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汪維嘉 Wang, Wei-Jia |
---|---|
論文名稱: |
論陳玉慧《CHINA》與《幸福之葉》的異國情調常態化策略 Analysis of Exotic Normalization Strategy of Jade Y. Chen’s Novels CHINA and THE MERRY LEAF |
指導教授: |
柳書琴
Liu, Shu-Chin |
口試委員: |
楊佳嫻
陳芷凡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2 |
中文關鍵詞: | 歷史小說 、東方主義 、異國情調 |
外文關鍵詞: | Historica novel, Orientalism, Exotic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陳玉慧歷史小說《CHINA》與《幸福之葉》為研究對象,以東方主義理論作為研究方法,討論陳玉慧提出的異國情調常態化書寫策略。兩部小說均以物質書寫和愛情作為主題,在描繪18、19世紀東西方貿易史的同時,西方男性遠渡重洋來到東方,愛上東方女性並與之結婚。本文聚焦此種西方男性—東方女性的愛情模式,分析此結構背後的深層權力關係,檢視異國情調常態化書寫策略是否具有陳玉慧提出的文化融合功能。
本文依序從三個層面展開分析,第二章首先關注陳玉慧缺愛的童年經驗,以及由此帶來的無家與疏離感對其創作的影響;接著探尋陳玉慧生命歷程中的異國經驗及由此形成的美學品味;最後聚焦《CHINA》與《幸福之葉》,討論兩部小說的發想。第三章首先簡要爬梳18、19世紀瓷器與茶的中歐貿易史,以及耶穌會傳教士與東西方文化之間的關係;接下來聚焦小說中的西方人通瓷器與茶想像東方造成的重層誤讀,東方在西方人科技之眼的凝視下成為閉塞落後的客體,並因此反證西方的現代性;最後分析陳玉慧如何操演性別,將女性身體奇觀化並建構一個本質化的神秘中國,使物—女性—東方三者合為一體,這種書寫策略遮蔽了不平等的權力關係。第四章首先爬梳西方男性—東方女性的敘述模式在台灣文學場域中的概況;接著比較《婆娑之島》與《CHINA》、《幸福之葉》中此種模式的運用,論證陳玉慧的小說並未翻轉東方主義的運作邏輯,反而將其強化;最後對比兩部小說與羅曼史小說中的西方男性—東方女性愛情模式,指出陳玉慧的書寫策略:將歷史考據與公式化浪漫愛情節縫合。
This article takes Jade Y. Chen’s Novels CHINA and THE MERRY LEAF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aking Orientalism as a research method. Discuss Jade Y. Chen’s exotic normalization writing strategy. Both novels use material writing and love as the theme. While depicting the trade history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n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Western men traveled across the ocean to the East, fell in love with Eastern women and married the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ove model of this western male-eastern woman, analyzes the deep power relations behind this structure, and examines whether the exotic normalization writing strategy has the cultural fusion function proposed by Jade Y. Chen.
This paper analyzes from three levels in order.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Jade Y. Chen’s childhood experience of lack of love, and the influence of homelessness and alienation on his creation. Then explore the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of Jade Y. Chen’s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aesthetic taste of this formation. The final focus on CHINA and THE MERRY LEAF to discuss the thoughts of the two novels. The third chapter begins with a brief history of the history of Sino-European trade in china and tea in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esuit missionaries and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n, focusing on the Westerners in the novel, the porcelain and tea imagine the layers of the East. Misunderstanding, the East has become an object of occlusion and backwardness under the gaze of the eyes of Western technology, and thus counters the modernity of the West. Finally, analyze how Jade Y. Chen exercises gender, constructs a female body and constructs an essential mysterious China, and combines the material-female-the eastern together. This writing strategy obscures the unequal power relationship. The fourth chapter firstly combs the Western male-eastern female narrative mod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then compares the use of this model in Whirling Island and CHINA and THE MERRY LEAF. CHINA and THE MERRY LEAF does not reverse the logic of Orientalism, but strengthens it. Finally, compare the Western male-eastern female love patterns in two novels and Romance novels, pointing out Chen Yuhui's writing strategy: stitching historical texts and formulating romantic love festivals.
一、作家文本(以下皆依筆劃排序)
平路,《婆娑之島》(台北:商周,2012年)。
吳明益,《單車失竊記》(台北:麥田,2016年)。
陳玉慧,《巴伐利亞的藍光》(台北:二魚文化,2002年)。
陳玉慧,《巴黎踢踏透》(台北:聯合文學,2011年)。
陳玉慧,《失火》(台北:三三書坊,1990年)。
陳玉慧,《此刻有誰在世上某處走》(新北:遠足,2015年)。
陳玉慧,《你今天到底怎麼了》(台北:二魚文化,2004年)。
陳玉慧,《你是否愛過》(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陳玉慧,《我不喜歡溫柔》(台北:大田,2004年)。
陳玉慧,《我的抒情歐洲》(台北:大田,2006年)。
陳玉慧,《我的靈魂感到巨大的餓》(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
陳玉慧,《找回無條件的愛》(台北:遠見天下,2012年)
陳玉慧,《依然德意志》(台北:印刻,2012年)。
陳玉慧,《往昔,如果我記憶清晰》(新北:遠足,2015年)。
陳玉慧,《時代的褶痕:特派員的秘密檔案》(台北:遠見天下,2014年)。
陳玉慧,《書迷》(台北:本事文化,2010年)。
陳玉慧,《海神家族》(台北:印刻,2004年)。
陳玉慧,《深夜走過藍色的城市》(台北:遠流,1994年)。
陳玉慧,《陳玉慧精選集》(台北:九歌,2006年)。
陳玉慧,《感情世界》(台北:凱特文化,2017年)。
陳玉慧,《遇見大師流淚》(台北:大田,2005年)。
陳玉慧,《徵婚啟事:我與二十四個男人》(台北:大眾,1992年)。
陳玉慧,《德國丈夫》(新北 : 印刻文學,2019年)。
陳玉慧,《德國時間》(台北:大田,2007年)。
陳玉慧,《慕尼黑白》(台北:印刻,2008年)。
陳玉慧,《撒哈拉之心》(台北:大塊文化,2016年)。
陳玉慧,《獵雷:一個追蹤尹清楓案女記者的故事》(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楊双子,《花開時節》(台北:奇異果文創,2017年)。
二、專書(以下皆依筆劃排序)
(一)中文專書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2005年)。
余悅,《茶路歷程:中國茶文化流變簡史》(北京:光明日報,1999年)。
余悅,《茶趣異彩:中國茶的外傳與外國茶事》(北京:光明日報,1999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聯經,2007年)。
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台北:東華,1989年)。
季兆山、張煜著,《中國古代玉器文化分析》(上海:東華大學,2011年)。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1997年)。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邱貴芬,《仲介臺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年)。
姚國坤、王存禮、程啟坤,《中國茶文化》(台北:洪葉文化,1994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年)。
郝譽翔,《情欲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高洪興,《纏足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張京媛,《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季雅,《異人茶跡:淡水1865》(台北:蓋亞文化,2013年)。
張明雄,《台灣茶文化之旅》(台北:前衛,1994年)。
張廣文,《玉器史話》(台北:眾文,1992年)。
張錯,《遠洋外貿瓷》(台北:藝術家,2019年)。
梁啟超,《梁啟超學術論叢.通論類(二)》,(台北:南嶽出版社,1978年)。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年)。
盛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5年)。
陳建忠,《記憶流域:台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新北:南十字星,2018年)。
陳國偉,《台灣戰後大眾文學》(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
陳慈玉,《近代中國茶業的發展與世界巿場》(台北:中央中研院經濟研究所,1982年)。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楊智,2000年)。
彭明瀚,《明清景德鎮外銷瓷與制瓷技術外傳》(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年)。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編,《跨越空間的文化:16-19世紀中西文化的相遇與調適》(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年)。
程庸,《國風西行:中國藝術品影響歐洲三百年》(上海:上海人民,2009年)。
解本亮,《凝視中國:外國人眼里的中國人》(北京:民族,2004年)。
趙一凡、張中載、李德恩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年)。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2001年)。
劉亮雅,《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
鄭明娳,《通俗文學》(台北:揚智文化,1993年)。
薛雲峰,《椪風茶 : 東方美人,白毫烏龍》(台北:宇河文化,2003年)。
譚樹林,《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二)翻譯專書
Clunas Craig(柯律格)著,高昕丹、陳恒譯,《長物: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Edward W. Said(愛德華.薩依德)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
Fredric Jameson(詹明信)著,張京媛譯,《馬克思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Fredric Jameson(詹明信)著,張京媛譯,《處於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Jan Divis(簡.迪維斯)著,熊寥譯,《歐洲瓷器史》(杭州:浙江美術學院,1991年)。
John Berger(約翰.伯格)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2005年)。
Linda McDowell(琳達.麥道威爾)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台北:群學,2006年)。
Michel Foucault(米歇.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1994年)。
Rey Chow(周蕾)著,孫紹誼譯,《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台北:遠流,2001年)。
Robert Finlay(羅伯特.芬雷)著,鄭明萱譯,《青花瓷的故事》(台北:貓頭鷹,2011年)。
Sarah Rose(莎拉.羅斯)著,呂奕欣譯,《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 : 改變中英帝國財富版圖的茶葉貿易史》(台北:麥田,2014年)。
Shirley Ganse(甘雪莉)著,張關林譯,《中國外銷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
Tim Dent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台北:書林,2009年)。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Clunas Craig(柯律格)著,廖宜方譯,〈物質文化—在東西二元論之外〉《新史學》第17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195-215。
丁瓊、鞠德源,〈清宮廷畫家郎世寧年譜—兼在華耶穌會士史事稽年〉,《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1988年),頁29-71。
任曉晉、侯鐵軍,〈兩性審美和欲望的焦點—論18世紀英國詩歌中的中國瓷器〉,《外國文學研究》第6期(2013年),頁95-104。
江夢洋,〈兩岸女性旅行文學創作比較研究:以陳玉慧和陳丹燕為例〉,《安陽工學院學報》第15卷第5期(2016年9月),頁11-13。
江夢洋,〈淺析台灣女作家陳玉慧的旅行書寫〉,《美與時代(下)》第4期(2016年),頁95—96。
牟學苑,〈殷弘緒的傳教活動與景德鎮「窑神」故事的傳播〉,《基督教文化學刊》第23期(2010年5月),頁280-290。
吳瓊,〈拜物教/戀物癖:一個概念的譜系學考察〉,《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第3期(2014年),頁88-99。
李宜樺,〈論陳玉慧日記體散文《巴伐利亞的藍光》之書寫策略〉,《臺灣文學評論》第11卷第2期(2011年4月),頁105-126。
李欣倫,〈在路上,我寫作—從陳玉慧日記體散文與小說的互文探索女作家的自我凝視與寫作辯證〉,《東海中文學報》第27期(2014年6月),頁219-240。
李麗美,〈論《海神家族》裡的媽祖信仰〉,《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1期(2006年3月),頁237-246。
周芸芳,〈「中國—西方」的寓言—《K》、《我愛比爾》、《上海寶貝》之跨國戀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5期(2010年),頁184-187。
孟華,〈法國18世紀「景德鎮神話」何以形成—一個感覺史意義上的中法文化交流的個案〉,《國際漢學》第4期(2017年),頁110-122。
林芳玫,〈日治時期小說中的三類愛慾書寫:帝國凝視、自我覺醒、革新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第17期(2010年6月),頁125-159。
林芳玫,〈性別化東方主義:女性沙漠羅曼史的重層東方想像〉,《現代中文文學學報》第13卷第1-2期(2016年),頁174-200。
林芳玫,〈當東方(the East)遇見東方(the Orient):沙漠羅曼史及其跨文化想像〉,《台灣文學學報》第26期(2015年6月),頁39-74。
林韻文,〈慕尼黑的藍光—陳玉慧的存在旅程與心靈的返鄉〉,《中國現代文學》第17期(2010年6月),頁293-317。
邱貴芬,〈「你看我是女人嗎?」:從《蝴蝶君》看後殖民性別問題的曖昧空間〉,《中外文學》第24卷第5期(1995年10月),頁58-71。
施靜菲,〈文化競技:超越前代、媲美西洋的康熙朝清宮畫琺瑯〉,《民俗曲藝》第182期(2013年12月),頁149-219。
胡冬智,〈從女性主義敘事學看《海神家族》中作者權威的建構〉,《大理學院學報》第14卷第11期(2015年11月),頁23-26。
唐毓麗,〈陳玉慧《徵婚啟事》的眾聲喧嘩與文學試驗〉,《文學新鑰》第22期(2015年12月),頁1-46。
唐瑞霞,〈《海神家族》之主體論〉,《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2期(2008年11月),頁15-35。
唐瑞霞、傅佩琍,〈《徵婚啟事》兩性關係研究〉,《育達科大學報》第30期(2012年3月),頁181-206。
徐禎苓,〈試論陳玉慧《CHINA》的帝國想像與文化辯證—從器物談起〉,《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7卷第1期(2014年),頁167-189。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5年6月),頁1-29。
張瑞芬,〈憂傷中國藍—我讀陳玉慧《China》〉,《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卷第10期,2009年6月,頁154-157。
張遵倩,〈清末臺灣茶業的發展〉,《德霖學報》第24期(2010年8月),頁1-24。
張雙英,〈「臺灣歷史書寫」析辨—從《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一書說起〉,《書目季刊》2019年3月第52卷第4期,頁1-15。
陳美霞,〈媽祖信俗、地域文化與身份認同:試論陳玉慧《海神家族》〉,《海峽教育研究》第1期(2018年),頁66-70。
曾若涵,〈碎解的人生—《海神家族》中的女性與空間〉,《中正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6期(2010年6月),頁71-93。
覃瑞南,〈乾隆時期受西方影響的工藝器物研究〉,《台南應用科大學報》第30期(2011年10月),頁41-58。
楊若慈,〈台灣本土言情小說的形成與沿革(1990-2010)〉,《中興史學》第15期(2012年5月),頁19-37。
楊婕,〈血與字—美援至解嚴期間臺灣小說中的「漢學家之戀」〉,《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1期(2018年12月),頁131-160。
趙嵐音,〈家、兩性關係與身份認同—陳玉慧的小說《海神家族》〉,《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7卷第4期(2013年12月),頁67-84。
劉思坊,〈從男人邦到女人國—論陳玉慧《海神家族》與黃碧雲《烈女圖》的女性家族書寫〉,《思辨集》第12集(2009年3月),頁51-67。
盧柏儒,〈「CHINA」的想像—陳玉慧《CHINA》評述〉,《中正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6期(2010年6月),頁94-113。
戴冠民,〈逃憶∕逸之「離」與逃譯∕繹之「返」—論《海神家族》身世圖譜的重構與倫理召喚〉,《中正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8期(2011年7月),頁39-66。
鞠德源,〈清代耶穌會士與西洋奇器〉,《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期(1989年2月),頁13-23、頁83。
羅夏美,〈後現代思潮中的主體遊牧與世界觀察—論陳玉慧旅行散文集《你是否愛過?》〉,《台灣文學評論》第8卷第2期(2008年4月),頁77-95。
(二)學位論文
方雅婷,〈陳玉慧《海神家族》:家族、史觀與神喻〉(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王信為,〈遊牧主體.靈魂返鄉—陳玉慧書寫中存在意義之辯證〉(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朱雲霞,〈從《海神家族》看台灣家族小說的女性視角〉(廈門: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朱雲霞,〈解嚴以來台灣文學中的家族史書寫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余佩瑾,〈乾隆官窯研究:做為聖王的理想意象〉(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吳芷維,〈交纏與共生:九○年代以來女性小說中的母女關係〉(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唯莉,〈女遊與女性自傳式書寫中的家國語藝—以《逆旅》、《漫遊者》、《海神家族》為分析對象〉(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侯鐵軍,〈他者之物與自我之物—18世紀英國文學中的瓷器研究〉(武漢:武漢大學英美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年)。
紀靜宜,〈論陳玉慧《海神家族》生命史書寫〉,(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唐瑞霞,〈疏離與認同—以《海神家族》為主要探討文本〉(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孫慈敏,〈陳玉慧《海神家族》跨界展演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1年)。
高珮芸,〈女性主體性的建構—黃寶蓮、陳玉慧、鍾文音之散文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莊晴妃,〈十八世紀洛可可藝術的中國視界〉(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莊雯雅,〈陳玉慧小說改編戲劇之比較—以《徵婚啟事》、《海神家族》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連培妏,〈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文燁,〈消費時代的異國之戀—90年代漢語小說中的一種文化現象解讀〉(上海: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陳玉芳,〈16至18世紀中西貿易中的外銷瓷〉(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古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依卿,〈從《海神家族》與《睡眠的航線》論信仰於戰亂時代之必要性與關懷意義〉,(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陸芳瑜,〈陳玉慧小說研究—以《海神家族》、《CHINA》、《書迷》為考察對象〉(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曾皚芸,〈陳玉慧《海神家族》、《書迷》研究—自傳‧女性‧迷宮〉(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游伊甄,〈家園與自我的追尋—陳玉慧長篇小說研究(1992-2010)〉,(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黃宗潔,〈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楊心怡,〈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楊婕,〈想像中國—冷戰時期(1947-1987)台灣「中美婚戀」小說初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楊甯馨,〈陳玉慧《CHINA》、《幸福之葉》研究:以物質書寫與空間書寫為論述角度〉,(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楊雅儒,〈台灣小說中民間信仰書寫特色之研究—以九○年代後八本小說為觀察對象〉(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劉章才,〈十八世紀中英茶葉貿易及其對英國社會的影響〉(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蔡文婷,〈陳玉慧小說研究—以《徵婚啟事》、《海神家族》為中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賴芊曄,〈從中國外銷瓷看英格蘭貴族的消費文化(1688-173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三)研討會論文
林芳玫,〈百年言情小說中的國族書寫:斷裂與轉折〉,「第七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國際性學術組織東亞流行文化學會主辦,2011年9月)。
張繼文,〈視覺文化交會中的「異國風情」想像〉,「2013 視覺藝術『跨界』研討會」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主辦,2013年5月)。
陳建忠,〈台灣歷史小說研究芻議:關於研究史、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反思〉,「第六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主辦,2009年9月)。
陳鈺萍,〈《海神家族》從文本到舞臺拼貼的困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2010年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主辦,2010年)。
楊婕,〈華洋婚戀小說中的交換經濟〉,「台灣文學的內在世界—第十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台灣文學館主辦,2013年9月)。
四、報紙文章
陳玉慧,〈麥森,你的名字是昌南〉,《中國時報》,2010年2月15日,E4版。
陳建忠,〈回顧新世紀以來的台灣長篇小說:幾點觀察與評論〉,《文訊》八月號(2014年8月)。
五、電子媒體
陳玉慧Medium,(來源:https://medium.com/@yh.jadechen)。
陳玉慧部落格,(來源:http://classic—blog.udn.com/jadechen123)。
陳昌遠,〈“一鏡到底”丈夫不見了:陳玉慧〉,(來源: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111pol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