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雅婷
論文名稱: 實踐的軌跡:安親班教學的脈絡化研究
指導教授: 潘英海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2
中文關鍵詞: 安親班脈絡化教育人類學實踐理論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擬藉由對於安親班之親身觀察,來探尋安親班之所以存在之時空背景以及藉由其教學而反映之社會文化意義。研究理論將援引Pierre Bourdieu的實踐理論,研究方法將採取微觀社會學的教室凝視法,希冀藉由理論以及方法之輔佐,而能對於安親班之教學實踐呈現一中肯且詳實之敘述分析。


    目錄 第一章 安親班實踐的脈絡化研究 1 前言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與教育人類學相關之理論 5 一、 關於教育人類學 5 二、 與教學相關的理論 6 (一) 符號互動論 6 (二) 行為社會學 8 (三) 實踐理論 10 (四) 小結 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5 一、 參與觀察 15 二、 深度訪談 15 三、 在課堂外建立與教師、學生以及家長的互動 16 第四節 小結 16 第二章 安親班之發展與生態 18 前言: 18 第一節 補習教育與安親班 18 一、 「補習教育」之定義 18 二、 台灣補習教育之發展史 19 (一) 政府遷台後 19 (二) 50~70年代 19 (三) 80年代中期迄今 20 三、 補習教育下的安親班 22 第二節 安親班現象之奇異 23 一、 適用法規以及權責機關之曖昧 23 二、 安親班與功課補習之難解因果 24 第三節 關於K安親班 26 一、 課輔安親班 26 二、 班主任的理念 27 三、 地點與學生來源 28 四、 招生情形與市場地位 29 五、 教師背景 29 六、 課程內容與上課情境 30 七、 家長的期待 32 第四節 小結 33 第三章 安親班的日常慣習與結構 34 前言:慣習是個體內化了的結構 34 第一節 K安親班的日常慣習 35 一、 日常作息 35 二、 學生對於安親班功能之認知 37 第二節 K安親班的結構:學業至上與分數主義 38 一、 學業要求 38 二、 分數主義 40 三、 學生對於「成績」之理解 41 第三節 K安親班結構的再生產:規範與獎懲 42 一、 規範與懲罰 43 二、 獎勵 44 三、 標籤化 45 四、 學生對於他人的分類 45 第四節 小結:結構與慣習的互饋 46 第四章 安親班的場域與文化資本 48 前言:資本構成場域動態力學 48 第一節 安親班作為一場域 49 第二節 K安親班的文化資本 50 第三節 文化資本與其他資本的轉換 54 一、 文化資本轉換成經濟資本 54 二、 文化資本轉換成社會資本 55 三、 文化資本轉換成象徵資本 57 第四節 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的相互牴觸 59 第五節 小結:資本效力視場域結構而定 61 第五章 安親班師生的實踐邏輯 63 前言:隱身於時間之流的實踐邏輯 63 第一節 文化不平等的實踐邏輯—「別人能,你也可以!」 64 一、 「文化不平等」 64 二、 K安親班的文化不平等實踐 65 三、 家長對於文化不平等的附和 66 四、 文化不平等的人性觀 67 第二節 體罰的實踐邏輯—「打過一定有用!」 68 一、 體罰之爭議 68 二、 K安親班的體罰實踐 68 三、 家長對於體罰的默許 69 四、 K安親班與學校之體罰標準 70 五、 體罰之深層結構 71 第三節 教師權威的實踐邏輯—「師尊!」 72 一、 教師對於「權威」之捍衛 72 二、 教師對於自我角色之認同 74 三、 師何以尊? 75 第四節 學生不喜競爭之實踐邏輯 76 一、 教師對於「競爭」的矛盾情結 77 二、 競爭難以延續至學校場域 78 三、 壓抑個人突出之文化潛意識 79 第五節 小結:兼具主觀與客觀之實踐邏輯 80 第六章 與Bourdieu教育觀的對話 82 前言 82 第一節 文化「不」獨斷,可能嗎? 83 第二節 承認文化不平等的兩難 85 第三節 教室內的階級? 87 第四節 小結 90 第七章 結論:安親班與學校之間 92 第一節 K安親班的現況 92 第二節 K安親班與學校之間 94 一、 安親班與學校之依存 94 二、 安親班之獨立邏輯 97 三、 既依存又獨立之場域關係 99 第三節 展望:安親班研究之未來可能 99 參考書目 101 附錄一:訪問家長之問卷 108 附錄二:訪問K安親班學生之問卷 109

    參考書目

    李永熾
    2000 波笛爾與文化再生產,當代 161:18–23。
    李亦園
    1996 文化與修養。台北:幼獅文化。
    李新民
    2001 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文化。
    李繼宏
    2002 城鄉心理和生活世界:從齊美爾到舒茨,二十一世紀(網路版) 7。http://www.cuhk.hk/ics/21c/supplem/essay/0208055.htm. 2004年6月27日。
    邱天助
    2002 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
    林月盛
    1999 從教育法學觀點論教師管教與學生懲戒的有關問題,研習資訊 第16卷第四期。http://www.naer.edu.tw/issue/j1/v16n4/47.htm. 2004年6月29日。
    林文瑛
    1992a 體罰實態、理論,及心理因素之探討,應用心理學報 1:53–77。
    1992b 中國人的兒童教育觀初探:以體罰現象為基礎,輔仁學誌 21:81–120。
    周德禎
    1999 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台北:五南圖書。
    翁秉仁
    2004 談九年一貫數學,數學教育公共論壇。
    http://tms.math.ntu.edu.tw/edu/article_03_04_14.htm. 2004年6月27日。
    高宣揚
    1991 再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 29:295–304。
    2002 布爾迪厄。當代大師系列 24。台北:生智。
    孫隆基
    1983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香港:集賢社。
    馬塞勒
    1990 東西方人的透視:文化與自我。任鷹等譯。比較文化叢書 5。台北:遠流。
    陳其男
    1990 文化的軌跡(下冊):婚姻家族與社會。允晨叢刊 3。台北:允晨文化。
    陳娟娟
    1991 再談鑰匙兒,托兒問題知多少。現代父母親職叢書 9:37–42。台北:牛頓。
    陳淑美
    1996 後南陽街時代來臨!:補習文化再探,光華畫報 1996 (10):24。
    莊瑞琳
    2000 應用波笛爾,當代 161:24–39。
    曾文昌、張浩然
    1998 補教業,行職業資訊研發成果專輯。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發行。
    張凱元
    2004 解讀九年一貫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雅筑
    2002 補身、補腦、補功課:補習面面觀,發表於「人間福報教育論壇」。人間福報、教育電台主辦,6月6日,台灣桃園。
    黃光國
    2003 「誰捉弄了台灣教改?」新書發表會暨「台灣教改體檢」座談會,心理出版社主辦,8月7日,台灣台北。
    黃吉實
    2001 中等學校以下學生學習及生活概況調查摘要報告,教育部資訊網。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project/k882.htm. 2004年6月27日。
    楊文彥
    2004 從Bourdieu之資本理論看國小英語補習教育,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38。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8/38-18.htm. 2004年6月27日。
    楊慧美
    2001 分析國三學生對補習班與學校教學的看法及其與基本學測自然科之表現的關係。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滕淑芬
    2000a 一棒打下誰最痛?:校園啟示錄,光華畫報 2000(4):82。
    2000b 都是「不打不成器」惹的禍?,光華畫報 2000(4):94。
    鄭明樁
    1992 波迪爾的文化社會學,當代 77:32–41。
    鄧淑慧
    1993 學校圍牆外的教室:礁溪鄉桂村中『安親班』之教育人類學民族誌報告。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淑芬
    2003 補身、補腦、補功課:補習面面觀,發表於「人間福報教育論壇」。人間福報、教育電台主辦,6月6日,台灣桃園。
    蕭旭智
    1999 從實體到關係:Pierre Bourdieu實作理論之探討。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孟穎
    2003 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第49輯第2期:255–287。
    謝淑芬
    1997 打破IQ迷思:中國人的智慧觀,光華畫報 1997(1):110。
    謝麗玉
    1991 請放心打,但不要太過火!,中國人的養育觀:付出與期待。中國人的心理 22。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蘇順發
    1999 國小英語教學實施問題初探,英語教學 23(3):22 – 37。
    Bonnewitz, Patrice
    2002 布赫德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麥田人文 35。台北︰麥田出
    版。
    Bourdieu, Pierre
    1974 The School as a Conservative Force:Scholastic and Cultural Inequalities, Contemporary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J. Eggleston, ed. London:Methuen.
    1984 Dicti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Richard Nice , trans.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8 Homo Academicus. Peter Collier, trans. Cambridge:Polity Press.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Richard Nice, trans. Cambridge:Polity Press.
    1997 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包亞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Richard Nice, tra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ierre and Jean Claude Passeron
    1970 La Reproduction:Elements pour une Theorie du Systeme D´enseignement. Paris:Editions de Minuit.
    1979 The Inheritors:French Students and Their Relation to Culture. Richard Nice, tran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urdieu, Pierre and Loïc J. D. Wacquant
    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runer, Jerome
    2000 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學的觀點。 宋文里譯。 台北︰遠流出版。
    Bushell, Don and Robert Burgess
    1969 Some Basic Principles of Behavior, Behavioral Sociology. Robert Burgess and Don Bushell, ed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7–48。
    Cladis, Mark S.
    1998 Durkheim and Foucault on Education and Punishment, Durkheim and Foucault: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and Punishment. Mark S. Cladis, ed. Oxford:Durkheim Press.
    Cooley, Charles H.
    190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Scriner’s.
    Durkheim, Emile
    1979 Durkheim:Essays on Morals and Education. W. S. F. Pickering, ed.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Eddy, Elizabeth M.
    1987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Education and Cultural Process: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George Spindler, ed. Illinois:Waveland Press.
    Foucault, Michel
    1992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等譯。當代思潮系列叢書 48。台北:桂冠。
    Goffman, Erving
    1967 Interaction Ritual. New York:Anchor Books.
    1992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徐江敏、李姚軍譯。當代思潮系列叢書 34。台北:桂冠出版社。
    Grenfell, M. and D. James
    1998 Theory, Practice, and Pedagogic Research, Bourdieu and Education: Acts of Practical Theory. Pennsylvania:Falmer Press.
    Harker, Richard, Cheleen Mahar and Chris Wilkes
    1990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Pierre Bourdieu.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Homans, George C.
    1974 Social Behavior:Its Elementary Forms.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Mead, George Herbert
    1997 心靈,自我與社會。趙月瑟譯。上海:上海譯文。
    Mead, Margaret
    1970 Culture and Commitment. New York:Doubleday.
    Malinowski, Bronislaw
    1929 Pratical Anthropology, Africa 2:23–38。
    Pickering, W. S. F.
    1999 The Administration of Punishment in Schools, Durkheim and Foucault: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and Punishment. Mark S. Cladis, ed. Oxford:Durkheim Press.
    Spindler, George Dearborn
    1984 Roots Revised:Three Decades of Perspective,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 15:3–10.
    Wills, P.
    1981 Cultural Production Is Different from Cultural Reproduction Is Different from Social Reproduction Is Different from Reproduction, Interchange 12:48–67。
    Wolcott, Harry F.
    1987 The Anthropology of Learning, Education and Cultural Process: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George Spindler, ed. Illinois:Waveland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