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春燕
Chun-Yen Chiang
論文名稱: 國小資源班學障學生網路使用、電子化學習現況與期望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Internet Usage, Current Status and Expectations Towards e-Learning on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t the Elementary Level
指導教授: 孟瑛如
Ying-Ru Me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9
中文關鍵詞: 特殊教育資源班學習障礙網路使用電子化學習
外文關鍵詞: special education, resources room,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ternet usage, e-Learning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之旨在藉由瞭解國小資源班學障學生網路使用情形及電子化學習現況與期望。本研究以國小資源班四、五、六年級學障學生為研究對象,並以自編之「國小學生網路使用情形、電子化學習現況與期望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共寄出830份問卷,回收後剔除24份無效問卷,有效樣本學障學生為578人,回收率為69.6%,其中男生有279人,女生有199人,男女比例約為2:1。綜合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一、網路使用情形:國小資源班學障學生以三、四年級開始接觸網路為多;經常上網地點以家裡為多;以週末假日上網為多;每次上網時間以1小時以下為多;每週上網以1∼8小時為多;喜歡使用的網站類型與上網常做的活動皆以網路遊戲為多;網路使用困擾以打字太慢為多。
    二、網路使用動機:國小資源班學障學生以娛樂動機為主要網路使用動機,其次為學習動機;不同性別、網路接觸年級、網路使用頻率、網路能力之學障學生網路使用動機有顯著差異;網路使用動機間以逃避煩惱與自我肯定相關最高。
    三、網路素養:國小資源班學障學生網路素養以網路使用態度及網路使用技能優於網路溝通能力;不同父母社經地位、網路接觸年級、上網頻率、網路能力之學障學生網路素養有顯著差異;網路使用動機中以學習動機與網路素養相關較高。
    四、網路沈迷傾向:國小資源班學障學生網路沈迷高危險群出現率為6.2%;且男生較女生容易出現網路沈迷;父母婚姻狀況為分居及離異的學障學生較容易出現網路沈迷。網路使用動機、網路素養與網路沈迷有顯著正相關,網路使用動機中逃避煩惱動機與自我肯定動機,及網路素養中網路溝通能力與網路使用技能,能有效預測網路沈迷傾向。
    五、電子化學習特性、電子化學習現況與期望
    (一)電子化學習特性:學障學生普遍認為利用網路學習可以提升其注意力、記憶力、視、聽辨識力等。
    (二)電子化學習現況與期望:國語科、社會科及自然生活科技三科目,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現況與學障學生電子化學習期望較符合;學障學生希望以課堂練習方式進行電子化學習,並以動畫影片方式呈現,認為網路幫助學習功能以資料容易尋找為多。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所得結果提出幾點建議,作為教學及輔導者、教育相關單位、家長、學習網站建置者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e major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study (1) the Internet usage statistics and (2) the current status and the expectations towards e-Learning, on th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t the elementary level. Survey through questionnaires is adopted in this research. Total 830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to who by selected from forth,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t the elementary level in Taiwan. 578 out of 830 have responded, with 279 male and 199 female student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With regard to the Internet usage, most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have their first access to the Internet when they are third or forth graders; they usually access the Internet at home; they usually surf the Internet on the weekend, one day a week, with each access less than one hour, and in average most of them spend one to eight hours a week on the Internet; on-line gaming is the most frequently visited websites and the most popular activities; the main difficulty in accessing the Internet is slow in typing.
    (2)With regard to the motivation on the Internet usage, entertainments are considered the major contributing factor, follows by learning, self-affirmation, escape from vexa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he motivation on the Internet usage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was noticeable differentiated by the different genders, graders of first access Internet, frequency of Internet usage, and capability of Internet usage. The mos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has existed between escape from vexation and self-affirmation.
    (3)With regard to the Internet literacy, attitude of the Internet usage and technique of manipulating Internet excel at capability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 The Internet literacy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was noticeable differentiated by the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their parents, graders of first access Internet, frequency of Internet usage, and capability of Internet usage. The mos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has existed between learning of the motivation on the Internet usage and Internet literacy.
    (4)With regard to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he appearance rate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who has Internet addiction was 6.2%, male showed more easier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than female, and those who showed more easier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when their parents separated or divorced. The motivation on the Internet usage and the Internet literacy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Internet addiction.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can be predicted by self-affirmation, escape from vexation involve in motivation on the Internet usage and capability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of manipulating Internet involve in Internet literacy.
    (5)With regard to the characteristic, expectation and current status on e-Learn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consider generally that utilizing Internet to learn can forward their attention, memory and recognition of vision and hear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consider that learning subjects of Mandarin, Social Studie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rough the Internet is more effective, interestingly; Mandarin, Social Studie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also ranked first among courses that teachers tend to give lectures through the Internet. They also expect to use the Internet as the media for in-class practice, and agree that the websites with more animated materials are easier to use; finally, information look-up is considered the major benefit of the Internet.
    More results and detailed analyses have given in the pape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and further research perspectives we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目 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Ⅲ 目錄………………………………………………………………………Ⅴ 表目錄……………………………………………………………………Ⅶ 圖目錄…………………………………………………………………………Ⅹ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05 第三節 名詞解釋………………………………………………………0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網路使用研究………………………………………10 第二節 電子化學習…………………………………………44 第三節 學習障礙學生學習特徵……………………………57 第四節 總結…………………………………………………6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流程……………………………………………67 第二節 研究對象……………………………………………71 第三節 研究工具……………………………………………74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8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小資源班學障學生之網路使用情形………………………89 第二節 國小資源班學障學生之網路使用動機 ……………………101 第三節 國小資源班學障學生之網路素養 …………………………116 第四節 國小資源班學障學生之網路沈迷傾向 ……………………130 第五節 國小資源班學障學生之電子化學習特性、電子化學習現況 與期望………14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56 第二節 建議 ………………………………………………167 參考書目 中文參考書目 …………………………………………………………175 西文參考書目 …………………………………………………………186 附錄 附錄一 國小學生網路使用、電子化學習現況與期望預試問卷……191 附錄二 國小學生網路使用、電子化學習現況與期望正試問卷……198 附錄三 預試問卷項目分析結果 ……………………………………204 附錄四 問卷內容效度專家審查名單 ………………………………206 附錄五 正試樣本資料 ………………………………………………207 表目錄 表2-1-1 網路素養的涵義與特點…………………………………23 表2-1-2 特殊學生網路使用相關研究……………………………32 表2-2-1 電子化學習定義與特性…………………………………51 表2-2-2 學習需求要項……………………………………………53 表3-2-1 各縣市國小學習障礙學生人數…………………………71 表3-2-2 預試樣本資料……………………………………………72 表3-2-3 正式樣本資料……………………………………………72 表3-3-1 社經地位等級換算表……………………………………78 表3-3-2 預試問卷與正試問卷題號對照表………………………84 表3-3-3 問卷各分量表信度………………………………………86 表4-1-1 正試樣本分配情形………………………………………90 表4-1-2 學障學生父母婚姻狀況、社經地位分配情形…………90 表4-1-3 學障學生開始接觸網路年級分配情形…………………92 表4-1-4 學障學生經常上網地點與家裡電腦網路設備分配情形93 表4-1-5 學障學生上網頻率分配情形……………………………94 表4-1-6 學障學生喜歡使用網站類型與上網常做的活動分配情形 …96 表4-1-7 父母對學障學生使用網路之態度分配情形……………97 表4-1-8 學障學生網路使用困擾分配情形………………………99 表4-1-9 學障學生在網路上尋求資訊方法分配情形……………100 表4-2-1 學障學生使用網路吸引力分配情形……………………102 表4-2-2 學障學生網路使用動機描述統計………………………103 表4-2-3 網路使用動機t 檢定摘要表……………………………104 表4-2-4 年級別在網路使用動機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5 表4-2-5 父母婚姻狀況在網路使用動機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6 表4-2-6 父母社經地位在網路使用動機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7 表4-2-7 網路接觸年級在網路使用動機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8 表4-2-8 上網天數在網路使用動機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9 表4-2-9 每次上網時間在網路使用動機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1 表4-2-10 每週上網時間在網路使用動機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2 表4-2-11 網路能力在網路使用動機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3 表4-2-12 網路使用動機之相關分析 ………………………………115 表4-3-1 學障學生網路使用能力分配情形………………………116 表4-3-2 學障學生網路使用能力性別、年級百分比及卡方檢定…117 表4-3-3 學障學生網路素養描述統計……………………………117 表4-3-4 學障學生網路分級制度態度描述統計…………………118 表4-3-5 網路素養t 檢定摘要表…………………………………119 表4-3-6 年級別在網路使用動機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0 表4-3-7 父母婚姻狀況在網路素養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0 表4-3-8 父母社經地位在網路素養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2 表4-3-9 接觸網路年級在網路素養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3 表4-3-10 上網天數在網路素養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4 表4-3-11 每次上網時間在網路素養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5 表4-3-12 每週上網時間在網路素養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6 表4-3-13 網路能力在網路素養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7 表4-3-14 網路素養與上網天數、網路能力之相關分析 …………128 表4-3-15 網路素養與網路使用動機之相關分析 …………………129 表4-4-1 網路沈迷t 檢定摘要表…………………………………131 表4-4-2 年級別在網路沈迷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2 表4-4-3 父母婚姻狀況在網路沈迷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2 表4-4-4 父母社經地位在網路沈迷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2 表4-4-5 接觸網路年級在網路沈迷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3 表4-4-6 上網天數在網路沈迷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3 表4-4-7 每次上網時間在網路沈迷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4 表4-4-8 每週上網時間在網路沈迷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5 表4-4-9 網路能力在網路沈迷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6 表4-4-10 網路沈迷與網路使用動機之相關分析 …………………137 表4-4-11 網路沈迷與網路素養之相關分析 ………………………138 表4-4-12 網路沈迷與上網天數、網路能力之相關分析 …………138 表4-4-13 網路素養、網路使用動機預測網路沈迷之迴歸摘要表 139 表4-4-14 網路沈迷高危險群樣本分析 ……………………………142 表4-4-15 網路沈迷高危險群網路使用頻率及網路能力……………143 表4-4-16 網路沈迷高危險群與一般網路使用之學障學生上網天數t檢定摘要表………144 表4-4-17 網路沈迷高危險群與一般網路使用之學障學生網路使用動機t檢定摘要表………145 表4-4-18 網路沈迷高危險群與一般網路使用之學障學生網路能力、網路素養t檢定摘要表………145 表4-4-19 網路沈迷高危險群與一般網路使用之學障學生電子化學習特性t檢定摘要表………146 表4-5-1 學障學生電子化學習特性描述統計……………………148 表4-5-2 電子化學習特性t 檢定摘要表…………………………149 表4-5-3 年級別在電子化學習特性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49 表4-5-4 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科目結果分析…………………151 表4-5-5 學障學生電子化學習期望科目結果分析………………152 表4-5-6 學障學生電子化學習進行方式之期望結果分析………153 表4-5-7 學障學生認為容易學習的電子化教材呈現方式………153 表4-5-8 學障學生認為網路幫助學習功能………………………155 圖目錄 圖3-1-1 研究流程圖…………………………………………………68 圖3-1-2 研究架構圖…………………………………………………70

    參考書目
    一、中文參考書目
    王千倖(1996)。建構式超媒體學習環境與實際情境間知識遷移的現象。視聽教育,37(4),1-11。
    王木榮(1994)。學習障礙兒童的心理計量鑑定模式之研究--個別智力測驗之應用與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盈惠(2002)。國中生電子遊戲經驗與學習參與、人際關係、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華沛、李品蓓(2002)。以資訊科技幫助閱讀困難學生突破識自障礙。文教基金會會訊,65,2-6。
    王鈺雯(2003)。臺北市青少年網路咖啡消費動機與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交通部統計處(2003)。台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檢索日期:2004/6/2。http://www.motc.gov.tw/service/anamain.htm。
    朱經明(1999)。特殊教育與電腦科技特殊教育。台北:五南。
    朱錦鳳(1994)。超文件(Hypertext)於教學上應用的特性分析。資訊與教育,40,31-36。
    江春燕、孟瑛如(2005)。國小資源班學習障礙學生網路使用與電子化學習需求之探討與省思。發表於「兩岸四地教育改革的實踐與反思」學術研討會,澳門大學(2005年5月28-29日)。
    池增輝、張菀珍(1999)。從終身學習的觀點論高中教師資訊素養之培育-以松山高中為例。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
    何文斌(2001)。國小行政人員網路素養對行政網路資訊系統接受度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何志中(1999)。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網路素養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何俊宏(2002)。台灣地區聽障學生電子化學習現況與願景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余思賢(2003)。線上學習者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正己、邱貴發(1996)。資訊社會國民的電腦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73,13-18。
    吳宗蓉(2002)。聽障網路使用者之傳播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怡(2001)。企業實施e-Learning與傳統教學對不同學習型態之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明隆(1998)。電腦網路學習特性及其相關問題的省思。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9,23-39。
    吳亭芳、陳明聰、陳麗如(2003)。運用電腦科技改善學習障礙學生書寫困難。特殊教育季刊,86,1-9。
    吳姝倩(1996)。電子中介傳播人際情感親密關係之研究探訪電子布告欄(BBS)中的「虛擬人際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世忠(1992)。從電腦教學到超(串連)媒體。教育資料集刊,17,303-326。
    李怡志(2005年6月17日)。分級 只有1成8學童知道。中時晚報,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30107+132005061700805,00.html。
    李進寶、韓慧文、鄒景平、洪世家、莊淑閺(1998)。資訊網教育訓練的現況與趨勢。隔空教學,6,30-37。
    周倩(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二:網路沈迷現象之教育傳播觀點研究。國科會「教育政策研析:網路科技對教育的影響」計畫成果。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會,台北,1997年6月18-19日。
    孟瑛如(2002)。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及家長實用手冊。台北:五南。
    孟瑛如、陳麗如(2001)。國民中小學學習行為特徵檢核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林生傳(1989)。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秀珍(2004)。聽覺障礙學生網路行為之研究∼以花蓮縣兩位國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奇賢(1997)。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與教育,58,2-11。
    林季謙(2003)。不同網路能力、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中小學生對網路成癮的影響。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珊如、黃宏宇(2004)。網路敵意及網路沉迷--兩種去社會抑制行為之相關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7(2),325-352。
    林珊如、蔡今中(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三:中學生網路沈迷現象之深度訪談研究。國科會「教育政策研析:網路科技對教育的影響」計畫成果。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侯蓉蘭(2003)。角色扮演的網路遊戲對少年自我認同的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施依萍(1997)。台灣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網路素養資訊觀層面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施香如(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四:中學生父母對子女網路沈迷現象之態度與行為研究。國科會「教育政策研析:網路科技對教育的影響」計畫成果。
    柯舜智(1996)。電子佈告欄使用者的媒介行為與時間分配的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儷瑜(1999)。學習障礙者教育。台北:心理。
    胡春嬌(2003)。從心流理論探討國小學童電腦遊戲經驗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倪達仁(1987)。國民中學教師電腦素養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春在(1996)。遠距合作學習的現況與展望。視聽教育新科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6-205。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視聽教育中心編印。
    徐智杰、王華沛(2003)。網際網路CAI對國中智障學生錢幣使用學習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5,107-130。
    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 (1998)。網路社會之崛起。(夏鑄九譯)。台北:唐山(原著出版年:1997)。
    張仁獻(2002)。台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再明(1998)。建立國小網路教學環境。教師之友,39(1),1-6。
    張吉勝(1995)。電腦屬性與資訊系統品質對使用者參與程度和滿意程度影響之研究-以政大校務行政電腦化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英鵬(1993)。增強策略在電腦輔助教學方案中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加法學習之影響。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3,39-68。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教專業社群網。檢索日期:2005/5/17,取自:http://teach.eje.edu.tw/。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特殊教育統計年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a)。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檢索日期:2004/10/27。取自:http://www.set.edu.tw/frame.asp。
    教育部(2004b)。特殊教育統計年報。台北:教育部。
    莊元妤(2002)。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兒童電腦遊戲行為與創造力、寂寞感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怡安(2001)。兒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欣怡(1999)。網路世界的我與我們:網路使用者之心理特性與網路人際關係特性初探。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彥均(2004)。兒童網頁介面設計準則—使用性、愉悅性與互動性。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靜姿(2002)。郭靜姿、蔡明富 主編。談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教學。解脫「數」縛-數學學障學生教材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陳立祥(1999)。資訊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師友,383, 16-21。
    陳育民(2003)。學習風格與學習模式對中學生電子化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炳男(2002)。國小學生網路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富添(2002)。網咖青少年網路成癮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桃園縣。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沈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國科會「教育政策研析:網路科技對教育的影響」計畫成果。
    陳雪華(1996)。網路資源與圖書館利用教育。教育科技與媒體,25,3-12。
    陶振超 (1996)。台灣地區全球資訊網使用者調查。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彭淑珍、蔡秉燁(2003)。從特殊教育學生資訊技能競賽探討特殊需求學生網路學習要素。2003年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453-45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游森期(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湯惠誠(1994)。高雄市高中學生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費翠(2001)。網路市場行家理論驗證與延伸-其網路資訊搜尋、口碑傳播、線上購物行為及個人特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馮嘉玉(2003)。國中學生電玩遊戲使用經驗、成癮傾向及其自覺健康狀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仁竑、許政穆、尹惠瑛、宋怡昆 (2001)。網路教學系統之多媒體互動機制。資訊與教育,82,2-11。
    黃玉萍(2002)。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宏宇(2003)。以認知行為理論建構病態網路使用與網路敵意模式之研究—以北部三所綜合型大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孟元(1999)。國小學生學習全球資訊網之成效與電腦態度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欣潔(2001)。「數位落差」對於網路中公共論域建制之影響初探-以台灣社會為例。2001年臺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
    黃淑珠(2000)。高職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素養及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黃淑敏(2001)。電腦網路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富廷(2000)。影響智障學生電腦輔助學習成效之因素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正誠(2003)。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坤堂(1999)。學習障礙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董家豪(2001)。網路使用者參與網路遊戲行為之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董潔如(2003)。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沈迷現象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詹森仁、鍾曉芬、吳東光、蘇東興、孟瑛如(2005)。國小資源班注音符號口訣記憶資訊融入教學多媒體教材製作之初探。發表於「資訊融入特殊教育教學學術研討會」,台中師院特殊教育科技輔助研究所,2005年6月16-17日。
    資策會(2003a)。美國學校上網率達99﹪,我國為100﹪。檢索日期2004/4/29。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 asp? news_id=2769。
    資策會(2003b)。2003年我國家庭資訊通信技術應用概況。檢索日期:2004/4/29。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tm。
    資策會(2003c)。論我國網際網路之應用現況與未來發展。檢索日期:2004/10/12。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trend/0105_trend_disp.asp? trend_id=1225。
    資策會(2004a)。2003年底12月底止台灣上網人口。檢索日期:2004/4/29。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70。
    資策會(2004b)。兩岸三地個人上網現況分析。檢索日期:2004/4/29。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focus/0105_focus_disp.asp?focus_id= 246。
    資策會(2004c)。我國寬頻用戶數達317萬戶。檢索日期:2004/10/12。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86。
    資策會(2004d)。小孩出頭天—兒童對網路產業重要性日增。檢索日期2005/4/28。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focus/0105_focus_disp.asp? focus_id=289。
    廖元禎(1998)。虛擬社群創新採用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顯能(2003)。雲林縣國中學生網路遊戲自我效能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文尚(2004)。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劉蕙如(2004)。台北市在學青少年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幸福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駿州(1996)。電腦網路的社區文化。社教雙月刊,74,16-19。
    劉謦儀(2003)。國內企業e-Learning實施現況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裕豐(1997)。網路資源在資優教育教學上的應用。資優教育季刊,63,19-22。
    蔡志煌、宜翠映(1995)。台南師院學生電腦態度之探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6,64-76。
    蔡明蒼(2002)。高中學生電腦素養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蔡珮(1995)。電子佈告欄使用行為與社會臨場感研究,以台大計中BBS站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惠如(2004)。視覺障礙學生網路使用現況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欽文(2003)。高屏地區國小學生數位落差影響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盧怡秀(2001)。高雄市高中生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盧麗卉(2002)。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及其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蕃薯藤(2003)。2003年台灣網路使用調查。檢索日期:2004/4/29。取自:http://survey.yam.com/survey2003/chart/index.html。
    蕭金慧(2001)。電腦輔助教學在輕度智障兒童認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戴秀津(2003)。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相關因素及其身心健康影響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戴怡君 (1999)。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特質之探索。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薛世杰(2002)。國中男、女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格特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沈迷現象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榮泉(1996)。全球資訊網在教學與學習上之應用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25,33-41。
    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嚴世傑譯(1992)。電腦與資料處理:現在與未來。台北: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嚴增虹(2002)。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者背景、行為與心理特質關係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蘇芬媛(1996)。網路虛擬社區的形成- MUD之初探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蘇琲雯(2002)。電腦融入教學對學習障礙兒童語句學習成效及注意力行為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11,185-218。
    顧為瑾(2002)。台北市國中學生網路行為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西文參考書目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Ⅳ-Text revision(4th ed.).Washington, D.C.: Book Promotion& Service LTD.
    Anderson, J. (l975). Literacy-A Focus on the Future. Proceedings of the Australian Reading Conference.
    Beard, K. W., & Wolf, E. M. (2001). Modification in the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4, 377-383.
    Brenner, V.(1996). An initial report on the online assessment of Internet addiction:The first 3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 ccsnet. com/prep/pap/pap8b/638b012p.txt.
    Burgstahler, S. (1997). Teaching on the net: what’s the difference? The Technological Horizonsion In education Journal, 24(9), 61-65.
    Charney, D. (1987). Comprehending non-linear text: The role of discourse cues and reading strategies. In J. Smith & F. Halasz(Eds.), Hypertext '87 Proceedings. New York: ACM.
    Compaine, B. M. (198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Change: Toward a New Literacy. In Compaine, B. M. (Ed.) Issues in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45-178.
    Conklin, J. (1987). Hypertext: An introduction and survey. Computer, 20(9), 17-41.
    Davis, R. A. (1999). Internet addiction: Is it real? Retrieved: 2005/5/6.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victoriapointcom/internetaddiction.htm.
    Davis, R. A. (2001).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kj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7, 187-195.
    Driscoll, M. P. (2001). Computers for what : Examining the roles of technolog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 Evaluation, 7(2-3), 335-349.
    Edyburn, D. L. & Gardner, J. E.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 Creating shared vision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14(2), 3-17.
    Edyburn, D. L. (2002). 2001 in Review: A Syntheses of the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Literatur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17(2), 5-24.
    Edyburn, D. L. (2003). 2002 in Review: A Syntheses of the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Literatur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18(3), 5-28.
    Ellis R. (2002). E-Learning Survey. Retrieved:2004/10/22. from : h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2002/oct2002/survey.html
    European Training Villages (2001). e-Learning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Retrieved:2005/5/9.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trainingvillage.gr /etv/Projects_Networks/ELearning/survey/repo_corrList.asp?f=19&l_id=1.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Retrieved:2004/10/22. from : http://www.physics.wisc.edu/~shaizi/internet_addiction_criteria.
    Greenfield, D. N.(2000). The Net effect: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Retrieved:2005/5/20, from: http://www. virtual- addiction.com/a_neteffect.htm.
    Griffiths, M.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In J. Gackenbach (Ed.),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pp.61-75).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Hackamn, J. D. (1983). Seven maxim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er: Applying cognitive theory and research.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8(2), 115-124.
    Hauben, M. (1994). History of ARPANET. Retrieved:2004/10/9. from: http://www.dei.isep.ipp.pt/docs/arpa.html.
    Kabel S., R. de Hoog, B.J. Wielinga (2003). Consistency in indexing learning object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Learning Objects 2003 Symposium.
    Kandell, J. J.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on campus: The vulner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 11-17.
    Kulik, Chen-Lin C. Kulik, James A. (1992).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based education in college. AEDS Journal, 19(2-3), 81-108.
    Lerner J. W. (2000).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 8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Majsterek, D. J. & Wilson, R. (1989).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led students. Learning Disabilities Focus.
    Marchionini, G. (1988). Hypermedia and learning: Freedom and chao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8(11), 8-12.
    McClure, C. R. (1994).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Merrill, P. F., Hammons, K. and et. al. (1996). Computer in education, (3rd ed.) NY: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Montague, M. (1987). Using microcomputers to teach verbal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to learning disabled students. Computers in The Schools, 4, 121-130.
    Segal, J. & Chipman, S. (1984). Thinking and learning skills: The contribution of NI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2(1), 85-87.
    Shearn E. T., JR. (1995). Development of a definition and competencies for network literacy: A Delphi Study.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 1995).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56/04A.
    Smith, E. E. (1987). Interactive Video: An Examination of Use and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10(2), 2-10.
    Snow, R. E. (1980). Aptitude, learner control, and adaptive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5(3), 151-158.
    Storm, A. K.(1996). Is the Internet Addictive, or Are Addicts Using the Internet? Retrieved: 2004/12/15. from: http://www.concentric.net/~ astorm/iad.html
    Tseng, C.Y., Chiang, C. Y., Cheng, W. Y., Wu, T. K. & Meng, Y. R. (2004). A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and Behaviors of Internet Usage Between Gifted and Regular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The 8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Giftedness. Daejeon, KOREA .
    Young, K. S. & Rogers, R. C.(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1): 25-28.
    Young, K. S. (1996).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I:Addictive use of the internet:A case study that breaks the stereotype. Psychological Reports, 79, 899-902.
    Young, K. S. (1997). What are the risk factors involed with lnternet addictivation. Retrieved:2004/10/9.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 other.html.
    Young, K. S. (1998). 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Zakon, R. H. (2000). Hobbes's Internet Timeline. Retrieved:2004/10/9. from: http://www.zakon.org/robert/internet/timeline/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