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笙原
Lim Seng Yan
論文名稱: 成為英雄的堅持:在台馬來西亞僑生的自我敘說
The Persistence of Being a Hero: The Self-narrative of A Chinese Malaysian Student in Taiwan
指導教授: 林旖旎
Lin, Yii-Nii
口試委員: 趙祥和
Tey, Siang-Hua
邱英芳
Chiu, Ying-F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8
中文關鍵詞: 英雄之旅自我認同文化適應自我敘說馬來西亞台灣
外文關鍵詞: a hero’s journey, perjalanan wira, identiti diri, penyesuaian budaya, naratif diri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描述一位27歲馬來西亞華人男性僑生在台灣的自我認同、文化適應和去英雄化的成長歷程。研究者採用自我敘說研究法,透過「英雄之旅」及文化適應理論(Acculturation Theory),深入理解於適應文化差異過程中的自我認同變化。研究者從小憧憬英雄,視其為理想生活的象徵,但在回顧成長經驗和家庭互動時,發現原生家庭對其成長和「成為英雄」的影響重大。來台後,研究者經歷文化衝擊和各種挑戰,包括學術體制的批判和自我能力的懷疑。在此過程中,研究者逐漸意識到,盲目堅持成為英雄容易陷入關係中的順從和委屈,並且是為了逃避挫敗而選擇的盲從。因此,研究者決定走自己的路,重拾自我勇氣,成為自己的英雄。儘管尚未達到英雄的目標,研究者仍在努力前行。本研究為經歷雙文化或多文化衝擊、掙扎於自我認同和文化適應挑戰的個體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也為留學生和離開原生家庭但仍緊密聯繫家人的人提供了重要資訊。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self-identity, acculturation and de-heroization of a 27-year-old Chinese Malaysian overseas male student in Taiwan. A self-narrative method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The framework of the hero’s journey and the acculturation theory were both employed to serve as the reference framework for comprehending the narrator’s stories. With the retrospection of the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experience, the narrator dreamed of becoming a hero, a symbol of his ideal life, which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his family of origin and life experience. After being enrolled in universities in Taiwan, the narrator experienced cultural shocks and challenges, including criticisms in academic system and doubts in personal ability. During the process of self-understanding, the narrator has been gradually aware of blindly persisting in becoming a hero easily leading to compliance and grievance with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bringing to mere conformity to avoid individual setbacks. Finally, the narrator learns to find his true color, treads his own path, reclaims his courage, and strives forward to become a courageous person—a hero of his own lif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for individuals who have experienced bicultural or multicultural impacts and struggled with self-identity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lso offer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mmigrants, and those who have left their original families and native cultures, continuously seeking self-identity,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the confidence and courage to move forward in life.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Abstrak iii 謝 誌 iv 第零章:只要聽到呼喚,就想飛奔過去的心情 2 第零節 破題 2 零之壹 英雄之旅 2 零之貳 我的自我敘說與英雄之旅 3 零之參 我與英雄 6 第一章:停不下來的人 8 第零節 序 8 第一節 我一定要離開 8 壹、對「論文」毫不遮掩的憤怒 8 貳、從「論文」到「自我敘說」 9 參、萌芽了的自我敘說 10 第二節 離開之後是否能成為英雄? 11 壹、不是主角 11 貳、成為主角 12 參、尋找英雄的力量 12 第二章:寫給「文獻探討」與「研究方法」 14 第零節 想 14 第一節 寫給「文獻探討」 15 壹、我自認的文化 15 貳、馬來西亞的華人 17 參、載華人的Van和載馬來人的Bas 17 肆、作為在台灣的馬來西亞華人的適應 18 伍、假台灣人的假性適應 19 第二節 寫給「研究方法」 20 壹、時間作為理解自己的一個媒介 22 貳、我為何選擇自我敘說當作研究方法 23 第三章:出走的勇者 25 第零節 從 25 第一節 台灣開始 25 壹、這是我能「理解」的世界 26 貳、故事是這樣的 27 參、天真、愚勇;機緣、人緣 27 肆、荒謬的過程 28 伍、台灣機 29 陸、最初的台灣文化 30 柒、感覺「聽不懂又聽得懂」的語言 30 第二節 在台第一站:僑大 31 壹、那我選一類 31 貳、瑞隆 31 參、「雨彭」 32 肆、阿尊 32 伍、我根本不會游泳 33 陸、捶床事件 34 柒、我是一個不會唸書的人 34 捌、讀懂泡麵後面的標籤 35 玖、如果我沒有幻想,那就是戲劇化的過程 35 拾、日文系 36 拾壹、諮商相關的科系 37 拾貳、那一天下著雨 37 第四章:他的無盡墜落 39 第零節 情 39 第一節 我愛台南大學 39 壹、重新開始 39 貳、Mover 40 參、學不會愛 42 肆、生病 44 第二節 暴食大魔王篇 45 壹、我從一開始就吃很多 45 貳、失控的樣貌 46 參、少了家的平衡維持 47 肆、變調的飲食習慣 47 伍、三包泡麵與每週吃到飽 48 陸、吃東西取代了我的情感 49 柒、某天發現後已停不下來 49 第三節 研究生 50 壹、失根的開始 50 貳、在新竹的第一年我搬了三次「家」 51 參、每天想著休學的日子 53 肆、我恨這裡 54 伍、我的心理師和我說我沒有退路了 55 陸、我自能自說自話的寫了 55 第五章:我要成為我家的英雄 57 第零節 愛 57 第一節 我爸 57 壹、一些關於我爸的印象 58 貳、我爸的工作 59 参、我爸的家鄉巴西不南邦 60 肆、一個捕魚的漁夫會暈船 61 伍、「你要堅持下去」 62 第二節 我媽 63 壹、被我媽一手帶大 63 貳、對我們的教育方式 63 參、印尼公主 65 肆、我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失去了的 66 伍、他們兩人的愛情故事 67 第三節 我妹 68 壹、我只有這麼一個妹妹 68 貳、我是缺席的哥哥 68 參、妹妹與我 69 肆、我想成為我妹的英雄 73 第六章:屬於我的自我敘說 75 第零節 我 75 第一節 成為不了英雄 75 壹、スーパーヒーロー! 76 貳、只會退讓的英雄 76 參、e404 78 肆、解除変身 79 第二節 在認回的路上 80 壹、《研究生》 80 貳、《暴食》 81 參、《大學》 82 肆、《僑大》 84 伍、《寫給痛苦》 84 陸、《台灣》 86 柒、所有離開 86 第三節 《家》 87 壹、不知道如何靠近的英雄 87 貳、我成為了我媽的英雄? 89 參、以碎片存在的英雄 92 肆、我 95 第七章:成為英雄的堅持 97 第零節 跋 97 第一節、敘說研究與理論的對話 97 壹、像是對答案一樣 98 貳、那些理論 98 參、與理論對話 101 肆、一樣和不一樣 103 伍、我不想騙你 105 第二節 在敘說中的發現 106 壹、浸泡在痛苦中後的起身 106 貳、留給Jasmine的 108 第三節 漣漪 118 第八章:獨白 120 第一節、我到底在寫什麼? 120 壹、第零節? 120 貳、英雄到底是什麼? 120 參、你其實是誰? 121 肆、我是否找到英雄的力量? 121 第二節 喃喃自語 122 壹、給你 122 貳、旅程 123 參、回到平凡世界 124 參考文獻 127

    林鴻信(2007)。敘事情節當中的自我與他者-從利科觀點看自我與他者。臺灣東亞文
    明研究學刊,4(2),1-26。
    奏鳴書簡(2008)。讀赫曼赫塞《鄉愁》心得。
    張秀娟、賴念華(2011)。「出走」與「走出」:從困頓於代課教師到走出一條自我實現
    的旅程。應用心理研究,(50),217-244。
    蔡美娟(2012)。《生命書寫:一段自我療癒之旅》。台北。心靈工坊。
    丁興祥(2012)。《專題導言》自我敘說研究:一種另類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
    (56),15-18。
    古明峰(2013)。一位實習指導教授與學校攜手協助實習生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新竹
    教育大學教育學報,30(2),65-100。
    許育光(2013)。知行於「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之間:自我敘說探究的善、美、
    真、聖等人生處境面對與追尋。應用心理研究,(57),8-20。
    陳瑞慶(2013)。斷裂的意義:由母親的逝世說起〔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
    圖書館。
    張蕾、張繼元(2019)。跑道上的自己:透過自我敘說發現童年獨立小女孩的養成。生
    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115-135。
    蔡文榮、董家琳(2015)。馬來西亞學生來臺留學適應問題之個案研究。教育科學期
    刊,14(2),107-134。
    游雅雯(2015)。馬來西亞華人認同的形塑與變遷-以馬華文學為分析文本。台灣國際
    研究季刊,11(1),139-170。
    戴瑜慧(2016)。被壓抑者的發聲 底層者與文化行動主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04),205-225。
    何啟才(2018)。國家認同的虛與實:以「全馬華團爭取公民權大會」為例。台灣東南
    亞學刊,13(1),9-28。
    熊曣(2018)。「自我敘說」研究的信與美:從一個論文指導者與助人工作者的觀點敘
    說。國教新知,65(1),103-124。
    邱雅萍、蘇中南(2019)。在臺外籍生跨文化適應問題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以中原大學
    馬來西亞學生為例。中原企管評論,17(1),39-58。
    馮子旂(2020)。臺灣諮商學習者自我敘說研究(2004-2020)之質性後設分析:敘事軸線
    與個人處境的理解。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楊玉惠(2021)。從生命書寫,展開一趟自我探索之旅〔碩士論文,法鼓文理學院〕。
    華藝線上圖書館。

    杜晉軒、廖雲章、劉苑杉(2022)。《你認識北漂台灣的「大馬僑生」嗎?中文最好,
    存在感卻很低的馬來西亞人》。獨立評論。
    讓德惠(2022)。跨文化青少年文化認同、雙元自主性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碩士論
    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
    游品卉(2023)。沒有什麼的我:一位移動家庭女兒的自我覺解與尋根之旅。國立清
    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Conrad Phillip Kottak(2013)。《文化人類學》徐雨村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VETHAMANI, M. E. (2020). The Malaysian Albatross of May 13, 1969 Racial Riots. 中
    山人文學報, (49), 19-41.
    Gergen,K.J.,& Gergen,M.M.(1988). Narrative and the self as relationship.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1. Social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the self: Perspectives and programs (pp. 17–56). Academic Press.
    Lieblich,A.,Tuval-Mashiach,R.,& Zilber,T.(1998).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Nancy Arthur(2004). Internation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Arends-Tóth, J., & van de Vijver, F. J. R.(2006). Assessment of psychological acculturation. In D. L. Sam & J. W.
    Berry (Eds.),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 (pp. 142–16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elenk, O., & Van de Vijver, F.(2011). Assessment of Acculturation: Issues and Overview
    of Measures. _Online Readings in Psychology and Culture, 8_(1).
    Moores, L., & Popadiuk, N. (2011). Positive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transitions: A
    qualitative inquiry.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52(3), 291–306.
    Spencer, L. (2016). Exploring the Transition Experiences of Successful Interna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 a Public Research University in the USA: The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Student Success and Retention.
    Franco, Z. E., Allison, S. T., Kinsella, E. L., Kohen, A., Langdon, M., & Zimbardo, P. G.
    (2018). Heroism research: A review of theories, methods, challenges, and trends.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58(4), 382–396.
    Rogers, B. A., Chicas, H., Kelly, J. M., Kubin, E., Christian, M. S., Kachanoff, F. J., Berger,
    J., Puryear, C., McAdams, D. P., & Gray, K. (2023). Seeing your life story as a Hero’s Journey increases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5(4), 752–77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