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素華 LIU.SU-HUA |
---|---|
論文名稱: |
動畫書與擬態動畫書呈現型式之探討─以動畫書創作「ㄚㄚ吃到豆葉了」為例 A Study on the Ways of Presenting Animation and Mimetic Animation books ─Taking the creation of the animation book “A quack-quack has eaten from the pea vine”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徐素霞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8 |
中文關鍵詞: | 動畫書 、擬態動畫書 、圖畫書 、向量式電腦繪圖 、動畫 、ㄚㄚ吃到豆葉了 |
外文關鍵詞: | animation book, mimetic animation book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動畫書」作品原始創作理念在於將「圖畫書」與「動畫」之間做緊密融合,無論是在內在本質或外在形式考量上,本研究極力將「動畫書」從動畫卡通區分出來;也試圖釐清「動畫書」中動畫圖像的原創意義與價值;最重要的是主張動畫書的文字畫面是具有類似閱讀紙本書籍的意義和功能,對於強化故事內容有特殊的效果,賦予和圖畫一樣的重要性。本創作研究論文架構:一、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二、學理基礎探討(創作研究的理論與技術)。三、創作方法與步驟。四、動畫書「ㄚㄚ吃到豆葉了」創作研究探討(包含創作理念說明、創作技法介紹及作品分析)。五、創作研究結論。六、建議與展望。
根據本研究作品適合閱聽對象為中低年級小朋友,在創作故事圖像角色造型考慮的原則有二,一方面希望提供中低年級小朋友自然科學及環境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又希望保留童真的幻想空間。所以作品圖像造型以模仿自然為主,再搭配童趣的擬人化表情;顏色採用適合製作動畫的向量式電腦繪圖填色方式,重疊不同大小及形狀互異的深淺色塊,營造出可愛又富有立體感的圖像。本創作研究的目的如下:創作一部具有文字閱讀性、互動遊戲趣味性、音樂欣賞及美感陶冶藝術性的「動畫書」,又能轉化成「擬態動畫書」型式,有別於傳統紙本圖畫書的表現風格,作品以數位訊息於網路上傳播,提供國小中低年級兒童另一種指導閱讀的觀賞方式。
本創作研究捨棄徒手紙筆創作方式,嘗試以電腦繪圖繪製圖像元件,並進行各動畫場景一系列聲光效果處理,開創動畫書的全新風格。在選擇製作教學媒材呈現型式上,探討「動畫書」及「擬態動畫書」製作上之時效性和差異性,期盼提醒有意從事這方面跨領域創作的人,能在物理性質的紙本圖畫創作及數位性質的動畫創作上多方面省思,即便是在目前「動畫書」與「擬態動畫書」觀念及學理論述不明朗之時,也能開始認真思考並著手改善。
The original idea of this animation book was to closely integrate picture books and animation books. This research accentuat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nimation books and cartoons both in essence and forms. It also aims to clarify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value of images in animation books, most importantly clarifying that words used in animation books have the same meaning and function as in printed books. Words are as significant as pictures because they have the special effect of strengthening stories.
The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1. Introduction (including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2. Discussion on basic theory (the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of research on creative works)
3. Methods and the steps of creation
4. Research on creative works (including explaining ideas, introduction of techniques and analyses of works)
5. Results and conclusion
6. Recommend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The targets of this work are children in the first to fourth grades. There are two principles in terms of designing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providing children with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their natural environment, leaving room for childhood fantasies. Therefore, the design of the images is primarily meant to mimic Nature as well as to personalize childlike expressions. The vector method of color filling is suitable for producing animation, as it overlaps different sizes and shapes of light and deep colors to create cute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reate an animation book that has the quality of reading, the fun of interactive games, while also permitting music appreciation and art cultivation and c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form of mimicry animation books. Its style i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raditional picture books, and the digitized information circulated through the Internet provides the target children with an alternative instructive reading method.
This research has forsaken the conventional way of drawing, and has used computer graphics to design image elements. It has founded a whole new style of animation books by processing a series of sound and image effects and exploring the timing and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animation and mimicry animation books. This study aims to remind people who wish to enter this field to take a multilateral consideration regarding traditional picture drawing and digitized animation. Even though the theory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clarified yet, we should consider it seriously while seeking ways to improve it..
Neil Postman著,蕭昭君譯(1994)。童年的消逝。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80。
Nicholas Negroponte著,齊若蘭譯,(1998)。數位革命。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p131-132。
Lowenfeld,V.&, Brittain,W.L.著,王德育(1991)譯。創造與心智的成長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方素珍(1999)。我怎樣寫幼兒故事。認識幼兒讀物。臺北市:天衛文化,p83-84。
吳淑玲(2004)。動畫美學。今藝術,第144期。
李道明(1997)。什麼是動畫?動畫電影探索,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23頁。
李道明(2000)。回顧歐美電子影音藝術的發展。『美育雙月刊』,第115期,p12-21。
沈添鉦、俞志昌(1995)。「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文學討論中的問題與回應之研究:兼論兒童文學在國小語文課程中的地位。『臺灣地區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p122。
周惠玲(1998)。論電腦多媒體時代中童話創作的延展與變革。1998海峽兩岸童話學術研討會-論文特刊,p4。
周慧菁(2004)。用閱讀 搭一座希望之橋。天下雜誌299期
幸佳慧(1999)。看誰在說話-圖畫在圖畫故事書中的表現。兒童文學學會會訊,第15巻第5期,p21-24。
林 良(1986)。讓兒童欣賞好畫。兒童讀物插畫,臺北市:天衛文化,p1。
林 良(2000)。淺語的藝術。臺北市,國語日報社,p270。
林文寶(1990)。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p23--60。
林文寶(2000)。臺灣地區兒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p14、62。
林文寶(2002)。兒童文學與現任社會。交流與對話。臺東市:臺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p5。
洪文瓊(1999)。臺灣兒童文學手冊。臺北市: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p59。
洪文瓊(1997)。電子童書小論叢。臺東市:東師院語教系,p4,p25。
洪美珍(2000)。電子童書閱聽型態及其對兒童閱讀影響的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柯萱玉(2001)。數位藝術在設計繪圖應用上之研究-以3D造型數位影像童書繪製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菊韻(2003)。從兒童文學的發展談兒童圖書館推廣服務。臺灣兒童文學100研討會論文集,p56--57。
徐素霞(1994)。視覺與心靈的合奏-徐素霞創作理念。新竹市:妏晟股份有限公司,p12-13。
徐素霞(2000)。我的『畫』也有『話』要說-波隆納插畫展之歐美作品探析。美育雙月刊,第113期,p5。
桂文亞(1998)。人生有夢且繽紛。1998海峽兩岸童話學術研討會-論文特刊。臺北市:中國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p3。
祝佩貞(2004)。電子童書與紙本童書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及閱讀態度之比較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論文,未出版,臺中。
張恬君(2000)。電腦媒體之於藝術創作的變與不變。美育雙月刊,第115期,p41。
張恬君(2003)。複製畫影像時代之美術教育網站設計美學。美育雙月刊,第134期,p21。
曹俊彥(1999)。圖畫故事的寫作。認識幼兒讀物,臺北市:天衛文化,p92-93。
莊浩志(2002)。數位藝術美學之探討。美育雙月刊,第130期,p66-71。
郭昕周(1998)。建構取向的遊戲式MUD學習環境。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p21—24
陳美燕(1986)。就編輯角度看『兒童讀物歷史插畫』。兒童讀物插畫,臺北市:天衛文化,p39。
陳龍安(1994)。啟發孩子的創造力。臺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p42、43、70、172。
陳韻予(2002)。兒童參與網路童書創作之研究─以圖畫書為例。臺東師範學院論文,未出版,臺東。
彭桂香(1999)。國小低年級兒童文學教育實務工作。臺灣地區兒童文學與國小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p323。
黃華裕(2005)。Flash MX 2004動畫技巧解析私房教師。臺北市:金禾資訊p2-3,p2-8。
曾俊彥(1998)。繪本插畫『自我風格』的必要性。兒童文學學會會訊,第14巻第2期,p14。
曾淑賢等(2000.5)。圖書館與兒童文學座談會。兒童文學學刊,第3期,p196。
楊玉雪(1987)。「以圖取勝談以幼兒為對象的雜誌」。『認識兒童讀物』。臺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p116。
葉郁田(2000)。關於『數位藝術』。藝術觀點,p84-85。
翟本瑞(2001)。網路文化。臺北市:揚智文化。
趙英傑(2001)。Flash 5撼動網頁寶典。臺北市:上奇科技,p8-2,p8-3。
劉正盛著(2000)。磺溪文學第八輯-彰化縣作家作品集4-「皮皮開心液」。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p21-25。
劉鳳芯(2000)。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臺北市:天衛文化,p48。
蔡佩璇(2003)。互動電子故事書教學設計模式之發展研究。淡江大學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蕙珊(2000)。兒童文學中的圖畫書在閱讀教學中的角色。教師之友』,第41巻第3期,p38--41。
鄭昭琦(1999)。關於電子書。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館刊,117期,p2。
簡政珍(1993)。電影閱讀美學。臺北市:書林。
蘇建文等(1995)。發展心理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p357。
蘇振明(1987)。看圖、欣賞與學習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認識兒童讀物。臺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p16、20。
參考網址
http://twbusiness.nat.gov.tw/asp/superior8.asp
(全球台商服務網:台灣主要資訊硬體產品全球占有率)
http://www.gio.gov.tw/info/taiwan-story/economy/frame/frame3.htm
(台灣的故事-經濟篇,于宗先,92)
http://web.yhps.tn.edu.tw/~tnyhps51/article/article.html
(台南市永華國小網站)
http://children.cca.gov.tw/children/feature_list.php
http://ad.cw.com.tw/cw/2006kids/content01.asp
(天下雜誌-2006教育特刊,2006)
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technology/
(Stefanie Olsen,陳奭璁整理,2004.11.04「電影動畫走上高科技」)
http://mag.udn.com/mag/dc/printpage.jsp?f_ART_ID=1922
(聯合新聞網數位文化誌網站)
http://ed.arte.gov.tw/index.aspx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網站)
http://tw.epochtimes.com/bt/6/11/2/n1507373.htm
(動畫電影的革命性新技術:Cyberface)
http://insect.cc.ntu.edu.tw/91insect/insect/cls/cls-03/cls-03-05.htm(擬態)
http://www.dmd.yuntech.edu.tw/dlearn/download/vcd_ldh.ppt#1
(文化創意產業,劉大和,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