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賴碧珠 Lai Pi -Chu |
---|---|
論文名稱: |
潘人木兒童文學作品研究—以《中華兒童叢書-文學類》作品為例 Research on Children’s Literary Work of “Pan Jen-mu”—Taking “Chinese Children’s Book Series--Category of Literature”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黃雅莉
Huang Ya-Li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3 |
中文關鍵詞: | 潘人木 、兒童文學 、童話 、兒童散文 、兒童故事 、圖畫書 |
外文關鍵詞: | Pan Jen-mu, children’s literature, fable, children’s prose, stories for children, comic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潘人木,在四十七歲時(1965年)應聘到台灣省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工作,開始為小讀者寫書、編書,由編輯做到總編輯,直到六十四歲退休,一做就做了17年,當起台灣兒童文學的「掌門人」,因此和兒童文學結緣,她的創作文體屬於多樣性,舉凡童話、兒童散文、兒童故事、圖畫書、兒歌、小說、科學讀物等。在創作、編輯、翻譯工作上都深受肯定,也有極高的評價。
本論文,以目前的兒童文學理論對潘人木《中華兒童叢書-文學類》作品分析和整理,期望對潘人木《中華兒童叢書-文學類》作品特色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以界定她在台灣兒童文學史上的成就與地位。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研究方法與步驟、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章介紹潘人木的成長歷程、寫作背景、編輯創作觀,以及對台灣兒童文學發展的影響。第三、四、五、六章分別探討其童話、兒童散文、兒童故事、圖畫書等作品的題材主題、表現技巧、藝術特色,藉以彰顯潘人木兒童文學的精神內涵。第七章統整潘人木兒童文學作品特色。最後,第八章結論以突顯潘人木在兒童文學界的成就與地位,價值與影響。
Abstract
“Pan Jen-mu,”at the age of 47 (1965) was hired by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nder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as editor of reading materials for children. In the beginning she wrote and edited books for children and then was promoted to editor-in-chief and stayed at this post until her retirement at the age of 64. She stayed at the job for 17 years. She was actually the guardian of Taiwan’s literature for Children and had been deeply involved in the field. Her creative style is multifarious and covers fable, children’s prose, children’s stories, comic, children’ songs, novel, and scientific reading materials. She was deeply appreciated and praised for her creation, editing, and translation.
This thesis had compiled and analyzed “Chinese Children’s Book Series--Category of Literature”by “Pan Jen-mu”with current theories on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hope that more understanding can be obtained on unique features of this work and her achievement and place the history of Taiwan’s literature for children can be rightly appraised.
The first chapter had explained on the motive and purpose of the thesis, exploration on relevant documents, research methods and steps taken, the scope of research and limitations.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growth of “Pan Jen-mu,”her writing background, her perspectives in creation and editing, and her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literature for children. The third, fourth, fifth and sixth chapters had respectively discussed about topics, techniques, artistic features and her work of fable, prose for children, children’s stories, and comic in order to bring forward her spirits reflected by her work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seventh chapter had compiled all unique features of her work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eighth and last chapter had pointed out her remarkable achievement, place, value, and influence in the field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參考書目
一、專書
方淑貞,《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心理,2003年。
司馬遷,〈太史公自序〉,《史記》台北:台灣古籍出版, 2005。
司馬遷,王利器、張烈等譯注,《史記》,台北:台灣古籍出版,2005年。
吳鼎,《兒童文學研究》,台北:遠流,1991年。
杜榮琛,〈親情‧童年往事‧最叫人感動─我讀「思想貓」〉《讀她寫她》,亞太經網,1996年。
林文寶,《兒童文學》,台北:五南,1996年。
林文寶等著,《認識童話》,台北:天衛文化,1998年。
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工作者訪問稿》,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
林文寶和趙秀金合著,《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的歷史與身影》,台北:萬卷樓圖書,2003年。
林守為,《兒童文學》,台北:五南,1990年。
林良等編,《兒童讀物研究─童話專輯第二輯》,小學生雜誌社,1995年。
林良,《淺語的藝術》,台北:國語日報社,1997。
林敏宜,《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2000年。
松居直,《幸福的種子》,台北:台灣英語雜誌社,2002年。
邱各容,《兒童文學史料初稿(1945~1989)》,台北縣:富春文化事業1999年4 月。
邱各容<永葆童心的潘人木>,收錄在邱各容《播種希望的人們—台灣兒童文學工作者群像》(台北:富春),2002年
洪文瓊,《台灣兒童文學史》,台北:傳文文化,1994年6月。
洪文瓊,《台灣兒童文學手冊》,台北:傳文文化,1999年8月。
洪汛濤,《童話學》,台北:富春,1989年。
洪曉菁,<兒童文學的長青樹—潘人木專訪>,收錄在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工作者訪問稿》,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
徐素霞,《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1年12月。
桂文亞,《阿灰,我知道了》,台北:民生報社,2004年。
張清榮,《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文化,1994年。
許義宗,《兒童文學論》,台北:中華色研出版社,1984年。
梁容若和齊鐵恨主編,《古今文選第2集》,國語日報社,1979年。
陳正治,《童話寫作研究》,台北:五南,1990年。
陳正治,《全方位作文技巧》,臺北市:國語日報,1996年。
馮永敏,《散文鑑賞藝術探微》,文史哲出版,1998年。
馮輝岳主編,《有情樹─兒童文學散文選集1988~1998》,台北:幼獅,2000年。
黃雲生,《兒童文學概論》,台北市:文津,1999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1990年。
廖卓成,《童話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2年。
劉孟宇,《寫作大要》,台北:新學識,1989年。
劉鳳芯主編,《擺盪在理性和感性之間─兒童文學論述選集1988-1998》,台北:幼獅,2000年。
潘人木,《下雨天》,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67年。
潘人木,《家家酒》,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67年。
潘人木,《快樂中秋》,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68年。
潘人木,《阿灰的奇遇》,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68年。
潘人木,《冒氣的元寶》,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68年。
潘人木,《小螢螢》,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1年。
潘人木,《郵政和郵票》,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1年。
潘人木,《那裏來》,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1年。
潘人木,《放牛的孩子》,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1年。
潘人木,《鈔票上的名勝古蹟》,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4年。
潘人木,《上山求歌》,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4年。
潘人木,《小紅和小綠》,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4年。
潘人木,《小寶寄信》,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4年。
潘人木,《開荒的孩子》,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4年。
潘人木,《關東三寶》,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4年。
潘人木,《大房子》,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5年。
潘人木,《討厭山》,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5年。
潘人木,《汪小小尋父》,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6年。
潘人木,《汪小小學醫》,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6年。
潘人木,《兒時趣事》,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6年。
潘人木,《汪小小養鴨子》,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8年。
潘人木,《神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0年。
潘人木,《鞭打老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0年。
潘人木,《康爺醒》,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1年。
潘人木,《誰是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1年。
潘人木,《龍來的那年》,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2年。
潘人木,《長頸鹿的脖子》,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2年。
潘人木-兒童文學工作理念,《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兒童文學工作撰文者名錄》,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1992年11月29日。
潘人木,《鼠的祈禱》,民生報社出版,1999年。
潘人木〈下雪的十七年〉,《鼠的祈禱》民生報社出版,1999年。
潘人木,《龍家的喜事》,信誼基金出版,2000年。
潘人木,《小五小六愛唱戲》,民生報社出版,2001年。
蔡尚志,《兒童故事原理》,台北:五南,1989年。
蔡尚志《兒童故事寫作研究》,台北:五南,1992年。
蔡尚志,《童話創作的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1996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市:大安,198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三民書局,199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三民書局出版,199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 2001年。
鄭瑞菁,《幼兒文學》,台北:心理出版社,1991年。
謝武彰,《我的第半本書》,聯經出版,2006年。
魏怡,《散文鑑賞入門》,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
蘇尚耀編,《兒童文學故事選集》,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
二、學位論文
余昭玟,《戰後跨語一代小說家及其作品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0學年度博士論文。
何應傑,《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92年度碩士論文。
李素華,《中華兒童叢書童詩類作品研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94年度碩士論文。
卓惠玲,《中華兒童叢書:科學類-生物篇作品研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94 年度碩士論文。
林淑苓,《潘人木兒歌作品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92年度碩士論文。
秦慧珠,《台灣反共小說研究(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九年)》,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8學年度博士論文。
許展榮,《中華兒童叢書兒童散文類作品研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94年度碩士論文。
陳良真,《潘人木小說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94年度碩士論文。
傅怡禛,《五十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懷鄉意識》,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1學年度碩士論文。
曾鈴月,《女性、鄉土與國族─戰後初期大陸來台三位女作家小說作品之女性書寫及其社會意義初探》,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89學年度碩士論文。
黃君玲,《中華兒童叢書:文學類─童話作品研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94年碩士論文。
趙秀金,《兒童讀物編輯小組及其出版品研究( 1964~2002)》,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91年度碩士論文。
蔡芳玲,《一九四九年前後遷台作家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4學年度碩士論文。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8學年度碩士論文。
賴素秋,《台灣兒童圖畫書發展研究》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91年度碩士論文。
三、單篇期刊論文
文訊雜誌編輯部,〈關愛兒童,記錄時代的潘人木〉,《文訊雜誌》,革新第四期,1989年5月,頁100-101。
王家誠等作,馬景賢主編,鄭明進,〈圖畫書的認識〉,《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1987年11月,頁64-69。
李畊,〈試談兒童讀物的標準〉收錄於《兒童讀物研究》,頁10-13。
林文寶,〈台灣兒童文學的建構與分期〉,《兒童文學期刊》,第五期,台北:天衛文化,2001年5月,頁28~33。
林良,〈潘人木先生和兒童文學—她的編輯風格和他的文字特色〉,《兒童文學學會會訊》,1990年1 月,頁7-8。
林良,〈談童話〉,《東師語文學刊》三集,1990年5月,頁199。
林良〈談兒童散文〉《語文教育通訊》,第十六期,1998,頁82~83。
林武憲 ,〈縱橫於小說創作與兒童文學之間—潘人木研究資料目錄〉,《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1年 1月,頁27~35。
林武憲,〈兒童文學的掌門人〉,《文訊雜誌》革新第四期,1989年5月,頁106─108。
林武憲,<縱橫於小說創作與兒童文學之間—潘人木研究資料目錄>,《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1年 1月,頁28。
林德姮,〈圖畫書的滋味〉,《國文天地》,第18卷,第7期,2002年12月,頁16-23。
郝廣才,〈油炸冰淇淋─繪本在台灣的觀察〉,《美育》,91期,1998年1月,頁11-18。。
馬景賢〈台灣地區(1945~1998)兒童文學散文面面觀〉,2000年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承辦台灣兒童文學一百研討會。
張依依,<強人難再得>,出自《剛毅中的溫柔—當代女作家潘人木先生追思特刊》,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2005年,頁35。
曹俊彥,〈我所知道的潘「先生」〉,《文訊雜誌》革新第四期,1989年5月,頁109─110。
曹俊彥,〈論『特定主角的系列圖畫書』之編輯策略—從汪小小說起〉,出自《繪本棒棒堂》第四期夏季號,2006年6月,頁10-13。
郭晉秀,〈蓮漪與馬蘭〉,《文訊雜誌革新》,第四期,1989年5月,頁102。
陳海泓,〈讓兒童的想像力展翅飛翔:以《瘋狂星期二》導讀為例〉,《語文教育通訊》,第18期,1996年6月,頁46。
楊淑卿,〈兒童圖畫書之探討〉,《教育研究》,第33期,1993年10月,頁65-72。
劉枋,〈得獎專家——記潘人木〉,《非花之花》采風出版,1985年,頁51-55。
應鳳凰、鄭秀婷,〈戰後臺灣文學風華—五○年代女作家系列〉,《明道文藝》354期,2005年9月,頁 111-112。
四、報紙
《中國時報電子報》,曹俊彥,憶作家潘人木,2005-11-07
《民生報》,A13版,文化新聞,2005-11-04
《民生報》,A11版,文化新聞,2005-11-16
《聯合報》,29版,聯合副刊,1990-05-14
《聯合報》,25版,聯合副刊( 1992-07-02)
《聯合報》,14版,文化,1998-11-11
《聯合報》,B6版,〈讀書人周報〉,2004-09-19
《聯合報》,C6版,文化(2005-11-04)
《聯合報》,〈戰後50年代女性作家 她第一〉,讀書人,E5版,2005-12-18
《聯合報》,E5版,〈讀書人〉, 2005-12-18
五、網站
〈作家及著作簡介〉「網路城邦」童書新樂園網誌http://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yujinchen0412&f_ART_ID=95396 (2006.08. 5. 10:22)
〈作家特寫〉國語日報網路書局http://www.mdnkids.com/ebook/writer/indexold2.asp(2006.08. 5.10:22)
陳兆禎〈試論潘人木與她的兒童文學作品〉,《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http://www.ncu.edu.tw/~chi/news/paper/hingpaper3.htm(2006.07.16)
潘人木《蓼花的故事》http://www.wenhsun.com.tw/activity/54award05.asp (2006.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