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朱玉婷
論文名稱: 運用合作學習於動畫製作之探究—以國中英語為例
指導教授: 林秋斌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1
中文關鍵詞: 電腦支援合作學習拼圖式合作
外文關鍵詞: CSCL(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Jigsaw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合作學習於資訊課程製作英語動畫之成效,採準實驗設計以國中一年級兩個班級為研究對象,分別為拼圖式小組的實驗組及依據英語成績進行S形分組的對照組,每班各33人,實驗活動每週一次,為期六週。依據學生英語段考成績、動畫成果各項評分、學生學習經歷意見調查、小組長自評表、課堂觀察、師生訪談等資料彙整研究結果:
    一、 本實驗活動可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及動機。
    二、 本實驗活動可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態度及精神。
    三、 採拼圖式分組的實驗組其英語動畫作品優於以英語成績S形分組的對照組。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aimed to survey if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 helps the producing of English teaching animation in computer classes. Two classes of the seventh grad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cluding 33 students each, are grouped by S-type (control) and Jigsaw (experimental). The research is conducted once a week and continued for six weeks. Questionnaires, teacher’s evaluation on the animations,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with students, participants’ fixed exam records and group leaders’ self-evaluation sheets all lead to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The cooperative teaching method can make the learning in classroom more interesting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motive in learning. 2. The method can teach students how to gain knowledge by a team work. 3. The animations generated by Jigsaw groups are better than S-type ones.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 表目錄 II 圖目錄 III 目錄 IV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 2 一、研究目的 2 二、研究問題 2 三、研究假設 2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3 一、研究樣本 3 二、教學內容 3 三、小組分組 3 第四節、名詞解釋 4 一、CSCL(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4 二、拼圖式(Jigsaw)合作學習 4 第二章、文獻探討 5 第一節、合作學習 5 一、合作學習的意涵 5 二、合作學習的特點 6 三、合作學習的類型 7 四、小組合作學習效能不彰的可能原因 8 五、拼圖式合作學習 8 六、合作學習的分組問題 10 第二節、電腦支援合作學習 11 一、電腦支援合作學習的意涵 11 二、CSCL國際會議的先驅 12 三、運用於英語學習的電腦支援合作學習相關研究 12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 17 第一節、研究架構及流程 17 第二節、研究對象 19 第三節、研究設計 21 第四節、實驗設計及步驟 22 一、實驗活動說明 22 二、實驗活動的產出資料 24 三、實驗活動的準備工作 24 四、小組動畫作業範例 25 五、實驗活動 26 第五節、研究工具 28 一、SWish minimax2軟體 28 二、英語科段考成績 28 三、動畫成果互評表 28 四、學習歷程意見調查問卷 29 五、小組組員評分表 29 六、觀察記錄 29 七、訪談記錄 29 第六節、資料處理及分析 30 一、量化資料分析 30 二、質性資料分析 30 第四章、研究結果 31 第一節、學生英語成績參考數據 31 一、一年級及實驗組、對照組的英語段考成績 31 第二節、動畫成果評比 33 一、學生互評部份 33 二、英語老師及資訊老師評分與學生互評之比較 35 第三節、問卷調查 37 一、學習歷程問卷分析 37 二、各小組組長自評 47 第四節、課堂觀察 49 一、實驗組之活動情況 49 二、對照組之活動情況 49 三、英語老師參與課程活動 50 四、學生進行操作 51 五、小組交換觀摩動畫 52 六、小組動畫作品展示 53 第五節、實驗組小組任務分配及執行之觀察 55 第六節、訪談記錄 59 一、學生訪談 59 二、資訊老師與英語老師的討論 62 三、研究者(資訊老師)對於課程活動的檢討 63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65 第一節、研究結論 65 一、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及動機 65 二、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態度及精神 66 三、提升學生的動畫作品水準 66 第二節、研究建議 68 一、教學安排方面 68 二、教學應用方面 68 三、未來研究建議 69 參考文獻 70 一、中文部分 70 二、英文部分 72 附錄 74 附錄一、各小組動畫製作指定範圍 74 附錄二、小組工作分配表 75 附錄三、動畫學習單 76 附錄四、小組組長工作記錄及檢討表 77 附錄五、小組組長評分及檢討表 78 附錄六、動畫觀摩建議記錄 79 附錄七、動畫作業評分表 80 附錄八、學習歷程意見調查表 81

    一、中文部分
    于富雲(2001)。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8。
    王金國(2009)。合作學習之成員地位、參與機會問題及其解決之道。教育研究月刊,177,78-82。
    李錫津(1990)。合作學習之實施。教師天地, 47, 48-54。
    呂欣倍、黃秉紳(2006),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克林姆VS重複之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
    林怡箴(2007)。運用平板電腦支援教師於課堂合作學習活動之融入與應用。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林秀娟(2009),故事結構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林達森(2002))。合作學習在九年一貫課程的利用。教育研究資訊, 2, 87-103。
    林佩蓉(2008),電腦合作學習在國小英語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邱克豪、邵慧綺(2003)。合作學習的理論與應用。台東特教,18,32-38。
    邱裕惠(2002)。合作學習在國中英語教室之應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胡菁萍(2003)。合作學習應運在特殊教育教學上之研究。台東特教,17,68-76。
    吳百祿(2004)。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著。教學原理。台北:心理出版。
    吳妍慧(2010)。創意英語課堂教學對國中生英語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康興國(2007)。WebQuest教學對不同程度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佛光大學教育資訊學系碩士論文,宜蘭縣。
    張金淑(2005)。合作學習之理念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31,45-60。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曉瑜(2009),運用GS輔助國中英語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秦翠虹(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英語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黃珮玲(2007),運用資訊融入與合作學習策略進行國小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詹欣容(2009),電腦支援協作環境中的英語字彙學習:臺灣國中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劉秋木(2002)。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劉國平(2007)。運用輔助合作學習軟體輔助小學英語字彙合作學習歷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陳慧珍(2007),淺談合作學習教學與成效,網路社會學通訊,65。
    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博士論文,高雄市。,
    籃玉如(2006)。以行動科技支援之合作學習培養EFL學習者早期英語閱讀能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ronson, E., & Goode, E. (1980). Training teachers to implement jigsaw learning: A manual for teachers. In S. Sharan, P. Hare, C.D. Webb, & R. Hertz-Lazarowitz (Eds.),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pp47-81). Provo, UT: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ess.
    Bereiter, C., & Bird, M. (1985). Use of thinking aloud in identification and teaching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Cognition & Instruction, 2, 131-156.
    Bruce, B. C., & Rubin, A. (1993). Electronic quills: A situated evaluation of using computers for writing in classrooms. Hillsdale, N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illenbourg, P. (Ed.) (1999).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gnitive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Amsterdam, NL: Pergamon, Elsevier Science.
    Gruber, S., Peyton, J. K., & Bruce, B. C. (1995). Collaborative writing in multiple discourse contexts. 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3, 247-269.
    Hinde, R. J., & Kovac, J. (2001). Student active learning methods in phys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78(1),93-99.
    Hoadley, C. (2005). The shape of the elephant: Scope and membership of the CSCL commun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SCL 2005), Taipei, Taiwan.
    Hotkevich, M. N.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A teaching stragedy. Technology Edvcation Update, 4-5.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1987).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3rd ed.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Cooperative Center.Jonassen, D. H. (2000). Computers as Mindtools for Schools: Engaging Critical Thinking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4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9).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5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Kienle, A., & Wessner, M. (2005). Our way to Taipei: An analysis of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CSCL commun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SCL 2005), Taipei, Taiwan.
    Nicolopoulou, A., & Cole, M. (1993). Gener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shared knowledge in the culture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he fifth dimension, its play world and its institutional contexts. In E. Forman, N. Minnick & C. A. Stone (Eds.), Contexts for learning: Sociocultural dynamics in children's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auenbusch, F., & Bereiter, C. (1991). Making reading more difficult: A degraded text microworld for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Cognition & Instruction, 8, 181-206.
    Roschelle, J., & Tatar, D., Chaudhury, S. R., Dimitriadis, Y., Patton, C., & DiGiano, C. (2007). Ink, Improvisation, and Interactive Engagement: Learning with Tablets, IEEE Computer Magazine, 40(9), 42-48.
    Roschelle, J., & Teasley, S. (1995). The construction of shared knowledge in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In C. O'Malley (Ed.),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p. 69-197). Berlin, Germany: Springer Verlag.
    Slavin, R. (1980). Student team learning: A manual for teachers. In S. Sharan, P. Hare, C.D. Webb, & R. Hertz-Lazarowitz (Eds.),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pp82-135). Provo, UT: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ess.
    Slavin, R.E. (1990).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Boston: Allyn and Bocon.
    Stahl, G., Koschmann, T., & Suthers, D. (2006).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CSCL2005, from http://www.cis.drexel.edu/faculty/gerry/cscl/CSCL_English.pdf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