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昀絜 Tsai, Yun-Chieh |
---|---|
論文名稱: |
詞彙語意與傳統知識之建構: 太魯閣語的QMPAH「耕作」詞彙研究 Lexical Semant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On Farming Words in Truku |
指導教授: |
葉美利
Yeh, Mei-Li |
口試委員: |
謝富惠
Hsieh, Fu-Hui 李佩容 Lee, Pei-J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 Taiwan Languag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8 |
中文關鍵詞: | 太魯閣語 、詞彙語意 、知識體系 、耕作 |
外文關鍵詞: | the Truku language, lexical semantics, knowledge system, farn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透過研究太魯閣語QMPAH「耕作」相關詞彙語意,進而紀綠太魯閣族在高山QMPAH「耕作」的模式,從TMATAK「開墾新地」、MHUMA「種植」、QMBURUNG「收割」、BAAX「除草整地」(休耕),搜集各該領域內相關動詞,觀察詞彙的使用狀況,透過詞彙語意分析,來釐清及建構「耕作」詞彙細膩的分法及所蘊含的知識與文化意涵。其中,TMATAK「開墾新地」的動作概念動詞有近義詞的現象,如qmtul「砍」、smqit「砍」、smbut「砍」都對應到華語的 「砍」,從語法觀察其共現搭配詞 (collocation)分析其語意上的差別。而種植、收割、整地,在內部的詞彙又呈現了不同的樣貌,「種植」雖以MHUMA統稱,但搭配農作物的種子而有不同種植方式,從而詞彙也有 mhuma「種植」與tmukuy「播種」之分。就 tmukuy而言,種子撒下去是播種的開端,在長芽之後的第二做階段,軸根類的小米、茼蒿、小黍、黎,就像傳統謠播種歌的大意內容一樣,撒的不均勻,太密就要進行gmbabaw「疏除」或要移植種植mhuma在別處。QMBURUNG「收割」會依農作物收的「對象」、收「割」的部位、或收的「動作」,而使用不同收的動作詞彙。「除草整地」在例句上的呈現,從詞彙endaan qmburung「收割過」、kmntuy「收割完」、slaq「水田」,tmukuy、 tkuyan「播種」更突顯、辨別使用在baax、qmibuh、rmusaw的整地情境用法。
本文透過田調深度訪談,及從原民線上太魯閣語詞典及秀林鄉公所編纂的太魯族語線上詞典 (ppkt) 例句、聖經語料、太魯閣族傳統農耕歌謠的大意內容,如開墾歌、種植歌、除草歌、收割歌,來做語料分析整合、對照比較,觀察、情境為何,來建構出太魯閣語「耕作」詞彙網及詞彙內部知識。在民族教育法通過,各部落開始實施實驗民族教育之際,也期許將這些知識實踐在教學或民族教育上而能有所貢獻,如在教耕作知識可以此架構有脈絡的、融入族語詞彙來具體化教學及精確辨別詞彙。
This thesis focuses on lexical semantics of farming words in Truku, and furth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record of farming patterns of Truku people, including TMATAK (to reclaim), MHUMA (to plant), QMBURUNG (to harvest) and BAAX (to prepare land; to fallow).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of farming verbs, we can observe the linguistic patterns and see how these verbs are used in the language. Through lexical semantic analysis, we can clarify the subt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farming words and construct the knowledge system on farning.
For the concept of TMATAK (to reclaim), we can find some synonymous words, such as qmtul, smqit and smbut. They can all be translated into ‘cut’. Observing the collocation, We can figure out their semartic differences. As for the cover term MHUMA, there are mhuma ‘to plant’ and tmkuy’to sow’, which refer to different planting methods for different kinds of seeds. The verb tmkuy refers to the beginning stage of planting, scattering the seeds while gmbabaw “to disperse” is required to avoid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seeds, especially for taproot plants, such as millet and garland chrysanthemum. As for the concept QMBURUNG, it can be further specified on the basis of the corp or the action of harvest. Last but not least, under the concept of BAAX, we have endaan qmburung “the completion of the harvest”, kmntuy “to harvest (perfective)”, slaq “paddy fields” and tmukuy/tkuyan “to sow”. These words can help us differentiate the contexts of baax, qmibuh, and rmusaw.
Through fieldwork and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on-line dictionaries and The Truku Bible, Truku farming songs, I analyze farming words in Truku and construct the lexical web and its internal knowledge based on 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 of vocabulary. As the Law of Indigenous Education has passed, indigenous tribes have started practicing experimental indigenous education. I hope that the knowledge of farming of Truku people can not only be brought into the whole knowledge system with a clearer framework but can also be combined with language teaching.
中文
王玫瑰(2015)。《太魯閣族部落史及家鄉資源調查成冊-移動的記憶1》。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王相華、田玉娟(2009) 〈台灣六個原住民部落之山戰燒墾農耕方式及其傳統生態知識〉,《國家公園學報》,第19卷,第4期,頁10-20。
王雅萍 (2011),〈族語詞典的編纂〉,《原教界: 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原住民族委員會,2月號37期,,58-61。
瓦歷諾幹、余光弘(2002)。《臺灣原住民史: 泰雅族史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2011)。《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四冊-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台灣聖經公會(2005)。《太魯閣語聖經》。台北市:台灣聖經公會。
石安石(1994) 。《語義研究》。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安可思(2009)。〈概念隱喻〉收於蘇以文、畢永峨(編)。《語言與認知》,55-82。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旮日羿̣·吉宏(2011)。《太魯閣族部落史與祭儀樂舞傳記》,山海文化雜誌社。
李壬癸(1999)。《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李壬癸(2013)。《珍惜台灣南島語言》。台北:台灣本鋪 前衛出版社。
李佩容、許韋晟(2016)。《太魯閣語語法概論》。新北市:原住民委員會。
李春風(2015)。《太魯閣傳統舞蹈教學教材》。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李瑞華、王彤福、楊自儉、穆國豪 (1998)。《語義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何大安(2004)。〈從語言看原始南島民族的生活文化和特徵〉。《歴史月刋》。第199期,41-45。
竺家寧(2009)。《詞彙之旅》。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拉夫琅斯.卡拉雲漾、羅珍門.多樂門(2013)。排灣族傳統知識體系農業篇。屏東縣原住民族部落大學。
金佩儀(2019)。《太魯閣語動詞詞彙語意分析與教育設計:以「洗」、「打」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胡智賢、莊金妹(2005)。《太魯閣原鄉懷舊》。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胡清香(1999)。《太魯閣族傳統歌謠集 第一集》。花蓮縣太魯閣建設委員會。
馬清華(2000)。《文化語義學》。江西人民出版社。
許韋晟(2008)。《太魯閣語構詞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許韋晟(2012)。〈太魯閣語動植物詞的構詞現象研究〉,《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5 卷 第1 期,125-190。
許韋晟(2015)。〈詞彙、認知介面與文化層面的連結性-以太魯閣為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8卷第4期, 43-79。
許淑銀(2008)。《太魯閣族經典傳統歌謠》。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孫大川(2006)。《秀林鄉誌》。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曹炜(2001)。《現代漢語詞義學》。上海市:學林出版社。
梁奕萱(2019)。《賽德克文化為本的詞彙語意與教學研究:以認知語言學的觀點》。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游炳龍(2016)。《繪圖本 山林農墾》。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黃居仁(2003)。〈語意網、詞網與知識本體:淺談未來網路上的知識運籌〉,《佛教圖書館館訊》,33期,6-21。
黃居仁(2009)。〈從詞彙看認知:詞彙語意學研究的趣味〉,蘇以文、畢永峨編《語言與認知》,204-228。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黃居仁( 2005)。 〈漢字知識表達的幾個層面:字、義、與詞義關係概論〉,《漢字與全球化國際學術研討會》,77-88。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黃居仁、洪嘉馡(2005)。感官動詞的近義辨析:詞義與概念的關係。第六屆漢語辭會語意學研討會。夏門大學。
黃居仁、洪嘉馡(2000)。漢語動詞詞彙語意分析:表達模式與研究方法《中華民國計算語言學會學會期刊》。第五卷,第一期,1-18。
陳健文(2006)。〈語言與民族起源及遷徙的關係〉。《國教之友》。第58卷,第一期,29-37。
廖守臣(1998)。《泰雅族的社會組織》。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廖守臣(1997)。〈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徙與分佈(上)〉《中央研究院 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4期,61-206。
蔡昀絜(2018)。太魯閣語動詞詞彙:「砍」語意分析。第二屆本土語研討會暨教學教案競賽,國立清華大學南大校區第三會議室。
蔡豐念(2012)。《山林的智慧》。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賴惠玲(2017)。《語意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謝舒凱(2013)。〈漢語詞彙語意關係:分類、邏輯檢證與知識本體評測方法初探〉。《當代語言學》02期,季刋。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语言研究所。
謝若蘭(2015)。〈原住民族的農業文化〉,《原住民族文獻》,第22期雙月刊總p186-190。
鴻義章(2016)。《原住民族重大事件叢書 (二) 太魯閣事件》。原住民族委員會。
羅常培(1996)。《語言與文化》,北京:語言出版社。
蘇以文(2009)。〈語言與分類〉收於蘇以文、畢永峨(編)。《語言與認知》,7-33。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薩皮爾(1985)。《語言論》,北京:商務出版社。
英文
Aitchison, Jean. 2003. Words in the Min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ntal Lexicon. 3rd Edition. Blackwell.
Blust, Robert. 2013 .The Austronesian Languag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Boas, Franz. 1911. Introduction. Handbook of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 from
http://biblio.wdfiles.com/local--files/boas-1911-introduction/boas_1911_introduction.pdf
Firth, John Rupert. 1957. Papers in Linguistic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ellbaum, Christiane . 1990 . The English verb Lexicon as a semantic n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3:278-301.
Fellbaum, Christiane. (ed.) 1998 . WordNet: An Electronic Lexical Database. Cambridge, Mass:MIT Press.
Halliday, M. A. K. and R. Hasan.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Harlow: Longman.
Halliday, M. A. 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Li, Paul Jen-kuei. 2014. Semantic shift and variation in Formosan languages.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5.4:465-476.
線上網路參考資料來源:
花蓮縣秀林鄕。太魯閣族語線上簡易字典查詢系統。來源http://ppkt.truku.tw/,(目前未建置完成,只編輯到q)。
原住民族語言太魯閣語線上辭典。來源: https://e-dictionary.apc.gov.tw/trv/Search.htm
原視族語Truku新聞"土地是血 山林是家" 太魯閣族土地的意義 2016-05-0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meahG-RWJA
聖經線上查詢。http://cb.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