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侯雅菁
Hour,Yea-Ching
論文名稱: 一位輔導教師協助實習教師教學佈題之研究
The Study of a Student Teacher's Problem-Posing Assisted By a Mentor
指導教授: 林碧珍
Lin , Pi-Je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應用數學系所
應用數學系所(English)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實習教師輔導教師教學佈題
外文關鍵詞: student teacher, mentor, problem-posing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描述一位實習輔導教師協助實習教師進行教學佈題的歷程。研究發現個案輔導教師在輔導教學佈題的歷程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時期:教室觀察期
    、協同教學期、獨立教學期。個案輔導教師在教學所面臨的困境為:不知如何分析課本的情境、未具備佈題技巧、教學經驗不足等。解決的策略為參考研究生的論文以分析課本的情境,藉由參加成長團體充實教學佈題技巧,尋求學校教師共同進行教室觀察與討論。個案輔導教師在輔導教學佈題的所面臨的困境為:實習教師未能區分各種佈題的呈現方式、過於運用各種表徵進行佈題、未能了解語意結構、不能了解各種語意結構有其不同的難易度。解決的策略為
    藉由錄影帶還原教學現場與實習教師進行討論、觀察實習教師教學並與實習教師進行課後討論,使其了解表徵的必要性、提供語意結構表讓實習教師了解各種語意結構再進一步利用小組或個別的教學方式,讓實習教師能夠設計適合學生程度的問題。


    This thesis was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that a mentor assists the student teacher in problem -pos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related solutions on mentoring the student teacher were studied in this research.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The process of the mentor assists the student teacher in problem -posing consists of three stages. These were observation stage, collaborated teaching stage, and autonomous teaching stage.
    There were several issues concerning the difficulties the mentor had when posed problems: (1)did not understand about how to analyze the context of the textbook's problems (2)being failed to pose good problems (3)the absence of abundant experience of teaching. The mentor's strategies included referring to the relative articles, recruiting the skills of problem –posing by acceding the mentoring program, and questing the staff classroom-observing and holding discussions before and after teaching.
    There were several issues concerning the difficulties mentor had when assisted student teacher in problem -posing: (1) the student teacher wasn't differentiable the basses of problem–posing (2)the student teacher was improper at making the variety of representations in teaching problem posing (3)the student teacher didn't understand the questions of semantic structures. The mentor’s strategies included holding discussions after teaching by video of the teaching that the mentor taught, observing student teacher's teaching and holding discussions before and after teaching, affording the diagram of semantic structure’s, and individual or group teach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意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實習輔導之相關概念 8 第二節 加減法教學之相關研究 24 第三節 加減法解題策略及錯誤類型之相關研究 31 第四節 佈題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8 第一節 研究架構及流程 48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情境 52 第三節 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56 第四節 資料蒐集的方法 58 第五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60 第六節 研究效度 63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結果 64 第一節 逸芯老師輔導文文老師佈題情境的歷程 64 第二節 逸芯老師輔導文文老師佈題呈現方式的歷程 72 第三節 逸芯老師輔導文文老師佈題表徵的歷程 90 第四節 逸芯老師輔導文文老師布題語意結構的歷程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3 第一節 結論 133 第二節 建議 137 參考文獻 140 中文文獻 140 英文文獻 144 圖 次 圖2-1 表徵系統的交互作用模式(LESH, POST & BEHR,1987,P34,引自蔣治邦) 30 圖3-1 研究架構圖 49 圖3-2 研究流程圖 51 圖4-1 黃本加減法語意結構說明 105 表 次 表2-1 實習輔導觀點之比較表 9 表2-2 實習輔導模式之比較表 15 表2-3 國內有關實習輔導的實證研究 19 表2-3 國內有關實習輔導的實證研究(續) 20 表2-3 國內有關實習輔導的實證研究(續) 21 表2-4 國內實習輔導相關研究之分析表 21 表2-5 加減文字題的類型與舉例 28 表2-6 加法的策略(THOMAS P. CARPENTER,1982,引自呂玉琴) 34 表2-7 減法的策略(THOMAS P. CARPENTER,1982,引自呂玉琴,1988) 35 表2-7 減法的策略(續) 36 表2-8 國內教學佈題之相關研究 41 表2-8 國內教學佈題之相關研究(續) 42 表2-9 國內教學佈題相關研究之分析表 43 表3-1 教室觀察日期表 59 表4-1 文文老師個別教學之佈題與學生的解題 115 表4-2 文文老師對加減法問題瞭解情形 121 表4-3 學生前測第一題之分類表 123 表4-4 學生前測第二題之分類表 124 表4-5 學生前測第三題之分類表 125 表4-6 學生前測第四題之分類表 126 表4-7 學生前測第五題之分類表 127 表4-8 學生前測第六題之分類表 128 表4-9 學生前測第七題之分類表 129 附 錄 附錄一 逸芯老師與文文老師討論的乘法問題……………………………………………………147 附錄二 修改後的乘法語意結構表…………………………………………………………………148 附錄三:A版本第四冊加法和減法教材分析……………………………………………………..149

    中文文獻
    孔令泰(2003)。中等學校實習教師教育實習輔導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白碧香(2004)。幼稚園實習輔導教師實施臨床視導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何縕琪、林清山(1994)。表徵策略教學對提升國小低解題正確率學生解題表現之效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7,260。
    呂玉琴譯(Thomas P. Carpenter著)(1988a)。加減法文字題的解題層次及其數學的表徵,國民教育,29,59-63。
    呂玉琴譯(Thomas P. Carpenter著)(1988b)。加、減法文字題的分類、解題策略及其影響因素,國民教育,28,17-29。
    呂玉琴(1997):國小低年級學生對加減法文字題的了解。中華民國第十三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理學院。
    李文秀(2002)。國小數學科專家教師及新手教師教學行為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李雅婷(1998)。實習輔導教師之輔導措施探討。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3),31-34。
    李奉儒(1998)。英國實習輔導教師之輔導模式、策略與評鑑。特約實習學校的實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1-250)。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李貞慧(2001)。低年級學童使用數的分解紀錄對解決加減問題效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李貞慧、葉啟村(2003)。低年級學童使用數的分解紀錄對解決加減問題效性之研究。南師學報:數理與科學類,37(2),9-31。
    吳清山(1990)。臨床視導在教育實習上的應用。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頁185-201)。台北:師大書苑。
    周台傑、陳麗玲(1995)。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計算錯誤類型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0,125–172。
    林文生、鄔瑞香(1999)。另類教與學:數學教育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林秀燕(2004)。以圖示策略融入低年級教學對改變類及比較類加減法文字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佩穎(2005)。中部地區國小實習輔導教師角色知覺與專業發展需求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羿姍(2005)。透過數學遊戲進行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加減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林淑惠(2005)。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加減法文字題表徵能力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嘉尉(2003)。生活科技實習輔導教師教學輔導與實習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碧珍(1991)。國小兒童對於乘除法應用問題之認知結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學報,5,221-288。
    林碧珍(2000)。數學教學模式的闡釋-教師佈題、學生解題、發表解題、溝通
    討論。國教世紀,189,29-35。
    林碧珍(2001)。發展國小教師之學生數學認知知識-理論結合實務研究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林碧珍、蔡文煥、李嘉珍、柯政毅(2000)。實踐數學日記對教師擬題與佈題的改變。八十九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集(頁651-680)。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林碧珍、蔡文煥、蔡寶桂、楊媖媖、劉婉君、蘇泱因(2004)。九年一貫數學能力指標的詮釋:全數的乘法。九十三學年度國科會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2-2522-S-134-002-。
    林碧珍、蔡文煥(2006)。國小實習輔導教師數學輔導知能與實習教師數學教學知能專業發展。數學與科學實習與輔導教師專業發展論文集(頁234-243)。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林懿德(2000)。國小實習輔導教師輔導策略與實習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夏林清(1999)。制度變革中教育實踐的空間:一個行動研究的實例與概念。應用心理研究,1,69-97。
    徐玉娟(2003)。群體討論文化對一年級學童解加減法文字題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翁素雅(2003)。幼稚園實習輔導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梁淑坤(1994)。「擬題」的研究及其在課程中的角色。八十二學年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嘉義市: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2000)。國小數學教材分析。台北縣:作者。
    張春興(1988)。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運用。教育心理學報,21,17-38。
    張麗芬(1990)。兒童簡單加減法計算能力的發展。國教輔導,29(5),5-11。
    張淑怡(1994)。加減問題之解題活動類型,一個國小低年級兒童的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淑怡(1995)。從五種課程取向看數學新課程的改革。國民教育,35(7-8),33-36。
    曾憲政、林碧珍、裘友善(2006)。國小實習輔導教師輔導知能與實習教師教學知能專業發展之研究。數學與科學實習與輔導教師專業發展論文集(頁234-243)。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黃淑苓(1998)。新時代的教師-實習輔導教師。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3),25-30。
    黃婉萍(1998)。新實習輔導制度下國小實習輔導教師角色與實習教師專業發展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黃凱旻(2002)。一個輔導中學數學實習教師教學概念轉變的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傅聖國(2003)。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在數學教學上互動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甯自強(1994)。五個區分對數與計算教材設計的影響。八十三學年度國民小學新課程數學科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專輯,台北縣: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討會。
    甯自強(1993)。國小數學科新課程的精神及改革動向-由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科學教育學刊,1(1),101-108。
    楊深坑、李奉儒、蘇永明(1998):英國實習輔導教師制度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計畫編號:NSC86-2413-H260-003。
    郭勝平(2002)。高職工業類科學校教育實習輔導教師教學輔導方式與實習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葉明政(1997)。擔任實習輔導教師的條件。國教之聲,30(4),22-27。
    葉信宏(2001)。教案編修之行動研究:以九年一貫一年級數學學習領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黎立夫(2005)。一位實習教師受實習輔導專業成長團體之輔導教師協助下之佈題知能。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利玲(2001)。國民小學實習輔導教師制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陳佩琦(2003)。國小二年級數學擬題教學實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姿靜(2004)。一位五年級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陳美玉(1998)。札記反省法在師資培育上的應用。發表於1998年師資培育研究與教學能力評鑑研討會。彰化市:國立彰化大學。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寧容(1999)。幼稚園實習輔導教師對其實習輔導生態環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錫慧(2000)。教師角色隱喻之探討-以幼稚園實習教師與實習輔導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陶惠昭(1998)。從一年級教室看數學教師的佈題。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市。
    賴尚義(2002)。國小實習輔導教師控制信念與角色壓力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賴梅珍(2005)。高職商業類學校實習輔導策略之研究―以資源基礎理論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蔣治邦、鍾思嘉(1991)。低年級學童加減概念的發展。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學報,14,35-68。
    蔣治邦(2001)。中年級學童「部份-全體」運思的發展:文字題選圖與解題作業表現的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3(2),239-254。
    蔣秉芳(2004)。一位好的國中實習輔導教師實習輔導的思考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蔡怡智(2003)。輔導國小實習教師數學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蔡秉倫(1997)。國民中學實習輔導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市。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鍾靜(2006):以學校本位觀點培育國小實習輔導教師專業知能之研究:總計畫(1/3),計畫編號:NSC 94-2522-S-152-006。
    鄭聖襦(2004)。國民中學科學實習輔導教師對科學實習教師應具備專業能力之認知。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台中市。

    英文文獻
    Brooks, V., & Sikes, P. (1997). The good mentor guide: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Buckingham: Open Univ. Press.
    Burn, K. (1992). Collaborative teaching, In M. Wilkin (Ed.) , mentoring in schools . (pp.133-143). London: Kogan Page.
    Carpenter, T. P. (1981). Initial instruction and subtraction: A target of the opportunity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Director's Meeting, Washing, D.C.
    Carpenter, T. P., & Moser, J.M. (1982). The development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problem-solving skills. In T.P. Carpenter, J.M. Moser, & T.A. Romgerb (Eds.),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pp. 9-24). Hillsdale, NJ: LEA.
    CATE (1992). The accreditation of initial teacher training under circular 9/92(DfE) and 35/92 (Welsh Office). London: HMSO.
    Chapman, O.(1993). Facilitating in-service mathematics teachers’ self-development. Proceedings of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XVII, 1 , 228-235.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2). Initial teacher training (secondary phase)(Circular 9/92). London: HMSO.
    DES(1983).Teaching quality. London: HMSO.
    Furlong, J., & Maynard, T. (1995). Mentoring student teacher-the growth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Gold, Y. (1996). Beginning teacher support: Attrition, mentoring, and induction. In J. Sikula, T. J. Buttery, & E. Guyton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2th ed.) (pp. 548-616). New.York.: Macmillan.
    Gonzales. N. A. (1994). Problem posing: A neglected component in mathematics courses for prospectiv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4(2), 78-84.
    Gonzales, N. A. (1998). A blueprint for problem posing. School science&mathematics, 98(8), 48.
    Lin,P.J.(1999). Processes supporting teacher change within a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artD: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9(3), 99-108.
    Maynard, T. & Furlong, J. (1993). Learning to teach and models of mentoring. Mentoring-Perspectives on School-based Teacher Education (pp. 69-85). London : Kogan page.
    Maynard, T. & Furlong, J. (1995). Learning to teach and models of mentoring. In Trevor K. & Ann S. M. (Eds.), Issues in mentoring. London: Routledge. (pp. 10-24).
    McIntyre, D., & Hagger, H. (1994). Mentoring in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Oxford: Oxford Univ. Dept. of Educational Studies.
    McLaughlin, T. (1994). Mentoring and the demands of reflection. In M. Wilkin, & D. Sankey (Eds.), Collaboration and transition in initial teacher training. (pp. 151-160). London: Logan Page.
    OFSTED & TTA (1996). Framework for the assessment of quality and standards in initial teacher training. London: OFSTED.
    Piaget, J. (1965).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number. New York: Norton.
    Tomlinson, Peter(1995).Understanding mentoring : Reflective stratedies for school-based teacher prepara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 Press.
    Van den Heuvel-Panhuizen, M. (1996). Assessment and realistic mathematics education. Utrecht: Freudenthal .
    Villani, S. (2002). Mentoring programs for new teachers.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Wang, J. & Odell, S. J. (2002). Mentored learning to teach according to standards-based reform: A critical review.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72(3), pp.481-54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