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淑玲 |
---|---|
論文名稱: |
性別平等教育在國小場域之實踐-從課程實施到成立教師讀書會 |
指導教授: | 劉淑瀅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0 |
中文關鍵詞: | 性別平等教育 、性別意識 、性別平等教育讀書會 |
外文關鍵詞: | gender quality education, gender consciousness,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book club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研究方法,從教學場域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到成立教師性別平等教育讀書會,目的在探討國小場域之性別平等教育實踐工作。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協同行動研究,進行二個階段的行動,第一階段為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實踐行動,第二階段為教師性別平等教育讀書會實踐行動,以觀察、省思及對話方式進行課程實施的教學反省,並探究教師性別意識覺察與省思的歷程,蒐集教室觀察記錄、省思札記及對話記錄三種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後提出研究結果。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
壹、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實施的檢討與省思
一、教案設計易落入「熱鬧有餘,深度不足」的迷思。
二、教師易受教案侷限,照本宣科進行教學。
三、學生上課參與度有性別差異現象。
四、教師要能覺察學生既存的偏頗性別觀,隨機導正並建構正確性別觀。
五、教師要隨時檢視自我性別意識,避免教學歷程中個人蘊含的性別偏見及刻板化印象再製。
貳、教師性別平等教育讀書會實施的檢討與省思
一、關於讀書會組成
1.應多邀請不同性別、不同學經背景之教師參與讀書會。
2.主動邀請性別平等教育專家諮詢及督導。
二、讀書會期程規劃
讀書會進行時間太短,討論時間間隔太密,導致成員進行教學反省及生活省思時間短、深度不夠,影響讀書會的實施成效。
三、關於讀書會進行方式
1性別平等教育有關理念、內涵及實務議題的探討深度、廣度不夠。
2.影片欣賞帶給教師最深的感動,對話討論最熱烈。
3.生活及教學經驗分享最能引起教師共鳴。
This study and used the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 to discuss the implementation of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through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gender quality book club for teachers.
Given the abovementioned research purpose,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was adopted for two stages of action. The first stage was practical action of implementing curriculum on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the second stage was practical action of establishing gender quality book club for teachers. Observation, self-reflection, and dialogue were means to examine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his study then probed into the gender consciousness of teachers and their experience in introspection, collected data on classroom observation, records of introspection, and records of dialogue for analysis, and proposed results as follows:
One. The examination and introspection ov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on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1. The curriculum design may be active, yet lack of depth.
2. Teachers may be confined to the teaching plan and follow the plan without additional materials.
3. Th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varied in gender difference.
4. Teachers should recognize the existing gender stereotype of students, and correct the stereotype to establish righteous gender view.
5. Teachers should examine their own gender consciousness to avoid reproduction of their gender bias and stereotype onto their students.
Two. The examination and introspection over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der quality book club for teachers:
1. The establishment of book club
(1) Teach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varied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experience s should be invited to the book club.
(2) Gender equality educator should be invited for consultation and guidance.
2. Scheduling of book club
The short meeting period and closely schedule meeting time affected the efficiency of book club because participants were unable to have enough time for introspection and introspection with enough depth.
3) The approach of book club
(1)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discussion over the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issues concerning gender equality were not sufficient.
(2) Movie appreciation triggered the most emotional touch to teachers and the most active discussion.
(3) The sharing of lived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could best touch off sympathy among teacher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張仁杰(2000)。兩性平等教育評鑑手記。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110-113。
王雅各主編(1999)。性屬關係(上)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
王雅各主編(2002)。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市:心理。
王瑞琪(2000)。教師之 性別意識 再省思〔摘要〕。兩性教育研討會手冊,57-60。民93年2月15日,取自「EdD教育論文線上資料庫」:http://140.122.127.251/ttscgi/ttswebs?@@243727。
王麗容、李怡青(2000)。校園性別歧視與性騷擾的檢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8,16-29。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2001)。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市:楊智。
有關青少年同儕間性騷擾之性別與權力話題(2001)。民93年2月2,日,取自:http://www.hsrc.stu.edu.tw/new/new1.htm。
吳雪如(2002)。兩性平等教育融入正式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茹(2002)。國小教師兩性平等教學實踐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昱貞(2000)。性別平等教學之理論與實際。載於潘慧玲主編(2000),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頁160-190)。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林昱貞(2001)。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兩位國中女教師的性別意識與實踐經驗。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碧雲(2001)。轉化課程的試煉-兩性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碧雲、莊明貞(2001)。一個兩性教育轉化課程的試煉-以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為例。中等教育,52(3),76-95。
林燕卿(2000)。校園兩性關係。台北市:幼獅。
周彥君(2002)。一位國小女性教師性別角色態度的構成。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姜美月(2003)性/別養成經驗和性/別意識覺醒的歷程--以三位國小女教師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主編(2002a)。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巨流。
胡幼慧主編(2002b)。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胡真萍(1999)。國小教師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國欽(2002)。嘉義縣國小教師與學生對兩性平等教育教學內涵與教學實踐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玨(1996)。兩性教育。測驗與輔導,135,3-8。
陸穗璉(1998)。國小教師對於傳遞兩性平等教育之研究:以訪談八位、觀察二位國小教師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雪芳(2003)。性別平等班級輔導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生之性別角色態度及兩性相處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智香(2002)。性別分類意涵與兩性教育實踐之反省批判。教育資料與研究,49。民92年12月2日,取自 http://192.192.169.230/edu_paper/e_doc/g0000219/edudata49-08.htm
莊明貞(1997)。兩兩性平等教育如何落實──多元文化教育觀。教師天地,90,13-21。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 理念、實踐。台北市:高等。
莊麗卿(2003)。生命教育之實踐-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市:南宏。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惠邦、李麗霞(2001)。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溫麗雲(2002)。師生互動中的性別差異-一所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室觀察。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2000)。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曬莉(1999)。跳脫性別框框。台北市:女書。
曾台芸(2001)。國小教師對實施兩性平等教育之意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美惠(2002a)。增能/增權/倍力/彰權益能/權力增長。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9,98-101。
游美惠(2002b)。性別意識、使命感與教師專業成長:以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為例。教育研究資訊,10(6),45-62。
楊佳羚(2002)。性別教育大補帖(下)學生活動作業百寶箱。台北市:女書。
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市:南宏。
楊蕙菁(2001)。國小性別平等教育統整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以「身體意象」主題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甄曉蘭(2001)。行動研究成果的評估與呈現。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201-219頁)。台北市:揚智。
蔡文山(2001)。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自我概念與成就動機之影響。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國民教育研究集刊,9,173-201。
蔡端(2003)。國民小學教師對學生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惠娟(1998)。性別平權教育的實踐-小學教師的性別角色觀及其班級實務。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慧(2001)。兩性平等課程的再概念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6,75-81。
劉淑雯(1996)。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娟(1997)。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市:揚智。
潘慧玲主編(2000)。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周珮儀等人合譯(2000)。課程統整。台北:學富(原著出版年:1997年)。
林麗菊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嘉義市:濤石(原著出版年:1998年)。
吳芝儀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嘉義市:濤石(原著出版年:1998年)。
鄭陳宏(2003)。教師性別意識及其性別平等教育實踐之現象研究:以五位國小男性教師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小岑、王秀雲(1994年5月19日)。國中健康教育教科書中的意識型態分析。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謝臥龍(1998)。建構兩性平等教育環境與情境之策略。教育實習輔導,3,66-77。
謝臥龍、駱慧文、吳雅玲(1999)。從性別平等的教育觀點來探討高雄地區國小課堂中師生互動的關係。教育研究資訊,7(1),57-80。
謝臥龍(1999)。兩性平等教育整合實驗計畫之省思。學生輔導,65,108-130。
謝臥龍主編(2002)。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台北市:五南。
魏惠娟(1998)。兩性平等教育的教材教法與情境策略。教育部高中兩性平等教育整合實驗計畫成果彙編,304-311。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市:女書。
蘇芊玲(無日期)。教師兩性觀的自我檢視。民93年2月1日,取自:http://www.gender.edu.tw/。
顧燕翎(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
英文部分
Banks,J.A.(1989a).Multicultural educ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Banks & Banks(1989),2-26.
Cohen,L.,& Manion,L.(1985).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London: Croom & Helm.
Humm, M. (Ed.). (1992).Modern feminisms : Political, literary, cultural. New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Klein,S.S.(1985).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Naltimorc,MD:Johns Hopskins University Press.
McDowell, L., & Pringle, R. (1992). Defining women. London: The Open University.
Nnoffke,S.E.,& Zeichner,K.M.(1987).Action research and teacher thinking: The first phase of action research on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95 939).
Noel, J. R. (1995). Multi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 From awareness throughemotions to ac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6(4), 267-274.
Scott,K.P.,&Schan,C.G.(1985).Sex Education and Sex Bias in instructional Materials:Does the Sex of the Main Character Make a Difference?(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Dissertation Abstracts,780973.
Tetreault,M.K.T.(1993).Classrooms for diversity:Rethinking curriculum and pedagogy.In j. Banks &C. Banks(Eds),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s(chapter 7).Needham Heights,MA:Allyn & Bacon.
Tong,R.(1989).F eminist thought: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SF,CA:Westivies.
Weiler, K.(1994). Fereire and a feminist pedagogy of difference. In P. McLaren andC. Lanksher (eds.), Politics of liberation: Paths from Freire (pp. 12-40). London: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