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魏楚雲
Wei, Chu Yun
論文名稱: 羅念菴研究----念菴性命之學的現代思考
The Philosophy of Luo Nian'an and How it Relates to Modern Life
指導教授: 祝平次
Chu, Ping Tze
口試委員: 徐聖心
鍋島亞朱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8
中文關鍵詞: 羅念菴王龍溪收攝保聚身體觀欲根現代意義
外文關鍵詞: Lo Nei A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論文以明代羅念菴的思想為研究對象,並以其一生與當時陽明第一代弟子們之間的論學筆記與自身文集作為文本,環繞討論良知本體與致良知工夫。除了釐清彼此的義理差異之外,更試圖以一現代人的眼光思考與之對話,並賦予現代意義的詮釋,和現代關懷做連結。

    羅念菴身為非陽明的親炙弟子,因接觸《傳習錄》而慨然有志聖賢志業,其學從對王龍溪見成良知的先信後疑、聶雙江歸寂立體的始疑後信,到最後轉出自己的工夫進路,並在實踐結果證成其可行性,以現代意義而言可以視作是一場自我生命意義的追尋過程。正文分做三部分,前兩章先分疏其義理內容,分析念菴良知構設與人身的關係與其他諸子的差異性,藉著考察其思想變化與工夫演變,在面對現實人身不完美的實然困境和他心中理想狀態之間,念菴如何提出解決方法彌平當中的斷裂。除了思想內容之外,筆者試圖將焦點放在他如何詢問、論述、和解決方式。第三部分就念菴於自身生命處境與和外在世界的交流、出處問題延伸的經世、事功及社會關切,討論其如何找出安身立命的自我實現,並討論此對我們現代人有什麼意義和啟發,是本論文關心的重點。

    用現代語彙而言,致良知的識(得本)心之路是一場認識自我的路,在自我察知、自我實現和自我證成的過程中賦予自我以意義,使自身能夠真實走向世界,並且在知與行的活動本質表現出創造的過程,展現為己之學的意義和操之在己的終極價值。


    Summary:

    This thesis study’s Luo Nian'an's philosophy and discusses the subjectivity of conscience and the work of conscience by discussing the notes between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Wang Yen Ming’s disciples. In addition to clarify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morality, it also tries to look at this text with a modern perspective and dialogue and give the interpretation of modern meaning and link his ideas to modern life.

    “Chunnxilu” opened the gate for Luo Nianan to the school of Yen Ming. He
    learned from the Wang Longxi and Nie Shuangjiang at fisrt then turned it into its own way, and prove its feasibility in practice. In the modern sense,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process of searching for the meaning of life itself.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two chapters first analyzes the content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ian'an's conscience and other scholars. By examining the changes of their thoughts and their evolution- the perfect real dilemma and the ideal state between his mind - Nian proposes solutions on how to break the level of peace. In addition to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I tried to focus on how he asked, discussed, and his solutions.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how to find the self-actualization of settling down on life, work and social concern and the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to modern people, in terms of their life, dis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world, as well as the source of the problem. Inspiration,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n this case,

    In modern vocabulary, the way to know the conscience is the way to know oneself and to give meaning to oneself in the process of self-discovery, self-realization and self-affirmation. By using “self”, one can be true to the world and the nature of the activities of knowledge and behavior to show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to show for the meaning of learning and operation in the ultimate value of their own.

    Keyword:

    Luo Nianan, Wang Longxi, Nie Shuangjiang, Shou sher Baoju, Yu Gen, Seeing in Conscience, Body View, , Self-Pursuit, Modern Significance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0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0 第二節 方法取徑和章節安排 1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8 第二章 羅念菴和見在良知理論的對話、實踐與反省 29 第一節 「欲根未斷」做為問題意識的起點 29 一、 欲根的內容和欲根難斷的實然困境 29 二、 對見成良知的反省與工夫的轉向 38 第二節 不同的良知構設與身體觀 48 一、 對知與覺認知的不同構設出不同的良知想像 48 二、 體用關係 59 第三節 小結 65 第三章 從無欲主靜到心該動靜 71 第一節 從無欲到主靜 71 一、 良知本靜的本體論——-念菴對經典的理解與再詮釋 71 二、 良知與身心的關係 75 三、 靜坐—-作為精神修養場域的身體 79 第二節 從收攝保聚到徹悟仁體的該括動靜 85 一、 心有無定體、即感離感的身心結構與體用關係 85 二、 從收攝保聚到該括動靜 90 第三節 從理論到實踐———分析即感離感不同工夫下的致知與格物看念菴該括動靜後 的應物不滯於物 99 一、 即感與離感的工夫脈絡 99 二、 心該動靜之後的應物不滯於物理論的社會實踐 104 第四節 小結 110 第四章 和現代的對話 113 第一節 向內的: 從身體的自覺性引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 114 一、 從此身開始:一個必然死去的身體如何構成意義? 114 二、 專注在此生:精神永恆如何可能? 119 三、 在天地之中人的價值 121 四、 小結 125 第二節 外在的:在世界中找尋自我的意義 126 一、 社會符號的身:實踐意義下的進路 126 二、 什麼是成功的人生?以念菴出處問題為例 135 三、 自我的最終價值 141 第五章 結論 143 壹、欲根未斷做為問題意識的起點 144 貳、從無欲主靜到心該動靜 145 參、和現代的對話 149 附錄:參考書目 154

    參考書目

    一、文獻

    程灝、程頤:《二程集》(二冊),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朱熹:《四書集註》,台南市:大孚書局,1991年。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聶豹:《聶豹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羅洪先:《羅洪先集》(二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王畿:《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徐愛、錢德洪、董沄:《徐愛、錢德洪、董沄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鄒守益:《鄒守益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歐陽德:《歐陽德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鶴徵:《憲世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12,台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陳獻章:《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耿定向:《耿天臺先生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張載:《張載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二、近人著作 (依作者姓氏發音排列)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台北:台灣學生,2003年。
    麥仲貴:《王門諸子致良知學之發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3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市:台灣學生,1990。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1985。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全三冊),正中書局,1996。
    杜維明:《杜維明文集》,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市:台灣學生,1980年。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嚮與內在辯證》,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8年
    林月惠:《陽明內聖之學研究》,台北縣:花木蘭文化,2009年。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高瑋謙:《王龍溪哲學系統之建構—-以「見在良知」說為中心》,台北:台灣學生,2009年。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黃俊傑:《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新視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黃慧英:《後設倫理學之基本問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宋明理學史(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錢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衛虹:《羅念菴的生命歷程與思想世界》,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市:台灣學生,1983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2000年。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台北:文津,1999。
    楊國榮:《良知與心靈—-王陽明哲學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1999年。
    楊國榮:《成己與成物—-意義世界的生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1993年。
    楊儒賓譯/ W. T. Stace著:《冥契主義與哲學》,台北:正中書局,19
    吳震:《聶豹、羅洪先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吳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于化民:《明中晚期琪理學的對峙與合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三、期刊論文:(依發表年份排列)

    岡田武彥著、蘇振申議:〈陽明學的三派〉,《陽明學論文集》,華岡出版有限公司,頁347-349,1977。
    錢穆:〈羅念菴年譜〉,《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七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
    錢明:〈試論羅洪先思想的演變〉,《中國哲學史研究》第四期,1985。
    錢明:〈陽明學派分化的思想基礎〉,《浙江學刊》第四期,1986。
    盧鍾鋒:〈論羅洪先理學思想的演進與特點〉,《中國哲學史研究》,第一期,1987。
    錢明:〈王學流派的演變及其異同〉,《孔子研究》第六期,1987年四月。
    楊國榮:〈王門後學致良知說的演進〉,《學術界》第五期,1988。
    楊國榮:〈論王門後學的歸寂說〉,《中州學刊》,1989年二月。
    福田殖:〈羅念菴的「學三變」與「三遊記」〉,《浙江學刊》第四期,1989。
    丁為祥:〈四句教與王學三分〉,《陝西師大學報》第21卷第二期,1992。
    張亨:〈《定性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意義〉,《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文化,頁407-467,1997。
    方國根:〈四句教與王學分化〉,《湖湘論壇》第三期,1998。
    岡田武彥:〈明末儒學的發展〉,《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黃俊杰:〈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現代哲學》,2000。
    何乏筆(Fabian Heubel):〈修身、個人、身體 ─ 對楊儒賓《儒家身體觀》之反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3期,頁293-308,2000。
    吳振漢:<羅洪先學行考實>,收入王成勉主編:《明清文化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楊儒賓:〈理學家與悟—-從冥契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國思潮與外來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167-222,2002。
    李明輝:〈再論儒家思想中的「內在超越性」問題〉,《中國思潮與外來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223-240,2002。
    楊儒賓:〈宋儒的靜坐說〉,《台灣哲學研究》第四期,2004。
    子安宣邦:〈作為「事件」的徂徠學—-思想史方法的再省〉,《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孫效智:〈兩種道德判斷—-論「道德善惡」與「道德正誤」的區分〉,2005。
    舒治國:〈評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溫愛玲:《從聶雙江到羅念菴良知學之研究—-以王門諸子「以知覺為良知」與「分裂體用」的論題為脈絡》,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黃俊杰:〈先秦儒家身體觀中的兩個功能性概念〉,文史哲,2009年4期。
    夏傳仕:《羅念菴主靜思想研究》,湖南: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聶雅婷 :〈中西「工夫」與「體驗」對比哲學當中的身體觀〉,輔仁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校際哲學論壇:中西哲學的人文意蘊學術研討會,2012 。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