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盧曉慧
論文名稱: 以互動式歷史小故事促進國小學生科學本質了解及科學態度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Using Interactive Historical Vignettes to promote Elementary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指導教授: 巫俊明 博士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4
中文關鍵詞: 互動式歷史小故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科學本質科學態度
外文關鍵詞: Interactive Historical Vignettes,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the nature of science,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以互動式歷史小故事促進國小學生科學本質了解及
    科學態度之行動研究
    摘要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式將互動式歷史小故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並探討故事融入教學對學生科學本質觀及科學態度的影響。研究對象為國小五年級學童,共58位。資料蒐集包括故事教學現場筆記及錄影、訪談錄音、「國小學童科學本質觀問卷」和「 國小學生科學態度問卷」,量化資料以百分比及卡方檢定進行分析,質性資料則以持續比較分析法及多元資料檢核方式進行分析。在設計故事與教學活動前,研究者先深入分析目前教科書及兒童科學讀物中有關科學故事之現況,然後依據所選定的科學本質能力指標,設計可以融入「微小生物的作用」、「力的世界」及「聲音」等三個單元,共10個互動式歷史小故事,並實際進行教學活動。
    研究主要結論如下:(一)科學本質問卷前、後測結果顯示,本研究所設計的互動式歷史小故事對於學生了解「實驗的目的」及「科學研究中的創意成份」有明顯的助益;(二)科學本質前、後測訪談及教室觀察結果顯示,對於同一個故事片段,學生可能建構出完全不同的科學本質觀,同時學生會利用故事的內容來支持自己不正確的科學本質觀,此外學生的科學本質觀經常呈現前後不一致的狀態;(三)互動式歷史小故事教學對於培養學生正向的科學態度有一定的效果,但由於研究對象原本對於科學態度就已持相當正向的態度,所以故事教學前後並未達顯著差異;(三)國小教師編寫互動式歷史小故事,並實際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最主要的專業成長是本身的寫故事技巧與科學本質觀會獲得明顯的提昇。
    最後針對上述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提供後續研究者、現職教師與科學教育相關單位之參考。
    關鍵詞:互動式歷史小故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科學本質、科學態度。


    An Action Research of Using Interactive Historical Vignettes to promote Elementary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Interactive Historical Vignettes (IHVs) on promoting elementary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through an action research. A total of 58 5th-grade students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Ten IHVs were developed and incorporated into three units of teaching:“The action of the microorganism”, ”The world of force”, and “The sound” . The instruments used in quantitative research were “the Nature of Science Questionnaire”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Questionnaire”. The qualitative data included interview transcription, researcher’s reflexive journal, field notes and videotapes from classroom observations. SPSS 10.0 statistic software (McNemar test) and percentag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quantitative data, and 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qualitative dat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IHVs teaching show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purpose of experiment and the role of creativity in scientific discoveries, but the results also reveals that IHVs could lead the students from an inadequate NOS view to another inadequate NOS view.
    2. IHVs have positive effect on enhancing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but since these students already have a very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before the teaching, s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e-post tests is not significant.
    3. Maj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 of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 in the IHVs teaching were the promotion of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the skill of developing IHVs.
    Finally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will be discussed.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2 第三節 名詞解釋……………………………………………… 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科學本質……………………………………………… 5 第二節 科學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科技領域教學…………… 15 第三節 目前台灣兒童科學讀物與教科書中的科技史……… 20 第四節 科學態度………………………………………………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情境 ………………………………………………27 第二節 研究設計理念 …………………………………………28 第三節 研究流程 ………………………………………………29 第四節 故事教學設計 …………………………………………31 第五節 研究工具 ………………………………………………34 第六節 互動式歷史小故事的編寫與內容簡介 ………………36 第七節 互動式歷史小故事融入教學 …………………………41 第八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國小自然教科書中科學故事分析 ……………………45 第二節 互動式歷史小故事編寫歷程 …………………………56 第三節 故事教學活動設計歷程 ………………………………74 第四節 故事教學歷程 …………………………………………82 第五節 互動式歷史小故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 對學童科學本質觀的影響 ……………………………93 第六節 互動式歷史小故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 對學童科學態度的影響………………………………11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35 第一節 結論……………………………………………………135 第二節 建議……………………………………………………137 參考文獻……………………………………………………………139 一、中文部份………………………………………………………139 二、英文部分………………………………………………………143 附錄…………………………………………………………………148 附錄一:科學本質問卷……………………………………………148 附錄二:國小科學態度問卷………………………………………149 附錄三:科學本質問卷前測訪談大綱……………………………151 附錄四:科學本質問卷後測訪談大綱……………………………152 附錄五:互動式歷史小故事範例,「生命的起源~巴斯德的故事」153 附錄六:互動式歷史小故事範例,「佛來明與青黴素」………155 附錄七:互動式歷史小故事範例,「胃潰瘍」…………………157 附錄八:互動式歷史小故事範例,「萬有引力的發現」………159 附錄九:互動式歷史小故事範例,「慣性的故事」……………161 附錄十:互動式歷史小故事範例,「地磁發現的故事」………16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丁嘉琦 (1999):花蓮縣國小教師科學本質觀點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牛頓出版社 (2000):國小自然教學指引第一冊。牛頓出版社。
    牛頓出版社 (2000):國小自然教學指引第九冊。牛頓出版社。
    牛頓出版社 (2000):國小自然教學指引第二冊。牛頓出版社。
    牛頓出版社 (2000):國小自然教學指引第八冊。牛頓出版社。
    牛頓出版社 (2001):國小自然教學指引第十一冊。牛頓出版社。
    牛頓出版社 (2001):國小自然教學指引第十冊。牛頓出版社。
    牛頓出版社 (2001):國小自然教學指引第十冊。牛頓出版社。
    牛頓出版社 (2001):國小自然教學指引第三冊。牛頓出版社。
    牛頓出版社 (2001):國小自然教學指引第五冊。牛頓出版社。
    牛頓出版社 (2001):國小自然教學指引第六冊。牛頓出版社。
    牛頓出版社 (2002):國小自然教學指引第七冊。牛頓出版社。
    牛頓出版社 (2002):國小自然教學指引第十二冊。牛頓出版社。
    牛頓出版社 (2002):國小自然教學指引第四冊。牛頓出版社。
    王郁昭 (2003):科學故事融入自然科課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美芬與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心理出版社。
    王郁昭(2003)科學故事融入自然科課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孔恩,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1970/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臺灣臺北:遠流。
    江維信(2000):科學本質對課程對師院研究生科學本質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巫俊明 (1997):科學史事例對學生科學本質的了解、科學態度、及物理科成績之影響。中華民國第十三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及短篇論文彙編, 559-565。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吳仲謀(2001):科學本質教學模組對學童自然科學習影響之研究─以氣象故事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玉貞 (2000):光學史融入教學對高中學生科學本質觀及光概念的改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悅美 (2001):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科學本質觀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慧芳(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科學本質相關問卷之內容分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佘曉清(1999):影響我國中小學學生科學家印象因素綜論。教育研究資訊,1999.4,7(2),47-60。
    林財庫(1997):以中西雙方之科學史哲來統整中小學自然科學教材的理論研究。物理教育,1997,第一卷第一期,17-24。
    林陳涌 (1995):高中生對於科學本質瞭解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NSC84-2511-S-003-083)。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林陳涌 (1996):「瞭解科學本質量表」之發展與效化。科學教育學刊,第4卷第 1期,1-58。
    林陳涌 (1999):科學本質在科學教育上的研究與實施。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 科學教育研究所88學年度所內專題演講講稿。民91年7月22日,取http://www.nhltc.edu.tw/~sciewww/doc/doc4.htm
    林樹聲(1999):大學通識教育中科學課程其科目內容之設計研究。
    林樹聲(2001):科學史融入中學科學教科書的問題與討論。科學教育研究:理論與實務 2001 第一期 第1-24頁
    南一書局 (2000):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一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 (2000):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十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 (2000):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五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 (2001):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七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 (2001):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二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 (2001):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十一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 (2001):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十二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 (2001):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三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 (2001):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六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 (2002):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九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 (2002):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八冊。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 (2002):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四冊。南一書局。
    邱明富(2003):科學史融入教學以提升國小學童科學本質觀與對科學的態度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振方 (1997):科學史融入科學教學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第8期,233-246。
    洪振方、賴羿蓉 (1997):教師對以相異哲學觀建構之電化電池發展史教材的認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振方(1998):科學教學的另類選擇:融入科學史的教學。屏師教學教育,民國87年,2-10。
    洪振方(2000):近代科學的發展。台灣書店。
    洪曉菁(2000):說故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志祥(2001):國小自然科教師對科學史融入自然科教學之態度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柯俊良&洪振方( 1999 )科學史融入教學的教師專業成長模式。科學與教育學報。第三期,161-182
    翁秀玉、段曉林(1997):科學本質在科學教育上的啟示與作法。科學教育月刊,第201期,2-15。
    翁秀玉、段曉林 (1998):國小自然科教師傳達科學本質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 第8期,頁36-52。
    郭重吉、許玫理 (1992):從科學哲學觀點的演變探討科學教育的過去與未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報,3期,532-561。
    郭重吉&蔣家玲(1995):評析學生對科學家形象之相關研究。科學教育月刊。民國八十四年第179期。2-14。
    國立編譯館 (1997):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一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 (1997):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八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 (1998):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九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 (1998):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 (1998):國民中學理化教學指引第十一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 (1998):國民中學理化教學指引第十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 (1998):國民中學理化教學指引第十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 (1998):國民中學理化教學指引第三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 (1998):國民中學理化教學指引第五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 (1998):國民中學理化教學指引第六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 (1998):國民中學理化教學指引第四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 (2001):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七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張宏嘉(2001):科學本質轉換至教學之判準、範例與限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學習領域」。
    許良榮(2000):科學史輔助教材--「地球的形狀與運動」之發展研究。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III。
    許良榮、李田英 (1995):科學史在科學教學的角色與功能。科學教育(師大),第 179期,15-27。
    許榮富(1985)。科學過程技能簡介。中等教育,36(1),26-31。
    陳忠志 (1998):國中教師科學本質及科學教學信念對理化教室環境的影響。科學教育學刊,6(4),383-402。
    張惠博、何珮琪、林建隆 (2000):國中學生對於科學與科學家的認識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8(5),136-152。
    張鳳琴 (1994):孔恩[Kuhn]-哲學觀與我國科學教育的省思。科學教育,第175 期,頁8-16。
    張鳳琴 (1994):高雄地區公立高中學生對科學知識本質之看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嘉坤 (1995):國小學生對科學態度之探討。八十四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第二輯),頁1-28。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莊嘉坤(1999a):從認同的觀點分析學童對科學本質的了解與科學生涯的知覺。科學教育學刊,1999年第七卷第四期,343-366。
    莊嘉坤(1999b):國小學童科學與科學家意像之分析研究。屏東師院學報第十二期,民國88年,37-64。
    康軒文教事業 (2000):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一冊。康軒文教事業。
    康軒文教事業 (2000):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五冊。康軒文教事業。
    康軒文教事業 (2001):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七冊。康軒文教事業。
    康軒文教事業 (2001):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九冊。康軒文教事業。
    康軒文教事業 (2001):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二冊。康軒文教事業。
    康軒文教事業 (2001):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十冊。康軒文教事業。
    康軒文教事業 (2001):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三冊。康軒文教事業。
    康軒文教事業 (2001):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六冊。康軒文教事業。
    康軒文教事業 (2002):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八冊。康軒文教事業。
    康軒文教事業 (2002):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十一冊。康軒文教事業。
    康軒文教事業 (2002):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十二冊。康軒文教事業。
    康軒文教事業 (2002):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四冊。康軒文教事業。
    陳淑媛(1997):融入科學始於高中基礎理化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意升(2004):以互動式科學小故事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文金(1998): 「同儕科學家意像」對訊息合理性判斷的影響分析。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民國87年,43(1),1-47。
    楊燕玉(2001):科學故事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本質觀與對科學的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舒煒光 (1994):科學哲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舒煒光、邱仁宗 (1990):當代西方科學哲學述評。台北市:水牛出版社。
    黃瑞琴 (2002):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楊燕玉 (2001):科學故事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本質觀與對科學的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傅麗玉 (1996):科學史與台灣中等科學教育之整合─問題與建議。化學教育面面觀,頁165-193。台灣師大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1996。
    傅麗玉(1999):科學家的「不當行為」故事在中等科學教育的價值與意義。科學教育學刊,1999,第七卷第三期,281-298。
    傅麗玉 (2000):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中科學史材料之呈現:以七個地區的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為例。第五屆科學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181-233。
    傅麗玉 (2001):兒童科技史:台灣兒童讀物中科技史材料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第九卷第四期,417-434。
    董韶芳 (2001):國小自然科學教師促進學生建構科學家形象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龍立(1991):中小學生在科學成就及對科學的態度中性別差異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熊芳雪 (1997):國小職前教師與在職教師對科學過程技能本質了解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子善 (2000):科學故事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燃燒現象發展史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秀如 (1997):科學史對學生科學知識本質觀及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淑妃 (1999):國小自然科教師科學本質觀之詮釋性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湧涇 (1989):職前與在職生物教師對科學的本質的了解。中華民國第四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257-283,國科會。
    鄭湧涇、楊坤原(1995)。生物認知偏好與學業成就的關係。科學教育學刊,3(1),1- 21。
    鍾聖校(2000):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五南圖書出版社。
    龍麟如(1997):國小學生對科學的態度與相關變相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五南圖書出版社。
    蘇懿生與黃台珠(1998):對科學的態度---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科學教育月刊,215期,2-13。
    二、英文部分
    Aikenhead, G. S., Ryan, A. G., & Fleming, R. W. (1989). “Views on science-Technology -Society”(form CDN. Mc. 5), Saskatoon, Canada, S7N 0W0: Department of Curriculum Studies,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89). Project 2061: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Washington, D. C. : Author.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93). 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ickhouse, N. W. (1990). Teacher’s beliefs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lassroom practice.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1, 53-62.
    Cleminson, A. (1990). Establishing an epistemological base for science teaching in the light of contemporary notions of the nature science and of how children learn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7(5), 429-445.
    Conant,J. B. (1964). Harvard Case Histories in Experimental Scien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Cooley, W. W. & Klopfer, L. E. (1961). Test on understanding science manual. Princeton :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Carey , S(1985):Are Children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kinds of thinkers and learners than adult ? Thinking and learning skills , 2.
    Gardner,P.L.(1975).Attitudes to science :A review. Studies in Sciencen Education,2,1-41.
    Haladyna, T., Olsen, R., & Shaunghnessy, J. (1982). Relationships of students, teacher,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variables to attitudes towards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66(5), 671-687.
    Hurd, P. D. (1984). Reforming science education : the search for a new vision. Washington, DC: Council for Basic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42515)
    Kimball, M. E. (1968).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science: A comparison of scientists and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5, 110-120.
    Klopfer, L. E. & Cooley, W. W. (1963). The history of science cases for high schoo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A report on the HOSC Instruct Projec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6, 87-95.
    Klopfer, L. E. & Watson, F. (1957).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high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The Science Teacher, 24, 264-265.
    Lederman, N. G. (1986). Relating teaching behavior and classroom climate to changes in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70(1), 3-19.
    Lederman, N. G. (1992). Students’ and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9 (4), 331-359.
    Lederman, N. G. (1995). The nature of science: 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for a process more tentative than products.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St. Louis, MO.
    Lederman, N. G.. & Zeidler, D. L. (1987). Science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do they really teacher behavior? Science Education, 70(5), 721-734.
    Matthews, M. (1992).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cience teaching: the present rapproachment. Science & Education, 1(1), 11-47.
    Matthews, M. (1994). Science Teaching: The Role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New York: Routedge, 1994.
    Matthews, M. (1996). What should be the goal in teaching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St. Louis, MO.
    McComas, W. F., Clough, M. P. & Almazroa, H. (1998). The nature of science in science education: Rationales and Strategies.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 Library, 5, 3-39.
    McComas , W. F. & Olson ,J.K.(1998):The Nature of Science in Science Education:Rationales and strategies.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 Library, 5, 41-52.
    Muby, H. (1983). A qualitative study of teacher’s beliefs and principl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Montreal. (ERIC   Document Reprouduction Service No.228215).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 C. : National Academy Press.
    Nussbaum, J. (1983). Classroom conceptual change: The lesson to be learned from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H. Hlem & J. D.
    Nussbaum, J. (1989). Classroom conceptual chang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1, 530-540.
    Roach, L. E., & Wandersee, J. H. (1993). Short Story Science. Using Historical Vignettes as a Teaching Tool. Science Teacher, 60(6), 18-21.
    Roach, L. E., & Wandersee, J. H. (1995). Putting people back to science: Using historical vignette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5(7), 365-370.
    Robinson, W. S. (1951).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analytic indu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6, 812-818.
    Rubba, P. A. & Anderson, H. O. (1978).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cience Education, 62(4), 449-458.
    Rutherford, F. J., Holton, G., & Watson, F. G. (1970). The Project Physics Course: Text.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Schecker, H. P. (1992). The paradigmatic change in mechanics: Implication of historical processes for physics educati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1(1), 71-76.
    Scientific Literacy Center. (1967). Wisconsin Inventory of Science Processes.Madison, Wisconsin: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olomon, J., Duveen, I., Scot, L. (1994). Pupils’images of scientific epistem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3), 361-373.
    Solomon, J., Duveen, I., Scot, L., & McCarthy, S. (1992). Teaching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through history: Action research in the classroom.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9(4), 409-421.
    Solomon , J. ,Scott , L . and Duveen , J .(1996):Large-scale exploration of pupil’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 Science Education, 8 , 493-508.
    Tao, P. K.(2003). Eliciting and developing junior secondary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through a peer collaboration instruction in science sto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5, 147-171.
    Wandersee, J. H. (1986). Ca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educators anticipate students’misconception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rence Teaching, 23(7), 581-597.
    Wandersee, J. H. (1990). On the value and use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teaching today’s science: Constructing historical vignettes. In D. E. Herget(ed), More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science teaching: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p.277-283). Tallahassee, FL: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