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期新式教育的引進與女子教育的重視,造成台灣新女性的產生,而這一群新女性的的先鋒性與獨特性,使她們在台灣的歷史上佔據一個顯著的位置。本論文即嘗試透過當時的媒體記事與小說創作,處理這一群台灣新女性再現的樣貌與相關問題的分析。
本文視日據時期台灣新女性為一新興群體做為出發點進行探討,從當時報刊《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及《臺灣民報》的媒體記事,觀察新女性登場的面貌;再以日據時期主流的台灣新文學,具有駁雜性質的《三六九小報》以及大眾接觸的通俗小說裡的小說創作,耙梳新女性的文學面貌;最後則以時代、議題與性別三個方面,分析新女性再現的差異。
論文透過文獻及文本分析,以再現做為研究視角,採取比較與對照為研究方法。在論文裡主要設定四組對照:一、社會現實與文學創作;二、官方媒體與民間刊物;三、雅正文學與通俗文學;四、男作家敘事和女作家敘事。對照組的設定除了突顯不同再現者的新女性再現方式,也做為本文策略性地在眾多文本的選材考量。
本文發現在不同再現者的敘事下,新女性有不同的面貌呈現。例如日本殖民政府爲同化目的而重視台灣女子的教育,為了達到目的,報刊中新女性在婦女中以文明新女性形象登場,她們在官方的媒體記事中成為刻意塑造的學習樣本,晉升為與一般女性不同的族群。此外在二○年代男性知識青年所創辦的《臺灣民報》中,由於新女性的奮起可能成為婦女運動有力的證明,因此她們成了婦女解放及改革運動的最佳幫手,然而日本殖民統治下,她們在生活及學習環境中亦遭受到許多不公平及不友善的對待。
相較於報刊中時事的記事,文學中作家所虛構的文本世界裡新女性有著更多面貌:她們或仍難以擺脫社會對女性的枷鎖,經歷艱難與磨練,但展現更強的韌力;或化身為作家的代言人,追求自主的婚戀,成為女性啟蒙的角色;或成了進步女性,誓言為婦女地位努力;還或者穿梭於摩登、虛華間,搖身一變為浪漫、虛榮女性,並成為被批判的標靶;此外還有投身看護工作,為戰爭效力,以及綑綁在婦德中,成了虛有其表的知識女性……。在不同文學性質的小說創作中,日據時期台灣新女性豐富多樣的形象,是作家反應社會大眾觀看的敘述,是作家觀看新女性言行後的詮釋,更是作家內心想法的投射。
一、 報刊、雜誌
• 趙雅福等編《三六九小報》,台南:三六九小報社,1930年9月-1935年9月,成文復刻本。
•《台灣青年》(一 ~ 六), 東方文化書局影印出版,1973年。
•《台灣》(一 ~ 六), 東方文化書局影印出版,1973年。
•《台灣民報》(一 ~ 十四), 東方文化書局影印出版,1974年。
•《台灣新民報》(十五~三十一),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74年。
二、 文學集 (依出版時間)
(一) 作家全集、選集
• 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1月。
• 林志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上、下冊,台北縣: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3月。
• 許俊雅編《王昶雄全集》,台北縣:北縣文化,2002年10月。
• 陳萬益主編《張文環全集》,台中縣:中縣文化,2002年3月。
•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台北:前衛,2000年6月。
• 趙天儀、邱若山主編《陳垂映集》,台中縣:中縣文化,1999年11月。
•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台北市:文化保存籌備處,1998年6月。
• 陳逸雄編《陳虛谷作品集》,彰化:彰縣文化,1997年7月。
• 呂興忠編《繪聲的世界--吳慶堂作品集》,彰化:彰縣文化,1997年7月。
• 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彰化:彰縣文化,1996年7月。
• 施懿琳編《楊守愚作品集—詩歌之部》,彰化:彰縣文化,1996年7月。
• 施懿琳編《楊守愚作品集—小說、民間文學、戲劇、隨筆》,彰化:彰縣文化, 1995年7月。
• 呂興昌編《水蔭萍作品集》,臺南市:南市文化,1995年4月。
• 羊子喬編《郭水潭集》,台南:南縣文化,1994年4月。
• 張良澤編《吳新榮全集》,台北:遠景,1981年10月。
• 張良澤編《王詩琅全集》,台北:德馨室,1979年11月。
(二) 文學選集
• 阿Q之弟(徐坤泉)《暗礁》,台北縣:文帥出版社,1988年2月。
•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選讀》,台北:萬卷樓,1998年11月。
•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共同企劃、編輯《台灣大眾文學系列》,台北:前衛,1998年8月。
阿Q之弟《可愛的仇人》(上)、(下)
阿Q之弟《靈肉之道》(上)、(下)
吳漫沙《韭菜花》
吳漫沙《黎明之春》
吳漫沙《大地之歌》
林煇焜《命運難違》(上)、(下)
建勳、林萬生《京夜•命運》
• 施淑《日據時期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92年12月。
• 張恆豪主編《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十冊,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2月。
1《賴和集》
2《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
3《楊守愚集》
4《陳虛谷、張慶堂、林越峰合集》
5《王詩琅、朱點人合集》
6《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
7《楊逵集》
8《呂赫若集》
9《龍瑛宗集》
10《張文環集》
•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小說集八册,台北市: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9月。
1《一桿「秤子」》
2《一群失業的人》
3《豚》
4《薄命》
5《牛車》
6《送報伕》
7《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8《閹雞》
• 李南衡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小說選集》,台北:明潭,1979年3月。
三、 專書 (依姓氏筆畫順序)
• 山本禮子《植民地台湾の高等女学校研究》,東京都:多賀出版,1999年2月。
• 王則文等《楝花盛開時的回憶》四册,南投:台灣文獻館,2005年12月。
• 王錦雀《日治時期—台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台北市:台灣古籍,2005年11月。
• 吉野秀公《台灣教育史》,台北市:南天書局,1997年12月。
• 余陳月瑛《余陳月瑛回憶錄》,台北市:時報文化,1996年9月。
• 李園會編著《日據時期台灣教育史》,台北市:國立編譯館,2005年5月。
•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5月。
• 杜淑純口述,曾秋美、尤美琪訪問整理《杜聰明與我》,台北縣:國史館,2005年12月。
• 杜武志《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7月。
• 杜聰明著,張玉法•張瑞德主編《回憶錄》上、下輯,台北市:龍文出版社,1989年6月。
•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3 年1月。
• 周芬伶《憤怒的白鴿》,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6月。
• 林玉体《台灣教育史》,台北:文景書局出版,2003年9月。
• 洪郁如《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本の植民統治と「新女性」の誕生》,東京都:勁草書房,2001年11月。
• 范麗卿《天送埤之春》,台北市:自立晚報,1993年10月。
• 高啟進、鄭紹裘、曾文明合著《澎湖耆老口述歷史紀錄》,澎湖:澎湖縣文化
局,2006年12月。
• 徐南號《台灣教育史》,台北市:師大書苑,1993年1月。
• 連橫¬《台灣詩薈》上、下册,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77年6月。
•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市:麥田出版,2004年12月。
•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市:五南圖書,2004年8月。
•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大稻埕婦女的活動空間 / 近百年來的變遷》,台北縣:博揚文化,1999年7月。
•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市:麥田出版,1998年10月。
• 陳萬益《于無聲處聽驚雷--台灣文學論集》,台南市: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5月。
•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台北市:政大歷史系,2003年1月。
•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2月。
• 派翠西亞•鶴見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市: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年6月。
• 曾秋美訪問,江文瑜編《消失中的台灣阿媽》,台北市:玉山社出版,1995年9月。
• 張光正編《張我軍全集》,台北市:人間出版社,2002年6月。
• 辜顏碧霞著,邱振瑞譯《流》,台北:草根出版社,1999年4月。
• 麥克唐納著,陳墇津譯《言說的理論》,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0年12月。
• 華萊士•馬丁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1990年2月。
• 游鑑明《走過兩個時代的台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94年2月。
•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8年12月。
• 楊千鶴《花開時節》,台北市:南天書局,2001年1月。
• 楊千鶴著,張良澤•林智美譯《人生的三稜鏡》,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5年3月。
•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87年2月。
•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台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8月。
•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3年9月。
•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市:台灣學生,2000年2月。
• 劉乃慈《第二/現代性:五四女性小說研究》,台北市:台灣學生,2004年9月。
•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市:台灣商務,1995年.1月。
• 傑哈•簡奈特著,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第三集》,台北市:時報文化,2003年1月。
•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著,洪漢鼎╱夏鎮平譯《真理與方法—補充和索引》,台北市:時報文化,1995年7月。
•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台北市:時報文化,1993年10月。
• 藍博洲《台灣好女人》,台北市:聯合文學,2001年6月。
• 羅莎林•邁爾斯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台北市:城邦文化,1998年12月。
•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市:麥田出版:城
邦文化發行,2003年9月。
四、 期刊、論文 (依出版時間)
• 張曉敏〈女性主義形象的顛覆──從”純女性”到”新女性”──解讀《黃色牆壁紙》中角色女性〉,《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6年4月。
• 吳京嬉〈從啟蒙的快樂到主體分裂的痛苦—中韓女性小說中的新女性形象〉,《亞洲研究》第52期,2006年1月。
• 林玫君〈日治時期台灣女學生的登山活動—以攀登「新高山」為例〉,《國立台
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2004年12月。
• 柳書琴〈通俗作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年代台灣的讀書市場〉,《中
外文學》第33卷第7期,2004年12月。
• 陳姿妃〈呂赫若小說中女性受害因素析論〉,《台灣文學評論》第4卷第4期, 2004
年10月。
• 陳貞吟〈呂赫若筆下的婦女樣貌及其對婚姻的積極思維〉,《高雄師大學報》
第15期,2003年10月。
• 瞿海源〈追求高教育成就—清代及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制度與價值的分析〉,《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第3卷第2期,2003年12月。
• 陳建忠〈曲折的鏡像-小論王昶雄〈鏡〉〉,《自由時報副刊》,2003年6月8日。
• 呂明純〈潛抑與放逐—黃寶桃作品研究〉,范銘如主編,《挑撥新趨勢¬¬¬¬—第二屆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2月。
• 陳建忠〈大東亞黎明前的羅曼史-吳漫沙小說中的愛情與戰爭修辭〉,《台灣文學學報》第3期,2002年12月。
• 翁燕玲〈楊守愚小說中女性形象的表現及其相關書寫〉,《中正大學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2000年9月。
• 康原〈台灣新文學的實驗者謝春木先生〉,《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第6卷第4期,2000年6月。
• 葉石濤〈世界文學的寫實主義與台灣新文學的寫實主義〉,《文學台灣》第34期,2000年4月。
• 周芬伶〈龍瑛宗與其「女性描寫」〉,《東海學報》第40卷,1999年7月。
• 許惠玟〈張文環小說的女性形象分析〉,《台灣文藝》第166、167期,1999年2月。
• 黃儀冠〈日據時代呂赫若小說中之性別權力結構〉,《中華學苑》第51期,1998年2月。
• 呂美頤〈評中國近代關於賢妻良母主義的論爭〉,《天津社會科學》第5期,1995年。
• 沈乃慧〈日據時代台灣小說中的女性議題探析〉(上)(下),《文學台灣》第15、16期,高雄:文學台灣雜誌社,1995年7月5日、10月5日。
• 許俊雅〈日據時代台灣小說中的婦女問題〉,《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新竹:清華大學,1994年11月25-27日。
• 張恆豪〈追風及其小說〈她要往何處去〉〉,《國文天地》七卷五期,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1年10月。
• 許素蘭〈「幻影之人」翁鬧及其小說〉,《國文天地》七卷五期,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1年10月。
• 莊淑芝〈宿命的女性──論龍瑛宗的〈一個女人的記錄〉和〈不知道的幸福〉〉,《國文天地》七卷五期,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1年10月。
五、 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順序)
• 丁鳳珍《台灣日據時期短篇小說中的女性角色》,台南:成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7月。
• 王惠姬《清末民初的女子留學教育》,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1980年6月。
• 江淑美《清代臺灣客家子弟教育研究(1684-1895)》,台北:臺灣師大教育研究所碩論,2003年6月。
•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台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台南:成大歷史所碩論,1996年6月。
• 呂明純《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文所碩論,2002年1月。
• 林玫君《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登山活動》,台北:台灣師大體育研究所博論,2003年。
• 林孟輝《清代臺灣學校教育與儒學教化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1998年。
• 易燕玉《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研究—以女性角色為主》,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在職專班,2005年6月。
• 柯喬文《三六九小報古典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論,2003年6月。
• 陳怡君《日治時期女性自我主體的實踐—論楊千鶴及其作品》,台南:成功大學台文所,2007年6月。
• 許世穎《清代臺灣書院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論,1995年。
• 曾婉君《三六九小報通俗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文學敘事與文化視域的探討》,台北:政大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2007月6月。
• 曾蕙雯《清代台灣啟蒙教育研究(1684-1895)》,台北:台灣師大教育所碩論,2000年6月。
• 游鑑明《日據時期台灣的職業婦女》,台北: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博論,1995年。
• 楊雅慧《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婦女(1937-1945)-日本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1994年7月。
• 賈德琪《清末(1842-1911)新女子教育之興起》,台北: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碩論,1981年。
• 葉憲峻《清代臺灣教育之建置與發展》,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論,2003年。
• 廖秀貞《清末的女子教育(1897-1911)》,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1980年。
• 趙淑萍《民國初年的女學生(1912-1928)》,台北: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碩論,1996年。
• 蔡玫姿《發現女學生—五四時期流通文本女學生角色之呈現》,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碩論,1998年7月。
• 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台中:靜宜大學中文所碩論,2006年7月。
• 瀧澤佳奈枝《日治時期台灣的技藝教育-以台北地三高等女學校為中心》,台北: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2005月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