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禮瑟 |
---|---|
論文名稱: |
領導行動智慧概念的實踐與省思-以玉峰國小深耕閱讀方案為例 |
指導教授: | 林志成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領導行動智慧 、深耕閱讀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Wisdom for Action of the Leadership, Cultivating Reading,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探討在玉峰國小實踐「領導行動智慧」概念,推行深耕閱讀方案所面臨的問題與解決方案,及對教師團隊與學生的影響狀況。研究者先以SWOTS分析研究場域背景資料,透過對研究場域、問題與脈絡的覺知,進行省思、覺察與探究,藉以觸發行動智慧與擬定行動策略,再運用計畫實施、省思、修正、再行動的行動研究螺旋循環模式,提升玉峰國小深耕閱讀的成效。
本研究獲得以下的結論:一、「領導行動智慧」概念能在玉峰國小實施,並有正向的效益;二、實施「領導行動智慧」概念雖面臨挑戰,但能有效突破困境;三、實踐「領導行動智慧」概念對教師團隊具有正向的影響:(一)增進教師團隊凝聚力與專業對話機會,促進專業成長,提升學校效能;(二)樹立專業典範,藉以擴大影響層面,激勵教師進修意願;(三)親師溝通管道暢通,增進親師間情誼;(四)增進理性批判對話行為,營造溫馨和諧校園;(五)透過行動智慧螺旋,促進教師的行動力,迅速解決問題;(六)有效減少非理性對話頻率,提升教師主動為學童全力以赴的動機;四、實踐「領導行動智慧」概念對學生的影響:(一)學生能學習良師的典範行為,傳承良好生活規範;(二)促進家長學習行為,提升家庭教育文化,延續學校教育活動;(三)感受教師團隊的積極與愛心,在生活中真誠體現;
(四)學習未來社會生活所需的知識技能與規範,養成學生積極進取的動機;(五)學生能無後顧之憂的安心求學,認真讀書以回報社會;(六)學生習得感恩與回饋的品德,並能將閱讀融入生活之中;(七)發展學生潛能,形塑玉峰國小優質形象,增進家長與學生入學意願。
最後分別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教師、家長,提出不同的建議,做為未來推動的參考依據。
Abstract
The aim of the study, which was conducted at Yu-Fong Elementary School, focus on the practice held towards wisdom for the action of the leadership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l problems and conduct solving plans in teachers promotion of the students’ cultivating reading plan at school. By the analysis of case-background SWOTS, the concept of the case background, research problem, and thread is received. According to the assessment, the research program is adopted to the examined circulation of implementation, consideration, revision, and reaction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ultivating reading program at Yu-Fong elementary school.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practice held towards wisdom for the action of leadership has been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at Yu-Fong elementary school. 2. The difficulties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held towards wisdom for the action of leadership can be solved. 3. Participants perceive implemental efficacy. (1) Teachers involvemen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communication, and campus efficacy. (2) Participants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self-improvement. (3) Communications collaborate teachers. (4) Rational communication results in a harmoniously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5) Problems are effectively solved by the examined-circulation assessment. (6) Enhancement of teacher’s motivation in supporting students. 4. The implementation of wisdom for the action of leadership influences on students in several ways as follows: (1) Students acquire good behavior for teachers who are their role models. (2) School activities motivate the learning and educational behavior of parents. (3) Learning from school, constituting in daily life. (4) Cultivating student’s skill. (5) Students are focus on learning. (6) Students have constituted reading in normal existence, also learned appreciation and the goodness of give. (7) Student’s potential has been explored as well as appeared an appealing image for potential pupils. These conclusions as reference will be recommended to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parents, in hope to further extend the benefit of promoting school pupil's cultivating reading program in the futur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MBA智庫(2009)。權變理論。2009年11月24日下載自http://wiki.mbalib.com/zh-tw/%E6%9D%83%E5%8F%98%E7%90%86%E8%AE%BA
方建良(2003)。「合」樂融融的數學課:以四年級「四則運算」之補救教學為例。國教世紀,208,85-100。
王宏彰(2007)。轉型領導理論在班級經營上的應用。中等教育,58(6),116-125。
伍超奇(2009)。澎湖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效能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江逸之、張漢宜(2008)。閱讀空氣。天下雜誌,407,152-160。
江滿堂(2007)。邁向轉型的課程領導:課程領導的理念與實踐。學校行政雙月刊,49,68-83。
吳明清(2006)。知變、應變、求變:教育改革決策與領導的基本思維。2009年12月18日,取自http://www.tmue.edu.tw/~adeva/activity_photo/photo/nation/95.3.8%20change/wuming.pdf
吳清山(1993)。學校行政領導的新取向。教育研究雙月刊,32,13-17。
吳清山、林天祐(2006)。教育新辭書。臺北:高等教育。
吳淑任(2008)。國小學校轉型領導與教師集體效能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4(6),97-102。
李國勝(2005)。國中導師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清榮(2005)。高雄市國小教師領導類型、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禎琨(2003)。我國警察分局長轉型領導與基層員警服務士氣之研究-以基隆市警察局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俊德(2006)。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知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周旭華譯(2000)。變革。臺北:天下遠見。
周昌柏、范熾文(200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交易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2,255-282
周裕隆(2008)。新竹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周鳳美、宋佩芬(2005)。實習教師建構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20,1-26。
林志成(2002)。專業是社會變遷中新校園倫理的靈魂。學校行政雙月刊,19,42-55。
林志成(2003)。批判省思、專業對話的理念與做法。學校行政雙月刊,23,3-14。
林志成、張學善(2006)。教育行動研究的覺知行思與經驗分享。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輔導叢書(75)2006地方教育輔導論文集。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林志成(2007a)。覺知行思的教育行動智慧暨其實踐省思。載於教育改革的挑戰與省思:黃光雄教授七十大壽祝壽論文集(二)(頁57-88)。高雄:復文。
林志成(2007b)。教育行動研究的迷思與省思。元智大學第二屆倫理與身體思維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54-70。
林志成(2008)。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應有想法與可行做法。竹縣文教,37,1-7。
林志成(2009)。教師專業發展與評鑑之省思與前瞻。教育研究月刊,178,64-74。
林詠和(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防大學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新發(1999)。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究—原理與應用。臺北:師大書苑。
洪鳳美(2005)。國中導師轉型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范熾文(2002)。國小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范熾文(2005)。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19(2),1-22
徐良煥(2009)。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行為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以教師知識分享策略為中介變項。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徐超聖、李明芸(2005)。課程領導與教學領導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刋,1,136。
徐韶佑(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服務士氣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臺北縣及桃園縣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振河(2007)。校長轉型領導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張素雲(2008)。國民小學教師服務領導行為特徵與班級氣氛及學生合作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慶勳(1997)。學校組織轉型領導研究。高雄:復文。
張慶勳(2006)。學校組織文化與領導。臺北:五南。
張賜光(2004),桃園縣國中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未出版,臺北。
教育部成語典(2009)。權變領導。2009年11月24日取自:http://dict.idioms.moe.edu.tw/pho/index/i48025.htm
莊明貞主編(2005)。課程領導的理念與實務。臺北:高等教育。
許翠珠(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連俊智(2008)。學校領導實務的探究:應關注的對象層級與發展途徑。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5(1),53-78。
陳怡如(2006)。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陳新平(2004)。轉型領導在笨港國民小學的省思與實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鳳妹(2009)。國小教務主任課程領導之行動研究:以推動閱讀教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慶瑞(1991)。學校經營的權變模式之探討。高市文教,43,24-28。
陳慶瑞(1995)。費德勒權變領導理論之分析與擴張。臺北:師大書苑。
陳學賢(2006)。高雄市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願景發展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7(1),77~106。
陳咏翎(2009)。不同領導型態與校長課程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彭文曉(2007)。教育智慧論。學術論壇,194,195-198。
童鳳嬌(2009)。國中校長卓越領導、行動智慧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乃熒、林建福、王錦雀(2005)。高級職業學校課程領導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成果報告。
黃怡誠(2009)。高雄縣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金和(2008)。屏東縣國小教師領導風格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黃哲彬(2004)。國民小學校長賦權增能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南。
黃懿嬌(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馥如(2004)。行動研究的意涵、方法及其在藝術教育中的應用舉隅。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2),175-196。
溫明麗(2008)。教育家的智慧。教育資料與研究,82,195-197。
葉怡安(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廖育冬(2009)。屏東縣小型學校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劉坤桐(2009)。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劉智忠(2006)。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文化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歐用生(2006)。課程理論與課程領導。載於高雄市95年度國民小學九年一貫校長課程領導專業知能研習手冊,26-41。
潘雲龍(2009)。新竹縣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杏蓉(2008)。初任校長為偏遠學校點燃心燈的故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蔡幸娟(2007)。私立中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承宏(2007)。臺北市國小學童知覺體育課教師轉化領導行為與班級氣氛之結構方程模式(SEM)因果徑路關係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進雄(2005)。學校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鄭淵全(2008)。國小校長在校本課程發展的課程領導作為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5(1),1-20。
鄭燕祥(2003)。教育領導與改革:新典範。臺北:高等教育。
鄧成連(1999)。設計管理:產品設計之組織、溝通與運作。臺北:亞太圖書。
戴玉清(2003)。獎勵結構對國小兒童社會科合作學習表現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伯開(2009)。具創意、折衷而積極的權變領導論。2009年11月27日,取自:http://www.plkylsc.edu.hk/~schoolweb/prin/tph_doc/06.ppt#256,1
謝惠卿(2002)。國中導師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顏美如(2009)。國小教師知覺校長轉型課程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以北部四縣市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羅淑貞(2008)。桃園縣社子國小推動深耕閱讀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貳、英文部分
Balte, P. B., & Kunzmann, U.(2004). The two faces of wisdom: Wisdom as a general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judgment about excellence in mind and virtue vs. wisdom as everyday realization in people and products. Human Development, 47, 290-299.
Bass, B. M.(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Bluck, S., & Gluck, J. (2005). From the inside out: People's implicit theories of wisdom.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urns, J. M.(1978). Leadership.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Cardno, C(2006). Leading change from within: Action research to strength curriculum leadership in a primary school.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26, 453-471.
Conger, J. A. & Kanungo, R. N. (1988). The empowerment process: Integr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3(3), 471-482.
Goleman, D.(2006). The socially intelligent leade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4(1),76-81.
Horst, H.(2007). The Twelve Senses. Retrieved October 26, 2008, from http://tw.myblog.yahoo.com/leichuan-waldorf/article?mid=219&prev=418&next=218&l=a&fid=10
Prewitt, V. R.(2003). The constructions of wisdom in human development andconsciousness. Retrieved April 18, 2004, from http://www.psy.pdx.edu/PsiCafe/Areas/Developmental/Cogdev-Adult/OD-Wisdem.pdf
Solomon, R. P., & Sekayi, D.(2007). Urban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novative practices for diversity and social justice.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ternberg, R. J.(2008). Assessing what matter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5(4), 20-26.
Takahashi, M., & Overton, W. F.(2005).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wisdom: An integrated developmental approach. In R.J. Sternberg & J. Jordan(Eds.), A Handbook of Wisdom: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pp. 32-6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