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伯爵
Chen, Po-Chueh
論文名稱: 劉厝聖帝宮出西港仔香
Liucuo Sacred Emperor Temple’s Participation in Xigang Yi-xiang
指導教授: 陳中民
Chen, Chung-Min
口試委員: 方怡潔
戴文鋒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2
中文關鍵詞: 劉厝聖帝宮紡車輪西港仔香交陪境文化資產
外文關鍵詞: Liucuo Sacred Emperor Temple, Spin-wheel, Xigang Yi-xiang, Temple- Network, Cultural Heritag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緣起於早期劉厝聖帝宮出西港仔香的自組陣頭原有大旗鑼鼓、兩隊北管走陣並隨紡車輪和架前藝閣,但時至今日僅存東爿角仔的紡車輪和聘僱的職業北管樂團勉強維持淡薄的傳統出陣。劉厝聖帝宮表現在西港仔香的自組陣頭規模漸行縮小現象,同時也在西港仔香境的其它宮廟出現,若不尋思應對方法,將因漸行流失傳統陣頭的量變連鎖反應為西港仔香的質變。
    築基於人類學和宗教信仰的理論基礎,透過實際的踏查佐證於歷史文獻,記錄劉厝出西港仔香的過程,並針對其發展困境提出建議是本文首要目的;又「西港刈香」原是文化部公告的重要民俗文化資產,其成立的部分理由是因香境宮廟自組的陣頭。以文化資產視角論述劉厝聖帝宮及其交陪境的自組陣頭,重估宮廟因人力和經費問題必須外聘職業陣頭的問題,是為本文另一目的。
    本文內容首以劉厝的地理位置、劉姓村和聖帝宮等三節介紹劉厝聖帝宮,再以香科源起與演化、香科活動的歷史、香境的變遷和香科活動流程與內涵等四節記錄西港仔香,三以香科大醮典的聯席會議、臨時會議和劉厝聖帝宮出陣等三節論述出香和出陣,最後以劉厝聖帝宮的交陪境分三節探討交陪境、廟際交陪和西港刈香劉厝聖帝宮的交陪境。
    因應劉厝聖帝宮出西港仔香的出陣困境,提出如欲永續可以發展:一、採角色輪班維持紡車輪在西港仔香出陣;二、社區與學校合作培育北管人才;三、活化原臺南廳蕭壠支廳劉厝庄警察官吏派出所為社區文化中心 四、建置網路行銷推廣劉厝特色文化。


    This thesis records Liucuo Sacred Emperor Temple's participation in the Xigang Yi- xiang periodical procession. The materials used in this thesis mainly came from ethnographic field research as well as local historical records.
    After presenting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Xi-gang Yi-xiang, a detail discuss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joint religious festival was presented in Chapters Three and Four.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and cooperative activities of the temple-network that the Liucuo Sacred Emperor Temple has participated.
    The concluding chapter focused on the predicament faced by the Temple when it tried to get its procession troupe organized in recent times. Furthermore, a list of four concrete suggestions was presented to alleviate the difficulty in recruiting adequate and suitable participants to form the procession troupe in the future.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序言與誌謝…………………………………………………………………………………………………………Ⅳ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文獻探討……………………………………………………………………………………2 第三節 名詞界定………………………………………………………………………………………………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8 第二章 劉厝聖帝宮………………………………………………………………………………………10 第一節 劉厝的地理位置………………………………………………………………………………10 第二節 劉姓村…………………………………………………………………………………………………15 第三節 聖帝宮…………………………………………………………………………………………………20 第三章 西港仔香……………………………………………………………………………………………26 第一節 香科源起與演化………………………………………………………………………………26 第二節 香科活動的歷史………………………………………………………………………………28 第三節 香境的變遷…………………………………………………………………………………………29 第四節 香科活動流程與內涵……………………………………………………………………34 第四章 出香和出陣………………………………………………………………………………………41 第一節 香科大醮典的聯席會議………………………………………………………………41 第二節 臨時會議……………………………………………………………………………………………47 第三節 劉厝聖帝宮出陣………………………………………………………………………………50 第五章 劉厝聖帝宮的交陪境……………………………………………………………………63 第一節 交陪境…………………………………………………………………………………………………63 第二節 廟際交陪……………………………………………………………………………………………67 第三節 西港刈香劉厝聖帝宮的交陪境…………………………………………………6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01 第一節 結論……………………………………………………………………………………………………101 第二節 建議……………………………………………………………………………………………………103 參考書目……………………………………………………………………………………………………………106 附錄 一、西港玉勅慶安宮歷屆香科年代暨重要記事表…………………………147 二、西港玉勅慶安宮辛丑香科籲請行事公約……………………………………153 三、劉厝陣頭分屬調查表…………………………………………………………………………157 四、紡車輪的結構和尺寸…………………………………………………………………………158 五、歲次辛丑年西港刈香劉厝聖帝宮交陪轎班陣頭表………………161

    一、專書
    丁仁傑
    2013 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丁紹儀
    1957 〔清〕東瀛識略。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臺北:中華書局。
    王俊昌、陳亮州、馬有成
    2005 珍藏西港,常民文化卷。臺南:臺南縣西港鄉公所。
    西港玉勅慶安宮管理委員會
    2021 西港刈香解說員基本資料。臺南:西港玉勅慶安宮管理委員會。
    ——
    2021 辛丑香科大醮典暨代天巡狩出巡九十六村鄉遶境資料冊。臺南:西港玉勅慶安宮管理委員會。
    西港庄役場所
    1933 西港庄概況。臺南州街庄概況輯存(一)。臺南:成文出版社。
    朱景英
    2017 〔清〕海東札記。臺灣古集叢編第四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李麗菁
    2013 臺南職業陣頭研究。大臺南文化叢書C016。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吳友如
    1998 〔清〕點石齋畫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周鍾瑄
    1993 〔清〕諸羅縣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美容
    2003 媽祖信仰與漢人社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姚舜牧
    1983 [明]重訂詩經疑問。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彥仲、黃麗如
    2003 臺灣的藝陣。臺灣地理百科35。新北:遠足文化事業公司。
    張玉燕
    2010 臺南府城廟宇歷史探源:檨仔林朝興宮 / 保和宮。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連橫
    1964 雅堂文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08種。臺北:中華書局。
    黃文博
    1994 南瀛刈香誌。南瀛常民生活叢書1。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
    1998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南瀛地名沿革叢書17。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
    2021 臺江迎神祭Ⅲ:2021辛丑年北汕尾媽祖宮開基鹿耳門媽出巡。臺南:北汕尾媽祖宮開基鹿耳門天后宮。
    ——
    2014 西港刈香。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01。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黃文博、黃明雅
    2001 臺灣第一香——西港玉勅慶安宮庚辰香科大醮典。臺南:西港玉勅慶安宮管理委員會。
    黃名宏、洪瑩發
    2015 西港仔香。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黃明雅
    2002 南瀛聚落誌。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黃炳森
    2018 三王二佛同根聯誼會沿革。臺南:三王二佛同根聯誼會。
    焦循
    2008 〔清〕焦循論曲三種。揚州:廣陵書社。
    劉枝萬
    1983 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劉明富
    2013 劉厝社區歷史人文地理探索。臺南:社團法人臺灣劉氏登魁公派下親族會。
    ——
    2018 劉氏族譜。臺南:社團法人臺灣劉氏登魁公派下親族會。
    劉傳心、李文同
    1980 玉勅慶安宮轄內外廟宇寶鑑。臺南:正平出版社。
    謝奇峰
    2013 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C017。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謝國興
    2017 西港仔刈香:一個傳統王醮的數位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2019 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日〕松永安光、德田光弘、中橋惠、鈴木裕一、宮部浩幸、漆原弘、鷹野敦,林詠純譯
    2018地方創生最前線:全球8個靠新創企業、觀光食文化,和里山永續打開新路的實驗基地。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日〕相良吉哉
    1933 臺南州祠廟名鑑。臺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
    〔日〕鈴木清一郎,馮作民譯
    1978 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美〕焦大衛(David K. Jordan),丁仁傑譯
    2012 神.鬼.祖先:一個臺灣鄉村的民間信仰。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二、期刊論文
    丁仁傑
    2019 大型地方性:臺南西港刈香村際網路再思考。刊於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謝國興編,頁297-357。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
    2012 全球化下的地方性:臺南西港刈香中的時間、空間與村際網路。臺灣人類學刊10(1):93-158。
    艾茉莉(Fiorella Allio)
    2011 遶境與地方身份認同:地方歷史的儀式。宗教史專號。法國漢學7:376-396。北京:中華書局。
    梅慧玉
    1996 「交陪境」與禮數:以臺南市安平區的二次醮儀為例。刊於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三),莊英章、潘英海編,頁145-177。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蔡欣欣
    2006 臺灣藝閣名義與日治時期妝扮景觀初探。臺灣文學學報8:177-212。
    蔡明志、傅朝卿
    2008 臺灣日治前期警察官吏派出所建築研究。建築學報63:1-24。
    齊偉先
    2011 臺灣民間宗教廟宇的「公共性」變遷:臺南府城的廟際場域研究。臺灣社會學刊46:57-114。
    臺南縣文獻委員會
    1954 臺南縣寺廟調查表。南瀛文獻2:(3、4):66-67。
    謝國興
    2006 媽祖的香路:臺灣媽祖遶境的幾種模式。臺南文獻5:10-49。
    ——
    2010 南瀛地區廟會的繞境模式:兼論祭祀圈、信仰圈與交陪境。刊於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Ⅱ,戴文峰主編,頁235-254。臺南:臺南縣政府。
    盧嘉興
    1981 捏改古匾及竄改廟名考證。臺灣風物31(4):108-113。

    三、學位論文
    方淑美
    1992 臺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間性。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李素英
    2005 西港玉勅慶安宮香科活動之研究〉。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宜秦
    2008 臺灣傳統藝閣藝術研究。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英琦
    2011 西港香科武陣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體育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瑜詩
    2007 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日治以來臺灣藝閣的發展。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黃三和
    2009 臺南縣樹仔脚白鶴陣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體育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怡菁
    2012 臺南市西港區曾文溪河道擺移對聚落發展的影響。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黃永煌
    2006 臺南烏竹林金獅陣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體育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網路資源
    林美容
    2009臺灣的神明信仰。「國立臺灣圖書館」,https://wwwacc.ntl.edu.tw/sp.asp?xdurl=MP8AP/MediaPlay.asp&xItem=4705&media=5&mp=8,2022年5月30日。
    王双全
    溪上廟會。「數位島嶼」,https://cyberisland.teldap.tw/g/qwhcsUcmuzAuzNuTdwvxENlResr,2022年5月13日。
    曾福樹
    2020 20200202台灣第一香2021辛丑年第80香科96庄第一次聯誼會。「曾福樹廟會2台」,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lfOZc48Yew,2022年5月13日。
    ——
    2021 20210220西港辛丑80香科第二次聯席大會報告事項。「曾福樹廟會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tC_G4agZAc,2022年5月13日。
    ——
    2021 20210314台灣第一香辛丑年80香科抽轎號。「曾福樹廟會2台」,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HPzRoX_lN4,2022年5月13日。
    ——
    2021 20210515香科疫情臨時會。「曾福樹廟會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PWW-zNWjpg,2022年5月13日。
    (以下不著撰人)
    八家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https://nchdb.boch.gov.tw/city/TN/assets/overview/traditionalPerformingart/20090501000003,2022年5月6日。
    天子門生陣。「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https://nchdb.boch.gov.tw/city/TN/assets/overview/traditionalPerformingart/20151124000001,2022年5月6日。
    牛犁歌陣。「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https://nchdb.boch.gov.tw/city/TN/assets/overview/traditionalPerformingart/20151124000004,2022年5月30日。
    白鶴陣。「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https://nchdb.boch.gov.tw/city/TN/assets/overview/traditionalPerformingart/20070911000003,2022年5月6日。
    古墓。「臺灣劉氏登魁公派下親族會」,
    http://www.ldk.org.tw/tomb.htm,2022年5月2日。
    西港刈香。「國家文化資產網」,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folklore/20080627000001,2022年5月2日。
    宋江陣。「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https://nchdb.boch.gov.tw/city/TN/assets/overview/traditionalPerformingart/20100617000004,2022年5月6日。
    金獅陣。「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https://nchdb.boch.gov.tw/city/TN/assets/overview/traditionalPerformingart/20180611000001,2022年5月6日。
    南管。「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https://nchdb.boch.gov.tw/city/TN/assets/overview/traditionalPerformingart/20090122000001,2022年5月6日。
    道爺古墓。「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https://nchdb.boch.gov.tw/city/TN/assets/overview/archaeologicalSite/20060502000001,2022年5月26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