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春嬌
論文名稱: 敘事與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轉折──1994~2004年報紙讀者投書的分析
指導教授: 蕭阿勤
吳介民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2
中文關鍵詞: 敘事認同轉折國族認同普遍模式報紙讀者投書民眾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從1980年代黨外點燃台灣民族主義運動對抗國民黨的中國認同以來,國族認同問題發展至今已成為台灣社會涵蓋面最廣、對立程度最為激烈的社會矛盾。在二、三十年來國族議題越發沸騰的過程中,民眾認同意識的升高與參與程度的擴大,意味著大眾逐漸有能力進入參與國族論述的建構,而認同轉折經驗已是當代台灣民眾重要的經驗之一。

    本研究從1994年到2004年的《自由時報》與《聯合報》讀者投書版中一般民眾的投書,以及政治文化菁英的個人著述中,找到34篇民眾與7位菁英自中國認同轉向台灣意識認同的轉折故事。透過敘事認同觀點的分析,筆者發現民眾與菁英的國族認同轉折故事具有共通的普遍模式,代表他們不僅有相似的認同轉折經驗,而他們理解這個轉折經驗的方式,也在劇情脈絡、情感演變與道德價值上形成一個共通的敘事整體架構。敘述者經由反思過去的生命經驗,同時藉著國族歷史敘事的中介串連,而發展對「台灣」的強烈認同,個人與國族的故事於此交互融合在一起。本研究進一步將台灣意識者的轉折經驗與外獨會成員的經驗對照比較,發現本文研究的轉折故事有特定的省籍性質,也確認了省籍因素具有影響人們國族認同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亦比較菁英與民眾故事中「轉折發生」與「故事出現」的時間分佈,則發現認同轉折故事的普遍模式,是晚近三十年來台灣意識者共有的體驗和共享的認知架構。由此可以推論八0年代菁英建構的國族敘事模式在九0年代廣泛流布至民眾之間,凸顯了台灣民族主義運動的發展階段性質。

    本研究以敘事認同理論分析人們的國族認同轉折經驗,嘗試突破社會學傳統理解「認同」的困境,指出認同並非由人的社會屬性單向決定,而是個人融會內外在的各種資源,持續反身性地說自我的故事而推展出來的。因此敘事認同概念所理解下的台灣國族困境,便是雙方陣營兩套歷史敘事嚴重對峙、以及其中道德立場的衝突,著眼於人們的敘事是理解各種國族議題所帶來的紛爭的重要途徑。若欲緩和當前國族認同嚴重對立與國家體制的運作危機,本研究認為可行的方法是積極實踐那些可能促進敘事轉變與認同轉折的因素,如持續挖掘歷史、各派歷史詮釋充分流布,加上重大國族事件的刺激,使雙方的敘事得以逐步磨合,而至少能在制度面上建立共識。


    第一章、導論………………………………………………………………………...5 第一節、前言…………………………………………………………………..5 第二節、問題意識與研究重點………………………………………………..7 一、兩個國族認同轉折的故事 (1)林叔品:「為我是個自覺自主的北港人╱台灣人╱中國人而驕傲!」…………………………………………………………….7 (2)陳順孝:「五年級生的族群故事」………………………….9 二、問題意識……………………………………………………………10 第三節、文獻回顧………………………………………….…………………14 一、以問卷調查為研究方法的類型……………………………………15 二、以訪談或作傳為研究方法的類型…………………………………17 第四節、概念與理論………………………………………………………….20 一、認同概念與敘事理論……………………………………………….20 (1)社會學傳統上的認同概念………………………………….20 (2)何謂敘事認同?…………………………………………….21 二、「菁英」與「民眾」的概念意涵…………………………………..23 第五節、資料蒐集與研究方法……………………………………………….24 一、蒐集民眾的認同轉折故事…………………………………………24 (1)為什麼選擇報紙?………………………………………….25 (2)為什麼是《自由時報》與《聯合報》?………………….25 (3)為什麼是1994-2004年這十年且全部尋找?……………..26 (4)報紙投書性質的限制……………………………………….29 二、蒐集菁英的認同轉折故事…………………………………………30 三、研究方法……………………………………………………………31 第六節、章節安排…………………………………………………………….31 第二章、台灣意識的歷史發展……………………………………………………..35 第一節、何謂台灣意識?…………………………………………………….35 第二節、台灣意識發展的歷史脈絡………………………………………….38 一、1950-1970年代國民黨的威權統治與意識型態…………………..38 二、1970年代的回歸現實潮流:台灣化的開始………………………42 三、1970年代反對運動的隱性台灣意識,1980年代反對運動的台灣民族主義……………………………………………………………………43 四、1980年代末政治自由化,1990年代政治民主化,與國民黨、國家體制的台灣化……………………………………………………………45 五、1990年代至2004年族群政治的激烈化,與台灣意識中國意識的鬥爭………………………………………………………………………48 六、小結…………………………………………………………………52 第三章、民眾與菁英的國族認同轉折故事………………………………………...57 第一節、民眾認同轉折故事(讀者投書)的基本資料…………………….57 第二節、民眾國族認同轉折故事的情節內容………………………………..70 一、相似的敘述模式……………………………………………………70 二、相似的敘事架構……………………………………………………71 三、相似的認同情感與價值體系的轉折經驗…………………………75 第三節、菁英的國族認同轉折故事………………………………………….80 一、陳芳明………………………………………………………………80 二、林雙不………………………………………………………………84 三、宋澤萊………………………………………………………………86 四、林文義………………………………………………………………87 五、林央敏………………………………………………………………88 六、李筱峰………………………………………………………………89 七、杜正勝………………………………………………………………90 第四章、國族認同轉折故事的普遍模式——敘事性與時代性…………………..95 第一節、國族認同轉折故事普遍模式的敘事性質………………………….95 一、普遍模式中的個人價值與意義……………………………………98 二、歷史敘事作為結合個人認同與國族認同的機制………………..100 (1)回應自身與社會的互動經驗………………………………101 (2)歷史敘事與認同轉折………………………………………102 三、是誰的認同轉折故事?與外獨會成員比較……………………..105 第二節、認同轉折故事普遍模式的時代性…………………………………110 第五章、結論……………………………………………………………………….115 第一節、社會學傳統與敘事、認同和行動…………………………………115 第二節、理解國族困境,尋找出路——敘事認同觀點的解答…………...122 參考書目……………………………………………………………………………131 附錄一、民眾的國族認同轉折故事(讀者投書全文)…………………………143 1. 朱孟庠……………………………………………………………………..143 2. 顏綠芬(敘述者:台灣音樂史修課學生)……………………………..144 3. 曾銘儀(1997)…………………………………………………………..146 4. 曾銘儀(1998)…………………………………………………………..148 5. 張南驥……………………………………………………………………..150 6. 慕天………………………………………………………………………..150 7. 鄭義仁……………………………………………………………………..151 8. 林黎彩……………………………………………………………………..152 9. 蔣理容……………………………………………………………………..154 10. 李盛珠……………………………………………………………………155 11. 林源泉……………………………………………………………………155 12. 雪琳………………………………………..……………………………..156 13. 小咪……………………………………..………………………………..157 14. 廖敏孜等四人……………………………………………………………158 15. 林進嘉………………………………………………………………..…..160 16. 鄭惠霙………………………………………………………………..…..161 17. 林小湉…………………………………………………………………....162 18. 陳添進………………………………………………………..…………..163 19. 魏和祥……………………………………………………..……………..164 20. 楊劉秀華…………………………………………………..……………..164 21. 張瀛方……………………………………………………..……………..166 22. 李成興…………………………………………………..………………..167 23. 黃淑純…………………………………………………..………………..168 24. 蔡容翎…………………………………………………..………………..169 25. 柯玉雪…………………………………………………..………………..170 26. 蘇世雄…………………………………..………………………………..172 27. 林谷靜………………………………..…………………………………..173 28. 曾淑靜……………………………..……………………………………..174 29. 莊淑姿…………………………..………………………………………..174 30. 顏綠芬(敘述者:游同學)……………………………………………175 31. 游莉………………………………………………………..……………..177 32. 德士………………………………………………..……………………..177 33. 陳美智………………………………………………………..…………..179 34. 方叔同……………………………………………………………..……..179 附錄二、陳順孝的認同轉折故事………………………………………………….181

    讀者投書資料

    小咪(2000)台北228紀念館參觀記。自由時報,3月5日14版。
    方叔同(2004)咱們都是一家人。自由時報,12月23日15版。
    朱孟庠(1995)外省第二代的心聲。自由時報,12月24日版。
    李成興(2002)可以原諒,但不能忘記。自由時報,2月28日15版。
    李盛珠(1999)學者不一定愛國。自由時報,7月22日15版。
    林小湉(2000)廿歲的成年禮,獻給台灣。自由時報,4月13日15版。
    林谷靜(2003)支持台灣正名。自由時報,9月11日19版。
    林進嘉(2000)中產階級,不要沈默了!。自由時報,3月14日14版。
    林源泉(2000)一個父親的懺悔。自由時報,1月17日15版。
    林黎彩(1999)一個老婦的祈禱。自由時報,2月24日15版。
    柯玉雪(2002)從「我的希臘婚禮」談台灣人自覺。自由時報,12月12日15版。
    張南驥(1998)不會孤獨。自由時報,4月12日11版。
    張瀛方(2001)秋海棠、老母雞、番薯。自由時報,12月6日15版。
    莊淑姿(2004)建構台灣認同,從瞭解二二八開始。自由時報,2月29日15版。
    陳美智(2004)覺醒。自由時報,12月3日15版。
    陳添進(2000)我是台灣人。自由時報,4月18日15版。
    雪琳(2000)政治人物錯誤的示範。自由時報,1月22日15版。
    曾淑靜(2003)知足,幸福就在眼前。自由時報,9月12日19版。
    曾銘儀(1997)不折不扣的台灣人。自由時報,8月13日23版。
    曾銘儀(1998)台灣,妳在哪裡?。自由時報,3月29日11版。
    游莉(2004)新書發表會上的眼淚。自由時報,11月15日15版。
    黃淑純(2002)我看到了他們流下眼淚。自由時報,2月28日15版。
    楊劉秀華(2001)彼此相愛,一起為台灣打拼。自由時報,3月15日15版。
    廖敏孜等四人(2000)年輕人的二二八經驗。自由時報,3月11日14版。
    德士(2004)回應「什麼是中國?」新五族共和。自由時報,11月23日15版。
    慕天(1998)不再孤獨。自由時報,4月16日版。
    蔣理容(1999)思念,讓歌聲帶去。自由時報,3月21日15版。
    蔡容翎(2002)該是年輕人接棒的時候了。自由時報,5月15日15版。
    鄭惠霙(2000)認同這塊土地為我的母親。自由時報,3月18日15版。
    鄭義仁(1998)新世紀新國家。自由時報,12月28日版。
    顏綠芬(1997)青年學子渴望「認識台灣」--以「台灣音樂史」課程中學生學習心得為例。自由時報,8月4日23版。
    顏綠芬(2004)認識歷史、體認傷痛,彌平族群裂痕。自由時報,8月5日15版。
    魏和祥(2000)醜陋的「中國人」。自由時報,4月22日15版。
    蘇世雄(2003)閃靈樂團「祖國--台灣」的悸動。自由時報,8月7日19版。

    書籍期刊資料

    Alexander, Jeffrey C. (2003) The meanings of Social Life: A Cultural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Pp. 11-26.
    Allan G. Johnson(2001)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台北:群學。
    Carr, David (1986) Time, Narrative, and History.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s 1 & 2.
    Gordon Graham(1995)黃藿譯。當代社會哲學。台北:桂冠。
    Michele L. Crossley(2004)朱儀羚等譯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濤石。
    Peter Berger(1982)黃樹仁、劉雅靈譯。社會學導引—人文取向的透視。台北:巨流。
    Plummer, Ken (1995) Telling Sexual Stories: Power, Chang Social Worlds. New York: Routledge. Pp. 49-110.
    Ringmar, Erik (1996)Identity, Interest and Action: A Cultural Explanation of Sweden’s Intervention in the Thirty Years W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66-91.
    Somers, Margaret R. & Gloria D. Gibson (1994) Reclaiming the Epistemological ‘Other’: Narrative and the Social Constitution of Identity. Pp.37-99 in Social Theory and the Politic of Identity, ed. Craig Calhoun. Oxford, UK: Blackwell.

    王甫昌(1996)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1,p. 129-209。
    王甫昌(1997)台灣民主政治與族群政治的衝突。見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p.133-156。。
    王甫昌(1998)光復後台灣族群意識的形成。歷史月刊131,p.30-40。
    王甫昌(1998)族群意織、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0年代臺灣的族群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2,p.1-45。
    王甫昌(2001)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台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台灣史研究8:2,p.145-208。
    王甫昌(2002)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區差異模式之解釋。台灣社會學4,p.11-74。
    王甫昌(2004)由民主化到族群政治—台灣民主運動的發展,1970s~1990s。見胡建國編,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p.535-590。
    王宗安(1994)我國報紙對候選人報導分析研究──民國八十一年二屆立委選舉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明珂(1994)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5:3,p. 119-140。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王振寰(2002)台灣的威權體制與民主轉型。見王振寰編,台灣社會。台北:巨流,p.21-56。
    王超華(2004)國族主義在台灣。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6,p.257-270。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2004)族群和諧。台北市,國會圖書館。
    立法院圖書館(2005)統獨議題。台北市,國會圖書館。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向陽(2005)以民主完成新時代台灣人的使命。見李登輝著,新時代的台灣人。台北:群策會,p.13-14。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見張茂桂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p.27-51。
    吳乃德(1997)國家認同與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見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p.15-30。
    吳乃德(1997)檳榔和拖鞋,西裝及皮鞋:台灣階級流動的族群差異及原因。台灣社會學研究1,p.137-167。
    吳乃德(2002)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4,p.75-118。
    吳乃德(2005)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台灣政治學刊9:2,p.5-39。
    吳乃德(2006)轉型正義與歷史記憶:台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思想編委會編,思想2:歷史與現實,台北:聯經,p.1-34。
    吳易叡、周馥儀、陳南宏、吳易澄(2005)焦土之春。台北:正中。
    吳明時(2004)頻道開放運動與台灣的民主化—以一九九0年代的地下電台風潮為例。見胡建國編,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p.783-820。
    吳晟(1998)記實文學的開創----林雙不小說集《回家的路》。台灣日報副刊,1998/5/2。
    宋澤萊(1983)序:祈禱與頌讚。宋澤萊(2002)福爾摩沙頌歌,台北:草根,p.5-10。
    宋澤萊(1996)追憶那段紅塵吟唱與尋求超越的時光(一九八0∼一九九六)。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序,台北:前衛,p.3-22。
    李永熾(2006)從風土場所看台灣族群。當代229,p.10-19。
    李筱峰(1995)國家認同的轉向──戰後台灣反對人士的十個個案。見李筱峰著,台灣,我的選擇,台北:玉山社,p.1-71。。
    李筱峰(2004)序—曾經是我心目中的那位「偉人」。台灣人應該認識的蔣介石,台北:玉山社,p.2-3。
    李廣均(2001)有關戰後台灣民族主義社會性格的幾點思考。見林佳龍、鄭永年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台北:新自然主義,p.111-146。。
    杜正勝(1998)找回健康的台灣魂——為文化台灣催生奉白。台灣心、台灣魂,高雄:河畔,p.306-314。
    杜正勝(2000)到「台灣」之路。走過關鍵十年--(上),台北:麥田,p.154-158。
    杜正勝(2000)跋—一路走過的關鍵的十年——一位歷史學者回顧個人生命史與台灣社會的十年。走過關鍵十年--(下),台北:麥田,p.445-454。
    杜正勝(2004)新史學之路,台北:三民。
    杜家慧(2005)林雙不小說研究—以80年代為中心。台北:稻鄉。
    汪宏倫(2004)現代共同體當中的怨恨心態──一個對「台灣經驗」的初步反省。2004年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p.59-98。
    阮美慧(2004)從「中國」到「台灣」──台灣戰後詩中的「國家」意象。見廖炳惠、黃英哲、吳介民、吳叡人編,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p.231-283。。
    周明峰(1995)大聲講出愛台灣—林雙不演講集。心在台灣,台北:前衛,p.202-208。
    岩上(2001)不再踟躕的文學旗手—林央敏。海翁台語文學4,p.104-111。
    林文淇(2000)戲•歷史•人生──《霸王別姬》與《戲夢人生》中的國族認同。見林文祺、沈曉茵、李振亞編,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台北:麥田,p.231-259。
    林文義(1990)關於鮭魚的身世。鮭魚的故鄉,台北:自立晚報,p.178。
    林文義(2000)蕭索與華麗。自由時報副刊,2000/7/10。
    林央敏(1992)我們的故鄉台灣—中文自序。駛向台灣ㄟ航路,台北:前衛,p.5-8。
    林佳龍(1999)解釋台灣的民主化—政黨類型與菁英的策略選擇。見林佳龍、邱澤奇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台北:月旦,p.87-152。
    林佳龍(2000)台灣民主化與政黨體系的變遷。台灣政治學刊4,p.3-55。
    林佳龍(2001)台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見林佳龍、鄭永年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台北:新自然主義,p.217-266。。
    林叔品(1985)我所認知的戴國煇與他的一本解「結」的書,「台灣史研究」的實質價值。見戴國煇(1999)台灣史探微:現實與史實的相互往還,台北:南天,p.259-269。。
    林瑜霜(2003)二00二台北市長選舉候選人新聞媒體守門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雙不編(1987)二二八小說選,序。台北:自立,p.177-178。
    林雙不(1989a)我的小說與我的人生。大聲講出愛台灣,台北:前衛,p.199。
    林雙不(1989b)見證與鼓舞—編選序。二二八台灣小說選,台北:自立晚報。
    范雲、林開世、李尚仁訪問杜正勝(2002)追尋歷史的生命力。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4:2。
    邱妙津(1992)昨日年輕擊壤歌,今朝掛鎖美麗島—朱天心、林雙不、林文義等作家創作政治小說的心路歷程。新新聞週刊226:75,p.70-75。
    施正鋒(2004)台灣在「李登輝時代」的民主轉型。見胡建國編,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p.503-533。
    施敏輝編(1988)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
    徐永明(2006)在中國國民黨統治結構下的突破—評價陳水扁。當代231,p.28-41。
    徐永明、范雲(2001)「學作」台灣人:政治學習與台灣認同的變遷軌跡,1986-1996。台灣政治學刊5:3-63。
    徐永明、陳鴻章(2004)戰後國會改革與民主發展—一個外來國會的本土化與後果。見胡建國編,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p.99-144。
    徐亞鈾(2004)台灣主要報紙選舉期間讀者投書之研究──以2002年台北市、高雄市市長選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馨生(1994)告別「狗臉歲月」--序李著《吾輩是狗》。吾輩是狗,台北:前衛,p.9-12。
    高格孚(2004)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台北:允晨。
    張茂桂(1993)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見張茂桂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p.233-278。
    張茂桂(1997)台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教授論壇專刊4,p.37-71。
    張茂桂、吳忻怡(2001)關於民族主義論述中的認同與情緒:尊重與承認的問題。見林佳龍、鄭永年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台北:新自然主義,p.147-180。
    張茂桂(2006)台灣族群和解的坎坷路。收錄於施正鋒編,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台北市:台灣國際研究學會。p.43-82。
    陳佳宏(2004)美麗島事件與台獨。台灣風物54:2,p.139-163。
    陳佳宏(2006)台灣獨立運動史。台北:玉山社。
    陳明成(2002)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芳明(1985a)從落空到落實--「巫永福評論獎」得獎感言。收錄於陳芳明(1998)風中蘆葦,台北:聯合文學,p.135-137。
    陳芳明(1985b)寧可是一個歌手—讀〈苦痛純真的鮮明砲手〉。收錄於陳芳明(1998)風中蘆葦,台北:聯合文學,p.144-151。
    陳芳明(1986)曠野裡的墓碑—紀念王萬得先生。收錄於陳芳明(1998)風中蘆葦,台北:聯合文學,p.152-161。
    陳芳明(1987a)都留在雪地裡。收錄於陳芳明(1998)風中蘆葦,台北:聯合文學,p.220-229。
    陳芳明(1987b)舊版序—失去國籍的地圖。收錄於陳芳明(1998)風中蘆葦,台北:聯合文學,p.12-17。
    陳芳明(1987c)轉折。收錄於陳芳明(1998)風中蘆葦,台北:聯合文學,p.177-185。
    陳芳明(1989a)鮭魚還鄉—台灣,我的母土。收錄於陳芳明(1998)風中蘆葦,台北:聯合文學,p.214-219。
    陳芳明(1989b)後記——離台十五年祭。見在時代分合的路口—統獨論爭與海峽關係,台北:前衛,p.311-319。
    陳芳明(1990a)江湖十年,孤燈一盞—我所認識的彭明敏先生。收錄於陳芳明(1998)夢的終點,台北:聯合文學,p.79-87。
    陳芳明(1990b)無花的墓園。收錄於陳芳明(1998)夢的終點,台北:聯合文學,p.136-142。
    陳芳明(1990c)聚散。收錄於陳芳明(1998)夢的終點,台北:聯合文學,p.51-57。
    陳芳明(1991a)曾經發生在洛杉磯—與許信良在《美麗島週報》時期。夢的終點,台北:聯合文學,p.89-98。
    陳芳明(1991b)微雨松江路。收錄於陳芳明(1998)夢的終點,台北:聯合文學,p.222-229。
    陳芳明(1991c)歷史失憶症。收錄於陳芳明(1998)夢的終點,台北:聯合文學,p.58-61。
    陳芳明(1991d)邊界外的怒潮—我所難忘的郭倍宏。收錄於陳芳明(1998)夢的終點,台北:聯合文學,p.127-135。
    陳芳明(1992)我的台灣史啟蒙導師:史明先生。收錄於陳芳明(1998)夢的終點,台北:聯合文學,p.99-113。
    陳芳明(1995)斷裂。收錄於陳芳明(1998)時間長巷,台北:聯合文學p.19-22。
    陳芳明(1997a)歧路。收錄於陳芳明(1998)時間長巷,台北:聯合文學p.33-35。
    陳芳明(1997b)彩色玻璃窗。收錄於陳芳明(1998)時間長巷,台北:聯合文學p.48-50。
    陳芳明(1998a)自序—夢的終點。收錄於陳芳明(1998)夢的終點,台北:聯合文學,p.7-12。
    陳芳明(1998b)葉老。收錄於陳芳明(1998)夢的終點,台北:聯合文學,p.114-120。
    陳婉琪(2005)族群、性別與階級:在探教育成就的省籍差異。台灣社會學10,p.1-40。
    陳順孝(2006)分享族群故事。見七年級生(2006)我們同國,台北:公視基金會,p.82-83。
    陳義仁(2006)寶島南風。自由時報,12月2日15版。
    陳翠蓮(2002)台灣的國家認同研究近況。國史館館刊33:10-17。
    馮國豪、陳瑞芸(2003)公共領域溝通行動的區域落差─四大報「民意論壇」的內容分析。2003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
    黃昭堂(2005)台灣淪陷。台北:前衛,p.89。
    黃麗芬(2005)政治社會化與政治認同之變遷──以「外獨會」為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楊芙宜(2003)民主化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從政治菁英論述到民眾態度的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聰榮(1992)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啟政(2004)一塊被撕裂的土地──台灣人失落的國族認同迷思。2004年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p.315-342。
    管中祥、張時健(2005)新自由主義下的臺灣媒體改革運動,台灣史料研究24:196-236。
    趙剛(1998)告別妒恨:民主危機與出路的探索。台北:唐山。
    趙登美(1989)我國報紙讀者投書版守門過程及內容之分析──報紙符號真實與客觀真實的比較,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英文(2002)民族主義、人民主權與西方現代性。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3:1-47。
    鄭凱中(1996)「台生」外省人的國家認同與族群想像:以新黨支持者和「外獨會」為參考團體。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宗業(2004)誰在近用媒體?初探報紙讀者投書的文化資本生態。中華傳播學刊6:195-239。
    蕭阿勤(1999)1980年代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台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3:77-138。
    蕭阿勤(2000)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6(2):77-138。
    蕭阿勤(2002)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台灣史研究9(1):181-239。
    蕭阿勤(2003)認同、敘事、與行動—台灣1970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台灣社會學5,p.195-250。
    蕭阿勤(2005a)臺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權力。文化研究1,p.97-129。
    蕭阿勤(2005b)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台灣一九七0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台灣社會學9,p.1-58。
    蕭阿勤(2007)威權統治下的國族認同:隱蔽與公開、連續與斷裂。思想4,p.141-175。
    蕭高彥(2004)國族民主在台灣:一個政治理論的分析。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1:1-33。
    駱明慶(2001)教育成就的省籍與性別差異。經濟論文叢刊29:2,p.117-152。
    駱明慶(2003)高普考分省區定額錄取與特種考試的省籍篩選效果。經濟論文叢刊31:1,p.87-106。
    謝志偉(2005)「天明」會更好!見李登輝著,新時代的台灣人。台北:群策會,p.18-19。
    謝志偉(2006)雪地裡的樹樁。自由時報,2006/9/3,星期專論。
    謝懷慧(2000)台灣民主轉型中的市民社會----以1987-1994的台灣社會運動為例。台灣史料研究16,p.55-72。
    顏綠芬(2004)認識歷史、體認傷痛,彌補族群裂痕。自由時報,八月五日,15版。
    魏玓(2003)當市場和國家攜手──二00二年臺灣媒體產業觀察報告,當代191:64-73。
    羅致政(2005)2000年政黨輪替後的台灣政治。台灣民主季刊2:1,p.167-175。
    蘇子喬(2005)「台灣人」還是「中國人」──悲情城市與香蕉天堂中的國族認同及其對當前主流國族研究的啟示。當代219:98-125。
    蘇蘅、牛隆光、黃美燕、趙曉南(2000)臺灣報紙轉型的問題與挑戰──提供讀者更好的選擇?新聞學研究64:1-3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