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靜雯 |
---|---|
論文名稱: |
國中學生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關係─以自我效能為調節變項 |
指導教授: | 古明峰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在職專班 Division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Educational Psych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2 |
中文關鍵詞: | 教師管教方式 、自我效能 、生活適應 |
外文關鍵詞: | Teachers’ Disciplining Style, Self-efficacy, Life Adjustmen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並瞭解自我效能對兩者關係的調節效果。採用問卷調查法,以103學年度桃園市和台中市之國中在學學生為研究對象,共804人。研究工具包括「教師管教方式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和「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三種,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典型相關與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以α=.05為顯著水準進行考驗。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知覺教師管教方式之「教師反應」和「合理管教」為中上程度;「教師要求」為中下程度。在「教師反應」上,女生高於男生,七、九年級高於八年級;在「教師要求」上,男生高於女生,八年級高於九年級,且九年級高於七年級。
二、國中生之自我效能為中上程度;在學校自我效能上,女生高於男生,七年級高於九年級。
三、國中生之生活適應為中上程度;女生之家庭適應與社會適應優於男生;七、八年級之家庭適應優於九年級。
四、國中生知覺教師管教方式之「教師反應」、「合理管教」與生活適應有低度正相關;「教師要求」與生活適應有極低度負相關;自我效能與生活適應具中、高度正相關。
五、國中生之背景變項、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自我效能對整體生活適應預測力為53.8%;教師管教方式可解釋生活適應17.1%的變異量;自我效能對生活適應之解釋變異量達51.5%,。
六、自我效能對「教師要求」與生活適應間具調節作用。在高「教師要求」的管教下,高自我效能學生會降低生活適應表現;低自我效能學生能稍提升其生活適應表現。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實務運用及未來研究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teachers’ disciplining style and life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underst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elf-efficacy.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from804 junior high students in Taoyuan City and Taichung City for the 103 academic year. The datas of "Teachers’ Disciplining Style Scale", "Self-efficacy Scales"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s" we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M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indings in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α=.05):
1.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ived "Teacher’s Response" and "Reasonable Discipline" were above the average, "Teacher’s Requirements" was under the average. In "Teacher’s Response", the girls were better than the boys, seventh and ninth grade students were better than eighth grade students. In "Teacher’s Requirements", the boys were better than the girls, eighth grade students were better than ninth grade students, and ninth grade students were better than seventh grade students.
2.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efficacies were above the average. In "School Self-efficacy", the girls were better than the boys, seventh grade students were better than ninth grade students.
3.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fe adjustments were above the average. In family adjustment and social adjustment, the girls were better than the boys. Seventh and eighth grade students were better than ninth grade students in family adjustment.
4.There were low degree of positive correlations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ived teachers’ disciplining style as "Teachers’ Response", "Reasonable Discipline", and "Life Adjustment". There was lowest degree of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Requirements" and "Life Adjustment". "Self-efficacy" and "Life adjustment" had moderate or high degree of positive correlations.
5.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perceived teachers’ disciplining style and self-efficacy could predict the whole life adjustment of 53.8 %. Teachers’ disciplining style could explain the whole life adjustment of 17.1%. Self-efficacy could explain the whole life adjustment of 51.5%.
6.Self-efficacy had moderating effect between "Teachers’ Requirements" and "Life Adjustment". In high "Teachers’ Requirements", high self-efficacy of students reduced life adjustment performance, low self-efficacy of students slightly improved life adjustment performance.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as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一、中文部分
王琳雅(2006)。四技大學生生活壓力、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大學,台中市。
田秀蘭(1996)。自我效能預期與女性之生涯發展。諮商與輔導,123,32-33。
田欣佳(2007)。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自我效能及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石文宜(2005)。國中生人格特質、師生互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江玉卉(2005)。實施休閒教育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效能感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16,57-84。
江雅真(2008)。國中生知覺導師幽默感、管教方式對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朱敬先(2000)。教學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朱鈺雲(2013)。教師管教方式、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與學習適應─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台北市。
巫博瀚(2005)。以結構方程模式檢驗自我調整學習對國中生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佩蓓(2005)。體驗學習方案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學生自我效能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李美華(譯)(2007)。正面管教法─接納、友善學習的教室(原作者:UNESCO)。台北市: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原著出版年:2006)
李逢堅(2007)。國民中學學生詮釋導師管教行為現象之研究。中等教育,58(5),92-107。
李馨嫻(2007)。國中導師情境領導風格與學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生活適應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李灝銘(2008)。國中學生的學校相關壓力對其學業成就、身心健康的影響:以內控信念、自我效能為干擾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真理大學,新北市。
李惠嵐(2013)。國中學生生活適應與快樂感之相關研究-以嘉義縣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李金泉、李那莉(2011)。國中生自我效能、知覺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生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某國民中學為例。南台人文社會學報,5,27-53。
何琦瑜、賓靜蓀、張瀞文(2013)。國中生學習力大調查 搶救「無動力世代」。親子天下雜誌。取自http://topic.parenting.com.tw/
邱心怡(2007)。國民中學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人權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邱圓惠(2007)。自我探索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效能及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雅芳(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邱皓政(200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林清文(2001)自我效能、解釋風格與學習價值觀曲巷的學習動機處理策略。八十九學年度中區大專院校輔導教師學習評量與諮商工作坊,台中市。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文乾(2006)。國中學生自我效能、父母期望、教室結構知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柏廷(2006)。國中生依附關係、自尊、完美主義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美珍(2009)。國中生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宛蓁(2009)。嘉義縣國小教師正向心理知覺、情緒智慧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芸醇(2010)。國小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表現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項爵(2010)。父母教養型態、教師管教方式與國小高年級學生霸凌行為之相關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慧婷(2010)。高雄市國中生霸凌行為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佳欣(2011)。國中生親子溝通、學習自我效能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瑞英(2011)。國小學生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校園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林虹穎(2014)。國中生生命態度、挫折容忍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維芬、徐秋碧(2009)。正向情緒輔導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131-178。
林玉珮、何琦瑜、張瀞文(2008年12月)。國中生學習大調查:年級愈高,學習動機愈低落。親子天下雜誌,3。取自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0562
吳清山(1984)。台北市國民中學導師專業教育背景與管教態度對學生生活適應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5,123-135。
吳清山(2012)。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 38。2015/05/10
取自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38&content_no=1011
吳承珊(2000)。母親與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孟錞(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擾、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萬春(2006)。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芷儀(2006)。從學習自我效能探討學業冒險取向與學習失敗容忍力對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台北市國中生之國文及數學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吳惠倩(2009)。台北地區國中學生個人競爭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吳佩芬(2012)。國中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侯雪香(2006)。國中資優生學業自我效能、解釋型態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洪榮鍵(2006)。國中生知覺之補習班教師管教方式、學習壓力與數學科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菁穗(2010)。國中露營課程對青少年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22(12),47-54。
孫旻儀(2005)。國中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童在校行為表現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孫旻儀、王鍾和(2006)。國中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9,65-92 。
孫旻儀、王鍾和(2008)。「教師管教方式量表」之編製及模式之驗證研究。測驗學刊,55(3),611-633。
夏明華、王清芳(2003)。國語大辭典。台灣:幼福。
莊燿隆(1999)。高雄市國小教師管教權力類型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2012)。教育部100年各級學校校園安全事件統計分析報告(摘要)。取自https://csrc.edu.tw/FileManage/
教師法(2014年1月22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Law.aspx
教育基本法(2013年12月11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Law.aspx
許玉玫(2010)。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許芳菊(2010)。搶救國中生─失落的國中三年。親子天下雜誌,15。
許芳菊(2015)。解讀男孩的5個不可思議。親子天下雜誌。2015/05/20 取自於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m/information-detail?id=227
梁茂森(1998)。國中生學習自我效能量表之編制。教育學刊,14,155-192。
陳玉玲(1995)。目標設定、目標投入與自我效能對國小學生數學作業表現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嬿茹(2007)。不同社會計量地位國中生的疏離感、依附關係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又華(2008)。高中生人際吸引力與學校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穎(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數學領域之成就目標導向、情境興趣與自我效能間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曉真(2009)。國小高年級人格特質、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志銘(2009)。導師、輔導人員、軍訓教官對高中職在學學生偏差行為影響知比較研究─以台北市高中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教育,台北市。
陳怡君(2011)。臺北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沈迷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依璇(2012)。不同背景國中學生的學校希望感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台北市。
陳璟賢(2013)。國中生知覺父職參與、正向情緒及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筱蕾(2014)。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加強致力於青少年健康。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556。取自http://enews.nhri.org.tw/
陳李綢、蔡順良(2006)。中學生情緒智慧、同儕關係、個人特質、自我效能與生活適應測量研究成果報告。台灣師大與僑大整合後強化未來發展計畫。
陳李綢、蔡順良(2009)。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傅木龍(1999)。讓我們攜手落實「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之精神。學生輔導雙月刊,601,102-113。
張春興(主編)(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映芬(2007)。國中生動機涉入之建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張怡真(2008)。父母教養方式、教師支持與國三學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黃姬芬(2002)。國小教師管教信念與管教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黃家燊(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內外控信念、父母及教師管教方式與焦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黃雅芳(2007)。國中導師領導行為、學生自我效能與班級集體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郁珉(2009)。國中生人格特質、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黃燕女(2012)。高中職學生生命意義感、正向情緒、健康促進與生活適應之關聯模式建構及驗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惠卿、林啟超(2005)。國中生數學之成就目標對自我效能和不適應學習行為之關係。教育科學期刊,5(2),27-51。
曾淑貞(2003)。台北縣國中中輟復學生之自我效能感、被同儕接納感與再中輟傾向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游璧如(2005)。資優生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對於情緒適應之預測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楊耀慧(2008)。學生知覺教師信念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台北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楊年瑛、張高賓(2008)。「青少年自我效能」量表之發展與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辦「第47 屆台灣心理學年會」宣讀之論文,台北。
楊年瑛、張高賓(2012)。國中生自我效能、壓力因應策略與憂鬱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2,83-109。
葉雅馨(2011)。五都中有18萬名國、高中生有明顯憂鬱情緒。大家健康雜誌,2014/8/20取自於http://www.jtf.org.tw/health/Show.asp?This=1441
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會編纂(2008)。辭源。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劉國兆(2009)。國中生的學校生活適應策略與同儕文化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3(2),167-185。
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2007年6月22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
廖秋華(2009)。國小學童成就目標、學業挫折經驗、學業自我效能對學業挫折容忍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廖苑吟(2011)。屏東縣國中生自我效能、情緒智力、自主支持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賴月心(2007)。教師性別刻板印象與師生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賴嬋娟(2011)。國中生家庭依附、壓力因應策略與憂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蔡佩伶(2007)。中部地區高職機械科學生學習型態、自我效能、班級行為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蔡順良(2008)。青少年多向度自我效能量表。教育心理學報,39,測驗與評量專刊,105-126。
蕭如芬(2008)。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簡茂發(1984)。國小教師教導態度與學童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教育心理學報,17,99-120。
顏光正(2010)。臺北市國中導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蘇彙珺(1997)。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國中學生壓力因應歷程中認知評估及因應策略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y. American Psychologist.37, 122-147.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Bandura & Wood (1989).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3), 361-384.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Charles, C.M.(1999).Building classroom discipline. New York: Longman.
Collins, S.J. & Bissel, K.L.(2002). Students efficacy in a media writing course.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56(4), 19-36.
Gist, M. E., & Mitchell, T. R. (1992). Self-efficacy: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ts determinants and malleability.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7(2), 183-211.
Longman dictionary of Americ English.(1983).Hong Kong: Longman.
Moeini, B., Shafii, F., Hidrania, A., Babaii, G. R., Birashk, B. & Allahverdipour, H. (2008). Perceived stress, self-efficacy and its relations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tatus in Iranian 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6(2), 257-266.
Pajares, F. (1997). Current directions in self-efficacy research. In M. Maehr & P. R. Pintrich (Eds.),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pp. 1-49). Greenwich, CT: JAI Press.
Schunk, D. H. (1989). Self-efficacy and cognitive skill learning. In C. Ames & R. Ames (Eds.), Research on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Goal and cognitions (pp. 13-28). San Diego: Acadmic Press.
Schmidt, L. J.,& Jacobson, M. H.(1990).Pupil Control in the school climat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19692).
Simpson, J.A.,& Weiner, E.S.C.(Eds.).(1989).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nd 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Tomal, D. R.(2001). A comaparison of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teacher discipline styles. 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30(1),38-45.
Woolfolk, A. E., & Hoy, W. K. (1990). Prospectiv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beliefs about contr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2(1), 81-91.
Wentzel, K. R. (1996). Student motivation in middle school: the role of perceived pedagogical car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 41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