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益凡 Lin, Yi-Fan |
---|---|
論文名稱: |
高中實施素養導向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 The study of literacy-oriented physical education into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劉先翔
Liu, Hsien-Hsiang |
口試委員: |
張春秀
Chang, Chun-Hsiu 林瑞興 Lin, Jui-Hs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運動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Kines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59 |
中文關鍵詞: |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素養導向體育教學 、體育態度量表 、教師專業成長 |
外文關鍵詞: | 12-year basic education, literacy-oriented PE, physical attitude scal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的:學校體育課程透過樂趣化的課程設計以及素養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對於身體素養的觀念,進而提升國民身體素質,因此本研究擬透過素養導向的體育課程設計,並藉由有效體育教學策略、教師專業社群以及重視學生個別差異的情況下,讓學生能達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教育目的,並冀望能讓學校體育風氣更加活躍及提升體育教師專業成長。方法:本研究以新竹縣某高中為例,採立意取樣方式選取一個班級,合計24位男性與14位女性,並於110學年度上學期實施,進行為期8週每週2節體育課,共實施5種運動項目。教學前、後以「體育態度量表」進行施測,並以相依樣本t檢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一、素養導向體育課程教學有助於提升高中生之體育態度。二、素養導向體育教學可以提升高中學生之學習表現。三、教師透過實施素養導向體育課程看見自己之專業成長。結論:教師進行素養導向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能有效的和學生建立情感連結以及讓學生對這個課程「有感」,進而發現學生覺得學習是有趣的、有意義的,也在無形之中提升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並達到體育教師專業成長的目標。
Purpos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mplant literacy-oriented PE classes in high schoo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learning attitude and efficiency of students and increas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 Method: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in a high school in Hsin-chu county, and selected one of the classes which consists of 24 boys and 14 girls based on purposive sampling. The program was conducted on the first semester of year 110, lasted for 8 weeks with 2 PE classes each week, and taught a total of 5 sports . Then the study compared the physical attitude scal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program,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the paired sample t test. Results:First of all, literacy-oriented PE classes have effectively enhanced the physical attitud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Secondly, literacy-oriented PE classes can boost the sports performance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Last, teachers are able to see their ow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y teaching literacy-oriented PE classes. Conclusion:Teachers bond with students and make classes more appealing to students by doing the research of literacy-oriented PE classes. It also makes them realize that students find learning meaningful and interesting. It can also enhance the learning attitude and efficiency of student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E teachers.
王佳琪(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之核心素養課程:評量的觀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35-42。
王育靜(2020)。執行公開授課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雲林縣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王軍潔(2018)。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介入游泳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彥邦、張家昌(2015)。初探理解式球類教學對體育課學習效果之影響。彰化師大體育學報,14,66-79。
呂學棱(2018)。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專業成長之探討–以體育教學模組認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宏文(2020)。體育教師專業成長之路–以自我實現及自我設限理論為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李文心、劉兆達、吳海助、許玫琇(2016)。大學生參與體育課之情意、滿意度及 運動幸福感—以樂趣為中介效果。臺灣體育學術研究,60,39-56。
林靜萍(2012)。十二年國教與體育教學。學校體育,131,29-35。
林鼎鈞(2019)。高中體育教師素養導向體育教學概念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本源(2002)。編制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永豐(2017)。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轉化與設計。教育研究月刊,275,4-17。
林琮智(2019)。國小師培健康與體育課程素養導向教學設計。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PGE107143),未出版。
林怡資(2014)。以ARCS動機模式與資訊科技融入國中地理科教學對國中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悅淳(2019)。應用合作學習提升人際關係之行動研究–以國中九年級體育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莉庭(2010)。高中教師發展新興科技學校本位課程對教師專業成長及學生科技學習影響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洪詠善、林佳慧、楊惠娥(2018)。十二年國教課綱自主學習之實踐探究。教育脈動,15,1-9。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教育脈動,5。
秦聖翔(2019)。中學體育教師在UbD專業學習社群中關於素養導向體育學習評量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秋蘭(2020)。體育課運用差異化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東麟(2016)。以逐步回歸探討體育態度與同儕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高中職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臺南市。
陳嘉雄(2009)。桃園縣國小體育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陳劭瑋(2019)。國小體育教學模組種子教師之教學專業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傑閔(2021)。高中素養導向教學實施運動教育模式之學生學習表現探討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漢傑、楊志顯(2018)。理解式教學法在體育課程的應用。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7,267-282。
許凱筑(2014)。學習共同體對教師專業成長影響之個案研究–以國小教師對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許家驊(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核心素養導向教學策略之 理念、設計實務與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0),13-18。
黃鈺珊(2018)。某國中體育班跳繩活動課程之素養導向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黃志成(2018)。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融入理解式球類教學模式的教室生態與學習效果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韵庭(2017)。高中國際教育旅行帶團教師的經驗反思與專業成長–以四位高中老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黃美玲(2017)。教師網路學習社群對教師專業成長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葉炳煙(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285-293。
楊琇惟、施登堯(2020)。比賽表現評量工具(GPAI)應用於體育教學之回顧。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7),90-95。
詹恩華、掌慶維(2017)。素養導向體育課程評析:以英國、加拿大、美國與澳洲為例。大專體育,143,1-13。
詹恩華、丘愛鈴(2019)。應用MAPS教學策略於素養導向之體育教學設計–以高職競爭型籃球運動單元為例。中等教育,70(1),70-84。
蔡清田(2012)。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DNA:核心素養。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育課程改革的DNA。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貞雄(2001)。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體育教學的特質。學校體育,11(6),25-34。
蔡菁華(2017)。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
謝傳崇、王瓊滿(2010)。國民小學校長分佈式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對學生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8(1),44。
鐘菁菁(2014)。理解式球類教學介紹與實務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學系(所),13,35-46。
鍾喜萍(2012)。教師專業成長學習與知識分享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崑山科技大學,臺南市。
鍾建何(2017)。教學模組培訓對國小體育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Werner, P., Thorpe, R., & Bunker, D. (1996).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Evolution of a model.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7(1), 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