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群芳 Lin, Chun Fang |
---|---|
論文名稱: |
北京四合院的旅遊商品化與文化再現 The Commodification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in Tourism Uses of Beijing Courtyard Houses |
指導教授: |
古明君
Ku, Ming Chun |
口試委員: |
陳明祺
鄭志鵬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2 |
中文關鍵詞: | 北京四合院 、體驗真實 、歷史建築 、文化再現 |
外文關鍵詞: | Beijing Courtyard Houses, Authentic Experience, Historic Buildings,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北京四合院旅館為主要研究對象,討論中國歷史建築的旅遊商品化與文化再現之現象,試圖回答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社會、市場三個層面想像、再現出何種不同的北京四合院樣貌。本研究赴北京展開田野調查,訪談北京市旅遊部門,以及八家北京四合院旅館,另以打工換宿的方式進行參與觀察,輔以文獻的蒐集與分析,梳理北京四合院的歷史脈絡與發展。
本研究發現:第一,社會再現的北京四合院皆圍繞著價值論述,社會行動者關注歷史建築不同的價值並具有文化霸權;第二,國家對北京四合院再現的實踐,將其推往觀光旅遊的舞台,並且請走主人(北京人)、迎進貴客(觀光客),以符合國家對歷史建築的想像;第三,由於北京城市的再結構,使得北京四合院旅館呈現零散分布的地理位置、與小資本的經營性質,經營者運用裝潢與景緻、制度與服務之策略突破再現的限制,營造所欲傳達的老北京氛圍,販賣真實、歸屬感、與時空感三者之體驗內涵。
Taking Beijing courtyard hotels for the study,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phenomenon of commodification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in tourism uses of historic buildings in China and aims to answer how Beijing courtyard houses show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te, market, and society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Eras. This research adopts interviews with Beijing tourism departments and eight Beijing courtyard hotels along wit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by working in exchange for free accommodation. Then, we review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development of Beijing courtyard houses 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of the dat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Societal representations of Beijing courtyard houses around value discourses. Social actors focus on different values as regards historic buildings under the operation of cultural hegemony. (2) The practices of national representations on the Beijing courtyard houses pushed them to a stage of tourism in order to meet the national imagination about historic buildings. (3) Due to urban reconstruction of Beijing, Beijing courtyard hotels’ locations are scattered around the inner city and business characteristics are small capital. Hotels’ managers use interior decorations, sceneries around the houses, regulations, and services to break through the restrictions of representation and build an old style Beijing atmosphere via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authenticity, belonging-ness, and in space and time.
人民網(2009)馮驥才:別讓歷史遺存變成文化空巢。8月19日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40462/40463/9885131.html
王世仁(2001)關於北京四合院保護的思考。北京規劃建設 6:16-17。
王軍(2005)《城記》。臺北:高談文化。
王軍(2011年10月17日)四合院酒店繁榮的啟示。瞭望新聞週刊 42:50。
王剛(2007)雙面王世仁。南方人物周刊 20:34-35。
王慧勤(2013)歷史建築再利用體驗行銷之研究-以台中酒廠舊址再造文化創意園區為例。臺中: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碩士論文。
古明君(2008)文物之用?:中國文物體制的形構與轉變。台灣社會學 16:149-192。
北京青年報(2014)近千四合院,要麼失修要麼變味。5月12日。http://epaper.ynet.com/html/2014-05/12/content_57623.htm?div=1
北京青年報(2015)本市將重新評定“北京人家”。1月14日。http://epaper.ynet.com/html/2015-01/14/content_109802.htm?div=-1
北京旅遊學會(2013)北京旅遊綠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文心(2014)觀光真實性的形變與意涵:以德國歷史城市哈美恩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
巫基福(2011)體驗經濟之真實性研究-以體驗展示的場所營造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孟文萍(2013)北京四合院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演變。北京:北京建築大學建築學碩士論文。
林雅君(2012)探討老屋再利用之空間改造策略與社會現象意義:以台南「老屋欣力」之案例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志龍(2009)中國大陸的舊城改造。中國大陸研究 44(10):1-18。
徐城北(1998)老北京:帝都遺韻。南京市:江蘇美術出版社。
馬建農(2010)北京四合院、胡同情结的文化思考。前線 03:61-62。
殷寶寧(2009)文化搭台,經濟唱戲?中國文物保護法令與政策變遷歷程分析。台灣國際研究季刊 5(3):95-119。
陳瑩育(2007)舞台化真實性理論應用於老街觀光意象之研究-以台南安平老街為例。臺中: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炳琨、張長義(2004)地理學的文化經濟與地方再現。地理學報 35:81-99。
張祐偉(2009)向左轉、向右轉——北京四合院在中國社會主義路線修正過程中的轉化。臺北: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甄(2005)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為餐飲設施之文化與空間探討。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舒乙(1998)拯救和保衛北京胡同、四合院。北京規劃建設 2:30-31。
彭兆榮(2004)旅遊人類學。北京:民族出版社。
華新民(2009)為了不能失去的故鄉-一個藍眼睛北京人的十年胡同保衛戰。臺北:立緒出版社。
新京報(2007)故宮九卿房重開咖啡店:店懸老字號牌匾,故宮稱與星巴克性質不同。9月22日。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07-09/22/content_86985.htm
新京報(2009)奧運人家“空巢”,老外更愛四合院。8月10日。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09-08/10/content_394463.htm
新浪網(2007)本市啟動舊城街巷綜合整治改造修繕工程。11月27日。http://news.sina.com.cn/c/2007-11-27/071614394777.shtml
新華網(2008)[版主跑奧運]走進京城胡同裡的"奧運人家"。7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um/2008-07/25/content_8762336.htm
賈珺(2009)北京四合院。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趙宏禧(2012)北京舊城胡同及四合院的改造與保存。臺北: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佳峰(2005)古蹟再生的新文化現象:文化消費的觀點。臺北: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劉心武(1998)為新而捨舊,值得。北京規劃建設 2:32-33。
鄭珺(2010)近十年來北京市的文物保護工作。北京黨史 01:21-25。
薛鳳旋、劉欣葵(2014)北京:由傳統國都到中國式世界城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蘇芳禾(2011)中國歷史景點開發的壟斷與商品化:以陝西省曲江集團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Appadurai, Arjun著,鄭義愷譯(2009)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臺北:群學出版社。
Barker, Chris著,羅世宏主譯(2010)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出版社。
Brooker, Pet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2003)文化理論詞彙。臺北:巨流。
Hall, Stuart編,徐亮、陸興華譯(2003)表徵:文化表象和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
Harvey, David著,黃煜文譯(2007)巴黎,現代性之都。臺北:群學出版社。
Hobsbawm, Eric等著,陳思文等譯(2002)被發明的傳統。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Johnson, Ian著,吳美貞譯(2012)苛稅、胡同和法輪功:底層中國的緩慢革命。臺北:八旗文化。
MacCannell, Dean著,張曉萍等譯(2008)旅遊者:休閒階層新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Meyer, Michael著,何雨珈譯(2013)消失的老北京。臺北:八旗文化。
Pine, B. Joseph, II and Gilmore, James H.著,夏業良、魯煒、江麗美譯(2013)體驗經濟時代(10週年修訂版)。臺北:經濟新潮社。
Pine, B. Joseph, II and Gilmore, James H.著,邱如美譯(2008)體驗真實:掌握顧客的真正渴望。臺北:天下雜誌。
Smith, Melanie K.著,劉以德審議(2014)文化觀光學。臺北:桂魯。
Urry, John著,葉浩譯(2007)觀光客的凝視。臺北:書林。
Boorstin, Daniel J. (1964)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n. New York: Harper.
Cohen, Erik (1988)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5(3): 371-386.
Wang, Ning (1999)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6(2): 349-370.
Zhu, Yujie (2012) Performing heritage: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9(3): 1495-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