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鈺萱
論文名稱: 臺灣文學場域中的「香港」 ──以鍾曉陽、西西、董啟章為例
指導教授: 陳建忠
口試委員: 王鈺婷
楊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臺灣文學場域香港作家鍾曉陽西西董啟章臺港文學交流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與香港之間由於地緣相近,兩地在經濟、文化上多有接觸與交流。〈臺灣文學場域中的「香港」──以鍾曉陽、西西、董啟章為例〉便是在此前提下,探究於文學的交流和發展上,臺灣與香港的聯繫呈現出的面貌。且以臺灣文學研究為本位,一方面理解香港文學與臺灣文壇交織的互動關係,一方面也補足臺灣文學涉外關係討論的缺乏。
    本文以七○年代鍾曉陽、八○年代西西與九○年代董啟章三位香港作家進入臺灣文壇為劃分點,除了以年代標幟外,三人作品內關於性別、香港意識等幽微連結,均是本文選擇三位作家為觀察對象的初衷。借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場域(field)概念,將香港作家作品放入臺灣文學場域做考量,發現不同時代的香港作家被引進臺灣的方法不盡相同,且整體臺灣文壇的趨勢與生態是最具影響力參照變數。
    從鍾曉陽、西西到董啟章踏入臺灣文壇的歷程,可知早期臺灣文學場域看待香港作家作品,乃是以大中華的心態,香港文學的「香港性」尚未被突顯,且期待閨秀風格與溫柔敦厚的言說維持消逝的文化正統地位。另外,戒嚴時期香港也是臺灣遠眺大陸的一扇窗口。於是,香港作家同時身負「傳訊者」的角色,有效連結臺灣、香港、大陸以致國外的文學訊息。不過,之後臺港兩地文壇的供需關係,又因為香港文學長期受到商業化的侵擾,嚴肅文學不得另外找尋可能的出口,此時臺灣便提供了更多的資源與發表管道。於是,臺灣轉而成為香港文學的海外接生地。香港在這個階段,已逐步發展出具有本土性、香港性的作品,對於臺灣文壇來說,這些化育自香港本土化過程中,面對九七大限、回歸中國所產生相關的香港意識與書寫,某方面來看則是提供了一則「香港寓言」,有益於臺灣作為對照。
    臺灣文學場域出現的「香港」,即是長期以來臺灣出版了不少香港作家作品,而這些並非偶然的單一事件,背後深富臺港文學場域的交流、連繫意含。如果我們把香港文學進入臺灣文壇的過程,放在整體性的框架下來檢視,雖然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作家屬性,呈現出的具體情況並不相同,但以「香港」之名存於臺灣文壇,的確有其特殊意義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前行研究回顧 4 一、臺港文壇交流現象相關研究 4 二、鍾曉陽相關研究 7 三、西西相關研究 8 四、董啟章相關研究 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11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內容 13 第二章 島的交會:臺港文壇交流現象 第一節 臺港映照:從文學史的建構談起 17 一、「香港文學」的建立 18 二、文學史的建構 20 第二節 跨海交會:臺港文壇的交流 25 一、一九四九之前 26 二、跨越一九四九 28 第三章 鍾曉陽:文化中國想像下的「同行者」 第一節 文學同好者:鍾曉陽與「三三文學集團」的相遇 39 一、「天才少女」鍾曉陽 40 二、「三三」文學姻緣 43 第二節 中國修辭與古典情思 48 一、古典詩詞的養分 49 二、《紅樓夢》的薰陶 52 三、閨秀氣質 55 第三節 臺港同調:張愛玲粉絲與文化中國想像 57 一、「張愛玲粉絲」與張派傳人 57 二、文化中國的想像 60 三、「傳奇」再現 63 第四章 西西:做為「傳訊者」的香港位置 第一節 副刊效力.聚焦文壇:守門人瘂弦的引薦 69 一、立足香港文壇 70 二、副刊、文學獎與瘂弦的角色 72 第二節 資本累積與權力展現:西西的多樣角色 78 一、出版閱讀筆記 79 二、編選《八十年代中國大陸小說選》 82 三、「洪範」與西西 86 第三節 傳訊者:西西╱香港位置的合法與便利 88 一、中西之間:香港身份的曖昧性 88 二、中性口吻 90 三、傳訊者:對香港位置的期待 92 第五章 董啟章:臺港文學場域的主動「突圍者」 第一節 起步文學獎:出場方式及其效應 95 一、香港發表管道之匱乏 96 二、參賽臺灣文學獎 99 第二節 從「校園」到「性別」:書寫題材與策略的嬗變 103 一、題材轉變 103 二、書寫策略與能見度提升 107 第三節 港腔臺版:以臺灣作為出版平臺與中心 111 一、長篇小說與香港元素 111 二、臺灣作為出版平臺 117 第六章 結論:揉雜的邊界與開放視野 125 參考書目 131 附錄 董啟章先生訪談錄 146

    參考書目
    一、 文本
    (一)鍾曉陽
    1. 《停車暫借問:趙寧靜的傳奇》(臺北:三三,1982)。
    2. 《鍾曉陽小說選》(香港:女神,1983)。
    3. 《流年》(臺北:洪範,1983)。
    4. 《走過…:鍾曉陽散文、詩選集》(香港:女神,1984)。
    5. 《細說》(臺北:三三,1984)。
    6. 《哀歌》(臺北:三三,1989)。
    7. 《春在綠蕪中》(香港:天地圖書,1987;香港:天地圖書,2009(修訂版))。
    8. 《愛妻》(臺北:洪範,1986)。
    9. 《普通的生活》(臺北:洪範,1992)。
    10. 《燃燒之後:鍾曉陽短篇小說集》(臺北:麥田,1992)。
    11. 《遺恨傳奇》(臺北:麥田,1996)。
    12. 《槁木死灰集》(臺北:元尊文化,1998。)

    (二)西西
    1. 《東城故事》(香港:明明,1966)。
    2. 《我城》(臺北:允晨,1986;臺北:洪範,1997)。
    3. 《交河》(香港:文學研究社,1982)。
    4. 《春望》(香港:素葉文學,1982)。
    5. 《哨鹿》(臺北:皇冠,1986;臺北:洪範,1999)。
    6. 《石磬》(香港:素葉文學,1982)。
    7. 《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臺北:洪範,1984)。
    8. 《鬍子有臉》(臺北:洪範,1986)。
    9. 《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臺北:洪範,1986)。
    10. 《紅高粱》:八十年代中國大陸小說選1》(臺北:洪範,1987)。
    11. 《閣樓:八十年代中國大陸小說選2》(臺北:洪範,1987)。
    12. 《爆炸:八十年代中國大陸小說選3》(臺北:洪範,1988)。
    13. 《第六部門:八十年代中國大陸小說選4》(臺北:洪範,1988)。
    14. 《手卷》(臺北:洪範,1988)。
    15. 《花木欄》(臺北:洪範,1990)。
    16. 《美麗大廈》(臺北:洪範,1990)。
    17. 《母魚》(臺北:洪範,1990)。
    18. 《剪貼冊》(臺北:洪範,1991)。
    19. 《耳目書》(臺北:洪範,1991)。
    20. 《象是笨蛋》(臺北:洪範,1991)。
    21. 《候鳥》(臺北:洪範,1991)。
    22. 《西西卷》(香港:三聯,1992)。
    23. 《哀悼乳房》(臺北:洪範,1992)。
    24. 《畫╱話本》(臺北:洪範,1995)。
    25. 《傳聲筒》(臺北:洪範,1995)。
    26. 《時間的話題──對話集》(臺北:洪範,1995)。
    27. 《飛氈》(臺北:洪範,1996)。
    28. 《家族日誌》(臺北:洪範,1996)。
    29. 《故事裡的故事》(臺北:洪範,1998)。
    30. 《西西詩集》(臺北:洪範,2000)。
    31. 《旋轉木馬》(臺北:洪範,2001)。
    32. 《拼圖遊戲》(臺北:洪範,2001)。
    33. 《白髮阿娥及其他》(臺北:洪範,2006)。
    34. 《看房子》(臺北:洪範,2008)。
    35. 《我的喬治亞》(臺北:洪範,2008)。
    36. 《縫熊志》(臺北:洪範,2009)。

    (三)董啟章
    1. 《小冬校園》(香港:突破,1995)。
    2. 《紀念冊》(香港:突破,1995)。
    3. 《家課冊》(香港:突破,1996)。
    4. 《安卓珍尼》(臺北:聯合文學,1996)。
    5. 《雙身》(臺北:聯經,1996)。
    6. 《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家》(香港:三人,1996)。
    7. 《說書人:閱讀與評論合集》(香港:香江,1996)。
    8. 《地圖集:一個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學》(臺北:聯合文學,1997)。
    9. 《講話文章II:香港青年作家訪談與評介》(香港:三人,1997)。
    10. 《名字的玫瑰》(臺北:元尊文化,1998)。
    11. 《同代人》(香港:三人,1998)。
    12. 《V城繁勝錄》(香港:香港藝術中心課程部,1998)。
    13. 《貝貝的文字冒險:植物咒語的奧祕》(香港:董富記文字工藝,2000)。
    14. 《衣魚簡史》(臺北:聯合文學,2001)。
    15. 《練習簿》(香港:突破,2003)。
    16. 《東京.豐饒之海.奧多摩》(臺北:高談文化,2004)。
    17. 《體育時期》(上下冊)(臺北:高談文化,2004)。
    18. 《第一千零二夜:說故事的故事》(香港:突破,2005)。
    19. 《對角藝術》(臺北:高談文化,2005)。
    20. 《天工開物.栩栩如真:二聲部小說》(臺北:麥田,2005)。
    21. 《時間繁史.啞瓷之光:三聲部小說》(上下冊)(臺北:麥田,2007)。
    22. 《致同代人》(香港:明報月刊,2009)。
    23. 《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臺北:麥田,2010)。
    24. 《地圖集》(臺北:聯經,2011)。
    25. 《夢華錄》(臺北:聯經,2011)。

    二、 香港史
    1. 元邦建編,《香港史略》(香港:中流,1993)。
    2. 王賡武,《香港史新編(上)(下)》(香港:三聯,1997)。
    3. 珍•莫里斯,《香港:大英帝國殖民時代的終結》(臺北:馬可孛羅,2006)。
    4. 劉屬永編,《簡明香港史》(香港:三聯,2009)。
    5. 蔡榮芳,《香港人之香港史(1984∼1945)》(香港:牛津大學,2001)

    三、 香港文學史
    1.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南昌:百花洲文藝,1995)。
    2. 古遠清,《香港當代文學批評史》(漢口:湖北教育,1997)。
    3. 何慧,《香港當代小說概述:1949-1996》(廣州:廣東經濟,1996)。
    4. 施建偉、應宇力、汪義生《香港文學簡史》(上海:同濟大學,1999)。
    5. 袁良駿,《香港小說史》(深圳:海天,1999)。
    6. 袁良駿,《香港小說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2008)。
    7. 陳智德,《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香港:花千樹,2009)。
    8.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主編,《香港文學大事年表(1948∼1969)》(香港: 中文大學,1996)。
    9. 劉以鬯編,《香港文學作家傳略》(香港:市政局公共圖書館,1996)。
    10. 劉登翰,《香港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1999)。
    11. 慕容羽軍,《為文學作證──親歷的香港文學史》(香港:普文社,2005)。
    12. 潘亞暾、江義生《香港文學史》(廈門:鷺江,1997)。
    13. 謝常青,《香港新文學簡史》(廣州:暨南大學,1990)。

    四、 其他專書
    1. 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1990)。
    2. 文訊雜誌社編輯,《光復後臺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增訂本)》(臺北:文建會,1995)。
    3.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橋合著,《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臺北:麥田,1997)。
    4. 王浩威,《臺灣文化的邊緣戰鬥》(臺北:聯合文學,1995)。
    5. 王鼎鈞,《兩岸書聲》(臺北:爾雅,1990)。
    6.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1998)。
    7.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2001)。
    8. 王耀宗編,《1949∼1999神州五十年:香港視野》(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9. 朱天文,《花憶前身》(臺北:麥田,1996)。
    10. 朱西寧等著,《小說家族》(臺北:希代,1986)。
    11. 林翠芬,《香港文化名人採訪錄》(香港:獲益,1996)。
    12. 林燿德編,《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2):文學現象卷》(臺北:正中書局,1993)。
    13.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2002)。
    14. 封德屏編,《臺灣文學中的社會: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一)》(臺北:文建會,1996)。
    15. 封德屏編,《臺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臺北:文建會,1996)。
    16. 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17. 洛楓,《請勿超越黃線──香港文學的時代記認》(香港:文化工房,2008)。
    18. 徐秀慧,《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臺北:稻鄉,2007)。
    19. 徐霞,《文學.女性.知識──西西《哀悼乳房》及其創作譜系研究》(香港:天地圖書,2008)。
    20.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臺北:時報文化,2010。)
    21. 高宣揚,《布爾迪厄》(臺北:生智文化,2002)。
    22.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主編,《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2008)。
    23. 張灼祥,《作家訪問錄》(香港:素葉文學,1994)。
    24. 張詠梅,《論香港左翼小說中的「香港」(1950∼1967)──邊緣與中心》(香港:天地圖書,2003)。
    25. 張瑞芬,《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臺灣當代文學論集》(臺北:秀威資訊,2007)。
    26.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2001)。
    27. 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臺北:麥田,2003)。
    28.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臺灣文學史》(臺北:麥田,2007)。
    29. 梁秉鈞編,《香港短篇小說選(六十年代)》(香港:天地圖書,1998)。
    30. 梅子、易明善編,《劉以鬯研究專集》(成都:四川大學,1987)。
    31. 陳其南、周英雄主編,《文化中國:理念與實踐》(臺北:允晨文化,1994)。
    32. 陳炳良,《香港文學探賞》(臺北:書林,1994)。
    33. 陳國球,《文學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學,2004)。
    34. 陳國球,《情迷家國》(上海:上海書店,2007)。
    35. 陳智德,《愔齋書話──香港文學札記》(香港:麥穗,2006)。
    36. 陳潔儀,《閱讀肥土鎮──論西西的小說敘事》(香港:牛津大學,1998)。
    37. 陳麗芬,《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從臺灣到香港》(臺北:書林,2001)。
    38. 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
    39. 黃念欣,《晚期風格──香港女作家三論》(香港:天地圖書,2007)。
    40. 黃維樑,《香港文學再探》(香港:香江,1996)。
    41. 黃維樑,《香港文學初探》(香港:華漢,1988)。
    42. 黃維樑主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1999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冊)(香港:中文大學,2000)。
    43.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臺北:元尊文化,1998)。
    44.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合著,《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大學,1998)。
    45.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香港小說選:1948∼1969》(香港:中文大學,1997)。
    46.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臺北:聯合文學,1995)。
    47. 楊照,《往事追憶錄》(臺北:聯合文學,1994)。
    48. 楊照,《迷路的詩》(臺北:聯合文學,1996)。
    49.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臺北:聯合文學,1998)。
    50. 楊澤,《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臺北:時報文化,1994)。
    51. 楊澤,《七○年代懺情錄》(臺北:時報文化,1994)。
    52. 楊澤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94)。
    53. 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麥田,1999)。
    54. 葉輝,《書寫浮城:香港文學評論集》(香港:青文書屋,2001)。
    55. 劉以鬯編,《香港短篇小說選(五十年代)》(香港:天地圖書,2002)。
    56. 劉紹銘,《西風殘照》(臺北:九歌,1986)。
    57. 蔡源煌,《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臺北:雅典,1992)。
    58. 鄭樹森,《從現代到當代》(臺北:三民書局,1994)。
    59. 鄭樹森,《從諾貝爾到張愛玲》(臺北:印刻文化,2007)。
    60. 黎活仁等編,《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臺北:學生書局,2000)。
    61.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中的中國圖像1949-1999》(臺北:萬卷樓,2001)。
    62. 羅.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著、羅美婷譯,《文藝社會學》(臺北:南方叢書,1988)。

    五、 學位論文
    1. 方一娟,〈鍾曉陽小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3。
    2. 王怡心,〈張愛玲與鍾曉陽小說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3.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4. 江千慧,〈機關、跳針、快門—論西西的小說藝術〉,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5. 吳佳馨,〈1950年代臺港現代文學系統關係之研究:以林以亮、夏濟安、葉維廉為例〉,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6. 沈芳序,〈三三文學集團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7. 周妙紅,〈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8. 林瓊麗,〈鍾曉陽《遺恨傳奇》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9。
    9. 紀麗華,〈從「對話」到「童話」──西西小說敘述美學試探〉,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7。
    10. 徐霞,〈西西《哀悼乳房》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02。
    11. 張丰慈,〈摩登長廊裡的傳奇──論西西的香港都市書寫〉,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12.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
    13. 陳偉儀,〈香港小說中的空間〉,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06。
    14. 陳潔儀,〈論西西「肥土鎮系列」的敘事特色〉,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中國語言及文學學部哲學碩士論文,1996。
    15. 陳燕遐,〈善變的敘述:西西的小說藝術〉,香港科技大學哲學碩士論文,1994。
    16. 黃慧芬,〈西西小說論〉,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17. 黃靜,〈一九五○至一九七○年代香港都市小說研究〉,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02。
    18. 鄒文律,〈城市書寫:董啟章小說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06。
    19. 鄭倍蓉,〈西西小說香港城市書寫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20. 關詩珮,〈香港的成長故事:論施叔青與董啟章的小說〉,香港科技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00。

    六、 報紙期刊論文
    1. 也斯,〈西西•剪貼冊•草圖〉,《中國學生周報》第1118期(1974.2.20)。
    2. 文思慧,〈對第三期董啟章生物書介的補遺〉,《E+E》第4期(2002)。
    3. 方原元,〈金東方與西西──評《香港金瓶梅》和《像我這樣一個女子》〉,《當代文藝》,總第189期(2000.2.25)。
    4. 毛樂耕,〈雅與俗的精美融合──讀鍾曉陽的《販夫風景》〉,《臺港文學選刊》第1期(1990.1.13)。
    5. 王一桃,〈香港才女西西〉,《四海港臺海外華文文學》總第31期(1995.1)。
    6. 王一桃,〈香港才女西西〉,《華人月刊》第123期(1991.10)。
    7. 王仁芸,〈符號王國□的文字魔術師──讀董啟章的《貝貝的文字冒險》〉,《作家》第9期(2001.2)。
    8. 王光明,〈女性的現實關懷和文化想象——關於西西小說的對話〉,《臺港文學選刊》第9期(1998)。
    9. 王敏,〈初看鍾曉陽〉,《大拇指》第139期(1981.6.15)。
    10. 王貽興,〈物先腐而後蟲生,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讀董啟章的《衣魚簡史》〉,《文學世紀》,總第14期(2002.5)。
    11. 王德威,〈都市風情--評西西的《美麗大廈》〉,《八方文藝叢刊》第12期(1990.11)。
    12. 王德威,〈陰森的仿古愛情故事:評鍾曉陽的〈愛妻〉〉,《聯合文學》第34期(1987.8)。
    13. 王曉堤,〈生命的本質──評西西的「碗」〉,《素葉文學》第11期(1982.7)。
    14. 冬馨,〈別緻而深刻──讀西西的『母親與濕火柴』〉,《星島晚報•大會堂》,1982.6.23。
    15. 古蒼梧,〈沙漠的奇跡──評說西西〉,《新晚報•星海》,1981.10.13。
    16. 古蒼梧,〈詩可以不怨——讀西西詩作的一點感想〉,《讀者良友》第7期(1985.1)。
    17. 甘玉貞、關秀瓊,〈西西作品單行本編目〉,《八方文藝叢刊》第12期(1990.11)。
    18. 甘玉貞、關秀瓊,〈西西作品評論目錄〉,《八方文藝叢刊》第12期(1990.11)。
    19. 甘玉貞、關秀瓊,〈西西作品編年表〉,《八方文藝叢刊》第12期(1990.11)。
    20. 甘玉貞、關秀瓊,〈西西報刊專欄編目〉,《八方文藝叢刊》第12期(1990.11)。
    21. 朱崇科,〈邊緣童話──諫言(建言)香港:淺論西西的故事新編小說〉,《國文天地》總第240期(2005.5)。
    22. 艾曉明,〈地毯如何變成飛氈——從《飛氈》看西西的童話小說〉,《讀書人》第19期(1996.9)。
    23. 艾曉明,〈看圖說話──西西創作中圖文互涉初探〉,《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4期(1995.12)。
    24. 艾曉明,〈香港作家西西的童話小說〉,《文學評論》第3期(1997.5)。
    25. 艾曉明,〈雌雄同體:性與類之想像——關於董啟章的《雙身》及其它小說〉,《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153期(1998.7)。
    26. 何瑞麟,〈試將鍾曉陽《少女期》吟成律章──兼談現代詩與近體詩的異趣〉,《當代文藝》總第183期(1999.2.18)。
    27. 何福仁,〈西西,這樣的一位作家〉,《精湛》第9期(1989.7)。
    28. 何福仁,〈我們的名字叫熊——序西西《縫熊誌》〉,《香港文學》第294期(2009.6)。
    29. 何福仁,〈怎麼開始一個「時間」的話題──與西西對談〉,《素葉文學》第55期(1994.10)。
    30. 何福仁,〈胡說怎麼說──與西西談她的作品及其他2〉,《素葉文學》第17、18期(1983.6)。
    31. 何福仁,〈胡說怎麼說──與西西談她的作品及其他3〉,《素葉文學》第19期(1983.8)。
    32. 何福仁,〈童話小說──與西西談她的作品及其他〉,《素葉文學》第16期(1983.1)。
    33. 何福仁,〈盧卡契、布萊希特、形式主義之類──與西西對談〉,《素葉文學》第58期(1995.5)。
    34. 何福仁,〈臉兒怎麼說──和西西談『圖特碑記』及其他(上)〉,《星島晚報•大會堂》,1986.4.23。
    35. 何福仁,〈臉兒怎麼說──和西西談『圖特碑記』及其他(下)〉,《星島晚報•大會堂》,1986.5.1。
    36. 何福仁、關夢南,〈文學沙龍──「看西西的小說」〉,《讀書人》第13期(1996.3)。
    37. 余華,〈讀西西的《手卷》〉,《八方文藝叢刊》第12期(1990.11)。
    38. 佚名,〈香港女作家:西西〉,《素葉文學》第24、25期(1984.8)。
    39. 呂慧儀,〈回答西西的「鬍子有臉」〉,《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3.4。
    40. 李佩璇,〈聲色之中的游離身影──董啟章〈聰明世界〉中的城市生活與個人主體〉,《中國文學研究》第27期(2009.1)。
    41. 李欣倫,〈乳癌隱喻,文學療程──析論西西的散文「血滴子」〉,《文訊》第206期(2002.12)。
    42. 李凱恩,〈讀西西《浮城誌異》——如何導遊一座虛構的城市〉,《讀書人》第5期(1995.7)。
    43. 李順興,〈歷史、幻想、後設:評《飛氈》〉,《中外文學》總第292期(1996.9)。
    44. 李萬,〈「安卓珍尼」的誘惑〉,《讀書人》16期(1996.6)。
    45. 李燕芬,〈現代都市的古典情懷──談鍾曉陽的小說〉,《香江文壇》第12期(2002.12)。
    46. 杜漸,〈西西答問〉,《讀者良友》第7期(1985.1)。
    47. 周英雄,〈像西西這樣的《傳聲筒》〉,《聯合文學》總第135期(1996.1)。
    48. 明月,〈內涵豐盈,卓爾不群──西西小說漫評(上)〉,《星島晚報•大會堂》,1986.11.6。
    49. 明月,〈內涵豐盈,卓爾不群──西西小說漫評(下)〉,《星島晚報•大會堂》,1986.11.13。
    50. 易明善、李夏、李克勤,〈關於香港大陸兩篇小說的對話——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與蘇叔陽《生死之間》比較〉,《香港文學》第94期(1992.10)。
    51. 林以亮,〈像西西這樣的一位小說家〉,《明報月刊》總第239(1985.11)。
    52. 林年同,〈詩的空間意識──讀戴天和西西的詩〉,《香港文學》第16期(1986.4)。
    53. 林景隆,〈千古不移的綿邈情韻──評鍾曉陽的小說世界〉,《傳習》第13期(1995.4)。
    54. 林燿德,〈空間呈現在單純的時間軸上──評西西的《候鳥》〉,《聯合文學》總第88期(1992.2)。
    55. 邵德懷,〈對於人生境遇的浮沉思考——關於鍾曉陽的小說創作〉,《寫作》第9期(1995)。
    56. 阿白,〈畧談西西〉,《中國學生周報》第964期(1971.1.8)。
    57. 俞佩淋,〈西西:對話與獨白之間〉,《香江文壇》第34期(2004.10)。
    58. 姜捷,〈水墨般的女孩:鍾曉陽〉,《婦女雜誌》第218期(1986.11)。
    59. 思敏,〈書蟲手記──西西和村上春樹〉,《素葉文學》第58期(1995.5)。
    60. 柳蘇,〈像西西這樣的香港女作家〉,《博益月刊》第13期(1988.9.15)。
    61. 洛楓,〈閱讀角度與作品意義──談董啟章的《安卓珍尼》與《雙身》〉,《讀書人》第28期(1997.6)。
    62. 洛楓,〈歷史想像與文化身分的建構──論西西的「飛氈」與董啟章的「地圖集」〉,《中外文學》總334期(2000.3)。
    63. 洛楓,〈歷史想像與文化身分的建構──論西西的「飛氈」與董啟章的「地圖集」〉,《中外文學》總第334期(2000.3)。
    64. 洪森,〈不懂不裝懂──就教於董啟章先生〉,《香港作家報》總第110期,(1997.12.1)。
    65. 胡金倫,〈關於董啟章──獨裁者坐在文字工場裡騎旋轉木馬〉,《聯合文學》總270期(2007.4)。
    66. 凌逾,〈西西研究新進展〉,《香港文學》第278期(2008.2)。
    67. 凌逾,〈作者霸權之死——讀董啟章小說〈美麗人生〉〉,《香港文學》總第302期(2010.2)。
    68. 凌逾,〈跨藝術的新文體——重評西西的《我城》〉,《城市文藝》總第28期(2008.5)。
    69. 凌逾,〈論西西飛氈的網結增殖文體〉,《香港文學》第267期(2007.3)。
    70. 祝雅妍,〈小說是建構世界的一種方法──梁文道對談董啟章〉,《印刻文學生活誌》總第79期(2010.3)。
    71. 袁勇麟,〈二十世紀香港小說與外國文學關係淺探——以劉以鬯、也斯、西西為例〉,《華文文學》第3期(2003)。
    72. 馬森,〈掉書袋的寓言小說──評西西《飛氈》〉,《聯合文學》總第142期(1996.8)。
    73. 崑南、董啟章、謝曉虹,〈淫審你慢慢來——3P——崑南、董啟章、謝曉虹談性書寫與社會風氣〉,《字花》,第17期(2008.12)。
    74. 康夫,〈西西訪問記〉,《新晚報•星海》,1981.10.13。
    75. 康夫,〈西西訪問記〉,《羅盤》第1期(1976.12)。
    76. 張明慧,〈讀西西《浮城誌異》——浮城弔詭〉,《讀書人》第5期(1995.7)。
    77. 張芙鳴,〈試析《安卓珍尼》的結構啟示〉,《華文文學》第53期(2002.6)。
    78. 張香華,〈石磬和明珠──我解讀西西的詩〉,《中外文學》總317期(1998.10)。
    79. 張娟芬,〈與男同志錯身──評董啟章《雙身》〉,《聯合文學》總149期(1997.3)。
    80. 張惠娟,〈鍾曉陽作品淺論〉,《中外文學》第196期(1988.9)。
    81. 張靜兒,〈自在與不自在的新人作家董啟章〉,《文訊》第124期(1996.2)。
    82. 梁良,〈〈停車暫借問〉(鍾曉陽著)讀後〉,《明道文藝》第85期(1983.4)。
    83. 莊裕安,〈受難曲變成福音書──西西的《哀悼乳房》〉,《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2.10.11。
    84. 許琇禎,〈回歸女性本質的烏托邦建構──論董啟章「安卓珍尼」的雌雄同雄意識〉,《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29期(1998.3)。
    85. 許愛琳、林穎欣,〈創造世界的「上帝」──專訪作家董啟章〉,《仙人掌》第1期(1999.4)。
    86. 陳長房,〈脫軌的閱讀:評《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聯合文學》總第32期(1987.6)。
    87. 陳清僑,〈模擬的姿采──淺說董啟章敘述文體的道德面向〉,《當代》第130期(1998.6)。
    88. 陳翊,〈〈停車暫借問〉的寫作技巧〉,《明道文藝》第85期(1983.4)。
    89. 陳智德,〈西西:香港說夢人〉,《南風窗》第5期(2006)。
    90. 陳琡分,〈董啟章──徘徊邊界的書寫〉,《誠品好讀月報》第79期(2007.8)。
    91. 陳進權,〈西西創作編目〉,《讀者良友》第7期(1985.1)。
    92. 陳綺婷,〈西西《飛氈》中本土意識和身分的建構與追尋〉,《作家》第12期(2001.10)。
    93. 陳潔儀,〈再談《浮城誌異》──從「浮城誌異」的敘述層說起〉,《讀書人》第8期(1995.10)。
    94. 陳潔儀,〈西西《我城》的科幻元素與現代性〉,《東華漢學》第8期(2008.12)。
    95. 陳潔儀,〈從余非筆下的「香港」回溯西西及巴爾加斯.略薩的小說〉,《中外文學》總第334期(2000.3)。
    96. 陳潔儀,〈論鍾曉陽〈良宵〉與香港的互文性〉,《政大中文學報》第11期(2009.6)。
    97. 陳燕遐,〈書寫香港──王安憶、施叔青、西西的香港故事〉,《現代中文文學學報》第2卷第2期(1999.1)。
    98. 陸士清、林之果,〈香港才女鍾曉陽〉,《香港作家》總第81期(1995.7.15)。
    99. 曾麗玲,〈起舞弄清影──西西的香港文本與後殖民擬像 (象)〉,《中外文學》總第298期(1997.3)。
    100. 舒非,〈海那端的西西〉,《四海: 港臺海外華文文學》第7期(1986)。
    101. 黃子平,〈灰闌中的述──讀西西的小說集「手卷」〉,《女性人》第5期(1991.9)。
    102. 黃子平,〈灰闌中的敘述──讀西西小說集《手卷》〉,《八方文藝叢刊》第12期(1990.11)。
    103. 黃子平,〈讀西西《浮城誌異》〉,《讀書人》第5期(1995.7)。
    104. 黃子程,〈淡淡然的西西〉,《博益月刊》第15期(1988.11.15)。
    105. 黃志,〈西西、鍾玲玲、辛其氏憶想〉,《博益月刊》第7期(1988.3.15)。
    106. 黃念欣,〈另類的校園文學——談《紀念冊》與《小冬校園》〉,《讀書人》第9期(1995.11)。
    107. 黃念欣,〈兩個人是怎樣成為朋友的?──鍾曉陽小說中的細節美學〉,《文學世紀》第7期(2000.10)。
    108. 黃念欣,〈解鈴還須繫鈴人?——與董啟章談《安卓珍妮》〉,《讀書人》第17期合刊(1996.7)。
    109. 黃勁輝,〈我看董啟章──「快餐店拼湊詩詩思思CC與維真尼亞的故事」〉《文學世紀》第6期(2000.9)。
    110. 黃南翔,〈關於鍾曉陽《停車暫借問》的版本〉,《文學世紀》總42期(2004.9)。
    111. 黃茂林,〈西西的幾個側面──觀察、角度與閱讀〉,《作家》第17期(2002.8)。
    112. 黃碧端,〈誤讀的美德──評〈傳聲筒〉〉,《聯合報》讀書人,1995.11.1,第42版。
    113. 黃維樑,〈西西:童筆寫《我城》,凡物見生趣〉,《文學評論》第7期(2010.4)。
    114. 黃維樑,〈香港小市民的故事──讀〈大拇指小說選〉〉,《書評書目》第73期(1979.5)。
    115. 黃維樑,〈輕鬆有趣地載道——評西西的「我城」〉,《文藝》第4期(1982.10)。 ,
    116. 黃燕萍,〈一座城市的建構與幻滅──比讀西西《浮城誌異》及董啟章《永盛街興衰史》〉,《香江文壇》總第28期(2004.4)。
    117. 黃燕萍,〈一座城市的建構與幻滅——比讀西西《浮城誌異》及董啟章《永盛街興衰史》〉,《香江文壇》第28期(2004.5)。
    118. 黃繼持,〈西西連載小說:憶讀再讀〉,《八方文藝叢刊》第12期(1990.11)。
    119. 楊霞,〈「荒涼」:思想背景□惘惘的威脅——淺談張愛玲、鍾曉陽小說的悲劇意識〉,《香港文學》第131期(1995.11.1)。
    120. 楊霞,〈花自飄零水自流──試論鍾曉陽小說的言情藝術〉,《香港文學》第118期(1994.10)。
    121. 董炳月,〈陽光地帶的夢——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的意義結構〉,《臺港與海外華文文學》總第56期(2003)。
    122. 董啟章,〈西西:《我城》〉,《讀書人》第11期(1996.1)。
    123. 董啟章,〈假如那一年我沒有拿到聯合文學新人獎〉,《聯合文學》總248期(2005.6)。
    124. 董啟章,〈剪貼西西——《畫╱話本》〉,《讀書人》第3期(1995.5)。
    125. 虞美曄,〈讀西西《浮城誌異》——這是╱不是浮城〉,《讀書人》第5期(1995.7)。
    126. 路文彬,〈古典情懷與現實疏離——鍾曉陽小說情感〉,《臺港與海外華文文學》總第47期(2001.4)。
    127. 鄒文律,〈小說創作的焦慮──董啟章對寫作的一些看法〉,《文學世紀》,總第14期(2002.5)。
    128. 鄒文律,〈在不可能的極限裡體現想像力的一切可能——讀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城市文藝》總第31期(2008.8)。
    129. 鄒依霖,〈論西西小說中的遊戲性──以「肥土鎮灰闌記」為中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5卷第1期(2004.6)。
    130. 廖玉蕙,〈細節詳盡的奇思妙──評西西著《鬍子有臉》〉,《聯合文學》總第21期,(1986.7)。
    131. 廖偉棠,〈從拜物者的烏托邦走向可能世界——評董啟章長篇小說《天工開物.栩栩如真》〉,《香港文學》總第258期(2006.6)。
    132. 蜚飛,〈西西作品印象〉,《臺港文學選刊》第3期(1991.3)。
    133. 趙稀方,〈本土意識與文學形式——西西小說論〉,《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1997)。
    134. 劉以鬯,〈西西的小說〉,《香港文學》第111期(1994.3)。
    135. 劉玉皙〈愛與真實╱我們如何寫一部城市史──評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 《文訊》第244期(2006.2)。
    136. 劉偉成,〈風景豈止眾生相──讀鍾曉陽的《販夫風景》〉,《城市文藝》總第47期(2009.12)。
    137. 劉鳳鸞,〈另一個《叮噹》□的大雄?──談董啟章《小冬校園》□的小冬〉,《滄浪》總第5期(1996.8)。
    138. 潘金英,〈董啟章的文字冒險〉,《香江文壇》創刊號(2002.1)。
    139. 潘金英,〈董啟章談文學創作和評論〉,《文采》第12期(2000.6)。
    140. 蔡益懷,〈無根的浮城──西西.辛其氏.黃碧雲〉,《作家》第6期(2000.8)。
    141. 鄭家瑜,〈花開花落──讀〈趙寧靜的傳奇〉〉,《明道文藝》第85期(1983.4)。
    142. 鄭瑞琴,〈論西西「童話寫實」小說——從西西對拉美「魔幻寫實」作品的興趣說起〉,《香江文壇》第40期(2005.8)。
    143. 鄭樹森,〈文類的綜合──讀西西《哀悼乳房》〉,《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2.10.11。
    144. 鄭樹森,〈讀西西小說隨想〉,《臺港文學選刊》第3期(1991.3)。
    145. 黎活仁,〈西西《我城》的空間觀〉,《文訊》第74期(1991.12)。
    146. 黎海華,〈法國梧桐──寄西西〉,《星島晚報•大會堂》,1984.5.30。
    147. 黎海華,〈話說西西的戈壁世界〉,《突破》總183期(1990.1)。
    148. 賴雪敏,〈董啟章的《地圖集》與文類小說〉,第15期(1999.4)。
    149. 閻純德,〈香港女作家筆下的現代性書寫——西西、黃碧雲、王璞、金東方的創作〉,《文學研究》第8期(2007.12)。
    150. 龍海良,〈讀西西《浮城誌異》——沒有根的城市〉,《讀書人》第5期(1995.7)。
    151. 應宇力,〈一地的朦朧──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論〉,《同濟大學學報》第8卷第2期,(1997.11)。
    152. 應宇力,〈西西獨行——像她這樣一個女子〉,《香港文學》第203期(2001.11)。
    153. 戴天,〈話說西西〉,《博益月刊》第15期(1988.11.15)。
    154. 謝育昀,〈1994.第8屆短篇小說推薦獎──董啟章「少年神農」〉,《聯合文學》總248期(2005.6)。
    155. 謝嘉琪,〈雌雄同體的理想國度──董啟章「安卓珍妮」一個面向的分析〉,《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3期(2001.5)。
    156. 鍾曉毅,〈虛構與現實——再論鍾曉陽小說〉,《香港作家報》總第88期(1996.2.1)。
    157. 璧華,〈中港小說家同一題材的兩篇小說──西西和蘇叔陽的比較〉,《九十年代》總第188期(1985.9)
    158. 顏忠賢,〈香港體例混雜的書寫藍本──評《地圖集》〉,《聯合報》讀書人,1997,7,1。
    159. 顏展民,〈羅貴祥的『濃縮的小說──析西西的「春望」』讀後感〉,《星島晚報•大會堂》,1985.9.25。
    160. 顏敏,〈像這樣的一個女子——側寫西西〉,《臺港文學選刊》第3期(1991.3)。 ,
    161. 羅貴祥,〈濃縮的小說──析西西的《春望》〉,《素葉文學》第24、25期(1984.8)。
    162. 關秀瓊,〈西西的書卷氣──讀《浮城誌異》〉,《八方文藝叢刊》第12期(1990.11)。
    163. 鄭樹森,〈讀西西小說隨想〉,《八方文藝叢刊》第12期(1990.11)。
    164. 關秀瓊,〈拉拉這抽屜——讀西西「我城」〉,《文藝》第16期(1985.12)。
    165. 關夢南,〈讀董啟章的《家課冊》——兼說「校園小說」及其他〉,《讀書人》第20期(1996.10)。
    166. 蘇其康,〈藝術翻身?──評大陸小說選《紅高粱》〉,《聯合文學》總第40期(1988.2)。
    167. 蘇其康,〈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之後:評西西編《閣樓》〉,《聯合文學》總第42期(1988.4)。
    168. 蘇瑋婷,〈傳統、新女性──評鍾曉陽「流年」之翠袖與鳳回〉,《傳習》第17期(1999.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