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解惠珍 |
---|---|
論文名稱: |
建構取向教學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數位學習之學習成效-以「植物」單元為例 |
指導教授: | 張美玉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4 |
中文關鍵詞: | 數位學習 、學習成效 、學習態度 |
外文關鍵詞: | e-Learning, Learning achievement, Learning attitud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探究數位學習環境中,融入建構取向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植物」單元的學習成效,並了解不同能力學生在接受實驗教學後,在植物學習成就的差異情形,及學生接受數位學習後對數位學習是否具有正面的態度。本研究採用不等組準實驗研究法,以苗栗縣某國小三年級四個班級學生共121人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二個班級的學生共61名為實驗組;另外二個班級的學生共60名為控制組,進行實驗教學。四班學生在教學前皆接受「植物學習成就」前測,經過三週的實驗處理後,所有學生都施測「植物學習成就」後測及「數位學習意見調查表」,一個月後再進行「植物學習成就」延後測。實驗研究蒐集的資料以「敘述統計」、「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二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以考驗各項研究假設,最後根據學習單、晤談資料、教師觀察紀錄等進行質性的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接受建構取向教學融入數位學習的學生與接受一般數位學習的學生在植物學習成就的表現上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能力的學生在植物學習成就的表現上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能力的學生與不同教學法在植物學習成就的表現上沒有交互作用。
四、學生接受數位學習後對數位學習多持正面肯定的態度。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教師教學及未來研究之建議,作為未來進行相關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 數位學習、建構取向教學、學習成效、學習態度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applied to e-Learing in Elementary Science Course. The unit “Plants is the target lesson provided for elementary school third graders, The research is designed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on plants after receiv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for students with levels of different abilities, and examine whether students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digital learning after receiving digital learning classes. This study adopted nonequivalent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with participants of 121 third graders from four classe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of Miaoli County. Random sampling was conducted to select 2 classes of 61 students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ile the other two classes of 60 students as the control group for an experimental teaching. Students in these four classes received pre-test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assessment on plants” before taking the experimental classes. After three weeks of experiment, all students received post-test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assessment on plants” and “ survey of opinions about e-Learning”. Extended delay-test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assessment on plants” was conducted one month later.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and two-way ANOVA to validate each research hypothesi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learning report, interview data and teachers’ observation. The findings are generalized as follows:
1.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on the subject of plants between students receiving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e-Learing and students without receiving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e-Learing .
2.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on the subject of plants among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intelligence.
3. There is no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intelligence and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 on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plants.
4. Students who received digital learning mostly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digital learning.
Based on the results, this study proposed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and future researches.
Keywords: e-Learning, Constructive teaching, Learning achievement, Learning attitude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王全世(2000)。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雙月刊,80,23-30。
王宜珍(1998)。應用網際資源於國中地理科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 10(4), 18-24。
江新合(1992)。建構主義式教學策略在國小自然科教學的應用模式,3-20。國小自然科學教育學會研討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江新合(1992)。建構主義式教學策略在國小自然科教學的應用模式,3-20。國小自然科學教育學會研討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朱則剛(1996)。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26,3-1。
吳慧珍(2000)。探討學生透過網際網路進行合作學習對其科學過程技能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坤墇(2000)。結合學習環策略與電腦網路於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金一(2001)。網路專題學習環境中不同學習成就能力分組對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國海(2001)。電腦輔助教學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童科學概念學習和科學態度之影響,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璧純(2002)。建構主義取向的教學--師生交互猜測、相互成長的活動。載於詹志禹主編,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190-207。臺北:正中。
李世忠(1998)。從電腦教學到超媒體。教育資料集刊,17,303-322。
李暉,郭重吉,段曉林(1994)。國中理化教師試行建構主義教學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5期,27-51。國立彰化師大科教所。
李金泉(2001)。非同步式網路輔助教學之研究─以技職校院工業安全課程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何榮桂、王緒溢、徐蕙君(1998)。網際網路教學活動設計。資訊與教育,65,39-47。
呂宜玲(2002)。強調溝通與討論之網路建構式電腦輔助學習的研究-以國小數學科新課程比例問題為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呂燿宗(2001)。國小六年級自然科學建構式教學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穎沺(2003)。建構主義式的科學學習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認知結構之影響。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洪榮昭、劉明洲(1997)。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洪秀惠(2006)。資訊融入教學對國中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影響之探討—以消化系統、恆定性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錦雪(1995)。CAI與傳統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之國小學生學習自然科學成就和態度之影響。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設計育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67,34-39。
林生傳 (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
林甘敏 (1999)。建構式電腦網路輔助教學教材的選擇與設計原則。第八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逢甲大學。
林勇成(2001)。網路虛擬實驗室在國小自然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育沖(2002)。在國小自然科利用資訊融入STS專題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鈺婷(2003)。網路輔助教學應用於國小自然科學習領域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傳傑(2004)。資訊融入教學與評量─以「地球運動」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岳修平(1999)。網路教學於學校教育之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2(4),61-76。
周文忠(1999)。Web導向教學(Web-Based Instruction)應用之探討。屏師科學教育,9,42-49。
周清壹(2004)。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邱貴發、鍾邦友(1993)。情境學習理論與電腦輔助學習軟體設計。台灣教育,510, 23-29。
邱瓊慧、王振川、張騰元、陳煥彬(1998)。建構式電腦輔助學習系統之研究。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
邱健榮(2004)。於心理組織法教材編輯模式之SCORM教材設計。國立嘉義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計惠卿(2001)。讓電腦進入教室也融入班班教學。教師天地,112,6-13。
施富有(2004)。提供鷹架對不同學習成就學生數位學習成效之探討-以高年級水的三態教學活動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徐新逸(2003)。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16,15-30
徐照麗(1996)。以建構主義為基礎的教學設計。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建構主義的教學」研討會手冊,6-17。
許宛琪(2005)。數位學習於國中數學補救教學之成效-以國一「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葉俊緯(2006)。用網路環境進行探究導向教學之行動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國科會(2002)。「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總體規劃書」,台北:行政院。
陸振吉(2001)。建構主義取向電腦教學模式之研究─以文書處理軟體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瓊瑩(1993)。從成人參與學習理論觀點兼述隔空教學的涵義。教學科技與媒體,9,23-30。
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主義?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第三期。檢索日期:2007.3.23。取自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1-8/v3-1.htm.
張史如(1997)。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網路超文件╱超媒體應用於教學上的意義。資訊與教育,58,39-48。
張雅雯(2000)。兒童英語網路化多媒體教材之發展。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紋琦(2003)。以建構主義教學策略與網路學習環境探究國小三年級學童空氣概念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惠雯(2003)。電腦網路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慧珍(2006)。網路化學習環境對國小學童「水中生物」單元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年興、曾建翰(1996)。「Web-Title豐富網際網路上的教材」,資訊與教育,第55期,43-53。
陳年興、楊子青、賴宏仁(1997)。「以網際網路為基礎之學習環境」,電腦學刊,第九卷,第二期,16-32 。
陳年興(2000)。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之比較分析。遠距教育,15、16,153-163。
陳清河(2002)。從建構式教學觀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對「族群與群落」概念之學習。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佩宜(2003)。原住民數位學習之研究。龍華科技大學商學與管理研究所資訊技術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萬賜(2003)。以建構主義教學策略探究國小學童對生態環境議題批判思考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淑珍(2004)。不同學習風格的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數位學習系統進行水的三態學 之學習成效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欽豐(2004)。Scorm-Based 適性化網路學習管理平台之設計。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未出版,台中。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測驗。 臺北:精華。
黃淑敏(2000)。電腦網路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鳳琴(2002)。建構主義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看星星」單元學習成效及概念分析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龍立(1997)。建構主義教學的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8,1-6。
楊佩芬(1999)。從建構主義理論學習理論探討超媒體在教學上的應用。資訊與網路教學應用,42-63。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楊家興(2000)。航向新世紀的遠景:網路上的開放教育環境。遠距教育,15-16,75-84。
楊棟舜(2002)。結合網路資源融入教學之研究--以國小高年級自然課程(認識台灣天氣單元)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溫明正(2000)。我國國民小學教學軟體應用與相關措施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曾志華(1997)。以建構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14,74-79。
曾振富(2000)。利用網路科技協助國小學童製作專題座業之研究。楊宜瑾主編:第四屆全球華人教育資訊科技大會會議論文集--新千年代的教與學(第一卷),248-255。新加坡。
游榮祥(2002)。國小高年級自然科實施電子化歷程檔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謝忠豪(2002)。利用網頁專題製作引導STS專題式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
鄒景平(2003)。數位學習概論。載於資策會教育訓練處講師群著,數位學習最佳指引,1-24。台北:資策會教育處。
詹志禹(1996)。認識與知識:建構論VS.接受論。教育研究雙月刊,49,25-38。
詹志禹(主編)(2002)。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台北:正中。
廖桂菁(2002)。情境式網路學習環境對科學學習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肇弘(2003)。我國eLearning產業發展現況。資策會推廣服務處主辦:
「e-Learning數位學習圓桌會」。2月27日,台北市:晶華酒店。
廖士權(2003)。以建構主義網路化學習環境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地球的運動」概念學習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潘怡如(2000)。實作學習網頁教學對國小學童資源回收學習之實驗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劉惠芬、孫欽儒(2000)。「人際傳播對網路教學的影響」。第四屆全球華人教育資訊科技大會論文集第二卷,551-557,新加坡。
賴正山、黃世傑(1994)。電腦多媒體對國小學生學習自然科之成效研究。科學教育,5,1-26。
蔡竺君(2000)。網路輔助自然科學習對國小學生學習成就及態度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惠萍(2002)。建構式教學策略應用於遺傳概念改變教學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韓善民(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加速篇。資訊與教育,68,14-16。
龍美娟(2003)。利用教學網站輔助國小學童探究「天象」相關概念之學習歷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榮泉(1996)。全球資訊網在教學與學習上之應用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25,33-41。
顏麗娟(2002)。國小學童植物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慶生(2005)。自然與生活科技建構式電腦輔助學習教材製作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池水的深淺看得準嗎」單元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簡綜男(1999)。互動式多媒體輔助教材在電腦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研究。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魏本洲(2002)。網路專題式合作學習的態度與成效之研究-以鄉土教學活動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未出版,雲林。
鐘樹椽(1999)。實際應用網路於科學學習之探討。菁莪季刊,10(4),10-17。
饒世妙(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對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藍瑋煥(2002)。國一生在網路環境學習「水」的統整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佳瑜(2000)。利用電腦來幫助學童學習「星星」。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英文部分
Ausubel, D. P. (1968). 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 (2nd ed). New York, NY:Grune & Stratton.
Baker, L. (1984). Spontaneous versus instructed use of multiple standards for evaluating comprehension: effect of age, reading proficiency, and type of standar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38, 289-311.
Bennett, R., & Koyyasz, R. (2001). Marketing undergraduates' attitudes towards query-based instructional machines as a possible learning medium.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l Technology, 32(4), 471-482.
Bloom, B. S. (1982). Human characteristics and school lear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Bodner, G. M. (1986). Constructivism: A theory of knowledg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al, 6 3 (10), 873-878.
Brooks, J. G. (1990).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structivists forging new connection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5), 68-71.
Brooks, M . & Brooks, J.(1995). In Search of Understanding. The Case for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s. Alexandria, VA: ASCD.
Driver, R., & Olbham, V. (1986). A construtivist approach to curriculm development in science, studies. Science Education, 13, 105-122.
Driver, R., Asoko, H., Leach, J., Mortimer, E., & Scoti, P. (1994). Construct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the classroom. Educationa Researcher, 23(7), 5-12.
Duit, R., & Confrey, J. (1996). Reorganizing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o Improve Learning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New York:Teacher Colloge Press.
Edelson, D. C. (2001). Learning-for-use: A framework for the design of technology supported inquiry activiti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8(3), 355-385.
Fosnot, C. T. (1989). Enquiring teachers, enquiring learning: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for teaching.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20.
Fosnot, C. T. (1996a). Constructivism: 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learning.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osnot, C. T. (1996b). Constructivism: theory,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 3-7.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oadley, C. M., & Linn, M. C. (2000). Teaching science through online peediscussion: speakeasy in the knowledge integration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 Education, 22(8), 839-857.
Hong, K.- S., Ridzuan, A. A., & Kuek, M. K. (2003).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of the Internet use for learning: A study at a university in Malaysi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6(2), 45-49.
Hsu, Ying-Shao, & Thomas, R. A. (in press). The impacts of a web-aided instructional simulation on science learning. Accepted b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Ku, H-Y, & Lohr, L. L. (2003).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ir first online learning experienc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1(3), 95-102.
Krajcik, J. S. (2000).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of using the World Wide Web to fosters sustained science inquiry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 classrooms.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Taipei, Taiwan.
Karplus, R., & Thier, H. D. (1967). A New Look at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Chicago: Rand McNally.
Large, A., Beheshti, J., Breuleux, A. & Renaud, A., (1996). “Effect of Animation in Enhancing Descriptive and Procedural Texts in a Multimedia Learn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 Science, 1996,47(6), 437-448.
Lawson, A. E., Abraham, M. R., & Renner, J. W. (1989).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Using the learning cycle to teach science concepts and thinking skills. Cincinnati, OH: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Millar, R. (1989). Constructive criticis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1(5), 87-596
Mayer, R. E. & Moreno, R., (1998). "A split-Attention Effect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vidence for Dual Processing Systems in Working Memory,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2), 312-320.
Piaget, J. (1970). Genetic Epistemolog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inghanayck, C., & Hooper, S. (1998).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learner control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option selections, and attitud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6(2), 17-33.
Tember, D.,&Murphey, D.(1990).Alternative new directions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30(8),42-47.
Uribe, D., Klein, J. D., & Sullivan, (2003). The effect of computer-media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on solving ill-defined problems. Educational Technology,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1(1), 5-19.
Von Glaserfed, E.(1989).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 In T. Husen, &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in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Supplementary Vol.1, 162-163. New York : Pergamon.
Von Glaserfed, E.(1995).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eaching. In L. P. Steffe & Gale (Eds.). 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 3-15. Hillsodale, NJ: Lawrence Erlbraum Associ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