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正昀
Chang, Cheng-Yun
論文名稱: 蕭紅故鄉書寫的抒情特質
The Lyric Charaters of Xiao Hong's Nativist Literature
指導教授: 劉正忠
口試委員: 胡衍南
石曉楓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蕭紅故鄉抒情散文化小說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30年代的中國現代文學中,蕭紅(1911-1941)受到魯迅的肯定和推薦,以新星之姿躍上文壇。蕭紅命運多舛,愛情和親情上屢受挫折,諸種經歷化成她筆下的創作題材。作品中主以故鄉的農村人物、民俗風情、自我生活經驗為主,藉著書寫故鄉中人事物的風景,抒發對鄉土的關懷之情。懷鄉之情承襲魯迅鄉土小說的概念,然歷經東北戰亂之苦的背景,在批評鄉土之外尚表達以民族政治和國家意識相連接,豐富鄉土小說的內涵。值得進一步追問的是,蕭紅如何用文字抒發故鄉之「情」以凸顯自己在東北女作家中的地位?

    本論文從蕭紅描寫東北故鄉之作,深究她如何展露抒情特質。蕭紅以鄉土事物作為情感的載體,在主體與客體之間取得適當的距離,冷靜的筆調帶著對故鄉的思念。並用細節的描寫,鋪陳人物動作間細微之處,營造發人省思的意境。她的抒情特質有助於縫合小說鬆散的結構,經由作者和外在事物情感的連結,自然流露私人情感。此種抒情特質可在哈爾濱經驗、東北農村弱勢關懷、民俗風情等主題詳探,觀察她如何在細節描寫中抒發懷鄉之情。此外,藉由剖析蕭紅抒情手法所呈現的形式和特徵,歸納其文學手法以整體了解抒情內容和形式上如何相互配合。透過研究蕭紅作品,可知她從生命的悲劇中淬鍊對事物獨特的觀照,留下真摯動人的「情」。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蕭紅研究概述 6 一、抗戰文藝風潮 7 二、歷史上的定位 8 三、女性主義的風潮 11 第三節 本文的論題旨趣 15 第二章 革命與愛情:《商市街》中的哈爾濱經驗 19 第一節 拋棄與追求 20 一、失家與獲得 21 二、貧窮的生活 23 三、渡我們的橋樑 25 第二節 革命、愛情與文藝創作 28 一、大時代與大都市的騷動 29 (一)革命的認知 30 (二)革命與戀愛的辯證 33 二、位在邊緣地帶的省思 38 (一)在危疑環境下的寫作 38 (二)白色恐怖下的發聲 40 第三節 哈爾濱生活的甘苦 45 一、歐羅巴旅館:城市空間的階級判斷 46 (一)門外的世界,門內的猜想 47 (二)小飯館:破落之街的掙扎 51 二、商市街的身心安頓 53 第三章 農村與婦女:《生死場》中的弱勢關懷 60 第一節 農村弱勢女性的悲歌 61 一、凝視受傷害的身體 61 二、母子的生存課題 66 (一)被壓縮的母╱子生存空間 67 (二)大規模而普遍的死亡 70 1.生育之苦 70 2.父權的毒手 73 第二節 階級對抗下弱者的哀鳴 75 一、農民的犧牲和反抗 75 二、女性意識和覺醒 78 (一)女性的革命形象 79 (二)女性意識的先鋒者 83 第四章 民俗與風情:《呼蘭河傳》中的東北風土 88 第一節 游離於天人之間的薩滿信仰 91 一、薩滿信仰的歷史定義 93 二、載歌載舞的薩滿信仰 95 第二節 漠然、麻木的人生觀照 99 一、道德與瘋癲:胡家老太太與小團圓媳婦 100 二、旁觀者的「疾病」 105 (一)傳統女性的姿態:小團圓的婆婆 105 (二)渾渾噩噩的施暴者:呼蘭鎮鄉民 107 第三節 關於女性的節日慶典 110 一、鬼節中的女性風景 111 二、野台子戲中的女性空間 113 三、信仰與現實中的女性 116 第五章 抒情與形式特徵-以《呼蘭河傳》為例 119 第一節 散文化小說的抒情面貌 121 一、抒情傳統中的「怨」 122 二、氛圍小說的表現手法 124 第二節 散文化小說的表現手法 127 一、主題結構 128 二、散漫舒緩的節奏感 130 (一)語言結構 131 1.回旋的散文句法 131 2.參差交錯的句型 133 (二)重現的意象 135 1.信仰:神鬼之事 135 2.不幸者的身影:瘋子 137 3.悲涼的生命態度 138 第三節 孩童視角 140 一、感受世界的方式 141 二、描寫世界的方式 143 (一)童言無忌的敘述方式 144 (二)調皮嬉鬧的態度 145 第六章 結論 148 一、越軌的筆致:散文化小說的藝術手法 148 二、女性之眼:個人與社會的對抗 150 (一)個人的革命體驗 150 (二)故鄉的弱勢族群 151 附錄:蕭紅年表 154 參考書目 161

    一、專書
    (一)蕭紅作品和後人編選作品(依時間順序排列)
    蕭紅,《曠野的呼喊》,重慶:上海雜誌公司,1940。
    蕭紅,《呼蘭河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
    蕭紅,《小城三月》,臺北:中流出版社,1980。
    蕭紅,《馬伯樂》,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
    葛浩文,《蕭紅的商市街》,臺北:林白出版社,1987。
    肖風編,《蕭紅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
    蕭紅,《商市街》,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
    蕭紅,《蕭紅全集》,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1。
    蕭紅,《蕭紅全集》,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8。
    蕭紅,《生死場》,臺北:里仁書局,1999。
    蕭紅,《蕭紅選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蕭紅,《蕭紅全集》,北京:鳳凰出版社,2011。

    (二)蕭紅研究(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觀泉,《懷念蕭紅》,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周錦,《論呼蘭河傳》,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
    季紅真,《蕭紅傳》,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0。
    季紅真編,《蕭蕭落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皇甫曉濤,《蕭紅現象:兼談中國現代文化思想的幾個困感點》,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陳潔儀,《現實與象徵:蕭紅「自我」、「女性」、「作家」的身份探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
    葛浩文著、鄭繼宗譯,《蕭紅評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80。
    葛浩文,《蕭紅新傳》,香港:三聯書店,1989。
    黃曉娟,《雪中芭蕉:蕭紅創作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
    駱賓基,《蕭紅小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
    謝霜天,《夢迴呼蘭河傳》,臺北:爾雅出版社,1983。
    鐵鋒,《蕭紅文學之路》,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1。

    (二)中文相關研究專著(依姓氏筆畫排列)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
    王曉明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上海:東方出版社,1997。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王光東,《民間理念與當代情感:中國現當代文學解讀》,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王文寶,《中國民俗學發展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
    艾曉明,《中國左翼文學思潮探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呂正惠,《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臺北:正中書局,1991。
    李治亭主編,《東北通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李小江等主編,《性別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
    金耀基,《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出版社,1992。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孟悅和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3。
    周陽山,《五四與中國-知識分子與中國現代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85。
    柯慶明,《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
    逄增玉,《黑土地文化與東北作家群》,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孫中田,《銬鐐下的謬思-東北淪陷區文學史綱》,長春:吉林出版社,1999。
    莊吉發,《薩滿信仰的歷史考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唐弢,《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出版社,1979。
    張中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小說敘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4。
    張健主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
    陳見微選編,《東北民俗資料薈萃》,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陳平原,《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陳思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名篇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
    富育光、郭淑雲,《薩滿文化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
    富育光,《薩滿教與神話》,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
    崔志遠,《鄉土文學與地緣文化-新時期鄉土小說論》,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端木蕻良,《端木蕻良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1999。
    魯迅,《且介亭雜文》,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0。
    趙園,《中國現代小說家論集》,臺北:人間出版社,2008。
    趙園,《地之子:鄉土小說與農民文化》,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3。
    蘇敏逸,《「社會整體性」觀念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生和形成》,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
    蕭軍,《蕭軍全集10》,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劉禾著,《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譚琳、陳衛民,《女性與家庭:社會性別視角的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劉曉麗,《異態時空中的精神世界:偽滿洲國文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8。

    (三)外文相關研究譯著(依字母順序排列)
    Edward Morgan Forster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Aspects of the novel) ,臺北:商周出版社,2009。
    Michel Foucault(傅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Folie et deraison )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
    StephenF.Teiser(太史文),《幽靈的節日:中國中世紀的信仰與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Susan Sontag (蘇姍.桑塔格)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上海:上海出版社,2003。
    Susan Sontag (蘇珊.桑塔格)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Thorstein Veblen(范伯倫)著、李華夏譯,《有閒階級論:一種制度的經濟研究》(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 ,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7。

    二、期刊(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曉明,〈在語言的挑戰面前〉,《當代作家評論》第5期(1986),頁121-132。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3期(2008.9),頁77-137。
    王瑤,《中國現代文學與古典文學的歷史聯繫》,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期(1986)頁1-14。
    李向輝,〈批評的批評:蕭紅研究回顧〉,蘭州大學學報第28期(2000)頁133-139。
    杜秀華,〈一部以背景為主角的小說-兼談《呼蘭河傳》對中國現代小說的貢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期,1986,頁91-109。
    何寄澎,《鄉土與女性-蕭紅筆下永遠的關懷》,中外文學第21卷第3期(1992.8),
    頁4-27。
    林幸謙,〈蕭紅小說的妊娠母體和病體銘刻-女性敘述與怪誕現實主義書寫〉,《清華學報》第31卷第3期(2001.9),頁301-337。
    秦林方,〈論蕭紅的創作道路-從題材說起〉,《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1990),頁95-103。
    郝譽翔,〈現代小說的返「鄉」之路-從1930年前後的上海再出發〉,《成大中文學報》22期(2008.10),頁95-120。
    陳潔儀,〈論蕭紅《馬伯樂》對「抗戰文藝」的消解方式〉,《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期(1990),頁80-90。
    陳潔儀,〈「跳大神」與「道德懲治」的結合:論蕭紅《呼蘭河傳》中「小團圓媳婦」的女性命運〉,《中山人文學報》(2002.4),頁111-123。
    陳潔儀,〈論蕭紅《商市街》四個重要的空間意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期(1998.06),頁124-134。
    陳德錦,〈中國現代鄉土散文初探〉,《新亞學報》18卷(1997.07),頁357-372。
    程均,〈試論氛圍小說〉,《南京師大學報》第一期(1984),頁62-67。
    閻志宏,〈蕭紅和中國現代小說散文化〉,《社會科學輯刊》第2期(1991),頁134-138。
    譚桂林,〈論蕭紅創作中的童年母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期(1994),頁74-79。
    錢理群,〈改造民族靈魂的文學——紀念魯迅誕辰100周年與蕭紅誕辰70周年〉,《十月》第1期(1982),頁230-241。
    劉恆興,(〈女子豈應關大計?:論蕭紅文本性別與國族意識之關涉〉,《文化研究》第7期(2008),頁7-44。
    楊淑雯,(蕭紅小說的美學風格〉,《輔大中研所學刊》第3期(1994.06),頁315-334。
    陳伯霖,〈北方民族薩滿跳神的原始娛樂功能〉,《黑龍江民族叢刊》第1期(1995.01),頁81-85。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江少英,《論蕭紅小說創作的「詩學」意蘊》,福建:福建師範大學碩士班論文,2007。
    李長虹,《東北作家群小說的文化精神》,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7。
    李婉玲,《漂流的後花園 游離的呼蘭河-論蕭紅作品裡的空間意象群》,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6。
    陳信銘,《《呼蘭河傳》城民的群體與存在性格分析》,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楊淑雯,《蕭紅小說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魏美玲,《大陸農村小說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劉文鈞,《蕭紅小說中的女性角色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200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