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孟輯 Chuang, Meng-Chi |
---|---|
論文名稱: |
不同教學法對國中學生運動技能與學習態度之影響 The Study of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Learning Motor Skills and Learning Attitudes |
指導教授: |
鄭麗媛
Cheng, Li-Yua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合作學習教學法 、傳統學習教學法 、運動技能 、學習態度 |
外文關鍵詞: | Cooperative learning pedagogy, traditional learning pedagogy, motor skill, learning attitud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的:探討不同教學法對國中學生運動技能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方法:研究採等組前後測設計的準實驗研究法,實驗參與者共58人,其中實驗組29人,實施合作學習教學法;控制組29人,實施傳統學習教學法。二組學生在實驗前,先接受「運動技能」、「學習態度量表」前測,之後進行8週實驗教學,實驗教學結束後隨即實施後測。量性資料以相依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質性資料包含學生訪談及學習心得。結果:(一)合作學習教學法能有效提升國中學生運動技能學習成效及體育學習態度。(二)傳統學習教學法能有效提升國中學生運動技能學習成效及體育學習態度。(三)1.合作學習教學法運動技能後測成績優於傳統學習教學法,且達顯著性差異(p < .05)。2.合作學習教學法體育學習態度量表後測成績優於傳統學習教學法,且達顯著性差異(p < .05);分量表「效果認知」、「課堂學習」後測成績雖優於傳統學習教學法,但未達顯著性差異;另外傳統學習教學法於分量表「能力認知」後測成績優於合作學習教學法,但亦未達顯著性差異。結論:合作學習教學法能有效改善國中學生運動技能與學習態度之成效。
purpose: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learning motor skills and learning attitudes. Method: it was taken a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 and peer group pretest-posttest study.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research were totally 58 students; 29 of them we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which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approach was applied and the other 29 of them were in the controlled group, in which the traditional learning pedagogy was implemented. All of the students were taken a pre-test on “Motor skills” and “attitude-learning scales” pretest was also given to students to determine attitude learning before the eight-week implementation of the two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The participants were given a post-test at the end of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 data collected were analyzed by covariance and 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d the interviews with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ir reflections collected were provided to be further proofs. Results:
1. Cooperative learning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motor skills and sports learning attitude.
2. The traditional learning pedagogy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otor skills learning outcomes and sports learning attitude.
3. (1)The scores of post-test on motor skills in the cooperative group surpassed those in the traditional learning pedagogical group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o5).(2)The scores of post-test on PE attitude-learning scales in the cooperative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traditional learning pedagogical group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o5); the scores of post-test on effect perception and classroom learning in the cooperative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traditional group,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in addition, the scores of post-test on ability perception in the traditional group surpassed those in the cooperative group,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ough.Conclusion:Cooperative learning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motor skills and sports learning attitud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丁惠琪(2000)。合作學習應用在國小數學教學之探究。(未出版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方炳林(1988)。普通教學法。臺北市:三民書局。
毛連塭、陳麗華譯(1987)。精熟學習法。臺北市:心理。
王家福(2004)。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之合作學習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短跑為例。(未出版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亭茵(2001)。師範院校生應用合作學習於資訊融入教學課程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文正(2007)。 合作學習對足球盤球技能學習成就之影響研究。華醫學報,(27),187-197。
王儀旭(2004)。探討不同體育教學模式對學習情境知覺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網球初學者教學為例。(未出版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2009)。教學原理。臺北市:心理。
王保進(2007)。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包德明(1989)。學校體育與選手培訓。國民體育季刊,18(3),16-19。
朱瓊芳(2006)。多元智慧取向的合作學習在國中籃球課程學習成效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隆盛(1995)。國中工藝、生活科技教學策略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李宜玲(2012)。教師教學風格、班級氣氛對學童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基隆市公立國小為例。(未出版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宋怡城(2010)。彈跳之間~「桌球創意教學方案」對國中生技能與態度之影響。(未出版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周宏室(1994)。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俊生(2008)。合作學習策略在嘉義縣國民小學扯鈴教學學習成就及互動行為之行動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進材(1999)。教學研究與發展。臺北市:五南。
林本源(2001)。編製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林靜萍(2005)。小組合作解題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林雅博(2008)合作學習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在批判思考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佳徵(2010)。Ipod touch 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林靜萍、楊坤源(2004)。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經驗談-小組合作學習之成效。國立編譯館,32,78-84。
林婷婷(2010)創意教學法融入體育課之學習效果。(未出版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進興(2007)。探討合作學習策略對唐氏症與智能障礙學生動作技能及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邱奕銓(2005)。傳統與理解式教學法對高職學生籃球學習效果比較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邱奕銓(2007)。傳統式與理解式教學法運用於高職籃球學習效果比較之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2(1),36-59。
邱茂盛(2010)。合作學習模式融入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生巧固球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稚瑋(2008)。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在高中生排球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施文益(2012)。比較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與傳統式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胡名霞(2003)。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修訂版)。新北市:金名圖書有限公司。
洪武全(2008)。同儕學習(PAL)對國小體育課排球學習態度與技能表現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生玉(2003)。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精華。
郭秀燕(2008)。傳統教學法與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在羽球教學效果之研究。興大體育學刊,(9),129-138。
高俊傑(2004)。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運用於體育教學之研究。台灣體育學院系刊,(4),23-40。
徐岳聖、陳堅錐(2008)。合作學習之TGT教學策略與籃球活動設計應用於思考訓練與技能表現:以國小高年級健體課為例。大專體育學刊,(95),17-24。
徐岳聖(2008)。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創造力與籃球技能表現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育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公司。
陳協恩(2010)。理解式教學與傳統式教學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童排球低手傳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昭宇(2003)。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技能學習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毓卿(2009)。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的運動技能與創造力表現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心理。
張文哲(2005)。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臺北:學富文化。
張紅玉、陳春安、章文英(2009)。不同教學法與學生能力對桌球反手推擋學習成效之影響。文化體育季刊,(9),21-32。
張靜嚳(1996)。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未出版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霄亭、朱則剛、張鐸嚴、洪敏琬、胡怡謙、方郁琳、胡珮瑛(1997)。教學原理。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教育部(2000)。發展小班教學精神計畫。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99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教育部。
野蕊(2005)。合作學習策略在籃球教學之成就及互動行為之行動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曾德裕(2010)。理解式與傳統式教學對國小學童排球低手擊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德明(2007)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體操運動學習成效、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金柱(1988)。啟發性體育教法。臺北市:南山堂。
黃安邦(1991)。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書局。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明信(2002)。國小網路專題式教學模式之設計。(未出版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黃淑玲、張簡坤明(2008)。合作學習對排球低手傳球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3),27-39。
黃清雲(2004)。新趨勢,新挑戰: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取向對當前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實踐。學校體育,14(4),93-102。
黃琤圈(2003)。合作學習在高中芭蕾教學之應用-以行動研究為主。(未出版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楊偉民(2009)。國小體育課程實施合作學習策略之行動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葉中雄(2005)。激勵教學策略對體育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鄭麗媛(2008)。合作學習與訊息策略運用對韻律體操動作技能學習之影響。體育學報,41,69-80。
鄭福祥(2010)。不同教學法對國小學童籃球定點投籃之研究。(未出版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金昌、王宗吉(2004)。合作學習與精熟學習在排球技能學習成就之研究。體育學報,(37),265-274。
鄭金昌、王宗進(2003)。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在排球技能學習效果比較之研究。中華體育,17(2),20-27。
劉秀慧(2001)。不同教學形式學生反應之探討。大專體育,(56),9-18。
熊明禮(2001)。合作學習班與普通班的目標設定於學習風格、學習態度與自我效能在籃下一分鐘投籃表現之探討。臺北市: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熊明禮、王鍵慰、陳春安(2004)。合作學習班與普通班在籃下一分鐘投籃與學習態度差異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3),73-85。
蔡貞雄(2001)。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體育教學的特質。學校體育,11(6),25-34。
蔡榮貴(2008)。「樂活運動站」課程實施對學童的健康體適能及體育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蔡鵑如、潘義祥(2011)。合作學習小組遊戲競賽法在圍棋運動教學之行動研究。臺灣體育學術研究,(51),23-44。
蔡向慧(2011)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桌球技能學習之影響-以PACER教學策略為例。(未出版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賴青蘭(2004)。合作學習對融合班級中視覺障礙學生同儕社會互動及習癖動作影響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盧秀琴(2002)。資訊教育融入國小課程的應用與省思。國民教育,42(6),19-24。
蕭世原(2004)。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身體活動量及體育課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闕月清、蔡宗達(2003)。體育教學的新概念-遊戲比賽理解式教學法(TGfU)。載於黃金柱(主編),體育課程設計理論與實務(24-42頁)。臺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
顏欣加(2002)。傳統教學與媒體教學對龍舟知識及動作技能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光龍(2006)。不同教學策略應用於國防體育手榴彈投擲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蘇晏揚(2009)。大學生健康體適能學習態度與身體活動量之研究-以專題導向學習為例。(未出版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龔雅慈(2007)。理解式教學法在合作學習情境下對羽球運動技能學習成效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