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朱劼琳
Chu, Chieh-Lin
論文名稱: 走揣家己的聲音(尋找自己的聲音): 一位台灣女性自我覺解的敘說之旅
Finding My Own Voice: The Self-awareness and Self-narrative Journey of A Taiwanese Woman
指導教授: 林旖旎
Lin, Yii-Nii
口試委員: 劉惠琴
Liu, Whei-Ching
邱英芳
Chiou, Ying-F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6
中文關鍵詞: 自我敘說複雜性創傷壓力症候群母女關係自我分化社會建構
外文關鍵詞: self-narrative, 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self-differentiation, social construct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為探索研究者的生命經驗,書寫研究者對家庭、生涯、伴侶關係的反思,其中主要包含母女關係的糾結情感,以及複雜性創傷壓力症候群帶來的影響。本研究採用自我敘說研究法,研究者也是敘說者,目前為二十六歲的女性。研究者(我)於就讀研究所期間,經歷學習挫敗而休學一段時間,同時面臨伴侶及家庭關係的焦慮緊張,深深感受難以成為助人工作者的恐懼。因此決定開展自我敘說的行動,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歷程,透過書寫來釐清內心的混亂,進一步探索自己與母親、家庭、伴侶之間的關係。

    研究者描繪身為一名台灣女性的生命經驗,呈現個人及家庭系統的變化,體會社會建構下的女性困境,各式挑戰促進研究者邁向自我成長與覺解之路。研究者漸能理解母親的成長背景及其所承受的壓力,也能拆解自身與母親黏膩糾結、焦慮不安的關係。當研究者提升自我分化程度,開啟創傷療癒及復原之路,漸能釐清母親及家人間的複雜關係,同時愈能擴展視角審視台灣社會文化脈絡中女性的困境,逐漸鬆動內化於心的父權之牆。

    藉由自我敘說,研究者進行自我、家庭及性別議題的對話,逐漸將複雜性創傷相關事件釐清疏通,更能瞭解自己與家人,轉化兒少成長歷程中的內在糾結,漸能與家人之間發展真誠連結,促發內在自我疼惜與關懷接納的力量,重拾對自己及對家人的愛。此自我敘說之旅幫助研究者發現自己的聲音,尋回自身的主體性,開展自我欣賞,點亮生命的光。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searcher’s life experiences, reflecting on the family, career,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s,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entangled emotions of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nd the impact of the 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PTSD) on her. A self-narrative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The researcher, a 26-year-old woman, served as the narrator in this study. During her graduate studies, the researcher experienced academic setbacks leading to a temporary leave of absence, while simultaneously facing anxiety and tension in her intimate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se negative experiences, she was worried about not becoming a helping professional. Thus, she decided to initiate a self-narrative journey to re-examine her life, clarify her inner chaos through writing, and further explore her relationships with her mother, family, and partner.

    The researcher depicts her life experiences as a Taiwanese woman, illustrating the changes within her personal and family systems, and understanding the predicaments of women under the societal constructs. All the above challenges have promoted her path toward self-growth and self-awareness. She gradually comprehends her mother’s background and the pressures she endured, unraveling their entangled and anxious relationship. As the researcher increases her self-differentiation, she begins to heal the trauma, move toward recovery, clarify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within her family, expand her perspective to examine the predicaments of women in Taiwanese socio-cultural contexts, and then gradually dismantle the internalized patriarchy.

    Through self-narrative, the researcher discusses issues on self, family and gender, gradually clarifies and resolves the 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related events. This process enhances her understanding of herself and her family, transforms the internal conflicts from her childhood, develops genuine connections with her family, and fosters inner self-compassion, self-acceptance, and self-care. This self-narrative journey helps the researcher discover her voice, reclaim her agency, appreciate herself, and light up her life.

    摘 要................................i 謝 誌................................iv 目 錄................................v 第一章、書寫的開始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壹、休學 1 貳、與自我敘說初相遇 3 參、母女關係:說不盡的苦痛 4 第二節、研究問題與目的 6 壹、書寫主題 6 貳、書寫期待 7 第二章、文獻探討 8 第一節、社會中的女性 8 壹、女性於理論中的演變 8 貳、社會建構論:後現代中的女性 10 參、具有獨特樣貌的母女關係 11 第二節、女性與分化 13 壹、家庭系統八大概念 13 貳、自我分化的構念介紹 15 參、女性的自我分化 16 第三節、複雜性創傷壓力症候群 18 壹、定義與成因 18 貳、臨床診斷與症狀 19 參、創傷反應 20 肆、療癒之道 20 第四節、小結 21 第三章、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關於敘說,我想說的是? 23 壹、質與量 23 貳、再前進 24 第二節、自我敘說的內涵 25 壹、何謂主體性 26 貳、自我敘說的有效性與品質 27 第四章、家庭舞台 30 第一節、夜市的喧囂 30 壹、仇人生的孩子 30 戰爭的起因 31 妳爸看不起我 32 貨車 33 想殺人般的仇恨 34 貳、一家四口,幾個孩子? 35 我是局外人 36 妳要跟哥哥長得不一樣 37 啃咬自己的日子 37 第二節、共生的母女關係 39 壹、我該愛誰?又該恨誰? 39 如此溫柔的媽媽 39 媽媽,由我來保護妳 40 妳究竟站在哪一邊? 41 外遇事件 42 臥室裏頭的秘密 44 貳、零星的反抗 45 第一次想捍衛自己 45 沒有為什麼,只因為我是妳媽 46 渺小的我 48 複製 49 參、渾沌的青春 50 我的身體與自卑 51 委屈巴巴的親密與人際 52 雪上加霜 53 關係舞台,我是觀眾 54 第五章、300公里的距離 57 第一節、談戀愛的辛酸 57 壹、猜忌與懷疑 57 到底愛不愛我? 58 為什麼要說謊? 58 貳、我受夠了自己 60 不要再想了! 60 毫無價值 61 參、不知道算是什麼的關係 62 一起聽音樂祭的「好朋友」 63 第一次的性? 63 唐突被踢掉的插頭 64 渴望,卻害怕著 65 第二節、心理學,新世界 66 壹、東吳的洗禮 66 喜歡的課程 66 憤世嫉俗 67 貳、修復之路 68 成為個案 69 我的淚,我的痛苦 70 第一次的諮商實務 72 第三節、何處是我的家 73 壹、高鐵到不了的距離 73 當不成媽媽的好女兒 73 窒息溺水的台北 75 貳、內心的牆崩塌了 76 陽光普照 76 我的女兒,到底跑去哪! 77 我想結束這一切 79 拉開距離不代表沒有愛 81 第六章、眼裡的雨,何時會停 82 第一節、諮商之路如何走? 82 壹、我討厭這裡 82 滿溢而出的憤怒 83 兼職實習的挫敗 84 貳、我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85 Bipolar Disorder 86 離開,愈快愈好 87 第二節、「關係」綁架我 88 壹、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他 89 要在一起嗎? 89 重蹈覆轍的衝突模式 91 看不起自己 94 愛人好難 95 貳、依然困擾我的家庭 98 死亡體驗:讓媽媽在我心中死去 98 妳長大了,是個大人 100 爸媽和好了,那我呢? 102 第三節、失而復得 104 壹、大夢初醒 104 回不了家 104 妳要我放下,我更委屈地放不下 106 我憑甚麼恨 107 我必須恨 109 貳、離是為了回 109 我是人,諮商師也是人 110 實習鳥日子,宜蘭好日子 112 我們都是人 114 我能理解,但不用化解 116 第七章、記起被遺忘的過去 118 第一節、重新喚起的故事 118 壹、爸媽的故事 118 寄人籬下的她們 118 如何成為怨婦? 119 如顆皮蛋的他 121 義無反顧的結婚 123 賺錢!賺錢!賺錢! 124 貳、沒夢不應該 125 做生意的日子 126 生活袂曉過 127 骨力走傱 129 第二節、尋找家人的身影 130 壹、走在原諒的路上 130 夢中見 131 爸爸的寶貝女兒 132 背負著盔甲的男人 133 不一樣的爸爸 136 貳、重拾對媽媽的愛 138 野孩子 138 隱晦難見的愛 139 母女撕裂 141 不願「像個」怨婦 142 我的愛 143 第八章、翻新與整修-敘說的反應與實踐 146 第一節、自己的房間 146 壹、理解我的母親 146 母職的恐懼:母親如何逐漸失聲 146 化解共生的母女關係 148 貳、理解我的傷痕 150 化解我的創傷反應 150 覺醒:加濕氣的恐懼 152 陷入創傷反應的我們 153 陰陽並蓄 154 參、我與家人的雙重轉化 156 逐回軌道:諮商帶來的矯正性經驗 157 聽見自己的聲音 158 轉變中的家庭系統 159 第二節、下一步,去哪? 162 壹、敘說的意義 162 夠好的陪伴:伴侶關係的變動 162 能否回家? 163 貳、如何繼續開展療癒與行動 164 參、敘說如何幫助我的諮商專業能力 166 肆、想對自己說 167 參考資料 169

    中文參考文獻
    丁興祥(2001)。心理傳記學的開展與應用:典範與方法。應用心理研究,(12),
    77-106。
    丁興祥、倪鳴香(2008)。生命史及心理傳記:接續與開展。應用心理研究,(39),
    13-16。
    丁興祥(2012)。專題導言:自我敘說研究:一種另類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
    (56),15-18。
    丁興祥、張繼元(2014)。生命詩學:心理傳記與生命敘說的新開展。生命敘說
    與心理傳記學,1-24。
    上野千鶴子、田房永子(2022)。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跟著
    一場幽默輕鬆的世代對談,看懂一個亞洲國家的女權意識如何萌芽、建構,
    進進退退走到現在(蔡傳宜譯)。麥田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20)
    方紫薇(2003)。青少年所知覺之父母衝突及其因應。教育心理學報,35(1),
    79-97。
    方淯霖(2024)。成為自己的路上:一位女性生命經驗的敘說探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玄奘大學﹞。
    王坤鈜(2012)。以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談中年失業潮。家庭教育雙
    刊,(39),49-53。
    王鑾襄、賈紅鶯(2013)。Bowen自我分化理論與研究:近十年文獻分析初探。
    輔導季刊,49(4),27-39。
    王孝予(2017)。穿越母女關係的迷霧:一段相信自己值得被愛與價值的敘說之
    旅﹝碩士論文,實踐大學﹞
    江琪彬(2007)。童年期目睹婚姻暴力之女性三代間母女依附關係之研究〔碩士
    論文,淡江大學〕。
    周志建(2013)。擁抱不完美:認回自己的故事療癒之旅。心靈工坊。
    成虹飛(2014)。行動/敘說探究與相遇的知識。課程與教學,17(4),1-24。
    周志建(2016)。跟家庭的傷說再見:與生命和解的故事療癒。心靈工坊。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
    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91-132。
    邱惟真、丁興祥(1999)。朱光潛多重自我的對話與轉化:一種敘說建構取向。
    應用心理研究,(2),211-249。
    余德慧(2002)。追索敘說自我的主體。應用心理研究,(16),214-217。
    吳麗娟(2003)。一個諮商員的專業成長:一個[人]的成長-從Human
    “doing”到Human“being”。中華輔導學報,(14),1-30。
    吳惠慈(2004)。一個多次自殺生還者的自殺經驗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
    華大學〕。
    呂佩佩、丁興祥、陳美伶、唐婉如(2005)。學術洪流中護理研究的定位-從質
    性研究與量化研究之源流談起。護理雜誌,52(6),76-81。
    李文玫、丁興祥(2008)。存有的開顯:在敘說,書寫與閱讀的交接處。應用心
    理研究,(40),15-21。
    邱珍琬(2010)。學習成為一個諮商人:自我敘說研究。應用心理研究,(48),
    141-180。
    李岳庭(2018)。反思含攝文化下的Bowen理論及其運用在華人文化中。中華輔
    導與諮商學報,53。
    邱淑惠(2023)。修復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商周出版。
    林美雯(2012)。母女關係的社會距離-拉開養育脈絡的皺摺〔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
    林孟薇(2013)。從Bowen家庭治療的初探分離焦慮疾患兒童。諮商與輔導,
    (326),33-37。
    林香君(2015)。在互為主體性中建構主體性:以批判實踐取向敘說與對話為方
    法的教學實踐。教育實踐與研究,28(2),181-211。
    林玉婷(2016)。從母女關係的回看,到自我的轉變﹝碩士論文,玄奘大學﹞。
    林窺君(2023)。台灣成人的童年不當對待與複雜性創傷壓力症狀:不安全依戀
    與情緒調節困難之角色﹝碩士論文,長庚大學﹞。
    官妙嬬(2018)。單親家庭中的母女關係紐帶〔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說
    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洪惠芬(2015)。新世代臺灣母親的處境與挑戰:就業母親在照顧與工作之間的
    文化矛盾。臺灣社會福利學刊,13(1),87-149。
    洪瑞斌、莊騏嘉(2022)。敘事宛若隱喻:探究隱喻特性在敘事取向典範的作用。
    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65。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
    究,(16),23-69。
    翁開誠(2011)。敘說、反映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哲學與文
    化,38(7),75-95。
    恩悅(2012)。個人家族治療歷程-從Bowen取向分析看憂鬱症患者之家庭系統。
    諮商與輔導,(317),33-37。
    陳筱婷、洪瑞斌、莊騏嘉(2014)。穿越階級藤蔓-父女關係斷裂與再生歷程。
    應用心理研究,(60),273-313。
    康雅雯(2016)。母職經驗中的女性自我:一位全職媽媽的敘說探究〔碩士
    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陳思宇(2019)。臺灣親子衝突研究之回顧與展望。清華教育學報,36(2),159-
    192。
    陳一馨(2019)。與母親相逢:朝向理解母親與母女關係移動的行動研究
    ﹝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陳旖旎(2022)。裂縫中的光-蘭城三代母女關係的自我敘說〔碩士論文,中原
    大學〕。
    常以方(2006)。戰爭與和平:從我的母女關係探究母女親密關係與自我的蛻變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許詩淇、黃囇莉(2009)。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華人父母角色義務對親子衝突
    與親子關係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1(3),295-317。
    張詩涓(2011)。當櫻花盛開.落下.重生~從母女依附的生命中尋找自我主體
    之敘說探究﹝碩士論文,玄奘大學﹞。
    張達人(2017)。團體內外母女分化不清的關係。中華團體心理治療,23(2),
    9-11。
    張晨光、劉經偉(2020)。親職化中的子女主體性:來自於「孝道」研究的啟示。
    輔導與諮商學報,42(2),63-82。
    許詩淇、簡晉龍、陳貽照(2020)。只問盡義、不求享權?華人親子角色義務對
    權利正當性之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53),55-101。
    許哲瑛(2022)。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復原歷程的敘說探究﹝碩士論文,國
    立暨南大學﹞。
    梁嘉鎂、吳志文、程景琳(2021)。父母心理控制與成年初顯期子女之社交焦慮:
    自我分化的中介影響。
    曾端真(2000)。幼年的母女關係與母職模式。應用心理研究,(7),34-38。
    黃囇莉(2001)。身心違常:女性自我在父權結構網中的「迷」途。本土心理學
    研究,(15),3-62。
    黃囇莉(2003)。游移於生物決定論與社會建構論之間:心理學中的性別意識。
    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6),85-120。
    黃宗堅(2010)。大學生親子三角關係配對類型及其親密關係滿意度:一個對偶
    資料的分析研究。中華心理學刊,52(1),25-46。
    黃宗堅、李佳儒、張勻銘(2010)。代間關係中親職化經驗之發展與自我轉化:
    以成年初期女性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33),59-106。
    黃姵嵐(2012)。青少女感受母親實際與期望教養行為之差距及其對母女關係影
    響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游美惠(2014)。性別教育小詞庫。巨流圖書公司。
    黃素菲(2018)。敘事諮商歷程與敘事結構特徵中生活目標改變之詮釋分析。中
    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1),143-179。
    楊秀宜(2008)。一位少年殺人犯的生命經驗之敘事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
    輔導所刊,(18),1-31。
    廖小雯、程景琳(2011)。成年初顯期的自我認同狀態、自我定義記憶之解釋歷
    程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探討。應用心理研究,(51),79-110。
    蔡文輝(1987)。家庭社會學。五南出版。
    葛冠蘭(2009)。探討父母婚姻狀況與國小學生的親子關係及情緒依附的相關-
    從Bowen家庭情緒系統理論的觀點。教師之友,50(2),36-46。
    詹敏芬(2012)。我的母女糾結﹝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葉寶玲、陳秉華(2014)。諮商師個人心理治療後與母親情感關係改變之研究。
    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27),137-170。
    葉安華、李佩怡、陳秉華(2017)。自我敘說研究取向在臺灣的發展趨勢及研究
    面向:1994-2014 年文獻回顧分析。臺灣諮商心理學報,5(1),65-91。
    鄭忍嬌、周麗端(2013)。一個勞動階級都市原住民女性的母職生活經驗-妊命、
    認命、訒命與韌命的歷程。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5),83-105。
    劉惠琴(1999)。女性主義觀點看夫妻衝突與影響歷程。婦女與兩性學刊,10,
    41-77。
    劉惠琴(2000)。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97-130。
    歐陽儀、吳麗娟(2012)。父母自我分化對青少年子女身心健康影響模式探討。
    教育心理學報,43(3),567-589。
    歐陽儀、吳麗娟(2014)。父母自我分化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過程中自我分化代
    間傳遞與親子三角關係的角色初探。輔導季刊,50(2),65-73。
    劉玉玲(2015)。台灣女性自我分化與婚姻關係〔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爲
    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
    駱惠旋(2017)。解開共構命運:以分離-個體化回觀母女關係之自我敘說研究〔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賴誠斌、鄧明宇(2018)。人生下半場之[生生]:以一位心理傳記研究者之心理
    傳記為例。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151-184。
    簡美華、管貴貞(2006)。變與不變之間:曾遭遇亂倫經驗的成年女性談母女關
    係。中華輔導學報,(19),109-135。


    英文參考文獻
    Abraham, K. M., & Stein, C. H. (2015). Stress-related personal growth among
    emerging adults whose mothers have been diagnosed with mental illness.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Journal, 38(3), 227.
    Arielle Schwartz(2022)。創傷療癒手冊:不被往事定義,走出複雜性創傷後壓
    力症候群C-PTSD(白水木譯)。究竟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17)
    Boyd, C. J. (1989). Mothers and daughters: A discuss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291-301.
    Charles, M., & Frank, S. J., & Jacobson, S., & Grossman, G. (2001). Repetition of the
    remembered past: Patterns of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in two generations of
    mothers and daughters.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18(4), 705.
    Chazan, S. E. (2014). Searching for togetherness: The simultaneous treatment of a
    mother and her early adolescent daughter. Mothers and Daughters, 2(70-
    91).
    Cloitre, M., & Hyland, P., & Bisson, J. I., & Brewin, C. R., & Roberts, N. P., &
    Karatzias, T., & Shevlin, M. (2019). ICD‐11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the United State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32(6), 833-842.
    Erich Fromm(2021)。愛的藝術(梁永安譯)。木馬文化。(原著出版於1956)
    Fix, R. L. (2022). An evaluation of building our nation’s daughters (BOND):
    Improving black singl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31(1), 237-246.
    Fithriyah, I., & Muhdi, N., & Setiawati, Y., & Febriyana, N. (2020).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nd daughter's self-esteem i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urasian
    Journal of BioSciences, 14(1).
    Gergen, K. J. (1985). The social constructionism movement in modern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266-275.
    Gergen, K. J. & Gergen, M. M. (1988). Narrative and the self as relationship.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1, 17-56.
    Gerald Corey(2016)。諮商與心理治療: 理論與實務(第四版)(修慧蘭、鄭玄
    藏、余振民、王淳弘譯)。雙葉書廊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2016)
    Goldner, L., & Jakobi, C. D., & Schorr, S., & Dakak, S., & Shawahne, N. (2022).
    Keep it quiet: Mother–daughter parentification and difficulties in separation
    individuation shaping daughters’ authentic/true self and self-silencing: A
    mediation model.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39(2), 165.
    Hershberg, S. G. (2006). Pathways of growth i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Psychoanalytic Inquiry, 26(1), 56-69.
    Irvin D. Yalom(2003)。存在心理治療(上):死亡(易之新譯)。張老師文化。
    (原著出版於1980)
    Irvin D. Yalom(2018)。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鄧伯宸譯)。心靈工
    坊。(原著出版於2017)
    Izenstark, D., & Ravindran, N., & Rodriguez, S., & Devine, N. (2021). The affective
    and conversational benefits of a walk in nature among mother–daughter dyads.
    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 13(2), 299-316.
    Ivor F. Goodson, & Scherto R. Gill(2023)。敘事教育學:生命史取向(第二版)
    (丁奇芳、王勇智、洪慧真、張慈宜、陳永祥、蔡仲庭、鄧明宇、賴誠斌
    譯)。五南出版。(原著出版於2011)
    Jordan, J. V. (2008). Recent developments in relational-cultural theory. Women &
    Therapy, 31, 1-4.
    Judith Herman(2018)。從創傷到復原:性侵與家暴倖存者的絕望與重生(傅施
    宏、陳文琪、向淑容譯)。左岸文化。(原著出版於1997)
    Kenemore, E., & Spira, M. (1996). Mothers and their adolescent daughters:
    Trans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 13,
    225-240.
    Kerig, P. K. (2014). Revisiting the construct of boundary dissolution: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Implications of parent-child boundary
    dissolution for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5-42.
    Kerig, P. K., & Cowan, P. A., & Cowan, C. P. (1993). Marital quality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9(6), 931.
    Lee, H., & Henry, K. L., & Buller, D. B., & Pagoto, S., & Baker, K., & Walkosz, B.,
    & Bibeau, J. (2021). Mutual influences of mother’s and daughter’s mental health
    on the closeness of their relationship: An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30, 676-686.
    Michael White(2008)。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黃孟嬌譯)。張老師文化。(原著
    出版於2007)
    Michael White., & David Epston(2018)。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
    (廖世德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90)
    Nelson, J. A., & Boyer, B. P., & Villarreal, D. L., & Smith, O. A. (2017). Relations
    between mothers’ daily work home and relationship stres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mother–child conflict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1(4), 431.
    Pickering, C. E., & Mentes, J. C., & Moon, A., & Pieters, H. C., & Phillips, L. R.
    (2015). Adult daughters’ descriptions of their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the
    context of chronic conflict. Journal of Elder Abuse & Neglect, 27(4-5), 356-376.
    Priest, J. B. (2015). A Bowen family systems model of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distress.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41(3),
    340-353.
    Roberta M. Gilbert, M.D.(2012)。Bowen家庭系統理論之八大概念:一種思考
    個人與團體的新方式(江文賢譯)。台灣婚姻與家庭輔導學會。(原著出版
    於2004)
    Roberta M. Gilbert, M.D.(2016)。解決關係焦慮:Bowen家庭系統理論的理想
    關係藍圖(田育慈、江文賢譯)。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1992)
    Skowron, E. A., & Dendy, A. K. (2004).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and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Relational correlates of effortful control.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 26(337-357).
    Sroufe, L. A., & Ward, M. J. (1980). Seductive behavior of mothers of toddlers:
    Occurrence correlates and family origins. Child Development, 1222-1229.
    Syed, M., & Seiffge-Krenke, I. (2013).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from adolescence to
    emerging adulthood: Linking trajectories of ego development to the family
    context and identity form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4(2), 371.
    Stephanie Foo(2023)。我的骨頭知曉一切(傅恩臨譯)。二十張出版社。(原著
    出版於2022)
    Waller, E. M., & Rose, A. J. (2010). Adjustment trade-offs of co-rumination in
    mother–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3(3), 487-497.
    Pete Walker(2020)。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
    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陳思含譯)。柿子文化。(原著出版於2020)
    Virginia Woolf(2021)。自己的房間(于是譯)。時報出版。(原著出版於
    1929)

    網路參考資料
    李奎諺(2023年4月4號)。童年創傷倖存者:我身在何處?談複雜性創傷後
    壓力症候群。聽聽心理說的話。
    https://vocus.cc/article/64036d29fd89780001e43217
    陳思含(2019年3月4號)。心理創傷專欄。普斯諦蛻變坊。
    https://freeryou.com/trauma/
    曾揚元(2024年5月15號)。了解創傷症候群的復原歷程五階段,一步步揮別
    創傷與恐懼。振芝心身醫學診所。https://reurl.cc/kOREe3
    黃婉中(2024年6月14號)。「複雜性創傷症候群」過來人:這個故事有美好結局《我的骨頭知曉一切》。中途筆記。https://reurl.cc/QRybqp
    葉貞屏(2019年8月17號)。何謂「賦能」。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 https://reurl.cc/valmaj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