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錦達
論文名稱: 唵─死亡,我最厚重的禮物
指導教授: 成虹飛博士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生命敘說自我探究父親親人死亡
外文關鍵詞: narrative inquiry, self-exploration, father, family, death, om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這是一篇生命敘說的自我探究。
    2010年,父親過世,我的生命開始不同,我更勇於參與各種嘗試,同時承擔責任與面對挑戰;我也從學校內外的學習,長出對社會的敏感視野,我決定好好研究自己、重新回看自己的生命,回看父親早期酒後的狂暴經驗與後期和他的陪病過程,也因此挖掘出其他兩位親人死亡對我的意義,也更深入地理解父親與父親的死:

    七年前,年輕的表哥猝死,這是我第一次正視「死亡」,回顧這段經驗,我也意外地重新看見母親與娘家之於我的關係。
    六年前,自小感情密切的阿嬤從衰老到死亡,這是我第二次正視「死亡」,這次更貼近、更痛!也更從中發現一股股社會政治經濟的時代作用力,是如何席捲外出打拼的父親,及其背後的家庭?
    四年前(2010年),父親被癌症取走性命,我更完整地經歷這一次「死亡」,也從這段更了解父親的經驗,看到、聽見身為男人一輩子都沒能說出來、都藏在心裡的話。

    當我一一回觀這些經驗與重要的人與故事時,像是有隻充滿能量的手,親撫、療癒著我。我的生命更覺平靜,我的視野更深入也更具情感,我更有能量了!
    我崇敬地捧著,珍視這些「死亡帶給我的禮物」,傾聽「唵」之聲。


    Abstract
    This is a life narrative self-inquiry.
    In 2010, my father died, and my life began to change. I became more courageous to participate in various attempts, and to assume responsibility and to face challenges. I could learn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growing to be socially sensitive. I also decided to look back at my father's violent drunk experience and my experience in accompanying him in his last days. Subsequently I also dug out two other relatives about the meanings of their deaths, and acquire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my father and my father's death:

    When I took a back view of these experiences and stories about important people of my life, it was a process full of energy that touched and healed me. I feel a more peaceful life.,

    I revere the holding, “death as a gift.”

    Listen to the sound of "Om."

    目  次 第一章 寫在前頭 1 第二章初次面對「死亡」 5 第一節 猝 7 第二節 避風港 15 第三節 「昏」姻? 22 第四節 本章後記:母愛,在性別壓迫下的婚姻 33 第三章 我的魔法阿嬤 40 第一節 童年 41 第二節 衰老 48 第三節 本章後記:無法處理的震撼 61 第四章 一個角色叫「爸爸」 70 第一節 從「一場病」開始 70 第二節 32天 81 第三節 本章後記:從陌生人到父親 94 第五章 回觀研究 唵 109 第一節 個人生命史 111 第二節 探究路徑與歷程 112 第三節 與探究方法相遇 114 第四節 結語 123 附  錄 128 參考文獻 156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製作),林連鍠(導演)(2006)。250公里【影片】。臺北市: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
    中華民國基層勞動家長協會(製作),莊妙慈(導演)(2006)。格鬥天堂【影片】。新北市:中華民國基層勞動家長協會。
    中華民國基層勞動家長協會(製作),莊妙慈(導演)(2006)。勞動爸爸與勞動媽媽【影片】。新北市:中華民國基層勞動家長協會。
    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原作者:Paulo Freire)。臺北市:巨流。
    王蘊潔(譯)(2014)。鳶(原作者:重松清)。春天出版社。
    托本舒密德(導演)(2011)。白米酒。很久沒有敬我了你。新北市:金革。
    吳乙峰(1996)。陳才根的鄰居們【DVD影片】。吳乙峰。
    吳就君(譯)(1994)。家庭如何塑造人(原作者:Virginia Satir)。臺北市:張老師。
    李崇建(2012)。麥田裡的老師。臺北市:寶瓶文化。
    周惠玲(譯)(2004)。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原作者:Paulo Coelho)。臺北市:時報文化。
    孟祥森(譯)(1983再版)。愛的藝術(原作者:Erich Fromm)。臺北市:志文出版社。
    侯孝賢(監製)、吳念真(導演)(1994)。多桑【DVD影片】。臺北市:得寶。
    徐國良(製作)、侯孝賢(導演)(1985)。童年往事【DVD影片】。臺北市:中影。
    徐進夫(譯)(2001再版)。流浪者之歌(原作者:Hermann Hesse)。臺北市:志文出版社。
    張華坤、楊登魁、詹宏志(監製)、侯孝賢(導演)(1989)。悲情城市【DVD影片】。臺北市:年代。
    張樸(譯)(2006)。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原作者:張戎)。臺北市:唐莊文化製作:日月文化出版。
    粘峻熊(2003)。我和我的那些小野獸。臺北市:一家親。
    郭淑惠(2002)。左手與我的故事-一個生命教育的自我探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昇(2006)。一佰萬。新寶島康樂隊 第六發【CD】。臺北市:滾石。
    劉錦達(2011)。築夢─從實踐並觀看中踏逐(築)出夢想的主體。台灣行動研究協會:「主體生成‧差異對話‧社會學習」第二屆敘說與行動探究研討會暨家庭經驗工作坊。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