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琇絢 Tseng, Hsiu-Hsuan |
---|---|
論文名稱: |
台灣文學的「橋中橋」:林曙光研究 The Two-Level Bridges of Taiwan Literature:Research of Lin Shu-Guang |
指導教授: |
王惠珍
Wang, Hui-Chen |
口試委員: |
陳梅卿
柳書琴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8 |
中文關鍵詞: | 戰後初期 、「橋」副刊 、《龍安文藝》 、三信出版社 、舞台書苑出版社 、鄉土學 、高雄文史 、林東辰 、陳坤崙 |
外文關鍵詞: | Early Post-WWII Period, 1945~1949, “Bridge” Literary Supplement, Long-An Literature, San-Sin Publisher, Grand Theater Book Store Publisher, Indigenous Studies,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Kaohsiung, Lin, Dong-Chen, Chen, Kun-Lun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在台灣文學研究被遺忘的先行者林曙光一生及其作品為研究主題,討論其在文學史上扮演「橋中橋」的三個時期:戰後初期翻譯台灣作家的日文作品與介紹台灣文學的脈絡,並引進當時校園創作者與「橋」副刊的互動;70年代,林曙光擔任三信出版社經理與負責大舞台書苑出版社業務後,積極出版台灣老中青三代作家的作品,並介紹作家互相認識,是南部文藝圈形成的推手之一;晚年應《文學界》、《文學台灣》陳坤崙的邀稿,提供戰後初期被遺忘的台灣文學史料與當時文壇人物往來介紹,再次成為台灣文學史傳承的中介者。此時所出版的鄉土五書,記載了從打狗到高雄的轉變,他的角色也從文學史橫跨到文化史的「橋中橋」功能。
This thesis is focused on a forgotten pioneer of Taiwan literature: Lin Shu-Guang, whose life and works will be elaborated, especially on his function of two-level bridges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 My discussion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according to Lin’s three periods of literary developments. First period is early post-WWII (1945-1949). Lin translated Taiwan writers’ Japanese works into Chinese. That made him is a medium between young school writers and “Bridge” Literary Supplement in mutual exchanges. Second period is 70s. He was a manager both at San-Sin Publisher and at Grand Theater Book Store Publisher. He supported the elder and younger writers and helped them publish works. He made them acquainted with each other. His publishing store became a beginning for the literary circle of southern Taiwan. The third period is 1985-1994. Chen Kun-Lun, a magazine publisher-friend, suggested he wrote memoirs about the early post-WWII period. He also provided many files about those years to the contemporary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In this period, he finished five books about indigenous studies. He became a pioneer in the study of culture and history of Kaohsiung. Lin’s role then becomes two-level bridges in crossing literature and culture.
一、 報紙
1. 《台灣新生報》1947.8.1-1949.1949.5.30。
2. 《民眾日報》
3. 《台灣新聞報》
二、 雜誌
1. 《民俗台灣》
2. 《龍安文藝》,第一期,龍安文藝社,1949年4月2日。
3. 《文學界》
4. 《文學台灣》
5. 《高雄文獻》
三、 專著(依姓氏筆畫排列)
1. 王天濱,《台灣報業史》,亞太圖書,2003年。
2. 王惠珍,《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6月。
3. 王詩琅,《艋舺歲時記》,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3月。
4. 古恆綺等著,《高雄文學小百科》,高市文化局,2006年。
5. 何義麟,《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稻香出版社,2006年1月。
6. 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聯經出版社,1992年。
7. 吳新榮,《南臺灣采風錄》,遠景出版社,1981年10月。
8. 吳新榮,《震瀛採訪記》,遠景出版社,1981年10月。
9. 和辻哲郎,《風土―人間學的考察》,1935,中文版《風土》,陳力衛譯,商務印書館,2006。
10. 柳書琴,《荊棘之道 : 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聯經出版社,2009年。
11. 徐秀慧,《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稻鄉出版社,2007年。
12.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文學論集》,五南出版社,2007年。
13.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遠流出版社,2008年8月1日。
14.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 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麥田出版社,2007年。
15. 葉石濤,《葉石濤全集11:隨筆卷六》,國立台灣文學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8年3月。
16. 蔡德本,《蕃薯仔哀歌》,遠景出版社,1995年11月。
17. 橫地剛,《南天之虹:把二二八事件刻在版畫上的人》,陸平舟譯,人間出版社,2002年。
18. 盧德嘉,《鳳山縣採訪冊》(1894),台灣銀行,1960年。
19. 謝一麟、陳坤毅,《海埔十七番地:高雄大舞台戲院》,高市文化局,2012。
20. 藍博洲,《天未亮─追憶1949 年四六事件(師院部份)》,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4月。
21. 藍博洲,《沈屍.流亡.二二八》,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3月。
22. 藍博洲,《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8月。
23. 藍博洲,《麥浪歌詠隊─追憶1949 年四六事件(台大部份)》,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4月。
24. 藍博洲,《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
25.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時報文化出版社,1991年6月20日。
四、 單篇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1. 何義麟,〈戰後初期臺灣報紙之保存現況與史料價值〉,《臺灣史料研究》,第八號,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6年8月。
2. 林身振,〈林房太老先生生平事略〉(未定稿),作者自印。
3. 林梵,〈讓他們出土──台灣新生報「橋」副刊小說選介〉,《文學界》,第10期,1984年5月。
4. 莊金國,〈林曙光走了 在地文化誰傳承?〉,新台灣新聞週刊,第237期,2000年10月10日。
5. 陳芳明,〈北鍾南葉的形成〉,台灣文學部落格,2010年4月27日。
6. 陳冠學,〈憶老友〉,《台灣新聞報》,2000年10月9日。
7. 陳學祈,〈寸草心,泥土情—春暉出版社〉,《文訊》,229期,2010年9月。
8. 陳耀榮,〈讀班雅明〈歷史哲學論綱〉,兼論《歲月神偷》〉,《文化研究@嶺南》,第二十九期,2012年6月。
9. 彭瑞金,〈記一九四八年前後的一場台灣文學論戰〉,《文學界》,第10期,1984年5月。
10. 葉石濤,〈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先驅和權威〉,《台灣新聞報》,2000年10月9-10日。
11. 劉捷,〈敬悼林曙光先生的歸真〉,《台灣新聞報》,2000年10月9日。
12. 鄭春鴻,〈亦儒亦俠一史家:我所認識的林曙光先生〉,《台灣新聞報》,2000年10月9日。
五、 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1. 朱宜琪,《戰後初期台灣知識青年文藝活動研究─以省立師院及台大為範圍》,成功大學台文系碩論,2002年。
2. 呂毓秀,《陳坤崙及其作品研究》,高師大回流中文碩士班碩論,2008年。
3. 許詩萱,《戰後初期(1945.8∼1949.12)台灣文學的重建─ 以《台灣新生報》「橋」副刊為主要探討對象》,中興大學中文系碩論,1990年。
六、 人物訪談
1. 林身振先生口述,曾琇絢採訪,高雄,2014年3月8日。
2. 黃約禮先生口述,曾琇絢採訪,高雄,2014年8月2日。
七、 網路資源
1. 林身振,「知音樂園」,http://scl-chiche.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