelletier, L. G., Seguin-Levesque, C., & Legault, L. (2002). Pressure From Above and Pressure From Below as Determinants of Teachers' Motivation and Teaching Behavio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4(1), 186-196.
    Pinder, C. C. (1998). Work Motivation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rentice Hall.
    Porter, L., Steers, R., & Mowday, R. (1974).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9(5), 603-609.
    Robbins, S. P. (200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th ed.):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NJ.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68-78.
    Ryan, R. M., & Deci, E. L. (2002). 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 N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Sergiovanni, T. J. (1992). Moral Leadership: Getting to the Heart of School Improve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Taylor, F. W. (1911).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New York: Happer.
    Tosi, H. L., Mero, N. P., & Rizzo, J. R. (2000).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lackwell Publisher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