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至軒 |
---|---|
論文名稱: |
從能臣到叛臣──高駢與唐末政局研究 |
指導教授: | 賴瑞和 |
口試委員: |
朱振宏
陳玨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7 |
中文關鍵詞: | 唐末 、高駢 、政局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將重點放在唐代懿、僖宗兩朝(公元860-888年),藉由瞭解一位出身於武人世家之後裔所遭遇的,中書朝廷的複雜政治情勢、地方節鎮日益跋扈、國家對外關係不穩定等時局之際,展現何種積極的態度以面對時勢?與中央決策者、周鄰節度使與節鎮中所屬軍將等人際關係中,如何以行動證明自己以保持信任?而在唐王朝即將迎向覆滅的最後二十年時,這位勳臣又得面臨何種困境,最終身死族滅?以一位活躍於這時代中的人物──高駢進行研究,我希冀能釐清上敘的幾個問題,並將此人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放在國家與制度變動中所產生的信任危機之議題下,作深入的探討。
古籍資料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日﹞釋圓仁撰,潘平校譯(臺北:佛光出版社,1998)。
《大唐新語》,〔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點校本)。
《元和郡縣圖志》,﹝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太平廣記》,〔宋〕李昉等編(北京:中華書局,2003重印本)。
《廿二史劄記校證》,﹝清﹞趙翼撰,王樹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訂補本)。
《文苑英華》,〔宋〕李昉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1影印本)。
《日知錄集釋》,﹝清﹞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王建詩集校注》,﹝唐﹞王建撰,尹占華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6)。
《册府元龜》,〔宋〕王欽若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0影印本)。
《北夢瑣言》,〔五代〕孫光憲撰,賈二強校點(北京:中華書局,2002)。
《司空表聖文集》,﹝唐﹞司空圖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玉海》,〔宋〕王應麟(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8)。
《白居易集箋校》,﹝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全唐文新編》,周紹良主編。全二十二冊(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79)。
《全唐文補編》,陳尚君輯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
《全唐文補遺》,吳鋼主編(北京:三秦出版社,1994-2005)。
《全唐詩》,﹝清﹞彭定求撰(北京:中華書局,1960)。
《杜牧集繫年校注》,〔唐〕杜牧撰,吳在慶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東觀奏記》,﹝唐﹞裴庭裕撰,田廷柱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
《南部新書》,﹝宋﹞錢易撰,黃壽成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韋莊集箋注》﹝五代﹞韋莊撰,聶安福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唐大詔令集》,〔宋〕宋敏求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點校本)。
《唐六典》,〔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點校本)。
《唐方鎮年表》,〔清〕吳廷燮撰(北京:中華書局,1970點校本)。
《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清〕勞格、趙鉞撰,徐敏霞、王桂針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點校本)。
《唐會要》,〔宋〕王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點校本)。
《唐詩記事校箋》,﹝宋﹞計有功撰,王仲傭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唐摭言校注》,〔五代〕王定保撰,姜漢樁校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唐語林校證》,〔宋〕王讜撰,周勛初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點校本)。
《桂苑筆耕集校注》,﹝唐﹞崔致遠撰,黨銀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集古錄跋尾》,〔宋〕歐陽修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順宗實錄》,﹝唐﹞韓愈撰(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祈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撰(北京:中華書局,1956點校本)。
《資治通鑑考異》,﹝宋﹞司馬光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嘉定鎮江志》,﹝宋﹞盧憲撰(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清道光二十二年刊本,1983年)。
《廣陵妖亂志》,﹝唐﹞羅隱撰,收錄於張大齡主編,《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
《鄭谷詩集箋注》﹝唐﹞鄭谷撰,嚴壽澂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舊五代史》,﹝宋﹞薛居正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舊唐書》,〔五代〕劉昫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讀通鑑論》,﹝清﹞王夫之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
《鑑誡錄校注》,﹝五代﹞何光遠撰,鄧星亮等校注(四川:巴蜀書社,2011)。
近人研究
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第二卷(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
方曉偉,《崔致遠思想和作品研究》(揚州:廣陵書社,2007)。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王永興,《唐代後期軍事史略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王吉林,《唐代南詔與李唐關係之研究》,輯於《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輯刊》五編(新北市:花木蘭出版社,2009)。
王守棟,《唐代宦官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王秀梅、王泓冰編,《太平廣記索引》(北京:中華書局,2003)。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
王壽南,《唐代宦官權勢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71)。
王壽南,《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臺北:大化書局,1978)。
石雲濤,《中古文史探微》(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石雲濤,《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全漢昇,《隋唐帝國與運河》(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重刻版)
朱祖德,《唐代淮南道研究》,輯於《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輯刊》二編(新北市:花木蘭出版社,2009)。
何永成,《唐代神策軍研究──兼論神策軍與中晚唐政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李廷先,《唐代揚州史考》(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李治亭,《中國漕運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杜文玉,《五代十國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周紹良,《「資治通鑑‧唐紀」勘誤》(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1)。
林偉洲,《安史之亂與肅、代二朝新政權結構的開張》,輯於《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輯刊》初編(新北市:花木蘭出版社,2009)。
邵明凡,《高駢年譜》(瀋陽:遼寧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胡如雷,《隋唐五代經濟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唐長孺,《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孫國棟,《唐宋史論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年增訂版)。
張卉,《從《桂苑筆耕集》看唐末高駢鎮淮史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張秀民,《中越關係史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張國剛,《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張曉東,《漢唐漕運與軍事》(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10)。
陳志堅,《唐代州郡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陳炳天,《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
陶懋炳,《司馬光史論探微》(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傅樂成,《隋唐五代史》,收於傅樂成主編,《中國通史》(臺北:長橋出版社,1979)。
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7)。
程存潔,《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北京:中華書局,2002)。
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黃永年,《唐代史事考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黃清連編,《結網編》(臺北:東大出版社,1998)。
黃寬重編,《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等出版社,2008)。
蒙曼,《唐代前期北衙禁軍制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
趙超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
劉偉,《《桂苑笔耕集》考述》(西安: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劉琴麗,《唐代武官選任制度初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潘子正,《唐僖宗前期(873-880)的政治角力分析》(臺北: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書店,2006)。
鄭修誠,《鄭畋叢考》(杭州:浙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鄭學檬,《五代十國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盧建榮,《咆哮彭城:唐代淮上軍民抗爭史(763-899)》(臺北:五南出版社,2008)。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三民書局,1976)。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戴偉華,《唐方鎮文職僚佐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7)。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嚴耕望,《唐僕尚丞郎表》(北京:中華書局,1986)。
嚴耕望,《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期刊論文
水渭松,〈《廣陵妖亂志》作者考〉,《杭州大學學報》第17卷第3期,1987年。
王大華,〈論黃巢渡江南征〉,《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集刊》第四輯,1985年。
王玉群,〈藩鎮節度使──唐軍事變革的產物〉,《廣州大學學報》第6卷第11期,2007年。
王兆剛,〈藩鎮與節度使制度〉,《歷史教學》第8期,1994年。
王承文,〈晚唐高駢開鑿安南「天威遙」運河事蹟釋證──以裴鉶所撰《天威遙碑》為中心的考察〉,《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81卷第3分,2010年。
田廷柱,〈論《桂苑筆耕集》的史料價值──兼評高駢其人〉,《遼寧大學學報》第五期,2005年。
石雲濤,〈唐代幕府制度研究的若干問題〉,《河南大學學報》第44卷第4期,2004。
石雲濤,〈唐後期方鎮使府賓主關係與牛李黨爭〉,《許昌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3年。
朱德軍,〈試論地方性軍人集團與唐代中後期的「地方獨立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2009年。
宋建瑩,〈論唐代安南都護府及其屬州建制的演變〉,《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第13卷第2期,2010年。
李烈輝,〈高駢與江淮鹽業〉,《鹽鐵史研究》第4期,1991年。
李惠良、高錦蓉,〈高駢在安南的業績論述〉,《中山大學史學集刊》(第一輯),1992年。
李夢芝,〈高駢生於822年說〉,《歷史教學》第7期,1990年。
沙憲如,〈唐代節度使的再研究〉,《史學集刊》第2期,1994年。
周連寬,〈唐高駢鎮淮事蹟考〉,《嶺南學報》第11卷2期,1951年。
孫永如,〈高駢史事考釋〉,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第五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
張志康,〈黃巢「乞降」考辨〉,《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集刊》第一輯,1979年。
張達志,〈分鎮與徙治──兼論中晚唐藩镇與州的博弈進退〉,《安徽史學》第4期,2011年。
陳志堅,〈唐末中和年間徐泗揚兵爭之始末──崔致遠《桂苑筆耕集》事箋之一〉,《魯東大學學報》第25卷第5期,2008年。
陳國保,〈安南都護府與唐代邊疆防禦體系的構建及影響〉,《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20卷第3期,2010年。
陸韌,〈南詔交通與城鎮關係初探〉,《思想戰線》第2期,1995年。
黃清連,〈王鐸與晚唐政局──以討伐黃巢之亂為中心〉,《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第63卷第2分,1993年。
黃清連,〈宋威與王、黃之亂──唐代藩鎮對黃巢叛亂的態度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臺北:台灣商務,1992)。
黃清連,〈高駢縱巢渡淮──唐代藩鎮對黃巢叛亂的態度研究之一〉,《大陸雜誌》第80卷第1期,1990年。
黃權才、徐變雲,〈潭蓬運河──唐代天威徑探析〉,《廣西師範學報》第29卷第4期,2008年。
萬永林、谷躍娟,〈南詔的守土措施與中國西南疆域的穩定與發展〉,《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8卷第3期,2008年。
賴瑞和,〈再論唐代的使職與職事官──李建墓碑墓誌的啟示〉,《中華文史論叢》第4期,2011年。
賴瑞和,〈唐代使職的定義〉,《史林》第2卷,2012年。
龐衛東、楊春雨,〈淺談高駢收復安南的背景及對安南的經略〉,《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5年。
嚴耕望,〈唐代方鎮使府佐僚考〉,收於《唐史研究叢刊》(香港:新亞研究所,1969)。
黨銀平,〈新羅文人崔致遠與淮南節度使高駢交往關系考〉,《社會科學戰線》第6期,2007年。
外文文獻
巴克斯(C. Backus)著,林超民譯,《南詔國與唐代的西南邊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
日野開三郎,《唐代藩鎮の支配體制》,收錄於《東洋史學論集》第一卷(東京:三一書房,1980)。
日野開三郎,《唐末混亂史考》(東京:三一書房,1996)。
杜希德(D. C. Twitchett)著,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西方漢學研究課題組譯,《劍橋中國隋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0)。
周藤吉之,〈唐末淮南高駢の藩鎮体制と黃巣徒党との関係について──新羅末の崔致遠の著「桂苑筆耕集」中心といて〉,《東洋學報》第68期,1987。
靜永健,〈新羅文人崔致遠と唐末節度使高駢の前半生〉,《文學研究》第105期,2008。
Perry, John C & Smith, Bardwell L. (1976) Essays on Tang Society. Leiden: E. J. Brill, 1976
Schafer, E. H. "The Last Years of Ch'ang-an". Oriens Extremus X (1963):13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