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惠雅 Lin Hua Ya |
---|---|
論文名稱: |
探討國小教師對臺灣新生代藝術作品審美與理解之研究 A Study o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esthetics and Understanding of New Generation Art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呂燕卿
Lu Yen Chi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國小教師 、審美與理解 、新生代藝術 、視覺文化 |
外文關鍵詞: |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esthetics and Understanding, New Generation Art, visual culture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探討國小教師審美與理解臺灣新生代藝術作品之研究,主要探討國小教師對新生代藝術作品的審美經驗,並以「小‧碎‧花‧不─亂變新世代」展覽,探究國小教師審美與理解新生代藝術作品之觀點。
本研究目的有二:
一、 探究國小教師對臺灣新生代藝術作品之審美經驗。
二、 探究國小教師對「小‧碎‧花‧不─亂變新世代」展覽之理解與審美觀點。
研究方法有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晤談法,依此方法進行做資料整理分析。先以文獻資料蒐集,進行資料分析,以問卷調查法進行初步對臺灣新生代藝術的觀感調查,再邀請願意接受訪談的教師,進行深度訪談,以補足問卷不足之處。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有關國小教師對臺灣新生代藝術作品審美經驗方面
(一)、國小教師審美經驗探討
1.藝術背景的教師對喜愛的藝術類型對不同的媒材藝術類型接受度比非藝術背景教師高。
2.藝術背景教師對藝術敏銳度與觀察力相對比非藝術背景教師高。
3.藝術背景教師在增進專業藝文知識積極度明顯高於較非藝術背景教師。
4.非藝術背景教師因展覽地點觀賞展覽,較易侷限觀賞藝術類型。
(二)、國小教師對臺灣新生代藝術作品審美觀感探討
1.藝術背景教師對新生代藝術作品敏銳與觀察度相對較高,較有自己的視覺觀點,能提出優缺點評價。
2.藝術背景教師較能以多元面向的觀感去解讀新生代藝術作品,並較能看出其象徵意涵。
3.藝術背景教師較能理解判斷新生代藝術作品,非藝術背景教師較以個人生活經驗連結去詮釋其作品。
4.藝術背景教師較能以開放的角度接受新生代藝術作品融入教學,非藝術背景教師較持保留態度。
5.藝術背景與非藝術背景教師皆認為孩童觀賞新生代藝術作品,是需要有人帶領與引導的,且比較適合放在高年級學童,對其鑑賞能力是有幫助的。
二、有關探究國小教師對「小‧碎‧花‧不─亂變新世代」之展覽與理解觀點方面
(一)、不同專業背景教師視覺觀感
1.藝術背景教師教師在初步觀賞時判斷分析能力會以多面向的象徵與形式理解。
2非藝術背景教師初步觀賞時以作品的形式觀看表達觀點 。
(二)、不同專業背景教師對教學應用的觀點
1. 藝術與非藝術背景教師皆認為新生代藝術是較適合運用在高年級鑑賞教學。
2.藝術背景與非藝術背景教師皆認為卡通漫畫、虛擬線上遊戲的題材較適合小學生觀賞。
3.藝術與非藝術背景教師認為意象簡單清楚明白反映生活的裝置藝術是適合小學生觀賞的。
4.藝術背景教師較能接受多媒體的視覺藝術應用在教學上,非藝術背景教師對媒材局限度較高。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esthetic experiences of new generation art in Taiwan by adopting a literature analysis of relevant studies, and their aesthetics and understanding of new generation art by taking “SuperGeneration@Taiwan” exhibition for an instance.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1. To investigat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new generation art in Taiwan.
2. To investigat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esthetics and understanding of “SuperGeneration@Taiwan” exhibition.
The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literature analysis,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The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Elementary teachers’ aesthetic experiences for the new generation artworks in Taiwan
1.1 An investigation of elementary teachers’ aesthetic experiences
i. Teachers with background in arts are more likely to accept artworks in different mediums and forms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with other backgrounds.
ii. Teachers with background in arts have higher artistic sensitivity and better observation ability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with other backgrounds.
iii. Teachers with background in arts increase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arts substantially more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with other backgrounds.
iv. The art types appreciated by teachers from other backgrounds may be limited to certain genres since they only visit exhibitions halls for art viewing.
1.2 An investigation of elementary teachers’ aesthetic perception for the new generation artworks in Taiwan
i. Teachers with background in arts have higher sensitivity and observation ability to the new generation artworks while they appear to have more visual opinions and can make comments fo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i. Teachers with background in arts are more capable of interpreting the new generation artworks from the multi-faceted perspective and capturing the symbolic meaning.
iii. Teachers with background in arts could comprehend and appraise the new generation artworks while teachers from other backgrounds tend to interpret artworks by associating their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iv. Teachers with background in arts could accept the integration of new generation artworks into their teaching with an open mind whereas teachers from other backgrounds hold conservative attitudes toward this integration.
v. Both teachers with background in arts or otherwise agree that children need guidance and instructions when viewing the new generation artworks; moreover, they also agree that it is more suitable for senior grade children. New generation artworks may enhance their art appreciation ability.
2. An investigation of elementary teachers’ appreciative perspective for the exhibition— “SuperGeneration@Taiwan”
2.1 The visual perceptions of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i. At the initial observation, teachers with background in arts would use their appreciation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art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faceted symbols and forms.
ii. At the initial observation, teachers from other backgrounds establish their opinions based on the form of the artwork.
2.2 The opinions of applying artworks in teaching of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i. Both teachers with background in arts or otherwise agree that new generation artworks are better applied in the course of art appreciation for senior grade students.
ii. Both teachers with background in arts or otherwise think that the theme of cartoons, comics, and online games is more suitable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iii. Both teachers with background in arts or otherwise think that the installation art of simple images which reflect life is suitable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iv. Teachers with background in arts have higher accepta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visual art in teaching whereas teachers from other backgrounds are more restrained in applying different art mediums.
Keyword: elementary teachers, new generation artworks, aesthetic comprehension and understanding, visual culture
Key words: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New generation art、Aesthetics and Understanding、Vision cultur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專書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臺北:市立美術館。
王品驊(2005)。臺灣當代的「失語」詮釋:感性主體重購。臺北:舞陽美術文化。
石瑞仁(編)(2009)。小碎花不:亂變新世代。臺北:臺北當代藝術館。
吳和堂(2009)。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巫鴻(2002)。地點與模式:當代藝術展覽的反思與創新。廣東:廣西斯範大學美術館。
李醒塵 (1996)。西方美學史教程。臺北:淑馨。
林宏璋(2005)。後當代藝術徵後:書寫於在地之上。臺北:典藏。
林雅琪 鄭惠雯(合譯)(2004)。Arthur C. Danto著。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臺北:麥田出版社。
河清(2008)。藝術的陰謀:透視一種當代藝術國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翁德明(譯)(1994)。Alastair Duncan著。裝飾派藝術。臺北:遠流。
高千惠(1996)。當代文化藝術澀相。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高千惠(2001)。在藝術界河上:當代藝術思路之旅。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高震豐、陳秋瑾(2002)。教育學與藝術教育。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頁255-286)。臺北:桂冠。
張正霖 陳巨擘(合譯)(2006)。Victoria D. Alexander著。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臺北:巨流。
張晴(2008)。當前藝術發展發展之觀察與省思─美學、經濟與博物館 學術研討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陳品秀(譯)(2009)。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臺北:城邦文化出版。
陳香君(2001)。跨國移動:當代藝術的想像行動與連結。臺北:典藏。
陳瓊花 (2004)。視覺藝術教育。臺北市:三民書局。
黃壬來(編)(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臺北:桂冠。
黃光男(2003)。博物館能量。臺北:藝術家。
馮博一(2002,11月)。關於獨立策展人的立場、責任、策略及其他。論文發表
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社。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昌漢(1997)。迷離島:臺灣當代藝術現象。臺北:國立臺灣美術館。
謝攸青(2006)。後現代藝術教育。嘉義市:濤石文化。
謝東山(1996)。殖民與獨立之間:世紀末的臺灣美術。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羅美蘭(2009)。視覺藝術教育的理論建構與實踐:審美關懷教學行動研究。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藝術家出版社編輯(2009)。2008臺灣視覺藝術年鑑。臺北:文建會。
論文
王素梅(2003)視覺影像意義之研究—以蘋果日報廣告影像為例 。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白娟翠(2006)。臺灣中部大學藝術系學生解讀流行廣告影像之研究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何巧妤(2007)。臺灣青少年對流行影像之解讀研究:以偶像歌手與電玩遊戲宣傳海報為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李孟緯(2005)。新移民子女詮釋流行文化影像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李惠雯(2009)。藝術與非藝術學習背景研究生對7-ELEVEN電視廣告影像解讀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林秀芬(2000)國小兒童對電視廣告中意識型態的解讀─以性別刻板印象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林雅琦(2006)。國中學生女性影像解讀傾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
范譽莉(2009)。吳瑪悧《臺北明天還是一個湖》〈2008〉的創作意涵與社會實踐。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張晴文(2002)。當代藝術與生活的交易─「粉樂町─臺北東區當代藝術展」與特定場域展覽的有效途徑。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論文,臺南縣。
張琦婷(2006)。女性視覺藝術教育研究生對視覺文化中女性形象的解讀與認同經驗探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梁文馨(2007)。國中美術教師對政治廣告圖像解讀之視覺文化素養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陳之喬(2004)。美術系男女學生對廣告中女性形象解讀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陳巧燕(2002)。國小兒童廣告解讀型態與家庭文化之研究---以全球化廣告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葉佳琪(2008)。臺灣當代藝術展覽空間與新世代藝術家藝術生涯發展之關係。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蔡秀梅(2006)。電視廣告的詮釋與判斷之研究:以美術系與非美術系大學生與研究生之多重個案為例 。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鄭林佳(2008)。當觀眾變成共同創作者:參與式藝術創作意義探究(1990-2009)。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謝亦晴(2009)。六位新生代藝術家創作意識與表現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謝妃雅(2008)。臺灣大學生跨性別影像解讀反應及影響因素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蘇千宜(2009)。東華大學研究生觀視臺灣人文關懷影像的解讀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期刊
0(1989) 。四年來臺北市青少年生活意識變遷之實證分析。輔仁學誌 ,22期,161-184。
方惠光(2005)。期待臺灣的新藝術:青年藝術市場的狀況與未來。藝術家,60卷,5期,306。
王嘉驥(2003)。臺灣學院裡的當代藝術狀態。藝術家,56卷,6期,290_292。
姚瑞中(2003)。從臺灣藝術科系畢業展反思新生代創作趨勢與藝術教育。藝術家,56卷,6期,264─267。
姚瑞中(2008)。藝術家看藝術市場與當代藝術。藝術家,66卷,3期,168-173。
張全成(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