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芝芬
Chih-Fen Lee
論文名稱: 周芬伶女性/私小說書寫研究
A study on the feminist / personal novel of Fen-Ling Chou
指導教授: 陳惠齡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周芬伶私小說邊緣性女性時間基進女性主義
外文關鍵詞: Fen-Ling Chou, Personal Novels, Marginality, Women’s time, Radical Feminist Theory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周芬伶向來被歸為散文大家,其小說創作與評論,相較下鮮少被關注。筆者閱讀周芬伶的小說,發現其運用真實的創作手法,將自己寫進文字,探索「自我=女性」最深層的慾望。因此,小說中周芬伶書寫自我、書寫女性,衝擊著父權社會的價值,從中帶出女性議題。
    換言之,作家藉由個人式體驗的創作,承襲了日本「私小說」的告白,並因應小說的虛構性,形成折射鏡的效果,即使是同一事物也因折射而扭曲原貌,更藉由多次的投射、干擾、分裂,作者與讀者同時重新認識自我、追尋自我、塑造自我。故本論文以私小說的觀點看周芬伶小說,並且進行文本驗證與分析,探討周芬伶小說中的「我」與原型角色的對話,進而析論私小說的自白書寫策略。
    正因周芬伶小說中的私語與對話,說出女性的傷痛與不悔、矛盾與拉扯,文本即富含強烈的女性意識。然而除了以真實的生命經驗作為女性書寫議題外,作家創作亦受西方女性主義流派的影響,故進一步探討周芬伶小說創作中,女性書寫與女性主義理論的連結。
    本論文分別採用Julia Kristeva的「邊緣性」、「女性時間」及基進女性主義等理論。首先,歸納小說中女性的選擇及其對女性位居象徵秩序邊緣的影響;其次,依女性身體的循環週期及文本架構的去中心,呈現女性時間的創作手法;最後,採用基進女性主義理論,分析作家在小說中建立女性王國的策略。
    綜合上述,作家採以私小說書寫策略,書寫女性真實的生命,藉此解構父權中心的意識型態及重新改寫女性歷史記憶、砌築女性烏托邦世界。90年代後女性本位的女性主義思潮,成為周芬伶發聲的基準點,作家的女性書寫趨向邊緣與異質,吟詠著女性生命之歌,再現女性生命文本。


    Fen-Ling Chou is commonly known as a prose writer so that most readers pay less attention to her novels and commentaries. Readers discover that with the authentic writing style, she has the tendency to write her life into her works and realizes the deepest desire—self equals woman. Thus, readers can see Fen-Ling Chou writes herself and women in her novels which challenges patriarchal social value and brings out discussible women issues.
    In other words, by putting her personal life into her works, the author Fen-Ling Chou follows Japanese style—personal novel. Like a refractor, the same experiences happened in her works will distort because of the fictionality of novels. Multiple twisting and refracting of the life experiences help the author as well as the readers to re-understand themselves. As a result, this thesis will focus on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I” and the other characters, and I will discuss the writing strategy of self-confession and analyze the textual evidences with the viewpoint of personal novels.
    In Fen-Ling Chou’s novels, she speaks out the pain, no regrets, contradiction, and struggle by using her personal language. That writing style leads her works to have strong feminine consciousness. Yet, apart from the fact that she puts her real-life experiences into her works, the author, Fen-Ling Chou, seems to be influenced by western feminism. Therefore,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emale writings and feminism in Fen-Ling Chou’s novels.
    Julia Kristeva’s thought on marginality, women’s time and the radical feminist theory will be adopted in this thesis. First, I will draw a conclusion to collect the influences of women’s tendency and the symbolic order of women’s marginality. Then, I will present the creative writing skill of women’s time according to women body cycle and the framework of text. Finally, adopting radical feminist theory, I will analyze the strategy, which the author uses to build women’s world.
    To sum up, I argue that the author, Fen-Ling Chou, adopts the writing skills of personal novels to demonstrate the true life of women and by doing that, she deconstructs the central consciousness—patriarchal values, and re-write women’s historical memory and construct women utopias. Fen-Ling Chou takes the feminism after 90s as her basis and inclines women’s writing to marginality and heterogeneity; thus, she re-illustrates the lives as wome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文獻回顧………………………………………………………………… 5 一、論文專題研究…………………………………………………………… 5 二、單篇文獻研究…………………………………………………………… 7 三、其他……………………………………………………………………… 11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16 一、研究方法………………………………………………………………… 16 (一)研究進程……………………………………………………………… 16 (二)名詞釋義……………………………………………………………… 17 (三)研究範圍……………………………………………………………… 20 二、章節架構………………………………………………………………… 21 第二章 周芬伶的文學之路 第一節、從絕美到駭女的生命流光……………………………………………… 23 一、故鄉大武山……………………………………………………………… 24 二、永遠的家人……………………………………………………………… 25 (一)男性族人:從陰性邊緣到暴亂瘋顛………………………………… 26 (二)女性族人:從傳統到現代的多彩面貌……………………………… 28 三、求學的歷程……………………………………………………………… 30 四、婚姻的幻滅……………………………………………………………… 31 第二節、從閨秀到異質的創作歷程……………………………………………… 33 一、「花房之歌」─前期階段……………………………………………… 33 二、「妹妹向左轉」─轉變期階段………………………………………… 34 三、「世界是薔薇的」─近期階段………………………………………… 37 第三節、女性文學場域裡的周芬伶……………………………………………… 40 第三章 周芬伶小說中的私語與對話 第一節、真實與虛構的私小說…………………………………………………… 46 一 、私小說源流與界定……………………………………………………… 46 二 、私小說與自傳小說……………………………………………………… 49 三 、私小說書寫與生命經驗的對照………………………………………… 51 第二節、單音與多聲交響的女性私小說………………………………………… 59 一、召喚瘋狂女性的分身──浪蕩社會底層的弟弟……………………… 60 二、重建女性系譜──姊妹專屬的烏托邦………………………………… 63 三、踰越性別的界限──雌雄同體的Eve………………………………… 65 第三節、自剖與自繪的告白書寫策略…………………………………………… 71 一、裸體的告白──婚姻議題……………………………………………… 72 (一)婚姻桎梏……………………………………………………………… 72 (二)外遇事件……………………………………………………………… 75 二、媽媽在遠方飛行──母職議題………………………………………… 77 三、自白書寫與自我追尋…………………………………………………… 79 第四節、小結……………………………………………………………………… 84 第四章 周芬伶小說中的女性書寫 第一節、認同與選擇的女性邊緣………………………………………………… 86 一、伊底帕斯王之後──父權的象徵與秩序……………………………… 89 二、前伊底帕斯時期──母女的重逢與新生……………………………… 93 第二節、循環與回歸的女性時間………………………………………………… 98 一、小說中的女性時間……………………………………………………… 99 二、循環回歸的書寫手法………………………………………………… 102 第三節、拒絕與越界的女性王國……………………………………………… 105 一、男女的性別分離……………………………………………………… 106 二、退出婚姻與家庭……………………………………………………… 109 三、拒絕生育的汝身……………………………………………………… 111 四、審視獵者的強暴……………………………………………………… 113 第四節、小結…………………………………………………………………… 116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周芬伶小說的書寫策略……………………………………………… 119 一、解構父權中心的書寫………………………………………………… 119 二、砌築女性烏托邦世界………………………………………………… 121 第二節 周芬伶小說的創作觀念……………………………………………… 124 一、 私小說創作觀的展現………………………………………………… 124 二、 女性意識流轉與演變………………………………………………… 127 參考書目………………………………………………………………………… 131 附錄一 周芬伶年表…………………………………………………… 138 附錄二 周芬伶作品綜覽……………………………………………… 148 附錄三 周芬伶小說的重要評論……………………………………… 149

    一、周芬伶專書
    周芬伶(1985)。絕美。台北:前衛。
    周芬伶(1989)。花房之歌。台北:九歌。
    周芬伶(1991)。醜醜。台北:九歌。
    周芬伶(1992)。閣樓上的女子。台北:九歌。
    周芬伶(1992)。藍裙子上的星星。台北:皇冠。
    周芬伶(1993)。小華麗在華麗小鎮。台北:皇冠。
    周芬伶(1994)。百合雲梯。台北:皇冠。
    周芬伶(1996)。女阿甘正傳。台北:健行。
    周芬伶(1996)。妹妹向左走。台北:遠流。
    周芬伶(1996)。熱夜。台北:遠流。
    周芬伶 (1998)。憤怒的白鴿:走過台灣百年歷史的女性。台北:元尊。
    周芬伶(1999)。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台北:元尊。
    周芬伶(2000)。戀物人語。台北:九歌。
    周芬伶(2002)。汝色。台北:二魚。
    周芬伶(2002)。世界是薔薇的。台北:二魚。
    周芬伶(2003)。女人,是變色的玫瑰。台北:健行。
    周芬伶(2003)。影子情人。台北:二魚。
    周芬伶(2003)。浪子駭女。台北:二魚。
    周芬伶(2005)。母系銀河。台北:印刻。
    周芬伶(2005)。孔雀藍調。台北:麥田。
    周芬伶(2006)。仙人掌女人收藏書。台北:麥田。
    周芬伶(2006)。粉紅樓窗。台北:印刻。
    周芬伶(2006)。紫蓮之歌。台北:九歌。
    周芬伶(2006)。芳香的祕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台北:麥田。
    周芬伶(2007)。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1945-2006。台北:印刻。
    周芬伶(2009)。青春一條街。台北:九歌。
    周芬伶(2010)。蘭花辭。台北:九歌。

    二、中文文獻
    王德威(1998)。如何現代,怎樣文學:19、20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
    王德威 (2001)。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
    王德威(2002)。跨世紀風華 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
    王麗華(2008)。全球化語境中的異聲:女性主義批評。北京:北京大學。
    伍寶珠(2001)。從反思到反叛:八、九零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台北:大安。
    朱雙一(2002)。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
    朱剛(2002)。20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志。
    江寶釵、范銘如主編(2002)。島嶼妏聲:台灣女性小說讀本。台北:巨流。
    呂建忠、李奭學編譯(1990)。近代西洋文學──新古典主義迄現代。台北:書林。
    杜聲鋒(1988)。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
    李喬(2000)。李喬短篇選小說精選集。台北:聯經。
    李癸雲(2002)。周芬伶精選集。台北:九歌。
    邱貴芬(1997)。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
    邱貴芬(1998)。「(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女書。
    邱貴芬(2001)。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台北:女書。
    邱貴芬(2003)。後殖民及其他=Rethinking postcolonial literary criticism in Taiwan 。台北:麥田。
    范銘如(2002)。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
    范銘如(2003)。挑撥新趨勢:第二屆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
    胡適(2005)。四十自述。台北:遠流(初版)。
    郝譽翔(2002)。情欲世紀未。台北:聯合。
    唐 荷(2003)。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
    張小虹(1995)。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
    張小虹(1996)。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
    張小虹(1998)。性/別 研究讀本。台北:麥田。
    張小虹(1999)。情慾微物論。台北:聯合。
    張京媛編(1992)。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
    張京媛編(2007)。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
    張瑞芬(2002)。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台北:麥田。
    張瑞芬(2006)。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
    張瑞芬(2007)。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
    張誦聖(2001)。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
    張輝潭(2006)。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台中:印書小舖。
    陳義芝主編(1998)。1978∼1998臺灣文學二十年集(二)散文二十家。台北:
    九歌。
    陳義芝(2002)。新世紀散文家:周芬伶精選集。台北:九歌。
    陳芳明(2001)。深山夜讀。台北:聯合。
    陳芳明(2002)。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essays on Taiwa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beyond。台北:麥田。
    陳芳明(2005)。九十三年散文選。台北:九歌。
    陳芳明等主編(2006)。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台北:麥田。
    梅家玲(2000)。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
    梅家伶(2004)。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
    葉石濤(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
    葉渭渠(2009)。日本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
    鄭明娳(1992)。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
    潘慧玲(1997)。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
    蔡源煌(1990)。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
    劉崇稜(1997)。日本近代文學概說。台北:三民。
    駱以軍主編(2010)。98年小說選。台北:九歌。
    鄧相揚等著(2007)。猶疑的座標/十場台灣當代文學的心靈饗宴2:國立台灣文學館.第二季週末文學對談。台南:國立文學館。
    顧燕翎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

    三、外文翻譯文獻
    大江健三郎著。王成(譯)(2008)。小說的方法。台北:麥田。
    大江健三郎口述。許金龍(譯)(2008)。大江健三郎 作家自語。台北:遠流。
    布朗米勒著。祝吉芳(譯)(2006)。違背我們的意願。南京:江蘇人民。
    西蒙•波娃著。歐陽子(譯)(1992)。第二性。台北:志文。
    西川直子著。王青、陳虎(譯)(2002)。克里斯托娃:多元邏輯。河北:河北教育。
    米利特著。宋文偉、張慧芝(譯)(2003)。性政治。台北:桂冠。
    托莉.莫著。王奕婷(譯)(2005)。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
    朱迪斯‧巴特勒著。宋素鳳(譯)(2009。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分的顛覆。上海:上海三聯。
    佛洛依德著。葉頌壽(譯)(1985)。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台北:志文。
    克里斯多福.強森著。劉亞蘭(譯)(1999)。德希達。台北:麥田。
    柄谷行人著。趙京華(譯)(2003。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伊蓮娜.西蘇等著。張京媛等(譯)(1992)。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
    潔玫.葛瑞爾著。吳庶任(譯)(1995)。女太監。台北:正中。
    羅莎琳.邁爾斯著。刁筱華(譯)(2006)。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
    GAYLE GREENE AND 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1995)。女性主義文 學批評。台北:駱駝。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著。夏傳位(譯)(1997)。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利及學術論述。台北:巨流。
    V.Propp著。賈放(譯)(2006)。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
    Julia K risteva.(1986).ABOUT CHINESE WOMEN.New York : M. Boyars.

    四、學位論文
    廖卓成(1992)。自傳文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網,編號081NTU06045103。
    林明孝(2001)。鍾肇政長篇自傳性小說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系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網,編號089NSYS5045007。
    楊瀅靜(2005)。邊緣、認同與死亡書寫-邱妙津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網,編號093TKU05045001。
    徐蘭英(2005)。邊緣敘事:周芬伶小說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網,編號093THU00045022。
    楊心怡(2006)。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網,編號094NCCU5045019。
    黃益珠(2007)。周芬伶論:從「閨秀」到「越界」書寫。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網,編號095FCU05045008。
    吳美華(2008)。周芬伶私散文研究。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網,編號096NTPTC461008。
    陳貞夙(2009)。周芬伶散文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網,編號097NTNU5045026。
    蕭麗香(2010)。論周芬伶小說的女性自覺。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網,編號098NCCU5612002。
    蕭幼丹(2010)。周芬伶作品中的酷兒書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網,編號098NTPTC625028。
    賴郁融(2010)。聖道與魔道--周芬伶作品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網。
    陳怡穎(2010)。周芬伶及其家族書寫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網。

    五、期刊文獻
    李有成(1990)。論自傳。當代,55,頁24-25。
    吳鳴(1985)。孤絕之美:試評沉靜文集《絕美》。文訊,43,頁231-236。
    吳鳴(1989)。透明的自傳散文:試評周芬伶《花房之歌》。文訊,43,頁47-48。
    吳億偉(2004)。寫作是一種勇氣-訪談周芬伶女士。文訊,頁113-117。
    吳惠珊(2007)。纖細與狂暴-周芬零散文中的疾病書寫。東華中國文學研究,6,頁109-124。
    李欣倫(2004)。肉感的女人最美麗:讀周芬伶的《浪子駭女》、《影子情人》。明道文藝,頁59-61。
    范銘如(1999)。台灣新故鄉:五十年代女性小說。中外文學,28卷(4),頁106-125。
    翁繪棻(2005)。當「婆╱female」遇上「T╱male」:解讀《影子情人》。中國現代文學, 頁111-128。
    張春榮(2001)。自照鑑人的琥珀光-周芬伶《戀物人語》。文訊,2,頁23-24。
    張瑞芬(2001)。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頁73-96。
    張瑞芬(2001)。追憶往事如煙-周芬伶《戀物人語》、張讓《剎那之眼》、隱地《漲潮日》三書評介。明道文藝,29,頁60-64。
    張瑞芬(2005)。絕美汝色:讀周芬伶《母系銀河》。文訊,236,頁32-34。
    郭明福(1990)。歲月來去總關情-讀《花房之歌》。國文天地,5卷(8),頁101-103。
    陳芳明(2002)。她的絕美與絕情:周芬伶的《汝色》及其風格轉變。聯合文學,
    頁153-155。
    陳伯軒(2006)。論周芬伶散文中房屋一向的雙重涵義。東方人文學誌,5卷(1)
    ,頁221-236。

    六、報紙評論
    江文瑜(1998,8月20日)。口述歷史:憤怒的白鴿。中國時報,38版。
    阿盛(1998,10月20日)。周芬伶的散文特質。聯合報.聯合副刊,36版。
    巫維珍(2002,5月1日)。周芬伶享春天的收成。中國時報,39版。
    阮慶岳(2003,11月16日)。女人自己的十字架:《影子情人》、《浪子駭女》。聯
    合報.讀書人,B5版。
    林水福(2009,9月12日)。大江的真實告白。聯合報.聯合副刊,D3版。
    洪淑苓(2000,11月4日)。唯一的高音。中央日報,21版。
    郝譽翔(2002,5月19日)。在我們的孤島上:《世界是薔薇的》。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3版。
    張春榮(1992,8月23日)。青鳥與烏鴉-讀周芬伶《閣樓上的女子》。台灣新聞報,13版。
    劉淑慧(2005,6月19日)。不尋常的悲涼。聯合報.讀書人,C4版。
    罌粟紅(2002,5月7日)。汝色。自由時報,39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